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匀损伤论文_郭建超,王承辉,罗曼,韦春华,严伟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均匀损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损伤,均匀,应力,布拉格,强度,规则性,蒙皮。

非均匀损伤论文文献综述

郭建超,王承辉,罗曼,韦春华,严伟林[1](2019)在《双相钢激光焊焊接接头非均匀变形及损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拉伸试验结果和混合法则得到双相钢激光焊接头局部区域的应力应变曲线,基于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用获得的力学性能建立焊接接头有限元拉伸模型,并验证其可靠性,进一步分析不同热输入下不同断裂位置接头在拉伸颈缩前后非均匀变形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当载荷达到最大前,高低热输入接头集中缩颈截面均发生非均匀变形,但低热输入接头缩颈截面的变形是均匀变化的;载荷达到最大后,高热输入接头的母材最大变形区逐渐向软化区中部靠拢,致使软化区形成集中缩颈;低热输入接头的母材最大变形区逐渐远离软化区,最终在远离软化区的母材形成集中缩颈。不同分区的材料损伤过程与其非均匀变形过程所发生的塑性变形的变化趋势呈对应关系。(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9年13期)

赵高超[2](2018)在《基于分形理论的非均匀腐蚀损伤船体板极限强度评估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船舶等海洋结构物长时间处于海洋环境中,一直受到海水和大气的侵蚀作用。当船舶服役超过15-20年时,腐蚀损伤对船体结构极限强度的影响会变得格外突出。随着近年来高强钢在造船领域的广泛使用,对含腐蚀损伤船体结构极限承载力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国内外众多学者对腐蚀损伤板架结构进行了研究,但都没能非常有效的考虑腐蚀位置分布,即腐蚀形貌不规则性对极限强度的影响。本文以高强钢船体板为研究对象,引入分形几何的相关理论,模拟船体板腐蚀表面的不规则形貌,旨在探究腐蚀形貌不规则性对船体板极限强度的影响,并建立更准确的评估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引入分形理论,运用随机中点位移法构造布朗曲面来模拟单面腐蚀船体板的不规则形貌,建立起分形腐蚀损伤模型;(2)针对模拟表面和由扫描仪实测得到的表面分别进行单分形和多重分形特征的实证分析,确定描述腐蚀表面的分形特征参数,并探究各个参数对应于腐蚀形貌的物理含义;(3)对特定尺寸的船体板进行多次的分形腐蚀损伤模拟,并在ABAQUS中建立对应的有限元模型,计算其极限强度;(4)探究多次模拟得到的腐蚀损伤特征参数与极限强度折减因子之间的相关性,选择有效的评价参数拟合极限强度折减因子,并对得到的拟合公式进行误差分析;(5)拓展长宽比与柔度到常见的船体板取值范围,将这两个因素考虑在内,建立适用性更广的极限强度评估方法;(6)综合对比本文的评估方法与其他学者的方法,阐述该拟合公式的有效性。本文以分形理论为基础建立的布朗表面具有连续性的特征,并以两个参数控制形貌,能模拟出各种起伏程度的曲面,相较于其他学者的方法更贴近于实际的腐蚀形貌。对于拟合得到的评估公式,其确定系数达到了0.9628,说明该评估方法有效地考虑了腐蚀形貌不规则性对船体板极限强度的影响。本文较成功的实现了腐蚀形貌不规则性影响的定量分析,给工程船舶检修提供了新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谢志刚,高增梁,杨建国,贺艳明,闾川阳[3](2018)在《核电用SA533B1钢的非均匀蠕变损伤本构方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轻水反应堆发生堆芯熔融的极端事故时,核反应堆压力容器(RPV)下封头在堆芯熔融物滞留造成的极高温度下发生严重蠕变变形、损伤及断裂。针对核电用钢SA533B1直接拟合蠕变试验数据获得的本构方程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在分析高温蠕变材料微观损伤机理的基础上,揭示高温蠕变损伤的非均匀性,引入考虑各种微观损伤局部化特征,基于细观唯象方法、通过引入ρ和g,提出了改进的K-R蠕变损伤本构。通过对文献试验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利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法确定材料常数,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K-R蠕变损伤本构方程能较好地描述反应堆压力容器材料的高温蠕变宏观力学行为,为进一步建立宏观蠕变本构与微观损伤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思路。(本文来源于《压力容器》期刊2018年04期)

