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创造式音乐治疗论文_刘玉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再创造式音乐治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音乐,再创造,精神分裂症,孤独症,团体,自闭症,心理。

再创造式音乐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刘玉婷[1](2019)在《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语音、词汇量发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在《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5版》(DSM-V)中被归纳为两个核心症状:社会和交流障碍、狭义兴趣和动作刻板,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存在社会交往能力低下,自理能力较差,注意力分散等症状,其中语言发展障碍是自闭症谱系障碍中的一个典型障碍,自闭症儿童语言理解能力较弱并且很难用语言与人交流,很难与外界产生互动。由于自闭症的发病机制还未确定,因此,采取行之有效的干预手段,对于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音乐治疗作为一种干预手段,运用旋律和节奏作为载体来进行音乐活动,增加患者对自己及所在的环境的理解,进而达到适当的社会适应。音乐治疗的主旨于不在于提高来访者音乐能力,而是行为得到变化,从而促进心理状态良好发展。音乐环境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是有吸引力的,因此自闭症儿童在音乐干预治疗中会有更好的沉浸体验,可以得到更好的干预效果。其中对音乐产生的满足感也可作为学习中的强化物来增强干预效果。本研究通过再创造式音乐治疗结合以旋律为基础的语言沟通疗法的形式,针对自闭症儿童的词汇量和发音以及社交、认知、感觉、认知能力进行相应干预。选取了6名4-5岁男性自闭症被试,随机分配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10周的音乐语言干预,对照组进行传统语言干预。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展,将实际干预过程分为基线期、干预期和维持期。研究结果表明,音乐干预组的被试在词汇量和模仿发音、独立发音的数量上高于对照组,且具有显着性差异;音乐干预组被试在实验前后,其社交能力、感觉能力、躯体运动能和认知能力均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并具有显着性差异,而对照组儿童的各能力较先前情况相比,改善情况不明显,无显着差异。本研究表明,音乐干预对于被试词汇量和发音方面的发展有积极影响,同时对言语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的发展也发现具有改善作用。自闭症儿童在音乐治疗中开始建立与人物、事物的联结,在探索中逐渐开始接受和认识周围的环境和事物,更顺利的融入社会生活。(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王露洁[2](2018)在《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应用于智力发育障碍儿童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乐治疗是一种系统的干预过程,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是音乐治疗的主要方法技术。使用再创造音乐治疗法来帮助智力发育障碍儿童学习基本生活技能,掌握基础自理能力,对其日后适应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8年10期)

谭雪莲[3](2018)在《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再创造式音乐治疗的方法运用于自闭症儿童病症行为的康复,特别是针对交往行为的干预是近年来的热门研究,同时也推广了自闭症康复治疗的方法。本研究从社会趋向(关注力)、社会认知(理解力)、社会沟通(语言和非语言)、社会参与(互动)及自我调控(情绪表达)五个方面进行了观察与测评,通过单一被试的实验研究,论证了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社交行为的促进作用,特别在关注力、理解力、参与度和情绪表达方面有显着作用,对沟通能力的提升作用尚不明显。(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8年22期)

常超华,刘世兴,刘芳峰,曹伟[4](2016)在《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始动性与心理调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始动性与心理调适的改善状况。方法:将山西省荣军精神康宁医院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抽取80例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一般工娱治疗,观察组另接受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每周3次,每次1小时,观察8周(8周为一个疗程)。在治疗前后采用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阴性症状量表(SAN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SANS、IPROS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ANS中总分及各个因子得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IPROS中总分及各个因子得分也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说明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有利于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始动性与心理调适。(本文来源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十一届年会暨20周年会庆论文集》期刊2016-03-24)

常超华,刘世兴,刘芳峰,曹伟[5](2015)在《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始动性与心理调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始动性与心理调适的改善状况。方法:随机抽取8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一般工娱治疗,观察组患者另外接受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在治疗前、后用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阴性症状量表(SAN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SANS、IPROS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ANS、IPROS总分及各个因子得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有利于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始动性与心理调适。(本文来源于《中国民康医学》期刊2015年08期)

施英,黄辛隐[6](2011)在《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对孤独症儿童的疗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探究音乐治疗后孤独症儿童临床症状的改善状况。方法:对5名不同程度的孤独症儿童实施18次个别治疗和18次团体治疗,分析治疗前后被试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中的得分变化、治疗过程的观察记录以及家长和教师的访谈情况,来检验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改善孤独症儿童临床症状的成效。结果:经过叁个月的音乐治疗,孤独症儿童在感觉、交往、语言、运动能力方面都有明显改善。结论: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有利于孤独症儿童在交往、语言和运动等方面的康复。(本文来源于《中国特殊教育》期刊2011年11期)

