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志:我国灾害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历史经验、核心指标与人才战略论文

刘斌志:我国灾害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历史经验、核心指标与人才战略论文

关键词:灾害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能力;灾后重建

摘 要:汶川地震发生十年来,灾害社会工作得到快速发展。近年来,灾害社会工作在国家减灾救灾体系中的地位逐步上升,灾害社会工作逐渐步入社会大众视野。灾害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也逐渐提上日程,但其核心能力仍有待提升。因此,灾害社会工作者需要构建“价值—知识—技巧”三位一体的能力模型,具体包括社区为本的复原和能力建设、尊重地区差异性和多元文化、全人健康和结构分析、多学科融合的灾后救助、多元重建、地区文化重组、心理危机干预、赋权增能、生计扶持、社区营造等十个方面的核心能力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要持续壮大灾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积极构建灾害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平台,不断夯实灾害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成效,建立健全灾害社会工作服务政策体系,最终促进灾害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核心能力和核心服务力。

作为专业化的解困救难手段,社会工作全程参与灾害的预防、救助和重建工作,不仅通过社会宣传教育促进民众灾害预防的意识和能力,还要通过危机干预、资源链接、安置救助等手段参与灾害救援和救助,更要积极参与灾后的环境、社会、关系和产业重建工作,积极拓展灾害救助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提升专业核心能力,彰显专业价值和意义。

3'RACE扩增产物胶回收产物纯化后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一大小约800 bp左右的清晰条带(图2)。

一、社会工作者参与防灾救灾服务的历史经验

2008年,在政府和社会都还不明确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灾害之际,在所在地民政部门带领下进入灾区的上海社工、广州社工、深圳社工,分别以基金会、民间组织、高校项目、在灾区建立的社工站或支援体系的身份进入灾后一线提供服务。他们秉持社会工作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技巧和方法,在灾害救助、灾后重建中,为受灾群众以及救灾人员提供个案服务、小组服务、社区重建等服务,成为我国第一批灾害社会工作者。目前,一线的灾害社会工作者一部分是具有社会工作、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与相关专业学历背景招募到社工机构和其他组织从事灾害社会领域工作的专业人才;另一部分是当地社区具有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认证的其他专业人才。近年来,国家和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文件,规范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建设,促进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服务素质得到了提升。但灾害社会工作仍处于发展阶段,理论和实务研究依然欠缺,灾害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仍有待提高。

(一)我国灾害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的已有成绩

近年来,我国防灾救灾社会工作服务在应对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芦山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过程中得到了快速发展,灾害社会工作服务队伍逐步壮大,灾害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初具规模,灾害社会工作研究日益深入,灾害社会工作实践不断探索,社会工作在满足受灾群众需求、创新灾区社会管理、加强灾区社会建设、促进灾区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得到初步显现,[1]具体表现为:一是灾害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不断壮大。近十年来,在多次突发事件应对实践中历练的民间灾害社会工作人才力量也在不断壮大,人才数量不断增多,人才网络不断健全。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四川省、重庆市、深圳市、厦门市等地也分别由民政部门牵头建立了灾害社会工作专家队伍,完善灾害社会工作培训体系,开展灾害社会工作专业培训。[2]二是灾害社会工作者服务成效不断扩大。十多年来,灾害社会工作者形成了快速评估、回应性强的灾害管理能力,在灾后的心理疏导、生活救助、危机干预、行为教育、生计发展、关系协调、教育培训、社会支持以及文化传承等领域开展了大量专业服务,帮助民众舒缓心理压力、修复社会关系、强化社会支持、提升发展能力,推动灾后重建社会秩序、加快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得到党和国家、社会民众的高度认同和支持,已经成为灾后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应对力量。[3]三是灾害社会工作者理论能力不断提升。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专家,围绕灾害社会工作理论、政策、实务、专业方法、实务技巧以及组织机构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借鉴国内外有益成果和经验,开展了大量经验交流、模式探讨、理论研究,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本土实务模式和理论模型,[4]包括具有本土特色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家庭介入模式、需求导向模式、生计发展模式、社会关系重建模式、赋权模式、“资产”取向社区发展模式、优势为本模式、希望学校社工模式等。四是灾害社会工作者政策能力不断增强。基于灾害社会工作者服务的成效凸显,2011年,中央18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中央19部门联合印发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10年)》,明确部署了将防灾减灾作为社会工作的重点领域、将受灾群众作为社会工作的重点服务对象。2016年,民政部先后印发《救灾应急工作规程》并启动“重大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社会工作服务计划”,为支持社会力量进入灾区开展救灾应急和灾后重建服务建立制度保障和探索实践机制。由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也提出,要强化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队伍建设。这些政策的出台都是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的具体体现,也为可持续能力建设提供了制度基础和保障。