韩越祥,万璋[4](2018)在《基于经纬分析法研究热损伤岩石的非均匀性和各向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岩石进行500℃高温的热处理,使岩石内部产生大量细观裂隙。采用电镜扫描观察热破裂岩石内部的细观裂隙分布并对细观裂隙进行重构,提出一种经纬分析法研究热破裂岩石细观裂隙的非均匀性和各向异性,并且确定了经纬分析法的最优网格间距。结果表明:网格间距显着影响热损伤岩石非均匀性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网格间距越小,准确性越趋于稳定。当网格间距为200μm时,既能保证非均匀性分析结果可信,又能提高分析效率。与此相对,网格间距对热损伤岩石各向异性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不产生明显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对于500℃高温热损伤花岗岩,采用200μm的网格间距最为经济合理。(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8年01期)

张家祥[5](2017)在《基于非均匀应变重构的CFRP胶接接头内聚损伤监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胶接连接接头是飞行器碳纤维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CFRP)结构设计的核心部分之一。然而由于CFRP胶接接头增加了新的界面,其损伤形式相对机械连接更加复杂多样,因此正确认识复合材料胶接接头的失效形式,采用有效的方法监测和预警其内部损伤,是航空航天飞行器结构安全可靠的有效保证。与其他监测手段相比,光纤光栅传感器(Fiber Bragg Grating Sensor,FBG)具有体小质轻、与复合材料相容性好、灵敏度高、可一纤多点测量等优势,非常适合于CFRP胶接接头的损伤监测。然而,CFRP胶接接头在载荷作用下其所受应变是非均匀的,尤其是损伤发生时,局部应力集中严重且变化梯度大,而传统的波长解调方式只能实现传感区域平均应变的测量,这势必会丢失损伤区域应变场的应变梯度信息,对胶接接头损伤区域的应变识别必然造成很大的误差,导致胶接接头的损伤与失效很难准确判别和预测。因此,为了更准确有效的对CFRP胶接接头的损伤进行监测,有必要对胶接接头损伤区域非均匀应变的识别方法进行研究。为此,本文以CFRP单搭接胶接接头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非均匀应变重构的CFRP胶接接头内聚损伤监测研究”,旨在建立CFRP胶接接头应变场特征与胶层内聚损伤演化之间的映射关系模型,研究FBG传感区域非均匀应变重构方法,为FBG传感技术在飞行器CFRP胶接接头损伤监测中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以CFRP单搭接胶接接头为对象,基于复合材料力学理论对CFRP单搭接胶接接头进行了受力分析,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得到了CFRP单搭接胶接接头被粘件的应变分布变化与胶层内聚损伤演化的映射关系模型;根据得到的映射关系,确定了FBG传感器的布点方案。第二,对CFRP胶接接头进行了拉伸实验研究,验证了FBG埋入CFRP层合板机械性能的可靠性。同时证明了传统波长解调方法通过光谱的中心波长的偏移用于应变的识别将产生较大误差,使胶接接头的损伤很难准确的判断与预测。第叁,将FBG传感器埋入被粘物粘接区,而不是粘接剂层,从FBG的传输理论出发,利用改进的传递矩阵法计算了FBG传感区的反射光谱;并运用遗传算法重构了FBG传感区的非均匀应变分布,重构结果显示,不同载荷下重构的应变分布曲线与理想应变分布曲线的最大误差不超过7.43%,曲线特征一致性良好,实现了被粘物粘接区的非均匀应变的测量;得出了基于非均匀应变重构的CFRP胶接接头内聚损伤监测方法。(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7-03-01)

