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分分离论文-武乐鹏,宋强,舒新前

组分分离论文-武乐鹏,宋强,舒新前

导读:本文包含了组分分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煤,显微组分,浮选,热解

组分分离论文文献综述

武乐鹏,宋强,舒新前[1](2019)在《超声处理对显微组分浮选分离及热解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考察捕收剂、起泡剂及超声频率对煤有机显微组分中镜质组富集率影响,在实验室自制反应装置上进行了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并通过SEM、FTIR和TG等分析了超声处理前后煤的表面形貌和热解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当在捕收剂用量为0. 9g/L,起泡剂用量为0. 11g/L,超声频率为100kHz时,获得最大的镜质组富集率,为76. 98%;响应面实验预测的最大镜质组富集率为79. 27%;超声处理使煤粒表面矿物质得以清洗,热重分析表明,超声处理后浮选精煤镜质组失重率降低,而尾煤惰质组变化不大。显微组分的红外分析表明,镜质组含氧官能团特征峰振动强度大于惰质组,而惰质组的芳香含量较高。(本文来源于《煤炭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高亚男,张生娟,石欣[2](2019)在《煤基油中芳烃组分的分离及其鉴定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芳烃组分的分离是实现煤基油分质利用的关键技术之一,掌握芳烃组分在煤基油中的分布及其组成结构有助于促进芳烃组分分离技术的开发。本文分别针对蒸馏法、溶剂萃取法、柱层析法等煤基油中混合芳烃组分的分离方法及精馏法、结晶法、超临界萃取法、膜分离法、化学法、吸附法等单一芳烃组分的精制技术进行了系统介绍,指出了各分离方法的优势及不足;同时综述了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多维色谱联用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等主要的芳烃组分组成及结构鉴定方法;进而探讨了煤基油中芳烃组分分离及其鉴定的发展趋势,认为芳烃组分的精细分离应深入研究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将低能耗、环保型新型分离技术与传统方法相结合,芳烃组分的鉴定应将多种表征手段相结合,多层次、全方位地分析其组成结构。(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11期)

谢宜彤,郭鑫,吕艳娜,王海松[3](2019)在《低共熔溶剂在木质纤维原料溶解及其组分分离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低共熔溶剂(DES)是一种新兴的绿色溶剂,具有和离子液体类似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易制备、成本低、溶解能力强、可设计性等优点。利用DES溶解和分离木质纤维原料及其组分进而生产生物质能源与材料是一种新型环保的木质纤维原料利用方法。在介绍DES的制备、物理化学性质及溶解机理的基础上,综述了DES溶解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以及分离木质纤维组分的研究进展,最后对DES应用于木质纤维领域今后的工作做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林产化学与工业》期刊2019年05期)

张前峰,王兆光[4](2019)在《利用叁组分色谱分离技术制备高纯度结晶麦芽糖醇》一文中研究指出叁组分色谱分离技术是在两组分色谱分离技术的基础上改进升级的一项新型技术。为制备高纯度结晶麦芽糖,利用叁组分色谱分离技术,将液体麦芽糖醇纯度从85%提升至95%以上,再经结晶,制备高纯度的结晶麦芽糖醇产品。与传统工艺相比,利用此项色谱分离新技术,可以获得3种分离产物,不但能保证主产品的纯度与质量,而且可从根本上解决杂醇的积累问题,最终达到整个生产工艺的优化。此项技术具有色谱水耗少、产品纯度高、结晶收率高等特点,为制备高纯度结晶麦芽糖醇开辟了一条新型工艺路线。(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9年20期)

邹燕娣,包李林,周青燕,熊巍林,张谦益[5](2019)在《两种色谱柱分离37种脂肪酸组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采用CD-2560色谱柱和DB-WAX色谱柱对37种脂肪酸标样和油样脂肪酸组分进行分离,探索了色谱柱流速、分流比和程序升温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利用已知CD-2560色谱柱对37种脂肪酸混标组分出峰顺序、标样质量浓度和油样比对,理顺了DB-WAX色谱柱测定37种脂肪酸混标中各组分出峰顺序和名称。结果表明,这两种色谱柱的最佳分离条件为:混标质量浓度1 mg/mL,柱流速0. 55 mL/min,分流比70∶1,程序升温为100℃保持5 min,以3℃/min上升至230℃(CD-2560色谱柱保持30 min,DB-WAX色谱柱保持50 min)。采用这两种色谱柱用于5种油样中脂肪酸组分含量的测定,分离效果几乎一致,说明CD-2560色谱柱和DB-WAX色谱柱均能较好地应用于植物油中37种脂肪酸组分的测定。(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9年10期)

付崇军[6](2019)在《FCC油浆重芳烃组分分离工业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炼厂有着较为丰富的催化裂化油浆(简称FCC油浆)资源,由于油浆密度大,且含有催化剂粉末,加工难度较大,目前FCC油浆大部分作燃料烧掉。FCC油浆中含有丰富的叁环和四环等重芳烃组分,是宝贵的化工原料,可广泛应用于化工和新材料等领域。本试验以国内某炼厂FCC油浆为原料,采用蒸馏-萃取分离工艺进行重芳烃分离工业试验,装置连续运行3天,油浆总处理量约为2200吨,试验分离出了较高纯度的重芳烃组分,试验过程中装置运行平稳,重芳烃收率达到了40%以上。(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9年10期)

