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锌液论文-黄晓梅,张家军,刘望,任金虎,朱俊生

浸锌液论文-黄晓梅,张家军,刘望,任金虎,朱俊生

导读:本文包含了浸锌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铸造铝-硅合金,酸性浸锌,极化曲线,交流阻抗曲线

浸锌液论文文献综述

黄晓梅,张家军,刘望,任金虎,朱俊生[1](2019)在《铸造铝-硅合金酸性浸锌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寻找替代传统硫酸锌、氢氟酸体系的酸性浸锌液。采用电化学分析仪测试了酸性浸锌层的极化曲线、交流阻抗曲线和时间-电位曲线。结果表明:苹果酸替代氢氟酸的效果优于葡萄糖酸替代氢氟酸的效果。另外,性能优异的酸性浸锌层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铸造铝-硅合金基体的耐蚀性。(本文来源于《电镀与环保》期刊2019年05期)

刘思琴[2](2016)在《利用针铁矿法去除浸锌液中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锌矿冶炼过程中,伴生于锌精矿中的氟化物会不可避免地溶解出来。氟化物可以造成设备的腐蚀、阴极铝板消耗的增加,导致锌铝粘结甚至恶化生产环境,影响人体健康。因此锌冶炼企业对氟含量要求严格,通常要求浸锌液中氟含量在50mg/L以下。针对某锌冶炼厂产生浸锌溶液的特点,探讨了利用针铁矿法除氟的研究。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根据除氟率和锌损失率的分析,综合评价针铁矿法、石灰+针铁矿法、石灰沉淀法对浸锌液的除氟效果。根据实验室的处理效果,本文最终确定选用石灰+针铁矿法的处理工艺为该厂的除氟工艺。综合考虑除氟效果及锌损失率,除氟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温度90℃,pH值4.5,双氧水用量20m L/L,中和剂氧化钙。在此条件下,锌损失率为3.98%,除氟率为71.62%,处理后浸锌液中氟离子浓度为38.99mg/L,满足工业生产要求。实验利用针铁矿法除氟,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净化流程。在生产过程中是切实可行的。(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周杰,徐金来,杨则玲,甘振杰,胡耀红[3](2013)在《BH无氰浸锌液的性能及其在高硅铝合金上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发了一种用于高硅铝合金预处理的环保BH无氰浸锌液。对比研究了BH无氰浸锌、市售无氰浸锌和有氰浸锌所得浸锌层的结合力、组成、合金化状态和碱铜覆盖情况等性能。结果表明,BH无氰浸锌液的各种性能均明显优于市售无氰浸锌液,且接近于有氰浸锌液,有望取代有氰浸锌液。介绍了BH无氰浸锌工艺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和优势。(本文来源于《电镀与涂饰》期刊2013年06期)

张鑫[4](2012)在《氨法浸锌液制备活性氧化锌的技术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氧化锌需求的持续增长和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含锌烟尘等低品位氧化锌物料制备活性氧化锌的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氨法制备活性氧化锌是碱法制备氧化锌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其工艺流程简单,生产成本低。氨法浸锌液结晶所得前驱体碱式碳酸锌,是制备活性氧化锌的主要原料。由于活性氧化锌用途不同,所需碱式碳酸锌的颗粒形貌与粒径也不同。目前国内外对氨配合法制备活性氧化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氨法浸出含锌物料及碱式碳酸锌化学合成与热分解。关于锌氨配合物结晶行为特征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对多元体系下锌氨配合机理没有系统的认识。采用氨法制备活性氧化锌产品质量波动大,尚存在反应时间长,能耗高等不足。为了实现对蒸氨过程有效控制,深入的研究氨配合法制备活性氧化锌工艺,研究负离子配合物晶体结晶行为及晶体生长规律对氨法制备活性氧化锌工艺的影响非常重要。本文以氨法制备活性氧化锌反应体系中[Zn2+]T迁移轨迹为基础,以纯ZnO为实验对象,研究了不同参数条件对锌浸出率的影响,锌氨配离子结晶行为,前驱体碱式碳酸锌晶体生长规律,活性氧化锌制备工艺。还研究了阴离子浸出剂对锌浸出率的影响,阴离子杂质[Cl-]的转移。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阴离子铵盐对ZnO浸出率的影响十分明显,在相同的[NH4+]浓度下,阴离子配体配合能力越高,浸出效果越好;阴离子杂质[Cl-]能参与配合反应,以多元配合物的形式进入结晶物。锌氨配离子溶液蒸氨结晶过程受配合物离解速率控制,0-90min为碱式碳酸锌晶核形成期,晶体间碰撞概率越小,晶核平均粒径越小;90-240min为晶体长大期,碰撞概率越高晶体生长速率越快。碱式碳酸锌的热分解过程符合随机成核机理,分解速率越慢所制得活性氧化锌粒度越细;煅烧过程中分别以1000nm、500nm、200nm的碱式碳酸锌晶体为原料制得平均粒径489.67nm、251.56nm、131.32nm的活性氧化锌颗粒。(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2-05-01)

