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皮层论文_金燕娇

导读:本文包含了视觉皮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视觉,皮层,磁共振,听觉,风池,张量,记忆。

视觉皮层论文文献综述

金燕娇[1](2019)在《牙髓干细胞对视觉发育关键期后小鼠视皮层神经可塑性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牙髓干细胞具有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潜能或通过旁分泌途径影响神经细胞的功能,且传代能力强、安全性好、致瘤促瘤风险低。弱视是眼科常见的造成低视力的视觉神经系统损伤性眼病。由于随着年龄增长视皮层神经可塑性的降低,视觉发育关键期后弱视的治疗目前尚无理想的手段。既往研究发现,将胚胎期神经元植入单眼剥夺性弱视小鼠视皮层内(Southwell et al., Science, 2010),可使视皮层神经可塑性重新得到恢复,视皮层神经元对弱视眼刺激的反应得到提高。(本文来源于《2019第九次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10-11)

李兰,丁素真,杨春先,朱贺飞,李少敏[2](2019)在《弱视视觉诱发电位波幅降低提示视皮层突触可塑性受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单眼形觉剥夺小鼠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和初级视皮层V1区长时程增强的变化以阐明弱视发生的视皮层机制,确定弱视模型构建成功的检测指标。方法选择健康3周龄小鼠70只,检测50只小鼠fVEP以验证fVEP检测的稳定性;将20只小鼠随机分为单眼形觉剥夺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形觉剥夺组小鼠随机选择一眼行褥式缝合7天后分别检测各小鼠右眼及左眼fVEP,随后分别诱导记录右眼及左眼视皮层V1区LTP。结果 1.确定小鼠fVEP N1波、P1波潜伏期及N1-P1振幅的正常范围,证明用规范化方案进行fVEP检测的结果稳定可信;2.形觉剥夺眼fVEP较未剥夺眼fVEP的N1-P1振幅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形觉剥夺眼对应的视皮层V1区不能诱导LTP,未剥夺眼对应的视皮层V1区与对照组眼对应的视皮层V1区均可成功诱导LTP。结论 fVEP是验证弱视小鼠模型构建成功与否的客观可信的方法,主要指标为N1-P1振幅降低;弱视小鼠出现视皮层V1区LTP受损,说明弱视导致视皮层V1区突触可塑性降低,这也是fVEP N1-P1振幅降低的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张琪,张先鹤,龚丽[3](2019)在《基于初级视皮层视觉特性的图像质量评价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的图像质量评价方法多从特征提取角度考虑图像的失真,忽视初级视皮层是视觉信息处理和认知推理的前提的问题,受人类视觉系统特性的启发,提出一种基于初级视皮层视觉特性的图像质量评价算法;该方法基于对初级视皮层视觉特性的学习,利用初级视皮层中感受野对视觉感知信息的稀疏编码特性,提取模拟初级视皮层感受野特性的基函数,结合独立成分分析和结构相似度算法构建一种初级视觉相似性测度法,并在LIVE图像数据库中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的预测结果与主观质量评价有很好的一致性,并优于已有的结构相似度算法。(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洛朗·科昂,黄叁月,周加仙[4](2019)在《视觉皮层的单词加工与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视觉词形区是与阅读有关的区域。这个识别文字的区域有叁个发展史。第一个是生物发展史,人脑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从百万年的进化历程中继承下来的视觉系统,一个是语言系统,它更加晚近,是一种文化历史的发展产物。第二个是文化发展史,在大约5000年前,人类发明了不同的文字(本文来源于《教育家》期刊2019年24期)

