毒害有机污染物论文_麻建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毒害有机污染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污染物,太湖,生态,珠江,硝酸盐,化学,沉积物。

毒害有机污染物论文文献综述

麻建国[1](2017)在《加强对毒害有机污染物防控》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以持久性有机污染为主的毒害有机污染问题日益显现,这个问题导致了水、土、大气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风险,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以及生态安全福祉都构成了严峻挑战。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日益重视。但是在毒害有机污染防控方面依然还面临着底数不清、排放总量大、去向不明、监控预警缺失等关键问题。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的水、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越来越高,化工、印染、电(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期刊2017年05期)

刘昕宇,李逸,张荧,魏立菲,刘胜玉[2](2016)在《珠江干流毒害性有机污染物的筛查与生态风险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建立的基于污染物危害性及风险概率的评估方法,综合考虑了珠江水生生态状况与污染物的毒性效应,结合可获取的毒性数据资料,应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技术,形成了基于毒害性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的危害评估方法。在暴露浓度水平与暴露途径情况下,结合污染物的检出率、危害属性、环境分布筛查结果和对水环境造成危害的风险分数,对珠江流域须重点关注的风险污染物进行了赋分排序,构建了珠江干流毒害性有机污染物的生态效应风险评估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学会2016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期刊2016-10-19)

鹿建霞[3](2015)在《太湖沉积物中毒害有机污染物的分析及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毒害有机污染物是指可以造成人体中毒或环境污染的有机物,这类物质通常在环境中的浓度不高,但是因其具有毒性大,化学性质稳定,残留时间长,且易溶于脂肪、蓄积性强等特点,最终给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威胁。毒害有机污染物种类繁多,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的不同,向环境中排放的毒害有机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可能会随之发生改变。传统的环境监测过程中往往仅针对某一种或一类污染物做目标分析(Targeted Analysis),所包含的毒害有机物的种类和数量有限,因此不能准确反映当地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种类及特征。本研究以太湖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在大量的文献资料调研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了太湖地区的污染现状及重点污染来源等信息,结合太湖地区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国际环境研究热点,确定了本研究中的重点毒害有机污染物,包括多环芳烃(PAHs)、有机氯农药(OCPs)、多溴联苯醚(PBDEs)和有机磷酸酯(OPEs),采用传统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太湖沉积物中上述有机污染物进行目标分析,并对有机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分布特征、来源及生态风险进行初步研究。此外,为全面了解该地区毒害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特征,本研究还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GC×GC-TOFMS),对太湖沉积物中的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进行非目标分析(Non-Targeted Analysis)。定性识别出烷基取代多环芳烃(alkyl-PAHs)、六氯丁二烯(HCBD)、邻苯二甲酸酯(PAEs)、氯苯(CBs)等毒害有机污染物,并对部分毒害有机物进行半定量分析,了解其在各采样区域的分布状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太湖表层沉积物中∑PAHs和∑OCPs的浓度范围分别为148.22-1519.43 ng/g干重和0.31-14.30 ng/g干重,平均浓度分别为455.85 ng/g干重和4.04 ng/g干重。不同采样区域∑PAHs的平均浓度顺序依次为西部沿岸(775.51 ng/g干重)>梅梁湾(605.63 ng/g干重)>贡湖湾(441.47 ng/g干重)>湖心(258.55 ng/g干重)>胥口湾(248.45 ng/g干重)。不同采样区域∑OCPs的平均浓度顺序依次为梅梁湾(6.40 ng/g干重)>西部沿岸(5.46 ng/g干重)>贡湖湾(3.97 ng/g干重)>胥口湾(1.95 ng/g干重)>湖心(1.31 ng/g干重)。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太湖沉积物中PAHs和OCPs均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在PAHs所有的同系物中,荧蒽是最主要的同系物,4-6环的PAHs占85.76%。PAHs异构体比值法显示PAHs主要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滴滴涕及其同系物(DDTs)和六六六(HCHs)是最主要的OCPs,分别占41.57%和32.06%。p,p’-DDT是DDTs最主要的化合物,占∑DDTs的45.31%。β-HCH是HCHs最主要的同系物,占∑HCHs的49.93%,太湖沉积物中的HCHs主要来自于历史残留,但是DDTs农药有近期输入源。2.太湖表层沉积物中∑PBDEs和∑OPEs的浓度范围分别是1.54-88.50 ng/g干重和0.49-59.16 ng/g干重,平均浓度分别为12.54 ng/g干重和9.18 ng/g干重。不同采样区域的∑PBDEs平均浓度顺序依次为西部沿岸(21.99 ng/g干重)>梅梁湾(21.51 ng/g干重)>贡湖湾(10.80 ng/g干重)>胥口湾(3.74 ng/g干重)>湖心(3.44 ng/g干重)。不同采样区域的∑OPEs平均浓度顺序依次为西部沿岸(14.07 ng/g干重)>贡湖(13.05 ng/g干重)>梅梁湾(10.47 ng/g干重)>胥口湾(3.39 ng/g干重)>湖心(1.24 ng/g干重)。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太湖沉积物中PBDEs和OPEs均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在PBDEs中,BDE-209是最主要的同系物,占∑PBDEs的99.14%。在OPEs中,氯代OPEs为主要检出的OPEs种类,其中TCPP是最主要的污染物,占∑OPEs的41.71%。本研究中的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太湖沉积物中PAHs、OCPs、PBDEs和OPEs的潜在生态风险较低,但部分采样点的PAHs和DDTs的含量超出了ERL值,需要引起重视。3.利用GC×GC-TOFMS对太湖沉积物样品中其它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进行非定向筛查,鉴定出的其他主要毒害有机污染物包括alkyl-PAHs、PAEs、CBs、HCBD等。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alkyl-PAHs在各个采样点普遍检出,与母体多环芳烃一样,属普遍存在的有机污染物,部分alkyl-PAHs与母体PAHs的浓度水平相当,因此其潜在的环境生态风险应该引起重视。对筛选识别出的PAEs、CBs和HCBD进行半定量分析,其相对含量显示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PAEs的相对含量分布特征显示采样点XK-6处可能存在PAEs相关排放源。CBs与PAHs和PBDEs的区域分布特征类似,表明受近岸人为影响较大。HCBD在太湖表层沉积物中普遍检出,且在采样点TD处含量最高,具有明显的污染源指示特征。(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5-05-01)