余雄风,郑华林,刘少胡[6](2016)在《耦合非均匀地应力的热采井套管塑性损伤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温非均匀应力导致套管承受热应力和非均匀载荷,并引起套管失效的问题,建立了油管、套管、水泥环和地层耦合系统有限元模型。将温度场和应力场耦合分析,同时考虑高温下套管屈服强度和弹性模量的改变,分别研究了注汽温度、非均匀系数和油管导热系数对N80、TP90H套管塑性损伤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井筒径向半径≤6.5m为热采温度影响区;TP90H套管对温度和非均匀载荷敏感性甚过N80套管;N80套管适用于低注汽温度、低深度井,TP90H套管因剩余强度较高更适用于恶劣的环境,但其轴向热膨胀较大,需配合地锚使用。此研究更接近套管服役环境,为注采工艺优化及套管安全性评价提供了依据,对预防套损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塑性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王杰[7](2016)在《叁结GaAs太阳能电池非均匀辐照损伤效应及电路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航天器在轨运行期间电能主要由太阳能电池提供,所以太阳能电池的工作状态对航天器的正常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太阳能电池的退化规律对预测电池的寿命有重要的帮助作用。本文通过1Me V电子和低能质子模拟太阳能电池可能受到的带电粒子非均匀辐照,研究了不同辐照损伤比面积、异形以及电池边缘损伤与心部损伤对电池光电性能退化行为的影响。通过量子效率测量、光荧光效应分析和电路仿真分析揭示了电池非均匀损伤对其电性能输出的影响机制。通过对1Me V电子和70keV质子非均匀辐照后太阳能电池性能退化规律的研究,发现太阳能电池非均匀辐照后,短路电流随辐照面积的增加呈线性下降趋势,开路电压随辐照面积的增加呈现指数下降的趋势。这些变化与损伤区的形状、损伤区的位置无关。利用电路模拟分析,发现1Me V电子辐照后太阳电池的开路电压的指数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反向饱和电流的增加导致。而70keV质子辐照电池后,开路电压的指数退化趋势是由于反向饱和电流,理想因子和并联电阻的共同作用。通过对太阳能电池进行小面积辐照后再进行整体辐照后的最大输出功率的研究,发现在太阳能电池在整体性能良好(服役初期)时,小区域的辐照损伤会使得太阳能电池最大输出功率出现快速下降;在太阳能电池性能整体的电性能退化(服役后期)后,小区域非均匀的辐照损伤对太阳能电池最大输出功率的影响大大减弱。电路分析表明,叁结太阳能电池顶结子电池和中结子电池存在荧光耦合效应,中结电池的短波长量子效率与长波长量子效率之间存在负相关系,顶结电池损伤会导致荧光耦合效应减弱。非均匀损伤后,由于横向载流子的扩散,荧光耦合效应引起的中结特定波长的量子效率会在辐照边界附近出现逐渐缓变趋势,并且导致不同波长的量子效率在横向上出现错位。(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6-06-01)

田幸暖[8](2016)在《含非均匀点蚀损伤船体板的极限强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环境中腐蚀损伤对船体结构极限承载力的强大破坏性无法规避。随着高强度钢板的广泛应用,船体板架结构的失稳现象更加突出,而腐蚀对结构材料的侵蚀进一步导致船体板发生屈曲失效。因此,准确评估含腐蚀损伤船体板的屈曲极限强度对保证结构安全性、延长在役船舶的寿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外现有的极限强度评估方法普遍忽略腐蚀位置分布的影响。然而,非均匀局部点蚀形貌在实船构件上并不罕见,而且因其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强破坏性等特点,时常导致始料未及的重大事故。因此,本文以高强度钢板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腐蚀位置分布对板极限强度的影响,通过采用非线性有限元的数值模拟方法,探究板在不同载荷形式下其极限强度折减因子在多种腐蚀位置分布下的变化规律。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 (1)建立非均匀点蚀损伤的有限元模型,最大限度地降低模型与实际结构的差距以及数值计算的不确定性; (2)分别计算板在单向压载与双向压载工况下各类腐蚀位置分布的极限强度折减因子,确定局部腐蚀板的危险区域;(3)对腐蚀位置影响程度进行参数化研究,确定长宽比、柔度、腐蚀参数、载荷比等特征值对不同腐蚀位置类型的影响; (4)确定块状类局部腐蚀的模态分布,对板不同位置的折减因子进行等级区分; (5)通过数值拟合,确定各腐蚀分布类型下板折减因子的评价参数,建立计算公式与分区等级表,形成非均匀点蚀板在特定评估范围内的极限强度评估方法。基于上述研究工作,本文获悉单向压载下板的短边边界单边发生局部腐蚀最为危险,而双向压载板则随着载荷比的增大其危险区域由边界转变至板的中部。依据不同腐蚀位置分布对应的评价参数以及分区等级表,本文提出的评估方法可以简单、有效地评价特定范围内的极限强度,完成了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转换,对实际的工程化评估方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6-04-01)