(二)我国灾害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的当下困境

相比西方灾害社会工作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我国灾害社会工作服务只有十多年历史,还存在实务经验缺乏、服务范围有限、模式提炼不足、理论基础薄弱、政策制度不健全、专业人才不足、服务成效不明显、服务推进不深入等诸多限制。与防灾减灾工作的战略需要和广大民众灾害预防和救助的现实需求相比,我国灾害社会工作者的能力建设还存在以下困境:一是专业化建设不足。虽然我国灾害社会工作已经向专业化迈出了重要而关键的一步,不仅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了灾害专业委员会,还出版了灾害社会工作方面的教材和专著。但是,从专业化的几个维度来看,灾害社会工作依旧没有形成相应的学科体系和专业体系。二是职业化保障不足。虽然目前有一些机构在坚持从事防灾减灾救灾的社会工作服务,但社会工作在灾害服务系统中的制度安排、岗位设置、岗位职责、工作规范、职业归属和职业地位依旧没有确立,目前从事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的人员接受社会工作以及跨专业的培训持续性和强度不高,尤其是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的持证率有待提升。三是本土化拓展不足。本土的灾害社会工作教育和培训的系列教材还没有形成,本土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依旧没有足够壮大,本土社会工作的高端人才依然匮乏。[5]四是社会化认同不足。中国社会历来盛行政府主导救灾的传统,社会工作在灾害服务过程中的社会认同、社会支持和社会资源往往不足。这体现在民众作为受助方对社会工作的了解度和认知度不够,政府对社会工作服务的资源支持度和政策支持空间不够,社会其他组织缺乏对社会工作服务的团队合作,社会大众传媒对社会工作服务的宣传力度不足。

(三)我国灾害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的未来趋势

知识是社会工作者进行实务操作的学科基础和理论指导。如果社会工作者在进行实务工作中缺乏理论支撑,那么社会工作实务操作也就只能流于形式,并多半停留在经验描述和流程介绍层面,从而大大降低了社会工作的学术含量和理论成分。[11]因此,灾害社会工作者在为受灾群众提供服务过程中,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核心能力:一是灾后多元社会救助知识,主要包括医学、心理学、地质学、康复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及卫生保健、心理危机干预、防灾减灾知识。即包括灾害的预防,灾害发生时的自救与互救,灾后次生灾害的预防以及救援,灾后家园的重建等知识。灾害社会工作者不仅自身要学习防灾减灾的知识,更要深入到灾区群众中去,培养居民们的防灾减灾的意识,普及防灾减灾的知识,使得绝大部分灾区群众通过灾害救助知识的习得,能够提升民众的生存能力,在未知灾害事故中起到预防作用,使其能够在救灾队伍进行救援前,进行自救与互救,减少伤亡人数。二是灾后多元重建的理论,主要包括生计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以生活重建为主的重建模式、以社区为本的康复模式等。三是灾后文化传承保护的知识。灾害社会工作者在协助当地居民进行重建时,既要注重本土文化的恢复,卸载自身的“文化负载”,收集和重视当地居民的意见,明确当地居民是文化重建的主体,提高当地居民文化重建的参与度;[12]更要注重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吸收;还要协助居民进行文化适应,包括社会环境适应问题,自然环境和信仰适应问题。