江利梅,陈杏娟,马连营,孙国萍,许玫英[4](2014)在《硝酸盐还原促进毒害性有机污染物降解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具有高毒性、持久性和生物蓄积性的有机污染物被排放到环境中,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近年来,利用硝酸盐作电子受体在厌氧条件下降解毒害性有机污染物,已取得一定的进展。本文综述了硝酸盐还原体系中几种典型毒害性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单环或杂环芳烃类有机物及卤代有机物)的厌氧降解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硝酸盐还原促进毒害性有机污染物降解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在加速污染环境净化方面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4年08期)

李爱民[5](2012)在《毒害有机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新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李爱民教授现为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有机毒物污染控制及环境功能材料的研究工作。报告主题为毒害有机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新技术。(1)分析了污水二级处理出水溶解态有机质的组成。污水二级处理出水中溶解态有机质(EfOM)是污(本文来源于《环境科技》期刊2012年01期)

顾敏[6](2010)在《植物次生代谢在抗氧化胁迫和有机污染物毒害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施栽培业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较高要求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生产管理水平的相对落后,导致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常常受到低温、高温、干旱、盐害等非生物逆境和病虫害等生物逆境的影响。次生代谢是植物在长期进化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次生代谢产物在植物提高自身保护和生存竞争能力、协调与环境关系上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因此,研究次生代谢的合成途径以及其与环境胁迫的关系,探索一条植物的抗性、产量及品质安全调控的新途径对于建立可持续农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先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野生型和pall pal2突变体为材料,研究了拟南芥PAL1和PAL2双基因缺失突变对次生代谢和氧化胁迫的影响;又以黄瓜(Cucumis sativus L.)为材料,研究了叶面喷施24-表油菜素内酯(EBR)对黄瓜次生代谢的影响以及叶面喷施EBR缓解黄瓜有机污染物毒害的生理与分子机理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拟南芥PAL1和PAL2双基因缺失突变能够抑制苯丙烷类代谢途径的进程从而降低对氧化胁迫的抗性。结果表明,缺失PAL1和PAL2基因能有效改变拟南芥植株表观形态和生物量,且pall pal2突变体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显着下降。同时,PAL1和PAL2双基因缺失突变阻碍了总酚、类黄酮和木质素的合成,显着降低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和CAD、G-POD、CA-POD、CGA-POD、PPO活力。当pall pal2突变体受到氧化胁迫后叶绿素荧光参数显着降低,说明由于PAL1和PAL2基因的存在能够缓解百草枯胁迫、紫外辐射胁迫对植株造成的伤害。因此,PAL通过调控次生代谢对植物抗逆反应具有积极作用。2.叶面喷施EBR能够促进黄瓜叶片和根系次生代谢的进程。结果表明,EBR处理后短时间内即诱导黄瓜总酚、类黄酮、木质素含量以及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上升,直至2 d后次生代谢物质含量显着下降,然后随着时间的延长恢复到正常水平。同时,EBR处理使黄瓜体内的次生代谢相关酶活性呈现出类似的周期性变化。然后,选择次生代谢变化幅度最明显的时间点进行测定,肉桂酸、对香豆酸、咖啡酸、阿魏酸的变化规律与总酚、类黄酮、木质素一致,而次生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也与次生代谢相关酶活性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叶面喷施EBR导致黄瓜叶片中的次生代谢变化均早于根系。因此,BR可能是通过可移动运输的物质作为信号从而促进植株整体的次生代谢。3.EBR能够加速有机污染物在黄瓜体内的代谢从而缓解毒害。首先,确定了叁种具有代表性的有机污染物的实验使用浓度,叁氯苯酚(属于氯代酚类化合物)为5μM,毒死蜱(属于农药)为10μM,土霉素(属于抗生素)为50μM。结果表明,有机污染物能够明显抑制黄瓜的地上部、地下部生长量,而不同浓度的EBR预处理都显着缓解有机污染物对生长量的受抑现象,以0.1μM缓解效果最佳。然后,对抗氧化能力、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次生代谢进行测定,EBR预处理显着降低膜质过氧化(MDA)程度,明显提高有机污染物处理后SOD、CAT、APX的活性和基因表达量;EBR显着提高GSH+GSSG、GSH的含量以及GST、GR的活性和基因表达量,调节GSH/GSSG氧化还原状态;EBR促进有机污染物处理后次生代谢物质的积累,显着提高PAL、PPO、G-POD的活性和基因表达量。因此,BR作为环境友好的天然化合物在解决有机环境污染的问题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0-03-01)