李小娇,Mostafizi,Narjes,许可,王燕平,韩铭[5](2019)在《针刺风池穴即刻后效应与视觉皮层功能相关的静息态fMRI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技术,观察针刺风池穴即刻后脑效应,探索其调制视觉中枢的脑功能机制。方法招募11名健康志愿者,均先后接受左侧风池穴手法针刺及表皮触觉对照刺激,以随机数字表法决定受试者接受2种剌激的先后顺序。每次刺激时间为30 s,频率60次/min。刺激前、即刻后均行6 min脑rsfMRI扫描。采用DPABI4.3软件对rsfMRI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比率低频振幅(fALFF)、局部一致性(ReHo)、度中心(DC)分析局部脑活动变化;种子点双侧后扣带皮质(PCC)、腹内侧前额叶(VMPFC)分析全脑功能连接,观察针刺风池穴后的即刻脑功能及全脑功能连接的变化。结果与表皮触觉刺激比较,针刺左侧风池穴视觉相关脑区右侧楔叶、楔前叶局部活动增强(体素水平P<0.01,簇水平P<0.05),双侧种子点PCC与左侧顶下小叶脑功能连接增强,种子点VMPFC与右侧楔前叶脑功能连接降低(体素水平P<0.01,簇水平P<0.05)。结论风池穴可以调节视觉中枢及邻近脑区功能活动,调制默认网络脑功能连接,可能是其治疗眼部疾病等临床适应证的重要脑功能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期刊2019年05期)

刘阳,吴昊晟,靖冬来,崔玥,刘琳[6](2019)在《后部皮层萎缩患者视觉障碍表现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后部皮层萎缩(posterior cortical atrophy,PCA)患者的视觉特征性表现。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PCA的患者13例(PCA组)和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19例(AD组),同时选取年龄匹配、无痴呆及精神疾病家族史、认知正常者14例(认知正常组)。分析3组受试者的人口学资料(年龄、受教育年限)、神经心理量表和视觉相关量表检查结果。结果 PCA组、AD组和认知正常组在年龄、受教育年限方面匹配(P>0.05);PCA组与AD组在发病年龄、病程、临床痴呆评定(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方面差异无显着性(P>0.05),具有可比性。视觉相关量表检查显示,PCA组的综合性失认测试、视觉性共济失调测试、书写测试、视空间功能测试均较AD组差(P<0.05)。结论 PCA视觉障碍主要表现为综合性失认、失写及视空间障碍。(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刊》期刊2019年05期)