二、我国灾害社会工作者专业核心能力指标体系

其次,要积极构建灾害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平台。一是建立一批灾害社会工作研究及人才培养基地,不仅开展灾害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和模式提炼,更要为从业者提供职业培训和专业进修的机会;二是搭建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的全国性联盟或灾害社会工作者协会平台,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积极发挥信息收集、需求评估、资源调度、工作协调以及伦理监督等工作,既为灾害社会工作者能力的发挥提供平台,又能促进专业服务的伦理和规范;三是积极指导各地结合实际的防灾减灾需求建立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站,并通过技能提升、资源链接以及专业督导等方式协助一线从业者提升服务技能,展现专业价值;四是积极倡导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纳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范畴,支持和协助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机构参与防灾减灾服务;[16]五是加强灾害社会工作教育、研究以及服务项目的团队合作,既要促进跨国性的合作也要促进不同区域的合作,既要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更要总结本土的实务经验,既要吸纳其他学科的经验更要推广社会工作专业的经验,真正实现灾害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能力建设的跨学科、跨区域合作。

(一)价值层面的核心能力体系

社会工作技巧是社会工作者进行实务操作所运用到的专业技术,是社会工作专业性的最直接体现。灾害社会工作者在进行灾害救助时可以采取个案辅导、小组建设、社区康复等手段和技巧为服务对象进行服务,提升服务对象的能力建设。灾害社会工作者要以资源联结、危机处理、心理急救、协调合作、志愿者管理等为核心提升实务技能。在防灾救灾实务中,社会工作者的核心技巧表现为:一是危机干预的技术。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群体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干预,通过调动处于危机之中的个体自身潜能来重新建立或恢复危机爆发前的心理平衡状态。而灾难心理危机干预主要指为受到重大灾难影响的人员提供紧急心理援助,帮助他们恢复各项适应功能,预防和缓解心理创伤带来的各种可能的消极后果。二是赋权增能的技术。赋权增能是指通过改变人的态度来改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高社区或个人的自信心与自决意识,扩大人们的视野,以增强他们解决社区及个人问题的能力的过程。[13]灾害社会工作者服务的主要目标就是协助服务对象进行能力建设,而能力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就是对服务对象进行增权。三是生计扶持的技术。生计扶持是灾区群众生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技巧就是链接资源,即包括整合当地自然、人文等资源,链接社会资源,促进当地产业的恢复和发展,协助当地居民恢复生产活动,推动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生计扶持的具体内容包括当地产业的复苏与建立、当地居民进行就业培训、城乡合作网络的建立等。四是社区营造的技术。社区营造又可称之为参与式规划,是社区发展充分运用社区内的各种资源条件,凝聚社区共识,改善生活环境,延续文化精神,重塑社区活力的自发过程,使得社区主体充分参与到影响其生活的社区发展过程中,实现在人、文、地、产、景五大面向的可持续发展的行动。[14]灾后重建中,社会工作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进行社区重建,通过社区复原力来促进个体的康复。而社区重建最主要的模式就是社区营造。具体来说,社区营造的技巧主要包括挖掘社区需求、寻找切入要点、社区整体规划、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社区平台、培育社区组织、倡导社区行动以及营造社区共同体等。

(二)知识层面的核心能力体系

经过十多年的实务和理论探索,我国灾害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与当前风险社会所带来的灾害不断频发和损失不断扩大的形势相比,社会对防灾减灾救灾的需求和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的滞后之间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另外,与国际灾害社会工作理论发展程度相比,我国灾害社会工作者的实务拓展和社会对于灾害社会工作的认同支持之间的矛盾也较为突出。综合而论,这种矛盾的根源在于我国灾害社会工作者专业核心能力的缺失,尤其是在专业理念、专业理论和专业方法技术领域的不成熟。所谓核心能力是指其他专业难以替代与超越,而为某一专业所独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并能保证从业者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优势和强项。[6]灾害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核心能力就是社会工作者在以受灾群众、家庭和社区为服务对象,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帮助受灾对象修复受损关系、提升发展能力、增强社会功能、走出生活困境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专业价值、学科理论和方法技术层面的优势和特长。具备专业核心能力,灾害社会工作者能够秉持优势理念和科学分析框架,通过助人技术和方法有效地服务受灾民众,发挥社会工作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构建当代灾害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重大议题,也是灾害社会工作领域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是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地位和社会认受性的重大举措。

