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性土壤论文_赵毅珺,孟会生,洪坚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石灰性土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石灰,磷肥,形态,生物,有机酸,电荷。

石灰性土壤论文文献综述

赵毅珺,孟会生,洪坚平[1](2019)在《生物炭与解磷菌剂配施对石灰性土壤生物化学性状及苜蓿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生物炭与解磷菌剂配施应用效果的影响及探索其作用机制,以苜蓿为供试对象,采用盆栽2因素(增施生物炭和解磷菌剂)完全随机设计,研究生物炭与解磷菌剂不同用量配施对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盆栽苜蓿养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与解磷菌剂配施可以明显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并且解磷菌剂与高用量生物炭配施时效果更明显;单施生物炭和生物炭解磷菌剂配施的各处理与对照相比,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分别增加64.59%,63.45%,土壤碱解氮含量最高分别增加259.56%,308.09%,土壤有效磷含量最高分别增加24.97%,34.95%,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分别增加19.39%,25.63%,差异均达显着水平;生物炭与解磷菌剂配施可以明显提高土壤酶活性,解磷菌剂与高用量生物炭配施时效果更明显;单施生物炭与生物炭解磷菌剂配施的各处理与对照相比,土壤脲酶活性最高分别增加158.67%,189.33%,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分别增加20.89%,25.84%,土壤蔗糖酶活性最高分别增加100.4%,117.81%,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分别增加105.08%,125%,差异均达显着水平;生物炭与解磷菌剂配施可以明显提高苜蓿产量,并且解磷菌剂与高用量生物炭配施时效果更明显;单施生物炭和生物炭解磷菌剂配施的各处理与对照相比,苜蓿鲜质量最高分别增加57.58%,77.12%,苜蓿干质量最高分别增加122.33%,152.27%,差异均达显着水平;生物炭与解磷菌剂配施可以明显提高盆栽苜蓿对养分的吸收量,解磷菌剂与高用量生物炭配施时效果更明显;单施生物炭与生物炭解磷菌剂配施的各处理与对照相比,苜蓿对N素的吸收量最高分别增加236.82%,319.02%,苜蓿对P素的吸收量最高分别增加234.41%,308.06%,苜蓿对K素的吸收量最高分别增加208.73%,257.13%,差异均达显着水平。(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杨阳,王莹,彭叶棉,程鹏飞,李晓敏[2](2019)在《非石灰性土壤的酸缓冲特征与表面络合模型参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旨在研究非石灰性土壤的酸缓冲特征与表面络合模型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滴定曲线法获得12种非石灰性土壤由初始pH至pH 3的酸缓冲容量(BC)。利用连续电位滴定(CPT)法获得了pH 3-11下的土壤表面电荷分布,通过将土壤的酸碱缓冲反应假设为表面官能团的质子化与去质子化过程,从而建立1-site/2-pK表面络合模型(SCM),获得了氢离子吸附位点浓度(H_s)和电荷零点(pH_(pzc))参数。[结果]非石灰性土壤的酸缓冲容量与阳离子交换量和无定形铝含量呈显着相关(P<0.05),但是表面官能团的缓冲作用无法用具体的土壤性质体现。通过CPT实验获得的pH_(pzc)与SCM模型计算得到pH_(pzc)基本吻合,说明SCM可以很好地用于分析非石灰性土壤的表面酸碱性质。SCM模型计算得到的Hs与土壤BC及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和无定形铝含量呈正相关关系,pH_(pzc)与pH相比能够更好地与土壤酸碱性质相关。研究表明H_s可以用来定量参与酸缓冲反应的物质,而pH_(pzc)可以判定酸缓冲反应的起点。[结论]非石灰性土壤对酸碱的缓冲机制可以简化为表面官能团的质子化与去质子化过程,应用表面络合模型获得的参数能够进一步揭示土壤的酸缓冲特征。