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镍催化剂论文_张艳平,王旭灵,李悦生,潘莉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性镍催化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催化剂,水杨,亚胺,乙烯,甲基丙烯酸,金属,双核。

中性镍催化剂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平,王旭灵,李悦生,潘莉[1](2017)在《新型大位阻中性镍催化剂合成及其催化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自由基聚合反应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合成复杂拓扑结构聚合物的方法,而利用可见光调控的RAFT聚合反应具有端基保留率高,单体转化率高,条件温和,绿色环保,简单方便等显着的优点。本文采用烷氧醚树枝化大单体,经可见蓝光引发RAFT聚合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具有拓扑结构(星形和超支化)的树枝化聚合物。通过核磁氢谱(1H 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分别对聚合物分子结构和分子量进行表征,通过紫外可见光谱(UV/Vis)以及动态光散射(DLS)对其温敏行为进行了探究,并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该系列大尺度拓扑聚合物的形貌进行了观测。进一步利用其结构的独特性以及温敏智能特征,研究了不同结构聚合物对溶菌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发现聚合物结构和分子量均对其抑制能力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2)》期刊2017-10-10)

宋东坡[2](2008)在《中性镍催化剂催化烯烃聚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新型的单活性中心的催化剂,中性镍催化剂在乙烯均聚、乙烯与其他极性单体共聚方面展现了非常好的前景,是目前该研究领域的热点。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两类中性镍催化剂,一是氟代水杨醛亚胺型中性镍催化剂;二是联苯型双核甲基镍催化剂。以水杨醛和(多)氟代苯胺为原料,合成与表征了一系列氟代水杨醛亚胺型中性镍催化剂。在MMAO的作用下,氟代水杨醛亚胺镍可高效催化降冰片烯的加成聚合,最高活性可达7.68×107 g PNB/molNi?h,所得聚降冰片烯的粘均分子量高达84×104 g/mol。同等条件下,氟代中性镍的活性比非氟代催化剂明显增强,最大增强幅度达70%以上。通过改变Al/Ni摩尔比、单体浓度、反应温度与时间等条件,可在较宽范围内调控催化活性和聚合物分子量。以2,2’-联苯二酚为原料,合成与表征了一种新型甲基双核中性镍催化剂。在温度为65°C条件下,以叁(五氟苯基)硼的作活化剂,这种甲基双核中性镍可高效催化乙烯聚合,活性可达3.39×105 g PE/molcat?h。作为单组份催化剂时,这种甲基双核中性镍也能高活性地催化乙烯聚合,90oC时活性达2.49×105 g PE/molcat?h。与相应的苯基双核中性镍相比,在高温下这种甲基双核中性镍更稳定、催化活性更高。研究首次发现这种甲基镍化合物在叁五氟苯硼作用下,能高效的催化降冰片的加成聚合,活性达到了4.75×107 g PNB/molcat?h,高温碳谱证明所得聚合物的微结构与传统的‘中性镍/MMAO’体系催化得到的聚合物有明显的不同。降冰片烯与乙烯的共聚合的初步实验结果表明:该化合物能高效的催化乙烯与降冰片烯的共聚合,活性能达到105 g /molcat?h以上,并且能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得到降冰片烯插入率较高的产物,插入率达50%以上。(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8-05-20)

李锦春,顾春辉,单玉华[3](2007)在《新型α-二亚胺中性镍催化剂的合成及催化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本体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2,6-二异丙基苯胺经硝化和Schiff碱缩合反应,生成的α-二亚胺配体与无水氯化镍反应制备了中性镍配合物。用FTIR1、H-NMR对中间产物及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在甲基铝氧烷(MAO)的助催化作用下,研究了以镍二亚胺为主催化剂对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合反应的影响因素,考察了聚合温度、n(Al)/n(Ni)值(摩尔比)、聚合时间、n(MMA)/n(Cat)值(摩尔比)等因素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得到的最佳聚合反应条件是:聚合温度为60℃,聚合时间为15h,n(Al)/n(Ni)为600,n(MMA)/n(Cat)为1000。最佳聚合条件下,MMA单体的转化率为65.5%,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26×104。(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07年08期)