杨硕[9](2014)在《考虑非均匀腐蚀损伤影响的焊接结构疲劳寿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船舶与海洋工程焊接结构在服役期间同时遭受腐蚀环境和波浪载荷的作用,根据日本海事协会对船舶结构不同区域焊接接头腐蚀情况的调查结果,发现其遭受了严重的非均匀腐蚀损伤,而焊接接头区域由于其应力集中一直是裂纹萌生的重点区域,因此腐蚀疲劳一直以来都是焊接接头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由于腐蚀疲劳的影响因素很复杂,工程规范对腐蚀疲劳的计算基本都采取简化处理,所以导致其计算结果非常保守。本文基于力学化学效应理论,从能量的角度研究载荷对腐蚀反应的影响。通过分析载荷对于腐蚀反应极化曲线的影响,探讨载荷对腐蚀电位及腐蚀电流的影响规律。根据极化曲线在载荷影响下的不同变化规律,分别研究载荷对均匀腐蚀及局部腐蚀的影响。通过力学化学实验研究载荷影响下船用Q235钢在海水中的腐蚀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载荷对钢在海水中的腐蚀有促进作用,其腐蚀电化学特性的变化也与理论推导的变化趋势一致。本文根据调查结果探讨非均匀腐蚀损伤对焊接结构疲劳寿命的影响,此方法考虑了腐蚀因素和力学因素的耦合作用以及应变腐蚀电池作用,因此更接近于工程实际情况。计算过程中采用工程规范常用的热点应力法对船舶与海洋工程的不同典型焊接接头进行腐蚀疲劳损伤的评估,同时考虑载荷对腐蚀的促进作用,将腐蚀和疲劳看作一个耦合交互的过程来评估腐蚀疲劳损伤。有限元分析过程中,根据力学化学实验的结果将焊接接头周围的非均匀腐蚀损伤模型化。计算结果表明腐蚀疲劳耦合累积损伤比单一均匀腐蚀疲劳损伤要严重,并且随着腐蚀年限的增加,这种差别将变得越来越明显。(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4-05-01)

张勇,王帮峰,芦吉云,顾莉莉,苏永刚[10](2014)在《基于FBG非均匀反射谱特性的波纹型复合材料蒙皮渐进损伤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利用布拉格光纤光栅(FBG)非均匀反射谱监测复合材料结构渐进损伤的方法。对波纹型复合材料蒙皮样件进行有限元分析,预测蒙皮在拉伸载荷下失效过程和对应临界失效载荷大小,据此重构FBG传感器的非均匀反射谱,获得铺层失效与传感器反射谱的对应关系,并为实验光谱记录提供参考。构建一种基于FBG非均匀反射谱监测波纹型复合材料蒙皮渐进损伤的监测系统,进行拉伸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实测光谱与重构的反射谱趋势相同,对应失效载荷与预测值最大误差为8.6%,证明了采用FBG传感器监测波纹型复合材料蒙皮渐进损伤的可行性。该方法通过实时监测预测失效范围内FBG非均匀反射谱的变化,简单易行,测量及传导光路实现全光纤化,无需破坏试件结构,即可实现对波纹型复合材料蒙皮渐进损伤程度及铺层失效次序精确、迅速的在线监测,研究结果为智能蒙皮动态监测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实验参考。(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4年03期)