(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刘文国,尚晓峰,赵强[3](2019)在《石灰性土壤果树黄化病发生的原因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化病已经成为了我国石灰性土壤上果树栽培的障碍,为了探析石灰性土壤上果树黄化病的防治对策及途径,本文对我国西北石灰性土壤上果树黄化病发生表现的症状进行了描述、并从土壤方面、肥料及施用技术方面、果树生长特点方面及栽培技术等多方面对引起果树黄化病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究,提出了合理解决本地区果树黄化病防治的综合性对策和途径,为我国西北地区果农科学优质栽培果树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本文来源于《陕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陈艳龙,熊仕娟,董金琎,贾舟,王松[4](2019)在《有机物料与锌肥配施对石灰性土壤锌有效性及形态转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尼龙网袋田间填埋培养法探究了外源施锌条件下石灰性土壤Zn有效性及形态转化对不同有机物料(作物秸秆、生物菌肥、黄腐酸和腐熟鸡粪)的响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Zn肥单施和与有机物料配施均显着提高了土壤全Zn含量(7.2%~13.8%)和DTPA-Zn含量(2.1~2.8倍).在施Zn条件下,有机物料对土壤全Zn和DTPA-Zn的贡献量表现为腐熟鸡粪>生物菌肥>玉米秸秆>黄腐酸,但外源锌的DTPA-Zn转化率以添加秸秆和生物菌肥处理最高.与单施Zn肥相比,有机物料与Zn配施处理显着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了松结有机态Zn的形成,进而提高了土壤Zn转移因子,降低了Zn分配指数.不同物料与Zn肥配施土壤Zn有效性及形态转化之间存在差异,这可能与有机物料自身性质如腐熟度和含Zn量有关.尽管秸秆与Zn配施对DTPA-Zn含量的提升效果不及生物菌肥或腐熟鸡粪与Zn配施,但综合考虑环境和经济效益,其仍是改善缺锌石灰性土壤Zn有效性的最佳选择.(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张新疆[5](2019)在《石灰性土壤上不同氮素形态对膜下滴灌水稻铁营养的生理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滴灌水稻具有显着的节水特点,但是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发现,相比淹灌种植水稻,滴灌水稻经常在苗期土壤低温时节表现出缺铁(Fe)问题。由于水稻是一种喜铵和喜温作物,且适合于淹水栽培,因此推测滴灌水稻苗期生理性缺Fe与土壤低温,土壤含水量改变,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增加以及土壤氮(N)形态以硝酸盐为主有关。本文通过模拟滴灌水稻生长条件,研究不同土壤温度条件下滴灌水稻生理缺Fe机理,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N形态(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供应对水稻根际Fe有效性、水稻体Fe的再利用以及水稻体内Fe运输特征的影响,阐述不同N形态对石灰性土壤上的滴灌水稻Fe营养的生理效应。同时,本研究也可为优化滴灌水稻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年至2018年分别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玻璃温室,网室和石河子大学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进行了系列盆栽和水培模拟试验。供试水稻品种是经过筛选适合于滴灌栽培的(淹水)水稻品种,分别为Fe高效品种T43(Oryza sativa L.cv.T43)和Fe低效品种T04(Oryza sativa L.cv.T04)。论文从滴灌水稻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变化对土壤Fe有效性的影响;不同形态N肥(NH_4~+-N,NO_3~--N)供应对滴灌水稻根际Fe有效性和水稻铁吸收、水稻体内Fe的再利用特征;不同形态N肥(NH_4~+-N,NO_3~--N)供应对滴灌水稻根系通气组织发育以及对Fe运输的影响叁方面开展研究。【主要结果】1.土壤Eh升高会降低土壤中DTPA-Fe和Fe(II)含量。与淹灌相比,土壤淹灌且通气处理水稻叶片活性Fe浓度,Fe吸收量和生物量均显着降低。滴灌处理土壤有效Fe含量,水稻Fe吸收量以及水稻生物量在叁个处理中最低。2.滴灌水稻施用NH_4~+-N相比施用NO_3~--N可以显着降低根际pH值和水稻幼苗死亡率,提高根际DTPA-Fe浓度、水稻叶片SPAD值、水稻地上部干物质、根系干物重和水稻Fe吸收量。3.相比土壤适温处理,土壤低温显着降低滴灌水稻生物量、叶片SPAD值、水稻根表面积、根系活力和Fe吸收量,并且土壤低温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水稻因吸收NH_4~+-N引起的根际酸化和根际Fe活化效应。