施英,黄辛隐[7](2011)在《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对孤独症儿童适应性行为的疗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为孤独症儿童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够渗透于日常生活、学习之中的再创造式音乐治疗的结构和流程,探究音乐治疗实施后,孤独症儿童在适应性行为方面的改善状况,从而为孤独症机构的音乐治疗师、教师及家长开展音乐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随机选取某培智学校的10名孤独症儿童,年龄6~7岁,平均年龄7.2岁,男女比例为4:1,其中轻中度孤独症儿童4名,重度孤独症儿童6名。随机匹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有轻中度孤独症儿童2名,重度孤独症儿童3名。对实验组5名儿童进行18次个别音乐治疗和18次团体音乐治疗,呈现和分析整个治疗过程,展示音乐治疗的实用操作技术,并在治疗的前期、中期、后期分别对实验对象进行ABC量表的测试,以检验音乐治疗所带来的疗效。结果对照组儿童感觉、交往、运动等各方面的能力处于同一水平上,而实验组儿童经过音乐治疗后在交往、运动、语言方面均有显着的改善。结论再创造式音乐治疗能有效地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能力、运动能力和交往能力。(本文来源于《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10-21)

张爱玲[8](2011)在《浅谈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对中学生抑郁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音乐治疗的内涵和特征进行研究,介绍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对中学生抑郁症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卫生职业教育》期刊2011年11期)

王佳[9](2010)在《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方法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疗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乐治疗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方法的核心在于根据治疗的需要对音乐作品进行再创造性的运用,以达到音乐以外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强调被治疗者在参与音乐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和人际反应。在集体的音乐活动中,被治疗者必须克制自己的反集体行为,学习和适应在集体活动中充当领导或服从的角色,并努力与他人合作。通过调查发现,进入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虽然在药物的帮助下,他(她)的症状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很多的康复期患者对重返社会缺乏自信,缺少与人能自如的相处的能力。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进入康复期后,除了药物治疗外,心理治疗已经在这个阶段成为主要治疗手段。本文就是通过再创造式音乐治疗这一新兴的心理治疗手段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李某的个案来研究这一方法对进入康复期的精神分裂者的心理治疗有无疗效。(本文来源于《医学信息》期刊2010年05期)

苏琴[10](2009)在《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在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方法:选择符合CCMD-3慢性精神目的分裂症的诊断标准的探讨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近期疗效住院病人共计30人。治疗方法:包括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演唱、即兴演奏、音乐技能学习。每次治疗时间为70分钟,每周二次,16次为一疗程。评估内容:认知、社会、生理、情绪、交流、业余生活技能。结果认知功能改善,自我表达和自控能力提高,运动幅度增大,动作协调性改善,初次治疗时紧张焦虑情绪缓解,正确和恰当的情感表达能力提高,人际交流水平提高,对音乐的兴趣和技能提高,体验到成功的感受。结论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具有近期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治疗学会二十周年会庆暨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9-11-02)

再创造式音乐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音乐治疗是一种系统的干预过程,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是音乐治疗的主要方法技术。使用再创造音乐治疗法来帮助智力发育障碍儿童学习基本生活技能,掌握基础自理能力,对其日后适应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再创造式音乐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1].刘玉婷.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语音、词汇量发展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9

[2].王露洁.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应用于智力发育障碍儿童的作用[J].中国文艺家.2018

[3].谭雪莲.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J].文教资料.2018

[4].常超华,刘世兴,刘芳峰,曹伟.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始动性与心理调适的影响[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十一届年会暨20周年会庆论文集.2016

[5].常超华,刘世兴,刘芳峰,曹伟.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始动性与心理调适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5

[6].施英,黄辛隐.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对孤独症儿童的疗效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

[7].施英,黄辛隐.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对孤独症儿童适应性行为的疗效研究[C].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1

[8].张爱玲.浅谈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对中学生抑郁症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2011

[9].王佳.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方法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疗效研究[J].医学信息.2010

[10].苏琴.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在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中的运用[C].中国音乐治疗学会二十周年会庆暨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

论文知识图

治疗前后几项指标的变化

标签:;  ;  ;  ;  ;  ;  ;  

再创造式音乐治疗论文_刘玉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