胡家玮[7](2019)在《颞叶联合皮层参与听觉和视觉工作记忆的神经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WM)是对信息进行短暂存储的一种记忆,在语言、推理等很多高级认知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对工作记忆神经机制的研究是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问题。颞叶联合皮层(temporal association cortex,TeA)参与了听觉、视觉的感知,同时还参与了记忆的编码,而有关小鼠颞叶联合皮层是否参与工作记忆?以怎样的模式参与工作记忆,我们并不清楚。本论文首先训练小鼠完成听觉工作记忆任务,并在动物完成任务的同时记录颞叶联合皮层神经元的放电。结果发现,在听觉工作记忆任务中,有一半以上参与任务的神经元不仅对声音刺激高放电,在延迟期仍然持续高放电;同时这类神经元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刺激在刺激期和延迟期均表现出明显的放电差异。神经元的持续高放电可能是动物对刺激信息短暂储存的体现;对不同刺激的放电差异,体现了神经元可以对不同的感觉刺激进行区分,在延迟期同样保持较好的刺激分辨性,这些结果说明了颞叶联合皮层在听觉工作记忆任务中起到了短暂存储听觉信息的作用。颞叶联合皮层又以怎样的神经机制参与视觉工作记忆?是否与听觉工作记忆相似?我们将完成听觉工作记忆任务的小鼠,继续训练完成一个视觉工作记忆任务,同时记录神经元在完成任务中的电活动。结果发现,同样有50%以上参与任务的神经元在延迟期表现出持续高放电,这类延迟期高放电神经元在刺激期和延迟期对视觉刺激的空间位置表现出了较强的选择性。这些结果提示我们,颞叶联合皮层神经元在听、视工作记忆任务中具有较高的延迟期放电,或许颞叶联合皮层正是以这种相似的神经机制参与到听觉和视觉工作记忆任务中。本论文对于颞叶联合皮层神经元参与工作记忆神经机制的研究发现,为今后对工作记忆神经环路的研究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陈慧[8](2019)在《基于磁共振功能连接对抑郁症患者高级视觉皮层网络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 抑郁症患者视觉皮层网络属性差别及动态变化的功能磁共振研究研究目的视觉皮层作为大脑信息接收、处理的初始阶段,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结合高级视觉网络图谱,研究抑郁症患者视觉网络特征改变,解决既往研究中对于视觉网络全面分析的这一难题。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依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学手册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4th Edition,DSM-Ⅳ)抑郁发作诊断标准及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得分诊断,收集患有抑郁症的患者86例(男27例,女59例,中位年龄:30岁)作为疾病组。同时选取与疾病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73例(男17例,女56例,中位年龄:29岁)作为对照组。两组所有被试者均无其他精神障碍疾病史、药物依赖史、脑器质性疾病史、认知障碍、严重心、肝、肾、肺功能异常以及磁共振扫描禁忌症,且均为右利手。2.数据采集:磁共振扫描仪采用Philips 3.0T超导磁共振8通道头动线圈进行静息态脑功能成像数据的采集。首先采用涡轮场回波(turbo field echo,TFE)序列获得3D-T1WI图像,扫描参数如下:TR=8.2 ms,TE=3.8 ms,翻转角=7°,带宽= 191 Hz,FOV=256 × 256 mm2,体素=1.0 × 1.O × 1.0 mm3。静息态fMRI(resting-state fMRI,rs-fMRI)的扫描采用场回波-平面回波成像(field-echo echo-planar imaging,FE-EPI)序列,扫描参数如下:TR=2000ms,TE=30ms,翻转角=90°,带宽=4131 Hz,FOV=240 × 240 mm2,体素=3.4 × 3.4 × 3.4 mm3。矩阵=64×64,层数=33,采用逐层扫描,层厚=4mm,层间距=0.6mm,激励次数=1,时间点数=240,扫描时间约8min。收集所有被试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治疗史、用药史等)、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3.数据预处理:Rs-fMRI数据使用 SPM12(http://www.fil.ion.ucl.ac.uk/spm/)软件进行预处理,步骤包括剔除前10个时间点、时间层校正、头动校正、图像配准、空间平滑、去线性漂移、滤波及去除协变量。4.视觉网络皮层定位及网络构建:腹侧和背侧视觉网络皮层定位是根据既往发表的大脑坐标决定的。对于腹侧和背侧视觉网络,我们采用了一套基于ALE分析建立的高级视觉功能图谱。在生成的ALE簇中,将每个峰值坐标作为中心节点,分别创建一个5毫米半径的球形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s,ROI)。根据这些高级视觉脑区ROI来定义腹侧流和背侧流网络的节点,此外,将既往发表的双侧初级视觉皮层的ROI的Talairach空间坐标,转化成MNI空间坐标,构建完整的腹侧和背侧视觉网络节点。两个ROI之间的静息态功能连接(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city,RSFC)通过计算每两个ROI的rs-fMRI时间序列相关性得到,作为网络的边。这样就构建了完整的腹侧和背侧视觉网络。5.视觉网络参数计算:静态网络的测量是建立在基于整个rs-fMRI时间序列的RSFC网络量化方法上。首先,将加权RSFC矩阵限定在网络密度范围(5%-40%;间隔1%),以确保网络在不同个体之间具有可比性。然后,对于密度范围内的每个矩阵,分别计算特征路径长度,聚类系数和小世界属性叁个网络参数,用来评估视觉网络的整合和分离信息的能力。为了更好地评估网络拓扑结构,通过与1000个随机生成的网络进行比较,对叁个参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分别生成λ,γ和σ。并且,计算每个节点的所有静息态功能连接,取所有节点的平均值,得到网络平均连接强度。6.统计分析: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 23.0,SPSS 23.0)统计检验评估受试者的临床信息。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MDD和对照组之间的年龄,教育水平和HAMD、HAMA评分进行分组比较。使用χ2检验评估组间性别差异。统计水准取P<0.05。视觉网络静态特征的组间比较,首先,网络特征的每个密度(5%-40%)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为避免多次比较后造成的统计错误,我们取校正后的p值,当P<0.01时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然后,计算每个个体的整个密度范围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并使用两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随后,比较组间平均连接强度、动态变化,使用两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对于性质相同的网络测量,采用Bonferroni校正后的的p值。此外,上述所有比较都根据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和FWD进行了调整,以在组间比较之前控制其混淆效果。结果分析结果表明,抑郁症组和对照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均匹配。与对照组相比,MDD组的两个视觉网络的聚类系数显着增加(背侧:p=0.002;腹侧:p= 0.004),小世界属性也显着增加(背侧:=0.001;腹侧:p=0.002)。在MDD组的两个视觉网络中发现了更高的动态功能连接的平均变异性(背侧:p<0.001;腹铡:p=0.001)。结论1.抑郁症患者与正常被试相比,背侧和腹侧视觉网络内部的网络聚类系数更高,小世界属性更强,但网络连接强度更低,表明MDD患者视觉网络内部架构更加优化和经济,局部信息处理效率更高,网络集成能力得以很好地保存。2.MDD组中整个背侧和腹侧视觉网络连接的时间变异性增加,与更高水平的功能活动相适应。第二部分抑郁症患者视觉-注意力网络调节异常及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性研究研究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视觉网络受到高级中枢(注意力网络)的调节改变,并进一步探索视觉网络内部及视觉-注意力网络改变与抑郁症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进而探究视觉网络的改变在抑郁症疾病发生发展中可能的机制,为临床诊疗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同第一部分。2.数据采集:磁共振扫描仪采用Philips 3.0T超导磁共振8通道头动线圈进行静息态脑功能成像数据的采集。扫描序列及参数同第一部分。3.数据预处理:同第一部分。4.视觉-注意力网络皮层定位及网络构建:对于背侧注意力网络,皮层坐标的定位由一项基于1000个脑组织的研究得出,该研究将每个坐标作为中心点,创建一个具有5毫米半径的球形ROI。一共有12个ROIs,将这些ROIs视作节点,DAN与dorsal网络间及DAN与ventral网络间的每两个网络的ROIs之间的成对静息态功能连接被视作边,从而构建相应的网络。然后为每个被试分别构建DAN-dorsal(31×12)和DAN-ventral(22×12)网络间功能连接矩阵。5.DAN和腹侧/背侧网络间连接计算:使用多变量距离相关性测量DAN与腹侧视网络之间以及DAN与背视网络之间的网络间连通性。我们采用了修正的距离相关统计量来计算两个网络中包含的两组ROI之间的连接,并且这个修改后的度量不受每个网络的ROIs数量的影响。6.统计分析: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 23.0,SPSS 23.0)统计检验。DAN和两个视觉网络间的距离相关性使用两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对于性质相同的网络测量,采用Bonferroni校正后的的p值(共2个网络参数,p<0.05/2=0.025)。此外,上述比较根据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和FWD进行了调整,以在组间比较之前控制其混淆效果。为了评价网络分析的临床意义,我们评估了 MDD组所有受试者HAMD评分与静息态、动态视觉网络内部以及视觉-注意力网络间测量值的相关性,同样,使用了具有Bonferroni校正的p<0.05校正相同性质的网络测量的统计检验次数。为了进一步证实几个干扰因素(如焦虑)对网络发现可能产生的影响,我们还进行了回归分析,将HAMA评分、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头动和药物治疗史作为独立因素。统计水准取p<0.05。结果MDD组中的两个视觉网络与DAN的网络间连接都降低(背侧:p=0.004;腹侧:p= 0.013)。并且,HAMD评分与网络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DAN-dorsal视觉网络间连接与HAMD评分呈负相关(r=-0.298,p=0.007)。回归分析结果表明HAMA评分在dorsal-DAN网络间连接改变方面有重大贡献(p=0.35)。结论1.通过正常人和MDD患者背侧与腹侧视觉网络分别与DAN网络间连接的对比分析,发现抑郁症患者视觉网络接收到注意力网络更少的调节,可能意味着抑郁症患者视觉网络接收来自高级中枢更少的监管,与视觉网络内部呈现出更为自主的状态相适应。2.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HAMD评分,即疾病严重程度与dorsal-DAN网络连接减少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表明抑郁症患者疾病越严重,注意力-视觉网络的调节就越低。而回归分析结果则表明,HAMA评分在dorsal-DAN网络间连接改变方面有重大贡献,抑郁和焦虑之间的共病也与dorsal-DAN网络连接改变有关。(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9-04-22)