在土壤低温条件下,水稻施用NH_4~+-N相比施用NO_3~--N可以减缓滴灌水稻因土壤低温导致的生物量、叶片SPAD值、根表面积、根系活力和Fe吸收量的降低程度。4.与NH_4~+-N相比,在水稻缺Fe第12d时,NO_3~--N处理水稻叶片表现出严重的缺Fe黄化症状且叶绿素含量显着降低。NH_4~+-N处理水稻木质部汁液pH、水稻根系和叶片中细胞壁组分Fe浓度均显着低于NO_3~--N处理。然而,NH_4~+-N处理水稻木质部汁液中Fe浓度、叶片和根系中可溶性和细胞器组分Fe浓度以及地上部/根系Fe含量均显着高于NO_3~--N处理。5.在低Fe培养条件下,与水稻供NH_4~+-N相比,在供应NO_3~--N处理的水稻根系中观察到较高的通气组织比例和根系孔隙度。与NH_4~+-N相比,NO_3~--N处理水稻根系水吸收能力、根系水力导度、木质部伤流速率、叶片水势、伤流液Fe浓度以及地上部Fe浓度和Fe吸收量均显着降低,但是NO_3~--N处理水稻根系Fe浓度和Fe吸收量均显着高于NH_4~+-N处理。【结论】1.滴灌水稻苗期在土壤低温环境中容易遭受缺Fe的原因是:(1)土壤Eh升高导致土壤有效Fe含量降低,滴灌土壤水分条件不利于水稻Fe吸收;(2)土壤低温限制了稻苗根系的生长,降低了稻苗根系活力,土壤N以硝酸盐为主加剧了水稻缺Fe。2.NH_4~+-N缓解滴灌水稻缺Fe的机理主要包括:(1)滴灌水稻吸收NH_4~+-N可以酸化根际,提高根际有效Fe含量;(2)滴灌水稻吸收NH_4~+-N可以增加根表面积和根系活力进而保证水稻根系拥有较强的Fe吸收能力;(3)NH_4~+-N缓解因吸NO_3~--N引起的木质部碱化,进而将存储在水稻根部和叶片细胞壁的Fe溶解释放到细胞溶液和细胞器中,由此提高了水稻体内Fe的有效利用;(4)水稻吸收NH_4~+-N可以通过降低根系通气组织比例和缓解根系孔隙的形成,进而提高根系的吸水能力,从而带动更多的Fe由根部向地上部的运输。(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博[6](2019)在《不同有机酸对石灰性土壤镉修复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有机酸增强重金属活性,强化植物吸收重金属的修复技术受到广泛的利用。本文研究了有机酸对石灰性土壤镉修复作用的影响。通过土柱试验,研究不同有机酸对土壤中镉的淋洗和形态的影响,选取活化效果较优的有机酸。通过盆栽模拟试验,以有机酸的种类、用量和施入方法,研究有机酸对作物积累镉和土壤镉形态的影响,为修复石灰性土壤镉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将不同有机酸分别对镉污染的土壤进行淋洗,对比淋洗前后土壤中Cd的含量以及土壤中的Cd形态。通过盆栽模拟试验,将不同的有机酸与植物联合修复土壤中重金属Cd,对比不同有机酸对作物积累Cd以及对土壤Cd的影响。研究有机酸种类、用量和施入次数对植物积累镉和土壤镉的影响,比较不同方法的修复效果。【主要结果】1.不同有机酸对石灰性土壤Cd淋洗效应的影响不同有机酸对镉淋洗效果不同,在各有机酸的淋洗下,土壤中Cd含量均下降,淋洗液Cd含量均随着淋洗次数的增加而减少,淋洗量最大的为黄腐酸,最小的为草酸,淋洗量分别为1622.87ug和810.4ug;有机酸均主要影响土壤中的可交换态和残渣态,叁种有机酸(单独)均显着提高了土壤中Cd的生物有效性。2.不同有机酸对石灰性土壤Cd修复效应的影响对于不同有机酸的施入条件下,在两种作物对重金属Cd的积累以及土壤中Cd的形态有不同的影响。小白菜地上部积累Cd高于地下部,玉米地下部高于地上部;对于土壤中Cd的形态,小白菜主要以可交换态为主,玉米以碳酸盐结合态为主。柠檬酸显着促进小白菜对Cd的积累,更有效的修复了土壤中重金属Cd。3.有机酸的用量和施入方式对土壤Cd修复效应的影响两种施入模式下,黄腐酸和低用量的柠檬酸处理下,均促进了小白菜对Cd的吸收;低浓度的柠檬酸促进小白菜对Cd的积累。分次施入模式有效的增加了Cd的生物有效性,各处理下的土壤中Cd的可交换态增加。相对于两种模式,分次施入模式在活化Cd作用方面,高于一次直接施入模式。在有机酸用量较低的条件下,分两次条件下修复效果较优。4.有机酸的施入次数对石灰性土壤Cd污染修复效应的影响在D10处理条件下,地上部的干物质量、Cd含量和吸收量均为最高值,土壤中Cd的含量最低;对于土壤中Cd的可交换态,在D7处理下占比最高。综上所述,D10的修复效果较好。【结论】1、黄腐酸对土壤中的Cd较优的淋洗作用,更加有效的活化土壤中的Cd。2、柠檬酸显着提高了植物Cd含量、Cd的可交换态,降低了土壤中Cd含量;对于Cd的活化以及Cd积累有显着的影响。3、直接一次施入方式,地上部吸收量最高的处理为1g pot~(-1)的柠檬酸。对于各处理下,以可交换态和残渣态为主。对于FH1处理下,可交换态Cd含量最高。在ZH2处理下,残渣态含量最高。分两次施入方式,显着促进土壤的Cd活化作用。4、对于黄腐酸,在每10天施入1次,共3次的方式的修复效果较优。(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9-06-01)

