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世东:浅谈《论语》中的交友之道论文

景世东:浅谈《论语》中的交友之道论文

文化百花园

在《论语》中,孔子构建了一个“仁学”体系,《国语·周语下》记载:“言仁必及人”,同样,孔子在谈论“仁”的时候极大部分都涉及人际关系,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仁学即人学”。在人际关系中,朋友作为重要的交际对象,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有二十余篇研究中,多数研究者简单地将《论语》交友之道概括为为何交友、如何择友以及如何相处三方面,其中部分文章甚至仅选取个别文句分析,没能把交友思想与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关系交代清楚,又或者将文章重点放在对其现代启示的发挥上,影响了对这一思想的完整理解。本文拟通过全面梳理《论语》之中的相关语句,在孔子整个思想体系之中去把握《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所以在雨水的各性质相同时,跑步与慢走相比,迎面遇到的雨水较多,而上面遇到的雨水相同,因此跑步的人淋得多。

一、乐友之道

“朋”字在《说文解字》中附在“凤”字后,其解释说:“,古文凤。象形,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段注为:“凤飞则群鸟从以万数也。”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15年)“友”字,《说文解字》释为:“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段注曰:“二又,二人也。善兄弟曰友,亦取二人而如左右手也。”(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同前)那么,“朋友”二字,我们就可以简单解释为“二人或多人结成团结友爱的团体携手共进”了。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友自远方而来,在孔子看来是件很快乐的事情。远方的朋友尚且前来,近处更不必说了。孔子之所以发出这种感慨,是因为他乐在其中,真心为此感到欢乐。正如孔子所说:“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季氏》)有三种快乐有益身心,除以礼乐自我调节外,宣扬朋友的好处会快乐,结交贤德的朋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种结交贤友带来心灵的快乐,是兄弟众多也不能比拟的。因此当司马牛忧愁自己没有亲兄弟时,子夏劝他:“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

二、择友之道

我们应该结交什么样的的朋友呢?简单来说,就是“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不过《论语》对交友之道有一个完整的论述体系。孔子将朋友划分为这样的几个层次:“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如此就将朋友划分了四个等级:可与共学,可与适道,可与立,可与权。可与共学,即可以与之一起修德从善,反躬自省。先秦儒家典籍,多处论及“学”。但学的内容是什么?一般认为是学习,以儒家思想脉络来看则不然。郭店楚简《尊德义》篇有:“学非改伦也,学己也。”依《说文》:“敩,觉悟也。”段注曰:“《学记》曰: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按,知不足,所谓觉悟也。”由此看来,“学”的指向,应是自我觉悟,与“反躬自省”同。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子罕》)结交朋友应见贤思齐,见不贤退而自省,有错不忌讳改正,与这样的朋友相交,能做到日修己德,砥砺前进,但一起追求大道,就力有不逮了。段玉裁注解《说文解字》“友”字时说:“《周礼》注曰:‘同师曰朋,同志曰友。’”(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同前)两个人为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携手并进,推心置腹,肝胆相照,自然能够建立起坚如磐石的友谊,共同成就一份事业,这样的两个人也能无愧于“朋友”二字了。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追求的成就、事业不同而朋友做得长久的,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更高一级的友情,不但能够互相切磋琢磨,共同追求真理,还能够“可与立”。“立”在《论语》中指的是“立于礼”,即“以礼克己”。克己复礼为仁,在涵养品德、建功立业之上,共同追求更进一步的人格成就,这样的朋友是更难得的知心朋友。相反若是与那些“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论语·卫灵公》)的人交往,整日里熙熙攘攘聚在一起卖弄小聪明,言行乖离,只怕会生出放荡邪僻的心思,非但无益于修德进业,恐还会给将来埋下祸根。最顶端的朋友层次,是“可与权”。孟子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离娄上》)“权”,即中庸权变智慧。《易大传·系辞下》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不仅仅是朋友的最高层次,同时也是为人处世最顶端的智慧了。“权”的应用,即执两用中,执中有权。“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孟子·尽心上》)刚强不屈矢志不渝的人也是有的,他们即使处处碰壁也一往无前。但过犹不及,刚而易折,反为不美。正如孔子所叹:“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可与权”的朋友可谓尽善尽美,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退而求其次,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孔子面对“未可与权”的难题,提出“必也狂狷乎”,是因为他们不至于同流合污、自甘堕落罢了。

知道了我们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那我们应该如何识人知人、择友而交呢?《论语》中多次给出了答案。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人)矣。”(《论语·里仁》)概括起来,就是要我们听其言,观其行,识其友,考其志。言语是一个人品性最直接的外现,子曰:“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因此我们要善于通过分析别人的言语,考察他内心的是非善恶。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言语的片面性,某时某地的一时言行,并不能完全准确地代表一个人,“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更客观妥帖的方法是加以全面客观地考察。当然,不仅仅是语言,行为、交际、志向,也应当作如此考察。正如孔子所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这实际上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识人不仅要听取众人的评价,更要加强自身修养,避免感情用事,偏听偏信。识人知人是择贤友仁的第一步,不由得我们不慎重。因此孔子有言:“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论语·卫灵公》)孔子毁人誉人,必“其有所试矣”。我们在选择朋友的时候,也应该对其进行客观考察,多交贤友益友,不交损友恶友。