朱续娜,王宇寒,张耀丽,吴优,殷嘉昊[7](2019)在《大果紫檀荧光组分提取分离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果紫檀水浸液的荧光性质为基础,探究荧光组分的最佳提取方法,利用聚酰胺固相萃取法和薄层色谱法分离纯化荧光组分,优化出最佳条件。结果表明,30~60目的大果紫檀粉末在60℃的水中浸取30min时浸取效率最高;聚酰胺固相萃取法的最佳条件是上样量11 mL,以水为洗脱剂;最佳的薄层色谱条件为以体积比50:50:5的CHCl3∶ETOH∶H2O的混合溶液为展开剂,点样量1μL。聚酰胺固相萃取法和薄层色谱法能有效分离纯化荧光组分,分离出的2种荧光化合物的比移值分别为0.05和0.52。(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宋国勇[8](2019)在《“木质素优先”策略下林木生物质组分催化分离与转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化石资源的过度消耗及其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驱动了生物质资源各组分转化为燃料、化学品及材料的发展。传统的生物精炼产业聚焦于碳水化合物的分离、纯化、转化与利用,木质素通常作为副产物,仅有少量转化为低附加值产品。木质素的高值化利用不仅可以为下游工业提供可再生的芳香类碳氢资源,同时可大幅提升当前生物精炼产业链的经济效益。近年来,一种基于"木质素优先"策略,即生物质原料在直接催化处理下优先完成木质素组分降解转化为单分子苯酚化合物,同时保留碳水化合物不参与反应,成为生物质组分分离、抗降解屏障破除及各组分高值化利用的新方案。介绍了国内外课题组在该领域取得的一些研究进展,并从苯酚单体产率、选择性、木质素脱除率及碳水化合物保留率等主要参数入手,详细讨论了催化剂、溶剂及生物质原料等对"木质素优先"策略的影响。同时对该策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了分析,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木质生物质的高效转化利用提供依据和参考。(本文来源于《林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马保中,李祥,邵爽,张文娟,王成彦[9](2019)在《不锈钢酸洗废水中有价组分梯级分离及酸再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锈钢酸洗废水通常采用石灰中和,产出大量危险固体废弃物(硫酸钙渣)。对不锈钢酸洗废水有价组分梯级分离及硫酸再生硝酸/耦合制备硫酸钙晶须展开研究。考察了高酸环境氟离子脱除、有价金属梯级分离及酸再生叁个工序不同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借助SEM对酸再生过程耦合产出的硫酸钙晶须形貌进行分析,确定了各工序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氟离子在高酸环境下脱除率>97%;铁、镍和铬的选择性沉淀率均>99.9%;硝酸高效再生并耦合产出硫酸钙晶须,硝酸再生率>95%,再生硝酸浓度超过143g/L。为不锈钢酸洗废水处理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新技术,且工艺稳定。(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冶炼部分)》期刊2019年09期)

常大顺[10](2019)在《提高置换气各组分的分离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气相色谱置换气流路采用TCD检测器分析置换气中各组分(氢、氧、氮、甲烷、一氧化碳)的含量,为工艺检修置换分析提供准确数据。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各组分的分离度差,影响数据的准确及时报出。通过优化色谱的操作条件,更换色谱的定量管、色谱柱使之更好的分离,为生产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本文来源于《化工设计通讯》期刊2019年08期)

组分分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芳烃组分的分离是实现煤基油分质利用的关键技术之一,掌握芳烃组分在煤基油中的分布及其组成结构有助于促进芳烃组分分离技术的开发。本文分别针对蒸馏法、溶剂萃取法、柱层析法等煤基油中混合芳烃组分的分离方法及精馏法、结晶法、超临界萃取法、膜分离法、化学法、吸附法等单一芳烃组分的精制技术进行了系统介绍,指出了各分离方法的优势及不足;同时综述了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多维色谱联用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等主要的芳烃组分组成及结构鉴定方法;进而探讨了煤基油中芳烃组分分离及其鉴定的发展趋势,认为芳烃组分的精细分离应深入研究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将低能耗、环保型新型分离技术与传统方法相结合,芳烃组分的鉴定应将多种表征手段相结合,多层次、全方位地分析其组成结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组分分离论文参考文献

[1].武乐鹏,宋强,舒新前.超声处理对显微组分浮选分离及热解影响研究[J].煤炭工程.2019

[2].高亚男,张生娟,石欣.煤基油中芳烃组分的分离及其鉴定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9

[3].谢宜彤,郭鑫,吕艳娜,王海松.低共熔溶剂在木质纤维原料溶解及其组分分离中的研究进展[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9

[4].张前峰,王兆光.利用叁组分色谱分离技术制备高纯度结晶麦芽糖醇[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

[5].邹燕娣,包李林,周青燕,熊巍林,张谦益.两种色谱柱分离37种脂肪酸组分研究[J].中国油脂.2019

[6].付崇军.FCC油浆重芳烃组分分离工业试验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9

[7].朱续娜,王宇寒,张耀丽,吴优,殷嘉昊.大果紫檀荧光组分提取分离方法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9

[8].宋国勇.“木质素优先”策略下林木生物质组分催化分离与转化研究进展[J].林业工程学报.2019

[9].马保中,李祥,邵爽,张文娟,王成彦.不锈钢酸洗废水中有价组分梯级分离及酸再生研究[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19

[10].常大顺.提高置换气各组分的分离度[J].化工设计通讯.2019

标签:;  ;  ;  ;  

组分分离论文-武乐鹏,宋强,舒新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