凌建刚[7](2006)在《环境和农产品中毒害性有机污染物的多残留监测确证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持续关注。土壤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蔬菜食品中农药残留污染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产品安全和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因土壤环境污染和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污染,国内农产品安全和农产品出口付出了沉重地代价,研究土壤环境和农产品中污染物监控和评价技术成为热点。 本课题研究了环境土壤和农产品中部分毒害性有机污染物的多残留监测确证技术,采用符合实际的采样方案,应用超声提取、固相萃取前处理及净化手段,充分发挥气相色谱(GC)双柱双检测器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选择离子监测(SIM)优势互补技术,分别建立了环境土壤中艾氏剂等10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蔬菜农产品中毒死蜱等14种农药污染物多残留检测确证方法。充分挖掘GC和MS的互补优化技术,通过标准添加和对实际样品的监测,证明方法具有前处理简洁、速度快、定量检测和定性确证结合、适合批量等优点。参考美国EPA8081A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试验标明,在0.1~0.2mg/kg的添加水平下,有机磷回收率为86%~116%,有机氯回收率为75%~103%,变异系数小于20%,GC方法检出限在0.0010mg/kg—0.2500 mg/kg之间;在2 mg/kg的添加水平下,GC-MS方法回收率为75.6%~86.7%,方法最小检出限可符合当前监测要求。本监测技术对宁波部分耕地土壤和例行监测蔬菜进行了实际应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为耕地污染物监测和评价和蔬菜例行监测提供了快捷、有效的技术依据。(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6-11-01)

徐颖惠[8](2006)在《零价铁法处理废水中有机毒害污染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零价铁对污染水中难生物降解有机毒害污染物的降解作用及其机理,与超声波、活性污泥法和混凝技术的协同作用,并提出进一步工作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南平师专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杨清书[9](2006)在《珠江虎门河口难降解毒害有机污染物(POPs)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河口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意义及研究进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或者破坏)是愈演愈烈,其危害程度尚难于确切预料。难降解毒害有机污染物(POPs)是最为典型的由人活动引起的、目前备受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河口海岸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6-01-01)

李春娣,颜文,陈忠[10](2003)在《河口区毒害有机污染物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口区毒害有机污染物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李春娣$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1@颜文$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1@陈忠$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1(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03年03期)

毒害有机污染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建立的基于污染物危害性及风险概率的评估方法,综合考虑了珠江水生生态状况与污染物的毒性效应,结合可获取的毒性数据资料,应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技术,形成了基于毒害性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的危害评估方法。在暴露浓度水平与暴露途径情况下,结合污染物的检出率、危害属性、环境分布筛查结果和对水环境造成危害的风险分数,对珠江流域须重点关注的风险污染物进行了赋分排序,构建了珠江干流毒害性有机污染物的生态效应风险评估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毒害有机污染物论文参考文献

[1].麻建国.加强对毒害有机污染物防控[J].中国石油和化工.2017

[2].刘昕宇,李逸,张荧,魏立菲,刘胜玉.珠江干流毒害性有机污染物的筛查与生态风险评价研究[C].中国水利学会2016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2016

[3].鹿建霞.太湖沉积物中毒害有机污染物的分析及分布特征研究[D].上海大学.2015

[4].江利梅,陈杏娟,马连营,孙国萍,许玫英.硝酸盐还原促进毒害性有机污染物降解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14

[5].李爱民.毒害有机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新技术[J].环境科技.2012

[6].顾敏.植物次生代谢在抗氧化胁迫和有机污染物毒害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D].浙江大学.2010

[7].凌建刚.环境和农产品中毒害性有机污染物的多残留监测确证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6

[8].徐颖惠.零价铁法处理废水中有机毒害污染物[J].南平师专学报.2006

[9].杨清书.珠江虎门河口难降解毒害有机污染物(POPs)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河口行为研究[C].第九届全国河口海岸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6

[10].李春娣,颜文,陈忠.河口区毒害有机污染物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

论文知识图

珠江叁角洲表层沉积物中毒害有机污染采样点分布运行16周期后颗粒污泥观察1998年澳门大气气溶胶中PAHs含量夜昼比...年主里盛水钱放行业的,}奥物井拉绪栩大肠杆菌在SMM光催化降解过程中的应激...

标签:;  ;  ;  ;  ;  ;  ;  

毒害有机污染物论文_麻建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