非均匀损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船舶等海洋结构物长时间处于海洋环境中,一直受到海水和大气的侵蚀作用。当船舶服役超过15-20年时,腐蚀损伤对船体结构极限强度的影响会变得格外突出。随着近年来高强钢在造船领域的广泛使用,对含腐蚀损伤船体结构极限承载力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国内外众多学者对腐蚀损伤板架结构进行了研究,但都没能非常有效的考虑腐蚀位置分布,即腐蚀形貌不规则性对极限强度的影响。本文以高强钢船体板为研究对象,引入分形几何的相关理论,模拟船体板腐蚀表面的不规则形貌,旨在探究腐蚀形貌不规则性对船体板极限强度的影响,并建立更准确的评估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引入分形理论,运用随机中点位移法构造布朗曲面来模拟单面腐蚀船体板的不规则形貌,建立起分形腐蚀损伤模型;(2)针对模拟表面和由扫描仪实测得到的表面分别进行单分形和多重分形特征的实证分析,确定描述腐蚀表面的分形特征参数,并探究各个参数对应于腐蚀形貌的物理含义;(3)对特定尺寸的船体板进行多次的分形腐蚀损伤模拟,并在ABAQUS中建立对应的有限元模型,计算其极限强度;(4)探究多次模拟得到的腐蚀损伤特征参数与极限强度折减因子之间的相关性,选择有效的评价参数拟合极限强度折减因子,并对得到的拟合公式进行误差分析;(5)拓展长宽比与柔度到常见的船体板取值范围,将这两个因素考虑在内,建立适用性更广的极限强度评估方法;(6)综合对比本文的评估方法与其他学者的方法,阐述该拟合公式的有效性。本文以分形理论为基础建立的布朗表面具有连续性的特征,并以两个参数控制形貌,能模拟出各种起伏程度的曲面,相较于其他学者的方法更贴近于实际的腐蚀形貌。对于拟合得到的评估公式,其确定系数达到了0.9628,说明该评估方法有效地考虑了腐蚀形貌不规则性对船体板极限强度的影响。本文较成功的实现了腐蚀形貌不规则性影响的定量分析,给工程船舶检修提供了新的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均匀损伤论文参考文献

[1].郭建超,王承辉,罗曼,韦春华,严伟林.双相钢激光焊焊接接头非均匀变形及损伤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9

[2].赵高超.基于分形理论的非均匀腐蚀损伤船体板极限强度评估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3].谢志刚,高增梁,杨建国,贺艳明,闾川阳.核电用SA533B1钢的非均匀蠕变损伤本构方程研究[J].压力容器.2018

[4].韩越祥,万璋.基于经纬分析法研究热损伤岩石的非均匀性和各向异性[J].工业建筑.2018

[5].张家祥.基于非均匀应变重构的CFRP胶接接头内聚损伤监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

[6].余雄风,郑华林,刘少胡.耦合非均匀地应力的热采井套管塑性损伤分析[J].塑性工程学报.2016

[7].王杰.叁结GaAs太阳能电池非均匀辐照损伤效应及电路仿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8].田幸暖.含非均匀点蚀损伤船体板的极限强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9].杨硕.考虑非均匀腐蚀损伤影响的焊接结构疲劳寿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

[10].张勇,王帮峰,芦吉云,顾莉莉,苏永刚.基于FBG非均匀反射谱特性的波纹型复合材料蒙皮渐进损伤监测[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4

论文知识图

非均匀损伤介质分析模型非均匀损伤介质分析模型Da=con...计算非均匀损伤对电池性能影响...损伤区域度对接收波峰的影响AB区域最大损伤度对接收波峰的影响BC区域损伤度大小对接收波峰的影响

标签:;  ;  ;  ;  ;  ;  ;  

非均匀损伤论文_郭建超,王承辉,罗曼,韦春华,严伟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