屈巧俊[9](2019)在《基于群感受野的早期视觉皮层注意调节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注意是人脑对外界信息选择性处理的认知过程,能够调节视觉认知,但注意缺陷存在于许多临床精神和神经类疾病患者中,因此,明确视觉注意的脑机制对于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阐明机理有重要意义。方法:对视觉皮层群感受野(population recetive field,pRF)的研究能够从视觉信息处理的基本功能单位探讨大脑视觉认知。本研究将基于pRF实验的视觉刺激设计两种空间注意任务(注意中心和注意全视野),结合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和pRF分析方法,对被试者早期视觉皮层(V1-V3)进行定位,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注意任务下感兴趣区pRF大小变化。结果:(1)pRF方法获得的视网膜脑图比行波法获得的视网膜脑图更加精准;(2)在所有的被试中,pRF大小随着离心率的增大而增大,并且从V1-V3 pRF大小也逐渐增大;(3)基于离心率将视野分为中心视野(离心率为0-5°)和外周视野(离心率为5-10°)两部分,发现在注意全视野任务下,V3外周视野pRF明显小于注意中心任务下pRF(t(9)=4.7133,P=0.003),在V1、V2以及V3中心视野在两注意任务下pRF大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早期视觉皮层可以通过改变V3外周视野pRF大小参与注意调节。(2)视觉皮层的注意调节作用基于离心率具有层次性。(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4-21)