(三)技巧层面的核心能力体系

价值观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偏好,代表着整个专业团体内部对社会正义、服务、个人价值与尊严、人际关系重要性、社会团结等的一般看法以及对专业活动标准的认定,是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和灵魂。[7]灾害社会工作者尤其需要强调对灾害中“人”的关注与关怀,具体包括:一是复原为本和能力建设的理念。所谓复原为本,即强调灾害社会工作服务围绕社区复原力而开展,社区本身作为一个具有多面性的关系主体而被置于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的中心。[8]能力建设指要使个人或集体获得各方面的能力,不仅使个人获得改变生活质量的力量和权利,而且通过发掘和提高组织内人员的合作和组织能力使整个组织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对受灾群众进行服务时,灾害社会工作者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助人自助”,即帮助发掘个人、家庭和社区自身潜在的能力来协助其进行复原;培养受灾人民和受灾社区的抗逆力,以应对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二是尊重差异和多元文化的理念。灾害社会工作者进入民族地区服务,要尊重当地原生文化,即尊重他们的饮食习惯、风土习俗、宗教信仰、交往礼仪等,接纳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质,重视当地社区的文化伦理、个人信仰,正视民族文化对人的塑造功能;更要具有文化敏感性和政策倡导能力,[9]在服务过程中要保持相对的文化敏感性,避免因文化冲突而对民族地区群众造成次生伤害;还要通过对服务群众和社区的文化识能建设,社会工作者能够更好对当地民众和社区的文化境遇产生同感,拉近与民众的关系,扎根社区,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三是全人康复和结构分析的理念。所谓全人康复,则是指基于整体的、系统的视角推动个体在生理、心理、信仰以及社会适应等全方面的功能恢复。全人康复理念要求社会工作者以人的多元需要为前提,所有服务的设计及推行,应当以服务对象的利益和发展为依托和最终目的。[10]因此,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工作时,不仅仅要关注微观层面的服务对象自身康复发展问题,也要关注中观和宏观层面的社区环境和社会环境,更要关注各层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受灾群众以及受灾地区的影响。通过构建生态系统观,灾害社会工作者一方面可以把握全局,更好的协助灾区群众进行复原;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助中的成效,扩大社会工作专业的影响力。

三、我国灾害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

首先,要持续壮大灾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一是要整合国内外相关高校、部门以及机构的力量,组建中央和地方的灾害社会工作服务专家库,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以及实施策略;二是面向灾害应对领域的具体需求,在已有高校开设灾害社会工作研究、教育和服务的基础上,探索专业的灾害社会工作本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人才的培养;[15]三是针对教育发展的需要,聘请具有相关研究和实务经验的灾害社会工作专家担任相关的督导,促进教育领域实务能力的提升;四是积极与灾害应对与应急管理实务部门合作,引导社会工作者进入防灾救灾的实务领域,开展实务领域的示范项目;五是积极为防灾救灾领域的从业者提供社会工作的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提升从业者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比率。

2016年,政府主管部门已经开始对新能源汽车骗补进行核查。根据规定,凡2016年售出的车辆,运营满3万公里才可申领补贴,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两年半时间,这一政策直接导致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普遍资金链紧张。

基于核心能力的三维框架,灾害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能力指的就是社会工作者在防灾救灾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专业价值理念、学科理论以及方法技术的总和,是灾害社会工作者服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具体包括以下三个层面十个维度:

蒙古各部入据河套,长期驻留,并不断叩扰明边,明朝的北部边防始终承受着巨大的军事压力,这种压力一直持续到隆庆和议才告缓解。在此期间,明朝每年都要征集大批军民进行御战和修筑边墙,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这种持续不断的压力对明代的边地军制产生了很大影响。《明史·兵志》记载:“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10]2235边防主要就是指防御北方蒙古。在保障北方边境安全方面,卫所军曾发挥了很大作用。

①层耕土(Q4ml):灰色~灰黄色,主要以耕作土为主,道路、河岸以杂填土为主,成分较杂,含植物根茎;沟塘处主要为河底淤泥,较薄,厚度不均,成分较杂。

再次,要不断夯实灾害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成效。一是要不断提升社会工作者的灾害应急响应能力,在一系列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服务经验的基础上,提高服务于不同灾害类型的理论分析和服务实践能力;二是不断提升社会工作者的文化敏感和需求评估能力,提高面向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不同年龄的受灾人员提供专业服务的能力;三是不断提升资源链接和专业服务的能力,切实满足防灾救灾过程中民众的心理情绪、物质救助、危机干预、关系协调、潜能激发、肢体康复以及经济改善的需求;四是提升个案管理和服务协调的能力,能妥善安排灾前预防教育、灾时救援安置、灾后恢复重建以及跟踪评估过程中涉及到的多元服务,为受灾民众提供全程全时、全人全面的社会工作综合性服务。

