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棒论文_黄帆,陈天野,王敏,杨佳,皮翔天

导读:本文包含了燃料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燃料,坐标轴,参数,关键,条带,湍流,阈值。

燃料棒论文文献综述

黄帆,陈天野,王敏,杨佳,皮翔天[1](2019)在《核燃料棒用X光机透照平台装置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透照平台是射线检测的重要设备之一,根据不同核燃料产品外形、尺寸和工艺特点,采用X光机透照平台装置完成辅助透照。大部分核燃料棒用透照平台难以兼顾多种产品使用,为此需新设计一台能同时满足多种核燃料产品的X光机透照平台装置。根据用途设计,透照平台装置设计组成包括:能调整高度的升降机构、能水平移动的平移机构、可快速更换胶片的换片机构、短距离快速移动相关棒的U型槽轮装置及多种形状均可支撑用的平板。新研制的装置具备多种能力:能满足十多种不同类别核燃料产品透照需求;减少核产品透照后表面划伤或划痕;实现快速调节焦距、水平位置以及更换胶片和工装;减少人工搬运。(本文来源于《自动化与仪器仪表》期刊2019年11期)

伍浩松,戴定[2](2019)在《光桥完成燃料棒制造工艺的示范》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光桥公司网站2019年9月23日报道】美国光桥公司(Lightbridge)和Enfission公司近期完成了燃料棒制造工艺的示范。在此次示范中,使用光桥开发并获得专利的共挤出工艺制造了多根棒。预计这种燃料棒技术有望提高堆芯性能,延长堆芯寿命,减少换料停堆次数,并降低发电成本。燃料棒的长度为1. 8米,利用源自锆容器的替代材料胚料共挤成型制造。替代材料用于模拟在使用铀锆合金制造燃料时将面临的流动应力,包括温度和压力。(本文来源于《国外核新闻》期刊2019年11期)

许小进,咸凯强[3](2019)在《核燃料棒点云圆柱拟合及叁维重建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完整的核燃料棒几何形貌是核电站正常运行的重要依据,当前利用结构光进行水下燃料棒扫描时,因受水中杂质和燃料棒表面反光影响,会导致大量点云噪点的产生,进而影响检测形貌的精准重构。为此,文中提出一种高效准确的方法以实现对燃料棒形貌的叁维立体重建。首先借助拓扑原理将圆柱点云数据分别进行最小二乘法直线拟合和平面拟合,进而利用直线方向向量和平面法向量实现点云空间坐标的转换;接着利用误差阈值搜索法计算圆柱点云的圆心和圆柱半径;最后将圆柱点云进行可视化处理,从而实现曲面叁维重建。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拟合圆柱直径精度可达0.12 mm,圆柱间夹角精度可达0.4°,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师》期刊2019年11期)

张钧波,张功伟,张敏[4](2019)在《芯块侧偏状态下的燃料棒温度场数值计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燃料芯块侧偏状态下的燃料棒温度分布关系到反应堆燃料设计和安全运行。本文基于燃料棒的稳态扩散方程的一般形式,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芯块侧偏对燃料棒传热和温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燃料芯块侧偏时,芯块最高温度的位置向芯块侧偏的反方向偏移且最高温度下降,偏心率越大,最高温度的位置偏移程度越大,温降也越大。当偏心率e为0.5和0.8时,芯块最高温度分别下降1.3%和4.1%。而燃料棒包壳外壁面温度分布不均匀且最高温度随着偏心率的增大而升高,当偏心率e=0.8时,燃料棒包壳外壁面的最高温度为350℃,达到燃料棒的临界工作温度。(本文来源于《核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王璐,张林,涂腾,何梁,路怀玉[5](2019)在《燃料棒设计关键参数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燃料设计中,为更好保证燃料棒完整性,提出燃料棒设计准则中影响燃料棒内压和燃料温度的关键参数和分析模型。以田湾核电站5、6号机组长燃料循环堆芯燃料管理为背景,采用自主研发的燃料性能分析程序FUPAC,模拟稳态和Ⅱ类瞬态工况下燃料棒热-力学行为,分析模型及制造参数对设计准则验证过程的影响。完善了棒状燃料元件内压及温度设计验证过程的评价分析方法。(本文来源于《应用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张波涛,朱晔晨,龚圣捷,顾汉洋[6](2019)在《燃料棒束格架不同尺寸条带流致振动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深入认识燃料棒束格架条带流致振动特性,本文采用各种不同尺寸的平直条带进行流致振动实验研究,并获得了条带的流致振动特性。在实验研究范围内,条带的振动响应分为湍流激振与涡激振动2部分。湍流激振响应以条带的一阶模态为主,且条带湍流激振响应随流速的增加而增大。对于涡激振动,实验测得的St数范围在0.2~0.25之间;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观察到了锁频现象。对于同一条带,低阶模态锁频范围比高阶的大;对不同厚度条带,随着厚度的增加,同阶模态锁频范围逐渐变小;对不同长度条带,长条带的同阶模态锁频范围比短条带的大。(本文来源于《核动力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韩春彩,严源,陈亮平,金潇,廖运璇[7](2019)在《某核电厂乏燃料棒公路运输过程中的辐射风险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通过对某核电厂乏燃料运输过程的辐射影响后果分析,给出了运输过程的辐射风险值,提出了乏燃料运输过程中辐射应急建议。方法采用RG1.145提供的大气扩散模型估算潜在运输事故后果,事故期间放射性物质的释放考虑为地面释放,照射途径考虑烟云浸没外照射、吸入内照射和地面沉积外照射。结果经分析估算,乏燃料棒公路运输发生跌落事故时,其辐射风险值最大为2.4×10~(-5)。结论根据事故情景和估算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关的应急措施,为乏燃料棒运输的托运人和承运人制定运输应急预案给予指导,提高乏燃料运输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辐射卫生》期刊2019年04期)

