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译论论文-欧阳珊

可译论论文-欧阳珊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译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亲属称谓,中西文化异同和沟通,人类社会学,跨文化翻译

可译论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珊[1](2019)在《凝聚与分裂:亲属称谓的跨文化可译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所有人类文化都有一些基本特征和基本差异,对这些基本特征和基本差异进行归纳和阐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人们习惯用文化来解释关系到自身利益的问题。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亲属称谓"都是一个基本的文化概念,是特定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享的价值观和信仰以及对人类行为背后的世界的感知。葛浩文是美国着名汉学家和翻译家、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作品的英译者。他对莫言作品的用心翻译值得中国翻译工作者和文化学者们仔细研究和借鉴。本文围绕"亲属称谓"这个看似简单却含义丰富的特色概念,从中西文化异同和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对其翻译进行多方位的分析、对比和评述,以及在人类社会学的广阔背景下,探求葛浩文为达到翻译的理想效果所采取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原道》期刊2019年01期)

汪婷婷[2](2019)在《论文学风格的“不可译性”——以李清照的诗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风格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文学翻译中最复杂,最有争议性的话题之一。每位作者和译者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本文将从语言形式、形象个性和文化意象这叁方面来进行分析,旨在说明文学作品因作家的个人境遇和待人接物的看法不同,从而导致了每个作家的风格都是与众不同,不可翻译。(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32期)

陈艳君,池小泉[3](2019)在《浅谈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以李白《静夜思》叁个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诗歌是一种语言高度凝练,情感饱满丰富,并且具备一定节奏与韵律的文学体裁。诗歌翻译事业在不断发展,是连接不同民族文化的一条纽带。关于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存在争辩,流派纷呈,各抒己见。从叁位译者的翻译观出发,对诗人李白的《静夜思》英译本进行赏析,浅谈诗歌翻译的可译性。(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19期)

谢晶[4](2019)在《从莫斯到列维—斯特劳斯:“玛纳”与实践观念的可译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玛纳"这一典型的巫术概念构成了社会人类学的一个经典"案例"。莫斯与列维—斯特劳斯对它的不同诠释体现了从法国社会学派到结构主义人类学的转折及分歧。本文从莫斯的文本出发将"玛纳"定义为"实践观念",并以"可译性"为切入点,试图证明在"实践观念可译性"问题上的分歧背后隐含着社会本体论、社会科学方法论和行动哲学这叁个层面的分歧。最后,本文认为,关于莫斯与列维—斯特劳斯之关系的最常见观点实际上是对这一关系的过度简化。(本文来源于《社会》期刊2019年05期)

余斡寒,汤桦[5](2019)在《从不可译到可译:廊作为普适性建筑空间类型在汉语解释视域中的确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反思以往的建筑可译论的局限性,指出在汉语解释视域中表达建筑元类型概念的"廊"是独特的语言现象,提出实现"廊"的可译,从而确立廊为普适性建筑空间类型的设想。(本文来源于《建筑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朱凤琼[6](2019)在《从符号学视角看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历来都是学者讨论的热点话题,什么导致了翻译的不可译性以及如何解决,其中有很多方面值得翻译界的学者去探讨研究。本文将从符号学的角度来分析探究不可译的原因,并举例分析,由此提出在符号学视角下的翻译策略。(本文来源于《山西能源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春旭[7](2019)在《从文化差异视角看中西方翻译中的不可译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中的一个具有争论的矛盾问题,那便是翻译中的可能与不可能,即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中西方文化中存在诸多差异性,因此导致了中西方翻译中的不可译性现象。着重从文化差异视角讨论了汉语与英语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并对这一现象提出相应的解释与应对策略。(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9年15期)

周红民[8](2019)在《认知视域中汉诗意象的文化属性和可译性限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古典诗歌意象究其实质是基于自身文化而形成的隐喻,它所唤醒的心理空间、展开的联想、合成的概念和情感具有独特性,一旦翻译很难在目标文化产生同样的心理效果。基于这样的推论,本研究将意象隐喻搁置在认知视域之中,尝试用"意象图式"来阐释意象的文化生成机制,以此说明汉语诗歌意象是一种抽象化的、具有文化特性的心理结构,由于目标语读者缺乏这样的心理结构,古今中外的翻译家常常采用替代、移植、浅显化方式来解决意象翻译问题,但是这样一来又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或减损了汉语诗歌的诗意和诗性。(本文来源于《外语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张青青[9](2019)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家族称谓语的不可译性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楼梦》中家族称谓语的运用是我国古代社会等级性的具体体现。由于中西历史文化差异,称谓语的翻译也必定是一大难点,甚至出现不可译现象,本文从家族称谓语的角度出发,以《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为例,选取其中几个经典场景,用约翰·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分析和探究霍克斯与杨宪益译本中家族称谓语的不可译性。(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3期)

王路[10](2019)在《论哲学概念的可译与不可译》一文中研究指出Being是可译的,应该译为"是"并且在系词的意义上理解它。依据系词可以识别它的两种主要用法:系词用法和非系词用法。所谓存在含义,可以是系词表达的,因而与系词用法相关,也可以是不同于系词用法表达的,因而与非系词用法相关。"是什么"是表达认识的基本方式,是形而上学研究思考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及其思考方式用汉语是完全可以表达的,也是很容易表达的。Being的可译性也说明,哲学是科学。(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可译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学风格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文学翻译中最复杂,最有争议性的话题之一。每位作者和译者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本文将从语言形式、形象个性和文化意象这叁方面来进行分析,旨在说明文学作品因作家的个人境遇和待人接物的看法不同,从而导致了每个作家的风格都是与众不同,不可翻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译论论文参考文献

[1].欧阳珊.凝聚与分裂:亲属称谓的跨文化可译度[J].原道.2019

[2].汪婷婷.论文学风格的“不可译性”——以李清照的诗词为例[J].北方文学.2019

[3].陈艳君,池小泉.浅谈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以李白《静夜思》叁个英译本为例[J].海外英语.2019

[4].谢晶.从莫斯到列维—斯特劳斯:“玛纳”与实践观念的可译性[J].社会.2019

[5].余斡寒,汤桦.从不可译到可译:廊作为普适性建筑空间类型在汉语解释视域中的确立[J].建筑学报.2019

[6].朱凤琼.从符号学视角看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问题[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9

[7].王春旭.从文化差异视角看中西方翻译中的不可译性[J].现代交际.2019

[8].周红民.认知视域中汉诗意象的文化属性和可译性限度[J].外语研究.2019

[9].张青青.《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家族称谓语的不可译性探究[J].北方文学.2019

[10].王路.论哲学概念的可译与不可译[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标签:;  ;  ;  ;  

可译论论文-欧阳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