常会庆,郑彩杰,李兆君,焦常锋,朱晓辉[7](2019)在《污泥施用对根际和非根际石灰性土壤中细菌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污泥施用对石灰性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在连续2年种植夏玉米大田系统中,施用不同量的腐熟污泥,采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进行16S rDNA-V3-V4区高通量测序,分析污泥施用对石灰性土壤细菌丰富度、多样性指数、群落结构、功能基因在代谢途径的影响,同时对细菌群落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污泥用量分别在3.5~37.5 t·hm~(-2)和3.5~7.5 t·hm~(-2)有利于非根际和根际土壤OTU数量增加;但污泥在75 t·hm~(-2)过量施用时,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细菌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着降低,Simpson指数显着增加,Ace,Chao丰富度指数显着降低。主成分和门水平物种丰度分析表明:污泥施用量不同会造成根际和非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差异,并且当污泥施用量为75 t·hm~(-2)时,明显降低了非根际土壤放线菌门的丰度;污泥施用量在3.75~37.5 t·hm~(-2)时,非根际土壤中拟杆菌门丰度会明显增加。与对照相比,当污泥用量为75 t·hm~(-2)时,根际土壤拟杆菌门有明显的增加,增加丰度达1.45倍,但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丰度降低了49.74%和80.57%。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TN、Cd、Cu、TP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最主要的因素,其中TN、Cd、Cu和细菌Shannon、Simpson多样性指数呈现显着相关性(P<0.05)。由此可见,连续过量施入污泥会对根际和非根际石灰性土壤中细菌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而且上述微生物多样性变化可作为污泥合理施用的判断依据。(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秦永林,田艳花,樊明寿,石晓华,贾立国[8](2019)在《磷肥种类对石灰性土壤马铃薯产量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北方马铃薯农田多属于石灰性土壤类型,磷肥利用率普遍偏低。不同形态的磷肥在土壤中的转化不同,进而影响马铃薯对磷素的吸收利用。本试验以不施磷肥为对照,研究过磷酸钙、磷酸一铵、磷酸二铵对马铃薯磷素吸收、利用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效磷含量为15.2 mg·kg~(-1)的石灰性土壤上,分别单施160 kg·hm~(-2)过磷酸钙、磷酸一铵、磷酸二铵,马铃薯产量显着增加37.98%~57.81%,其中施用磷酸一铵的增产幅度最大;施用磷酸一铵还可显着提高马铃薯干物质累积量、叶面积指数、磷素累积量、单株产量及商品率;磷酸一铵的磷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比过磷酸钙、磷酸二铵显着增加了103.13%、84.51%。(本文来源于《中国蔬菜》期刊2019年05期)