崔永刚,孙俊全,单玉华,王临才,程进[4](2006)在《双核中性镍催化剂的合成及催化乙烯聚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烷基化、甲酰化、Schiff碱缩合反应,制得两种水杨醛亚胺配体(7)和(8),并与trans-[NiCl(Ph)(PPh3)2]反应合成了两种中性镍配合物:(9){[[O-(3-Cyclohexanyl)(5-CH3)C6H2-ortho-C(H)=N-2,6-C6H3(i-Pr)2]Ni(Ph3P)(Ph)]2CH2}和(10){[[O-(3-Cyclohexanyl)(5-Cl)C6H2-ortho-C(H)=N-2,6-C6H3(i-Pr)2]Ni(Ph3P)(Ph)]2CH2},以GC-MS,1H NMR对中间产物及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在Ni(COD)2的助催化作用下,配合物(9)和(10)能有效催化乙烯聚合.在8.0×105Pa的压力下,配合物(9)的最高活性可达5.34×105g/(mol.h),聚乙烯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分别为5.26×104和2.39.配合物(10)的最高活性可达5.74×105g/(mol.h),聚乙烯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分别为8.61×104和2.81.(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06年01期)

胡涛,李悦生[5](2005)在《新奇的单组分水杨醛亚胺基中性镍(Ⅱ)催化剂的合成与乙烯聚合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1995年,Bmokhart的基于a-二亚胺配体的阳离子Ni,Pd配合物发现,是后过渡金属烯烃聚合催化剂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尽管a-二亚胺配体的Pd配合物-MAO体系对乙烯均聚呈现极高活性,然而,由于它是阳离子活性中心,这使得极性单体与a-烯烃的共聚较难实现,即使可以共聚,条件也十分苛刻。因此,许多中性Ni催化剂被大量研究以突破这种局(本文来源于《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5-10-01)

崔永刚[6](2005)在《新型双核中性镍催化剂的研制及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继茂金属催化剂之后,后过渡金属催化剂以其低亲氧性和对极性单体的高容忍性引起广泛的关注,有望用于催化烯烃与极性单体的共聚。本文在Grubbs型催化剂的基础上,合成了一系列Schiff类镍配合物,并系统地研究了乙烯聚合反应,考察了不同聚合条件对催化活性和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探讨了后过渡金属配合物中配体取代基团的结构与聚合性能的关系。 经烷基化、甲酰化、Schiff碱缩合反应,制得两种水杨醛亚胺配体,并与trans-[NiCl(Ph)(PPh_3)_2]反应合成了两种中性镍配合物CYG1{[[O-(3-Cyclohexanyl)(5-CH_3)C_6H_2-ortho-C(H)=N-2,6-C_6H_3(i-Pr)_2]Ni(Ph_3P)(Ph)]_2CH_2}和CYG_2{[[O-(3-Cyclohexanyl)(5-C1)C_6H_2-ortho-C(H)=N-2,6-C_6H_3(i-Pr)_2]Ni(Ph_3P)(Ph)]_2 CH_2},以GC-MS,~1H NMR对中间产物及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研究了所合成的2种化合物(CYG1和CYG2)催化乙烯的聚合反应,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催化体系均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化合物CYG1和CYG2,在以Ni(COD)_2为助催化剂时,随着催化剂的浓度增高,催化活性升高到最大值后呈现下降趋势,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则不断降低;随着压力的升高,催化体系的活性和聚合物分子量均呈递增趋势;随着聚合时间的延长,催化剂的活性先逐渐增大,后又急剧下降,但分子量有递增趋势;且2个催化体系对温度均比较敏感,在常温下活性很低,45℃左右活性和分子量均达到最大值,在60℃以后,催化剂失活较严重,催化剂活性和聚合物分子量均大大降低。优化聚合条件得到催化活性分别达到5.34×10~5gPE/(mol Ni hr)、5.74×10~5gPE/(mol Ni hr),粘均分子量分别达到5.26×10~4、8.61×10~4,分子量分布分别为2.39和2.81。 此外还研究了CYG1催化MMA本体聚合的反应,研究结果表明,CYG1能有效催化MMA聚合。化合物CYG1在Al(i-Bu)_3为助催化剂时,随着聚合时间的延长,单体的转化率和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都早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随着温度上升,聚合的转化率提高,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下降:Al/Cat增大,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不断减小,而单体的转化率却不断升高;随着MMA/Cat值的变大,转化率减小,相对分子质量先增大后减小。(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5-02-01)