王洺浩,周超亮,胡晋,谢磊,李宁[5](2012)在《浸锌液中甘油对提高铝浸锌层上电镀层结合力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到甘油的保湿作用,提出在浸锌液中添加甘油,以期改善铝合金大工件浸锌后时而出现的上部镀层结合力不良的现象。利用pH试纸液痕法、时间-电位曲线测试及热震-划格法,分别研究了采用加入不同浓度甘油的浸锌液一次浸锌后,铝试片上滞留液膜的分布、浸锌层的稳定电位变化及后续镀层结合力。结果表明:加入甘油后,浸锌液膜分布均匀,甘油质量浓度为20g/L时可有效防止浸锌层上部因液膜干燥而被氧化,从而保证后续镀镍层的结合力。(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2年02期)

齐延山,叶涛,吴辰广,高灿柱[6](2011)在《用双环己酮乙二酰二腙分光光度法测定浸锌液中的Cu~(2+)》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铜与双环己酮乙二酰二腙(BCO)的显色反应,以柠檬酸铵为掩蔽剂,氯化铵-氨水为缓冲溶液,调节溶液pH值为8.6~10.0,使铜与BCO的蓝色生成物稳定保持在水相中,直接进行光度分析,据此建立了测定浸锌液中铜的分光光度分析法。测试结果显示:显色溶液在600 nm处有最大吸收峰,Cu2+测量的范围是0.02~4.00mg/L;Zn2+,Fe3+浓度为Cu2+浓度的5.0倍,Ni2+浓度为Cu2+浓度的12.5倍时,对Cu2+浓度测定的影响在允许误差范围内;Al3+对Cu2+的测定基本无影响。本方法快速、准确,可作为浸锌液中Cu2+的现场分析方法。(本文来源于《材料保护》期刊2011年04期)

陈勿初[7](2010)在《铝合金电镀前浸锌液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某公司铝合金镀银产品具有优良的抗热震性能。经180~230℃烘烤、0.5~14.0h热震试验,从烘箱中取出直接投入水中,镀层不起泡、不起皮。镀层中性盐雾试验96h不起泡。该铝合金镀银产品能经得起热震和盐雾试验的考验,主要原因是:自行配制浸锌液。根据不同铝(本文来源于《电镀与精饰》期刊2010年03期)

王增辉,张韬,李明华,卫中领,陈秋荣[8](2009)在《有机添加剂对铝卷材连续镀镍浸锌液性能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结果表明,该有机添加剂的使用能有效地改善低OH~-离子浓度下浸锌液的稳定性,提高浸锌层中锌的含量,使膜层更加致密平整。(本文来源于《2009年全国电子电镀及表面处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09-11-01)

叶涛[9](2008)在《废浸锌液的分析与回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浸锌过程是铝及铝合金电镀前的重要工艺,通过浸锌可以除去铝及铝合金零件上的氧化膜,改善基体与镀层的结合力。对废浸锌液中各成分的有效分析可以对浸锌过程有准确判定,进一步了解浸锌反应的过程。由于废浸锌液具有浓度高、成分复杂、含有重金属及有毒的氰化物等特点,因此目前还没有比较成熟的处理方法,所以亟需研究一种合理的处理方法。本文主要阐述通过实验研究建立的一系列分析废浸锌液中金属离子的分光光度方法。具体如下:1.铁的水杨酸钠分光光度分析法:以水杨酸钠为显色剂,在pH4-6范围内,Fe~(3+)与水杨酸钠反应形成稳定的红棕色络合物,其最佳吸收波长为475nm,当浸锌液中的Cu~(2+)浓度小于2.56g/L,Ni~(2+)浓度小于22.3g/L时,对Fe~(3+)测定的影响可以忽略,而Zn~(2+)不干扰Fe~(3+)的测定。这种方法不需要加入其他试剂,反应迅速、操作简单,可以作为浸锌液中Fe~(3+)的现场分析方法。2.铜的双环己酮乙二酰二腙(BOC)分光光度分析法:在研究Cu~(2+)与双环己酮乙二酰二腙(简称BCO)的显色反应基础上,建立了测定浸锌液中Cu~(2+)浓度的光度分析方法。这种方法以柠檬酸铵为掩蔽剂,氯化铵-氨水为缓冲溶液,在pH值9~10范围内,Cu~(2+)与双环己酮乙二酰二腙(BCO)的生成物稳定保持在水相中,在600nm处有最大吸收峰,Cu~(2+)的测量范围是0.20-4.00mg/L。实验中研究了掩蔽剂,缓冲溶液及显色剂的用量和铁、锌、镍、铝等离子对浸锌液中Cu~(2+)测定的影响。3.铝的试铁灵分光光度分析法:实验中参照GB 12154-88中锅炉用水和冷却水中全铝的测定的方法,溶液中的可溶性铝与试铁灵(7-碘-8-羟基喹啉-5-磺酸)反应,可生成稳定的黄色络合物,该产物在365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值,反应最佳pH为5.0左右,所测铝离子的浓度范围为0.2-2mg/L。本文从资源回收利用的角度出发,建立了除铝回用的方法处理废浸锌液,即为不引入杂质,采用调节溶液的pH值改变铝的形态,使铝与溶液分离的方法。通过实验表明,在pH=5左右铝的去除效果最好,在38.59%-64.68%,能够使废浸锌液的成分更接近于浸锌原液,从而达到回用的目的。论文中建立的分析方法能够使用简单的设备和药品对溶液中的金属离子进行有效的监测和分析,方便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便于在企业之间进行推广。除铝回用法符合当前水处理工艺节能减排的政策方针,而且能够回收宝贵的金属资源,是一种清洁的生产工艺。(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8-04-10)