史李萍,索全义,刘长涛,于晓雯[9](2019)在《不同材料在石灰性土壤中的扩散调酸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室内无植物培养试验研究了条施糠醛渣、硫磺、颗粒硫肥、风化煤和磷酸二氢铵五种材料对石灰性土壤的扩散调酸效应。结果表明,五种调酸材料均能降低土壤pH值,且使石灰性土壤的pH值在不同距离处(1、2、3、4、6、8 cm)均有所变化;随着施用时间的延长,pH值下降程度增大,调酸范围扩大;其中,磷酸二氢铵的调酸效应最好,最大能使土壤pH值在1 cm处从8.49下降到7.96,下降0.53个单位,对土壤pH值降低最大的距离为3 cm。(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9年02期)

赖倩倩,杨霖,秦兴华,田伟,伍延正[10](2019)在《蔗渣生物质炭对喀斯特农田石灰性土壤氮转化过程的短期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质炭对于土壤中不同形态氮库的含量影响已有较多研究,但对西南喀斯特区石灰性土壤氮素形态,尤其是控制氮素形态的转化过程研究较为缺乏。本研究设置土壤中添加1%(C1)和3%(C2)蔗渣生物质炭2个用量水平,并以不施用蔗渣生物质炭作为对照(CK),共3个处理,通过~(15)NH_4NO_3和NH_4~(15)NO_3成对标记技术,结合MCMC氮素转化模型研究了不同用量的蔗渣生物质炭对石灰性土壤氮转化过程的短期影响,为该地区蔗渣资源化利用和土壤氮保持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与CK相比,添加蔗渣生物质炭能够快速提高土壤pH和有机碳含量。添加生物质炭并没有显着改变土壤氮的矿化、铵态氮(NH_4~+)和硝态氮(NO_3~-)的微生物同化和异养硝化速率,但NH_4~+吸附速率随生物质炭用量的增加而提高,以添加量最高的C2处理最大。添加生物质炭同样提高了土壤NH_4~+释放速率,但C1和C2处理的土壤NH_4~+释放速率并无显着性差异。与CK和C1处理相比,施用高量蔗渣生物质炭通过抑制自养硝化速率而显着降低了硝态氮净产生速率。这些结果表明,施用高量蔗渣生物质炭于石灰性土壤中可快速实现对NH_4~+吸附,降低自养硝化速率,减少NO_3~-产生,从而降低了其损耗和淋失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9年03期)

石灰性土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非石灰性土壤的酸缓冲特征与表面络合模型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滴定曲线法获得12种非石灰性土壤由初始pH至pH 3的酸缓冲容量(BC)。利用连续电位滴定(CPT)法获得了pH 3-11下的土壤表面电荷分布,通过将土壤的酸碱缓冲反应假设为表面官能团的质子化与去质子化过程,从而建立1-site/2-pK表面络合模型(SCM),获得了氢离子吸附位点浓度(H_s)和电荷零点(pH_(pzc))参数。[结果]非石灰性土壤的酸缓冲容量与阳离子交换量和无定形铝含量呈显着相关(P<0.05),但是表面官能团的缓冲作用无法用具体的土壤性质体现。通过CPT实验获得的pH_(pzc)与SCM模型计算得到pH_(pzc)基本吻合,说明SCM可以很好地用于分析非石灰性土壤的表面酸碱性质。SCM模型计算得到的Hs与土壤BC及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和无定形铝含量呈正相关关系,pH_(pzc)与pH相比能够更好地与土壤酸碱性质相关。研究表明H_s可以用来定量参与酸缓冲反应的物质,而pH_(pzc)可以判定酸缓冲反应的起点。[结论]非石灰性土壤对酸碱的缓冲机制可以简化为表面官能团的质子化与去质子化过程,应用表面络合模型获得的参数能够进一步揭示土壤的酸缓冲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石灰性土壤论文参考文献

[1].赵毅珺,孟会生,洪坚平.生物炭与解磷菌剂配施对石灰性土壤生物化学性状及苜蓿产量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9

[2].杨阳,王莹,彭叶棉,程鹏飞,李晓敏.非石灰性土壤的酸缓冲特征与表面络合模型参数的研究[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3].刘文国,尚晓峰,赵强.石灰性土壤果树黄化病发生的原因及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19

[4].陈艳龙,熊仕娟,董金琎,贾舟,王松.有机物料与锌肥配施对石灰性土壤锌有效性及形态转化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5].张新疆.石灰性土壤上不同氮素形态对膜下滴灌水稻铁营养的生理效应[D].石河子大学.2019

[6].王博.不同有机酸对石灰性土壤镉修复效应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9

[7].常会庆,郑彩杰,李兆君,焦常锋,朱晓辉.污泥施用对根际和非根际石灰性土壤中细菌多样性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9

[8].秦永林,田艳花,樊明寿,石晓华,贾立国.磷肥种类对石灰性土壤马铃薯产量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J].中国蔬菜.2019

[9].史李萍,索全义,刘长涛,于晓雯.不同材料在石灰性土壤中的扩散调酸效应[J].土壤通报.2019

[10].赖倩倩,杨霖,秦兴华,田伟,伍延正.蔗渣生物质炭对喀斯特农田石灰性土壤氮转化过程的短期影响[J].中国岩溶.2019

论文知识图

蒋-顾法的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推荐的石灰性土壤砷分级方案表层石灰性土壤不同种类及浓度...石灰性土壤中亚硝态氮的累积机理...彭琳石灰性土壤中亚硝态氮的累积机理...

标签:;  ;  ;  ;  ;  ;  ;  

石灰性土壤论文_赵毅珺,孟会生,洪坚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