汪伟华,金国新[7](2004)在《含N-萘基中性镍催化剂的合成及催化降冰片烯聚合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合成了两个新的催化剂,苯基-叁苯基膦-[N-萘基-3-甲基水杨醛亚胺]合镍(4a)与苯基-叁苯基膦-[N-萘基-5-硝基水杨醛亚胺]合镍(4b),并研究了它们催化降冰片烯的聚合。发现两种催化剂在助催化剂甲基铝氧烷(MAO)存在下都具有良好的催化降冰片烯聚合物活性。在50℃时,催化剂4b表现出最高催化活性。(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04年10期)

单玉华,孙俊全,徐永进,崔永刚[8](2004)在《中性镍催化剂的研制及其对乙烯聚合反应的催化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环己基氯与对位取代酚烷基化方法在酚的氧邻位引入高位阻的环己基 ,再经甲酰化、胺缩合及配合制得两种新的中性镍配合物 [O (3 C6H11) (5 CH3 )C6H2 o C(H)∶N 2 ,6 (i Pr) 2 C6H3 ]Ni(Ph3 P) (Ph)和 [O (3 C6H11) (5 Cl)C6H2 o C(H)∶N 2 ,6 (i Pr) 2 C6H3 ]Ni(Ph3 P) (Ph) .在Ni(COD) 2 (COD环辛二烯 )存在下 ,两种配合物均可有效地催化乙烯聚合反应 ,且后者的催化性能明显优于前者的催化性能 .两种配合物对温度很敏感 ,适宜的聚合温度是 4 5~ 5 5℃ .随着乙烯压力的提高 ,催化剂的活性显着提高 ,聚合物的粘均分子量 (Mη)显着增大 ,带支链的聚乙烯减少 .在n(Ni(COD) 2 ) /n(cat) =3,V(PhCH3) =30ml,p(C2 H4 ) =1 2MPa ,θ =4 5℃和t=2 0min的条件下 ,前者配合物的活性为 3 6 2× 10 5g/ (mol·h) ,聚乙烯的Mη=4 94×10 4;后者配合物的活性为 7 2 9× 10 5g/ (mol·h) ,聚乙烯的Mη=7 16× 10 4.两种配合物添加极性物质后的活性顺序为 :乙醚>四氢呋喃 >乙酸乙酯 >水 >乙醇 .其中 ,乙醚和四氢呋喃可使催化剂活性提高 .(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2004年09期)