三、相处之道

三、宽容体谅。在结交朋友时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而不是吹毛求疵,避免刻板片面的印象。当门人普遍认为互乡的人难以交流时,孔子仍然接见了当地的一个童子。他的态度就是“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絜己以进,与其絜也,不保其往也”(《论语·述而》)。面对一个“絜己以进”的人,我们就应该对他抱有温情和善意,做到“与其进,不与其退”,“与其絜,不保其往”。正如子张所说:“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作为君子,自然要有容人的雅量。于是当子贡讥评别人时,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论语·宪问》)面对别人的过失,作为朋友就应该“忠告而善道之”,自己“退而内自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讽刺挖苦不是朋友应该的做法。两个人相处难免会有摩擦和不顺意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对朋友宽容和理解。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面对朋友的不解,相较于抱怨指责,我们更应该反省自身。

二、以直相待。朋友之间在日常相处中应坦率真诚,平等相交,以真心换取真心。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如果有一方别有目的屈己相交,恐会心生怨恨,“匿怨而友其人”,这是对友谊的不忠。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作为真正的朋友,在处理二者关系时应进退得体,朋友有过错就规劝改正,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做不到这一点,怎么能说是真正的朋友呢?所以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论语·子路》)友所以辅仁,在于朋友有不足之处尽心提醒他,以恰当的言行引领他,两者之间切切、偲偲,如此才能不负交友初心,共同进步。不过朋友是以“义”相合的,劝诫朋友需要注意分寸感,当朋友出于某种考虑不接受建议时,当适可而止,一味地勉强反而会“言者轻,听者厌”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4页),甚至造成朋友间的疏离与隔阂。这也就是子游所说的“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因此在子贡问友时,孔子教导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一、以信相交。信任是维持友谊的基石,朋友之间的默契和依赖正是通过信任维系起来的。孔子所向往的人生目标也正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的局面。这种观点自然也影响到了他的弟子们。因此《论语》之中无论是孔子还是他的弟子均多次反复强调朋友之间应该以信相交。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信”这一美德,那么“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朋友之间建立了信任感,就能够尽己之心忠于友谊,在人生道路上更好的互相砥砺,共同进步。

本文就以“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一节为例,阐述在细化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对生物图进行分类、分析、整合等信息加工活动,引导学生实现图文转化,深入理解生物学概念。

交到朋友之后,我们应该如何与朋友相处,保持友谊历久而常新呢?其实,与人交往是有原则和方法的。《论语·公冶长》记载:“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我们考察《论语》全书,发现可以至少归纳为以下几点:

参照丁溴东莨菪碱注射液说明书与国家药物警戒快讯2017年第4期“英国关于丁溴东莨菪碱注射液的用药建议”,将以下因素列为高风险因素:心动过速、基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压)、前列腺肥大与增生、未治疗的闭角型青光眼、胃肠道机械性狭窄、巨结肠、重症肌无力、儿童(小于14岁)、孕期。主要危险因素例数见图2,总计1639例(占44.36%),其中基础性心脏病患者例数最多(1339例),占81.7%;前列腺肥大与增生患者267例,占16.29%;心动过速患者26例,占1.59%;儿童4例,占0.24%;孕期3例,占0.18%;其余危险因素未发现。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教诲弟子择友择贤还是谨慎择友,《论语》中孔子在论述交友之道的时候,目的是明确的,那就是务修己德,以友辅仁。自然,孔子的思想不仅有道德修养的一面,也有追求事功的一面。通过研究《论语》全文,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这一问题,交友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从属于他的修身思想,是“内圣外王”中“内圣”的修养部分。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是希望后学能够通过结交朋友修德进业,追求仁人君子的理想境界。

如今我们重新审视《论语》的交友之道,应该以这种态度对待它:今天的朋友,仅仅是一种自然而普通的社会关系,而不像封建时期视为“五伦”之一,失去了纲常礼教根基的地位,但其中蕴含的方法和原则对我们仍有着借鉴和指导意义。它教导我们结交朋友应以砥砺道德为目的,谨慎地选择益友贤友,对待朋友应该尽心尽力,推心置腹。这种历经千年仍闪耀着智慧和哲理的教导,也正是孔子思想的理性光辉所在。

(作者:陕西省西安市太白北路229号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邮编710069)

标签:;  ;  ;  ;  ;  ;  ;  ;  ;  ;  ;  ;  

景世东:浅谈《论语》中的交友之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