最后,要建立健全灾害社会工作服务政策体系。一是要明确灾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数量、质量和规格;二是要确立社会工作参与防灾救灾的具体领域和内容;三是健全灾害社会工作服务规范、流程和标准体系;四是研究制定灾害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设置标准;五是促进灾害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培育与发展;六是建立灾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教育培训、岗位开发、薪酬激励、服务联动以及督导评估的相关制度;七是明确灾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部门分工和职责;八是保障灾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资金支持以及投入机制,探索将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经费纳入财政支持范围。多方合作、多方支持、多元探索、多维发展,共同提升灾害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谭祖雪.我国灾害社会工作十年发展回顾[J].中国社会工作,2018,(16):19-20.

[2]王恩艳.救灾领域社会工作发展方向:规范化、专业化、职业化[N].中国社会报,2016-10-24(004).

[3]张粉霞,张昱.灾害社会工作的功能检视与专业能力提升[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06):98-106.

[4]张粉霞,张昱.化危机为转机:国际灾害社会工作研究综述[J].社会工作,2014,(01):141-149+156.

[5]赵川芳.社会工作与灾害救助研究:现状、问题与建议[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7,17(05):30-35.

[6]刘斌志.论社区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及培育策略[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81-88.

[7]李芳,何雪松,童小军,等.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J].中国社会工作,2017,(25):12-13.

[8]吴越菲,文军.从社区导向到社区为本:重构灾害社会工作服务模式[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8(06):101-110+167.

[9]葛忠明.经验研究中的“文化问题”:以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06,(6):184-188.

[10]欧羡雪.灾害康复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56.

[11]Everly G S,Mitchell J T. The debriefing“ Controversy”and crisis intervention: A review of lexical and substantive Issu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ency Mental Health, 2000, 2(4): 211-225.

[12]潘英海.文化识盲与文化纠结:本土田野工作者的“文化问题”[C].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检讨与前瞻第二次科际研讨会,“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4:254-269.

[13]朱孔芳.灾区重建中的社区能力建设——基于社会工作的“增权”视角[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04):15-18.

[14]梁艳,沈一.台湾农村灾后重建中的社区营造及对大陆的启示——以台中埔里镇桃米社区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5,30(05):116-119.

[15]周利敏.大陆灾害社会工作实务反思与本土化启示——基于四川5·12大地震以来的实务经验[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06):25-32.

[16]边慧敏,林胜冰,邓湘树.灾害社会工作: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汶川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开展情况的调查[J].中国行政管理,2011,(12):72-75.

CapacityBuildingofDisasterSocialWorkersinChina:HistoricalExperience,CoreIndicatorsandTalentStrategy

LIU Bin-zhi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Shapingba District 401331, China)

Keywords:disaster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e;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Abstract:In the past decade sinc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disaster social work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the status of disaster social work in the national disaster reduction and relief system has gradually risen, and the disaster social work has gradually stepped into the public's view. The construction of disaster social workers has been put on the agenda, but their core competence still needs to be improved. Disasters, therefore, need to build social work value, knowledge and skill ability model of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community based rehabilitation and capacity building, regional difference and respect for cultural diversity, holistic health and structure analysis, a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reconstruction aid after disasters, restructuring, regional culture,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empowerment energized, livelihood support, community building ten aspects, such as index system of core competence. On this basis, we should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contingent of professional personnel for disaster social work, actively build a platform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disaster social work, constantly consolid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fessional services for disaster social work,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policy system for disaster social work service, and finally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professional core capabilities of disaster social workers.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708(2019)05-0010-06

标签:;  ;  ;  ;  ;  ;  ;  ;  ;  ;  ;  ;  

刘斌志:我国灾害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历史经验、核心指标与人才战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