戴长松,王殿龙,柳志民,胡信国[10](2007)在《铝合金轮毂四元无氰浸锌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铝合金轮毂预镀镍后,继续电镀酸铜结合力不良的问题,研究了四元无氰浸锌合金溶液,采用热震法、SEM和Tafel曲线等研究方法,研究了铝轮毂电镀层的结合力,并观察了不同浸锌层的表面形貌,考察浸锌层电镀镍后的耐腐蚀性。结果发现,铸造铝合金采用研制的四元浸锌液处理后,电镀瓦特镍30min,然后电镀酸铜2h。经250℃-室温的热震实验,循环4次,结合力依然良好,满足了铸造铝合金轮毂电镀的要求。SEM研究结果表明,四元浸锌合金层结晶致密。(本文来源于《2007(第13届)全国电子电镀学术年会暨绿色电子制造技术论坛论文集》期刊2007-11-24)

浸锌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锌矿冶炼过程中,伴生于锌精矿中的氟化物会不可避免地溶解出来。氟化物可以造成设备的腐蚀、阴极铝板消耗的增加,导致锌铝粘结甚至恶化生产环境,影响人体健康。因此锌冶炼企业对氟含量要求严格,通常要求浸锌液中氟含量在50mg/L以下。针对某锌冶炼厂产生浸锌溶液的特点,探讨了利用针铁矿法除氟的研究。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根据除氟率和锌损失率的分析,综合评价针铁矿法、石灰+针铁矿法、石灰沉淀法对浸锌液的除氟效果。根据实验室的处理效果,本文最终确定选用石灰+针铁矿法的处理工艺为该厂的除氟工艺。综合考虑除氟效果及锌损失率,除氟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温度90℃,pH值4.5,双氧水用量20m L/L,中和剂氧化钙。在此条件下,锌损失率为3.98%,除氟率为71.62%,处理后浸锌液中氟离子浓度为38.99mg/L,满足工业生产要求。实验利用针铁矿法除氟,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净化流程。在生产过程中是切实可行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浸锌液论文参考文献

[1].黄晓梅,张家军,刘望,任金虎,朱俊生.铸造铝-硅合金酸性浸锌液的研究[J].电镀与环保.2019

[2].刘思琴.利用针铁矿法去除浸锌液中氟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6

[3].周杰,徐金来,杨则玲,甘振杰,胡耀红.BH无氰浸锌液的性能及其在高硅铝合金上的应用[J].电镀与涂饰.2013

[4].张鑫.氨法浸锌液制备活性氧化锌的技术及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2

[5].王洺浩,周超亮,胡晋,谢磊,李宁.浸锌液中甘油对提高铝浸锌层上电镀层结合力的作用[J].表面技术.2012

[6].齐延山,叶涛,吴辰广,高灿柱.用双环己酮乙二酰二腙分光光度法测定浸锌液中的Cu~(2+)[J].材料保护.2011

[7].陈勿初.铝合金电镀前浸锌液的改进[J].电镀与精饰.2010

[8].王增辉,张韬,李明华,卫中领,陈秋荣.有机添加剂对铝卷材连续镀镍浸锌液性能影响的研究[C].2009年全国电子电镀及表面处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9

[9].叶涛.废浸锌液的分析与回用[D].山东大学.2008

[10].戴长松,王殿龙,柳志民,胡信国.铝合金轮毂四元无氰浸锌液的研究[C].2007(第13届)全国电子电镀学术年会暨绿色电子制造技术论坛论文集.2007

标签:;  ;  ;  ;  

浸锌液论文-黄晓梅,张家军,刘望,任金虎,朱俊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