郑梦瑶[10](2019)在《在感觉信息分辨过程中视觉信号对听皮层神经元反应的调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神经系统中,不同模态的感觉信息之间可以发生相互影响,但是我们对之了解非常有限,这其中,尤其是对感觉皮层(如听、视皮层等)在这一复杂过程中作用的认识更为有限。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多通道神经信号记录技术,在自由活动且完成感知觉分辨任务的大鼠听皮层上,通过记录神经元对感觉刺激(听、视以及视-听联合刺激)的反应,深入研究视觉信号对听皮层神经元反应的调制。首先研究在对听觉信息进行分辨的任务中,视觉信息如何调制神经元对不同听刺激的反应,在这个任务中动物需要触发一个目标刺激(高频声、低频声、高频声+闪烁光、低频声+闪烁光)然后进行方位选择,结果显示经过大约两个月的训练,动物即可较好地学会这个任务。通过记录并分析动物在完成感知任务时对不同目标刺激的反应,结果显示记录到的大部分听皮层神经元可对目标声刺激表现出较好的偏好性(即对高频声和低频声的反应存在着显着的不同),这一神经元的比例远高于动物处于麻醉状态时,提示在完成感知任务过程中更多的神经元参与对听信息的分辨;在这个任务中,视-听联合刺激中的视觉部分未提供任何与任务选择相关的线索,但是却极大地影响了神经元的听反应,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差异化的调制模式实现的,即对神经元偏好听刺激的反应有易化作用,而对非偏好听刺激的反应没有明显的调制作用或有抑制作用。通过这一调制模式增强了神经元对相关刺激的分辨,同时通过这种差异化的调制,还可使部分对目标声刺激没有分辨能力的神经元,在分辨视-听联合刺激时(高频声+闪烁光vs.低频声+闪烁光)展现出较高的分辨能力。但是这一调制模式受到任务情景(task-context)的极大影响,如果在上述任务中,加入一个单纯的视觉刺激(即闪烁光)作为另一个目标刺激,增加任务的复杂性,会造成视觉信息对听反应调制模式的改变。在较多的神经元中,视觉信息会抑制而不是易化优势听反应,导致神经元对目标视-听联合刺激的分辨性下降,但是单个视觉刺激的加入并没有影响神经元对目标声刺激的分辨。因此在这个任务中,能对两个目标视-听联合刺激进行显着分辨的神经元数量反而少于可对两个目标声刺激进行分辨的神经元数量。这一结果显示不同感觉模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受到感知任务的复杂程度以及其它干扰因素的极大影响。在上述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动物在感知任务过程中对目标声刺激的反应较低。因此我们做了一些额外的实验,发现神经元对目标声刺激的反应要远小于在频谱上与之临近的非目标声刺激的反应。这一反应模式只在感知任务时才表现,在麻醉时未被观察到,也与动物完成行为操作无关,可能与注意等机制密切相关。通过在大鼠听皮层开展的这项研究,将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感觉皮层在跨模态信息感知过程中的功能,为系统阐明大脑多感觉信息处理的神经机制提供重要实验依据。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实验是在大鼠自由活动并完成感知任务的状态下进行的,实验结果将能更好地反映大脑信息处理的机理。(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视觉皮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检测单眼形觉剥夺小鼠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和初级视皮层V1区长时程增强的变化以阐明弱视发生的视皮层机制,确定弱视模型构建成功的检测指标。方法选择健康3周龄小鼠70只,检测50只小鼠fVEP以验证fVEP检测的稳定性;将20只小鼠随机分为单眼形觉剥夺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形觉剥夺组小鼠随机选择一眼行褥式缝合7天后分别检测各小鼠右眼及左眼fVEP,随后分别诱导记录右眼及左眼视皮层V1区LTP。结果 1.确定小鼠fVEP N1波、P1波潜伏期及N1-P1振幅的正常范围,证明用规范化方案进行fVEP检测的结果稳定可信;2.形觉剥夺眼fVEP较未剥夺眼fVEP的N1-P1振幅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形觉剥夺眼对应的视皮层V1区不能诱导LTP,未剥夺眼对应的视皮层V1区与对照组眼对应的视皮层V1区均可成功诱导LTP。结论 fVEP是验证弱视小鼠模型构建成功与否的客观可信的方法,主要指标为N1-P1振幅降低;弱视小鼠出现视皮层V1区LTP受损,说明弱视导致视皮层V1区突触可塑性降低,这也是fVEP N1-P1振幅降低的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视觉皮层论文参考文献