尚新渊,张爱民[8](2019)在《碳化硅复合材料包壳燃料棒在LOCA事故中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化硅复合材料具有热膨胀系数低、中子吸收截面低、抵抗热冲击、高温下耐腐蚀、强度高等特点,是反应堆耐事故燃料的候选材料之一。为分析碳化硅复合材料包壳燃料棒在失水事故下的综合性能,利用公开文献实验数据,拟合碳化硅复合材料物性公式,用FRAPTRAN对比分析与Zr4包壳燃料棒在同种工况下的性能差异。本文整理的公式和使用的方法可初步用于分析碳化硅复合材料燃料棒的综合性能。计算结果表明:在失水事故中,碳化硅复合材料的燃料棒失效时间长,平均温度低,可有效延缓事故进程。(本文来源于《核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任启森,张永栋,陈蒙腾,谢亦然,李雷[9](2019)在《压水堆MOX与UO_2燃料棒辐照性能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MOX燃料是提高铀资源利用率、实现核燃料闭式循环的重要途径。MOX燃料与纯UO_2在热导率、裂变气体释放等性能方面不同。本文采用燃料棒性能分析程序COPERNIC,对压水堆MOX和UO_2燃料棒的辐照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辐照条件下,MOX燃料中心温度在低燃耗阶段比UO_2偏低,高燃耗阶段则明显高于UO_2;MOX燃料棒内压高于UO_2,两者之间的差距随燃耗增加而增大;辐照后期,MOX燃料棒包壳发生向内应变的绝对值比UO_2偏低。(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9年20期)

王璐,庞华,青涛,张坤,唐昌兵[10](2019)在《反应堆Ⅱ类瞬态工况燃料棒包壳应变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燃料设计中,为更好保证燃料棒完整性,以田湾核电站5、6号机组长燃料循环堆芯燃料管理为背景,采用自主研发的燃料性能分析程序FUPAC,模拟稳态及II类瞬态条件下芯块-包壳的力学行为,并针对所需考虑的关键参数及模型进行研究,得到反应堆Ⅱ类瞬态下包壳应变的分析方法和理论模型。(本文来源于《应用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燃料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美国光桥公司网站2019年9月23日报道】美国光桥公司(Lightbridge)和Enfission公司近期完成了燃料棒制造工艺的示范。在此次示范中,使用光桥开发并获得专利的共挤出工艺制造了多根棒。预计这种燃料棒技术有望提高堆芯性能,延长堆芯寿命,减少换料停堆次数,并降低发电成本。燃料棒的长度为1. 8米,利用源自锆容器的替代材料胚料共挤成型制造。替代材料用于模拟在使用铀锆合金制造燃料时将面临的流动应力,包括温度和压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燃料棒论文参考文献

[1].黄帆,陈天野,王敏,杨佳,皮翔天.核燃料棒用X光机透照平台装置设计[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9

[2].伍浩松,戴定.光桥完成燃料棒制造工艺的示范[J].国外核新闻.2019

[3].许小进,咸凯强.核燃料棒点云圆柱拟合及叁维重建方法研究[J].机械工程师.2019

[4].张钧波,张功伟,张敏.芯块侧偏状态下的燃料棒温度场数值计算分析[J].核科学与工程.2019

[5].王璐,张林,涂腾,何梁,路怀玉.燃料棒设计关键参数敏感性分析[J].应用科技.2019

[6].张波涛,朱晔晨,龚圣捷,顾汉洋.燃料棒束格架不同尺寸条带流致振动实验研究[J].核动力工程.2019

[7].韩春彩,严源,陈亮平,金潇,廖运璇.某核电厂乏燃料棒公路运输过程中的辐射风险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9

[8].尚新渊,张爱民.碳化硅复合材料包壳燃料棒在LOCA事故中的特性研究[J].核技术.2019

[9].任启森,张永栋,陈蒙腾,谢亦然,李雷.压水堆MOX与UO_2燃料棒辐照性能对比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9

[10].王璐,庞华,青涛,张坤,唐昌兵.反应堆Ⅱ类瞬态工况燃料棒包壳应变分析研究[J].应用科技.2019

论文知识图

反应堆传递函数伯德图核电厂压水堆工作原理堆芯组件设计含外围水棒组件轴向功率分布带中心水棒组件设计含外围水棒方形组件示意图

标签:;  ;  ;  ;  ;  ;  ;  

燃料棒论文_黄帆,陈天野,王敏,杨佳,皮翔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