单玉华[9](2004)在《新型中性镍催化剂研制及其催化合成功能化聚乙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科学家一直在努力实现聚烯烃的功能化,以提高其性能,从而扩大聚烯烃用途、提高其附加值。在诸多的功能化方法中,乙烯、丙烯与极性单体在温和条件下催化共聚是最理想的方法。显然,其核心技术是催化剂。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尤其是Grubbs型中性镍催化剂,以其低亲氧性和对极性单体的高容忍性引起学术和工业界的关注。然而Grubbs所报道的中性镍催化剂制备成本太高,难以工业化应用。本文旨在研制新的经济实用的中性镍催化剂,进而制备功能化聚烯烃新材料。 研制了叁个未见报道的中性镍配合物4a{[O-(3-Cyclohexyl)(5-CH_3)C_6H_2-ortho-C(H)=N-2,6-C_6H_3Pr]_2Ni(Ph_3P)(Ph)}、4b{[O-(3-Cyclohexyl)(5-Cl)C_6H_2-omho-C(H)=N-2,6-C_6H_3(i-Pr)_2]Ni(Ph_3P)(Ph)}及4c{[O-(3-Cyciopentenyi)(5-CH_3)C_6H_2-ortho-C(H)=N-2,6-C_6H_3Pr]_2Nj(Ph_3P)(Ph)}。通过IR、~1HNMR、~(13)CNMR及元素分析对它们进行了鉴定表征。得到了4a单品,并对其进行了单品XRD分析,通过品体结构解析确证了其化学组成和空间结构。同时制备了它们的中间体及所需的助催化剂Ni(COD)_2共20个化合物。另外,还合成了一个典型的Grubbs型催化剂4d{[O-(5-NO_2)C_6H_3-ortho-C(H)=N-2,6-C_6H_3(i—Pr)_2]Ni(Ph_3P)(Ph)}。 提出简易、实用的新方法制备催化剂配体,进而制得叁个新的Schiff base型配体。通过傅-克烷基化一步反应在酚的氧邻位引入环己基,得到邻环己基对甲酚(1a)(收率69.5%,纯度97.6%),邻环己基对氯苯酚(1b)(收率53.6%,纯度96.8%)。通过烷基化与重排法二步反应在酚的氧邻位引入环戊烯基,得到邻环戊烯基对甲酚(1c)(收率54.0%,纯度93%)。 发现廉价易得的烷基铝(Al(i-Bu)_3、Al(Et)_3)也是中性镍催化剂的有效的助催化剂,但其助催化行为与Ni(COD)_2存在差别。在烷基铝助催化的体系,观察到明显的反应诱导期。在催化乙烯均聚中,Ni(COD)_2的助催化效率明显高于烷基铝;而在催化乙烯与极性单体共聚中则相反,Al(i-Bu)_3的助催化效率明显高于Ni(COD)_2。聚合链向炕基铝转移的倾向性相对较大,在高铝比的情况下聚合物分子量迅速下降、支化度明显增大。 在4a~d四个催化剂中,催化乙烯聚合顺序是4d>4b>4a>4c。4d活性最高,但在少量极性物质存在下,活性急剧下降。4a~d对极性物质的容忍度顺序是:乙醚>四氢呋喃>乙酸乙酯>水>乙醇。在水杨醛苯环上兼有3位空间位阻取代基和5位吸电子取代基的4b表现出最佳的综合性能。在Ni(COD)_2/4b=3(n/n)、45℃、12×10~5Pa的条件下聚合,乙烯聚合活性为7.29×10~5gPE(molNi·h)~(-1)、所得聚乙烯的M_η为7.16×10~4g·mol~(-1)。 聚合温度和乙烯压强是影响聚合行为的两个关键因素。温度升高,支化度增大而分子量下降。对4a~d/Ni(COD)_2催化体系,适宜聚合温度是45~55℃。而对4a~d/Al(i-Bu)_3催化体系,在55~65℃催化活性较高。乙烯压强提高,催化活性、聚合物分子量和熔点都显着提高、支化度下降。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合成了七个含氧、含氮极性单体。其中包括:4一戊烯一1一醇(PO)(收率73.6%,纯度99.5%)、2一甲基一4一戊烯一2一醇(MPo)(收率63.3%,纯度99.3%)、十一烯酸甲醋(MU)(收率83.5%,纯度98.7%)、十一烯酸叔丁酷(Bu)(收率69.9%,纯度98.2%)、十一烯酸异丙醋(PU)(收率79.1%,纯度98.9%)等五个含氧极性单体,合成了N一烯丙基一2,6一二异丙基苯胺(A队)(收率69.4%,纯度91 .8%)、N,N一二甲基一4一戊烯胺(OM队)(收率52.5%,纯度98.6%)等二个含氮极性单体。用气相色谱法(Gc)、碘量法进行定量分析,用质谱(MS)、’HNMR等方法进行定性鉴定。 极性单体对共聚行为显然存在结构效应。4a一b能有效催化乙烯与丙烯醇(AO)、戊烯醇(Po)、2一甲基一4一戊烯一2一醇(MPo)、十一烯酸甲醋(MU)、十一烯酸叔丁醋(8U)十一烯酸异丙醋(Pu)等含氧极性单体共聚,而不能有效催化乙烯与N一烯丙基一2,6一二异丙基苯胺(A队)、N,N一二甲基一4一戊烯胺(DMPA)、丙烯睛(AN)等含氮极性单体共聚。在催化乙烯与极性单体共聚反应中,中性镍4b的催化活性仍高于4a。可聚合双键与极性杂原子间隔增大,共聚活性较高,极性单体的插入率也较高。酉旨类功能团在催化剂量的Al住Bu)3和Ni(C oD):助催化下都能有效共聚。而醇类极性单体在Ni(C oD):助催化下共聚活性较低,甚至Ao不能在Ni(C OD):助催化下发生聚合。在催化剂量的Al住Bu)3作用下不能聚合,而在等当量的Al住Bu)3作用一「能高效共聚。 共聚体系中极性单体浓度增大,极性单体的插入率增加,但聚合活性、聚合物分子量都会下降。随聚合时间延一长,聚合活性与极性单体的插入率都明显下降。聚合温度对极性单体的插入率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对聚合活性有明显的影响。 在4b/AI住Bu):催化下,乙烯与极性单体有效共聚得到一系列功能化聚乙烯。共聚物中极性单体的插入率分别是:0.97 mol%MU、0.78 mol%PU、1 .42 mol%BU、1 .04 mol%AO、0 .98 mo!%MPO、1 .37 mol%PO。(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4-05-01)