[1].金燕娇.牙髓干细胞对视觉发育关键期后小鼠视皮层神经可塑性影响的研究[C].2019第九次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9

[2].李兰,丁素真,杨春先,朱贺飞,李少敏.弱视视觉诱发电位波幅降低提示视皮层突触可塑性受损[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9

[3].张琪,张先鹤,龚丽.基于初级视皮层视觉特性的图像质量评价方法[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洛朗·科昂,黄叁月,周加仙.视觉皮层的单词加工与教育[J].教育家.2019

[5].李小娇,Mostafizi,Narjes,许可,王燕平,韩铭.针刺风池穴即刻后效应与视觉皮层功能相关的静息态fMRI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9

[6].刘阳,吴昊晟,靖冬来,崔玥,刘琳.后部皮层萎缩患者视觉障碍表现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刊.2019

[7].胡家玮.颞叶联合皮层参与听觉和视觉工作记忆的神经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8].陈慧.基于磁共振功能连接对抑郁症患者高级视觉皮层网络变化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9

[9].屈巧俊.基于群感受野的早期视觉皮层注意调节机制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9

[10].郑梦瑶.在感觉信息分辨过程中视觉信号对听皮层神经元反应的调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单个神经元模型视皮层结构图叁个简单细胞的感受野Fig.2.2Recepti...实验系统连接图及光源控制流程图视皮层多波响应不同波形成分最大响应...在体细胞外记录技术

标签:;  ;  ;  ;  ;  ;  ;  

视觉皮层论文_金燕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