中性镍催化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一种新型的单活性中心的催化剂,中性镍催化剂在乙烯均聚、乙烯与其他极性单体共聚方面展现了非常好的前景,是目前该研究领域的热点。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两类中性镍催化剂,一是氟代水杨醛亚胺型中性镍催化剂;二是联苯型双核甲基镍催化剂。以水杨醛和(多)氟代苯胺为原料,合成与表征了一系列氟代水杨醛亚胺型中性镍催化剂。在MMAO的作用下,氟代水杨醛亚胺镍可高效催化降冰片烯的加成聚合,最高活性可达7.68×107 g PNB/molNi?h,所得聚降冰片烯的粘均分子量高达84×104 g/mol。同等条件下,氟代中性镍的活性比非氟代催化剂明显增强,最大增强幅度达70%以上。通过改变Al/Ni摩尔比、单体浓度、反应温度与时间等条件,可在较宽范围内调控催化活性和聚合物分子量。以2,2’-联苯二酚为原料,合成与表征了一种新型甲基双核中性镍催化剂。在温度为65°C条件下,以叁(五氟苯基)硼的作活化剂,这种甲基双核中性镍可高效催化乙烯聚合,活性可达3.39×105 g PE/molcat?h。作为单组份催化剂时,这种甲基双核中性镍也能高活性地催化乙烯聚合,90oC时活性达2.49×105 g PE/molcat?h。与相应的苯基双核中性镍相比,在高温下这种甲基双核中性镍更稳定、催化活性更高。研究首次发现这种甲基镍化合物在叁五氟苯硼作用下,能高效的催化降冰片的加成聚合,活性达到了4.75×107 g PNB/molcat?h,高温碳谱证明所得聚合物的微结构与传统的‘中性镍/MMAO’体系催化得到的聚合物有明显的不同。降冰片烯与乙烯的共聚合的初步实验结果表明:该化合物能高效的催化乙烯与降冰片烯的共聚合,活性能达到105 g /molcat?h以上,并且能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得到降冰片烯插入率较高的产物,插入率达50%以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性镍催化剂论文参考文献

[1].张艳平,王旭灵,李悦生,潘莉.新型大位阻中性镍催化剂合成及其催化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合[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2).2017

[2].宋东坡.中性镍催化剂催化烯烃聚合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

[3].李锦春,顾春辉,单玉华.新型α-二亚胺中性镍催化剂的合成及催化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本体聚合[J].化工新型材料.2007

[4].崔永刚,孙俊全,单玉华,王临才,程进.双核中性镍催化剂的合成及催化乙烯聚合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

[5].胡涛,李悦生.新奇的单组分水杨醛亚胺基中性镍(Ⅱ)催化剂的合成与乙烯聚合行为[C].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2005

[6].崔永刚.新型双核中性镍催化剂的研制及催化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5

[7].汪伟华,金国新.含N-萘基中性镍催化剂的合成及催化降冰片烯聚合反应[J].无机化学学报.2004

[8].单玉华,孙俊全,徐永进,崔永刚.中性镍催化剂的研制及其对乙烯聚合反应的催化性能[J].催化学报.2004

[9].单玉华.新型中性镍催化剂研制及其催化合成功能化聚乙烯研究[D].浙江大学.2004

论文知识图

[N,O]配位的镍催化剂中性镍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支化机...α-二亚胺中性镍催化剂的合成路...中性镍催化剂新型芳基镍络合物的合成一28水杨醛亚胺中性镍烯烃聚合催化剂

标签:;  ;  ;  ;  ;  ;  ;  

中性镍催化剂论文_张艳平,王旭灵,李悦生,潘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