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缘假单胞菌皮肤抗菌肽的分离纯化及活性测定

锯缘假单胞菌皮肤抗菌肽的分离纯化及活性测定

一、沼水蛙皮肤中抗菌肽的分离纯化与活性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潘洁明,韦玉梅,何相莲,贝永建,赖洁玲[1](2020)在《版纳鱼螈皮肤分泌液的提取及其抑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检测版纳鱼螈皮肤分泌液的抗菌活性,采用乙醚刺激法提取其皮肤分泌液,采用BCA法测定分泌液的蛋白浓度和SDS-PAGE凝胶电泳法检测分泌液中的蛋白分子量,并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检测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版纳鱼螈皮肤分泌液对4种细菌和7种真菌病菌均无抑菌作用;分泌液的蛋白含量为3.08mg/mL,蛋白的分子量范围为170~10kDa。

刘权伟[2](2020)在《鱼源抗菌肽“CF-14”的抑菌机制及应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课题组前期从鲶鱼体表黏液中分离纯化的抗菌肽“CF-14”(RIVELTLPRVSVRL-NH2)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信息学对CF-14氨基酸序列基本性质进行预测,通过合成鱼源抗菌肽CF-14,对其基本性质进行表征,以腐败希瓦氏菌和大肠杆菌为靶标菌,深入探究CF-14的抑菌机理。最后,成功制备PLA/CF-14纳米纤维膜,并对纺丝膜性质及抑菌效果进行表征和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生物信息学对鱼源抗菌肽CF-14氨基酸序列分析得出,CF-14在抗菌肽数据库中相似度最高的仅为40%,且具有阳离子性、两亲性及热稳定性;结构分析显示CF-14中部及两端呈现无规则卷曲,其余部分为延伸链,且延伸链和无规则卷曲方式各占50%;跨膜性预测CF-14不会在膜上形成跨膜离子通道,也不会插入细菌细胞膜使其破坏,预测其可能不是膜作用型肽;毒性及溶血性分析显示CF-14没有毒性且不会使红细胞发生溶血。另外,CF-14氨基酸序列抑菌性研究发现,增强电荷性和酰胺化修饰对抗菌肽抑菌活性影响较大,肽链中部的脯氨酸及两端的氨基酸对抗菌肽抑菌性至关重要。2.根据CF-14氨基酸序列对其进行合成,并通过质谱检测对合成肽的准确性进行验证。体外抑菌试验及相关理化性质研究得出,CF-14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均有较强抑制作用,对腐败希瓦氏菌和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62.5μg/mL和31.3μg/mL;溶血性和毒性实验表明,CF-14对绵羊红细胞无明显溶血现象,且在1 mg/mL浓度下仍然不会对293T细胞的存活率产生影响;通过检测抗菌肽在不同环境下抑菌性的变化,得出CF-14在高温和强酸性环境下活性会遭到一定程度破坏且对酶的敏感性较强。3.以腐败希瓦氏菌和大肠杆菌为靶标菌,对CF-14抑菌机理进行探究。核酸泄露检测发现,CF-14可以使细菌核酸发生泄露;扫描电镜发现,开始阶段细胞膜表面出现轻微的穿孔现象,但细胞整体保持完整形态,12 h后CF-14处理的细胞出现明显的破裂崩塌;圆二色谱检测,当CF-14处于模拟细胞膜环境时,其α-螺旋结构明显增加;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证实了CF-14能够进入细菌细胞并在细胞质中累积,暗示了抗菌肽可能存在胞内作用靶点;核酸电泳结果表明,高浓度的抗菌肽可以与细菌DNA结合;分子对接实验表明,CF-14竞争性地结合在DnaK的常规底物结合位点,从而抑制了细菌细胞内未成熟的肽链与DnaK结合,并最终影响细菌。4.通过静电纺丝技术成功制备PLA/CF-14纳米纤维膜。加入CF-14后,PLA纺丝纤维直径减小且更加均匀,纤维方向随机相互交叉成网络结构;红外光谱检测发现,共纺纤维中同时出现CF-14和PLA的特征峰,且两者为物理性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CF-14的加入使PLA纤维结晶度减小,分子链的成核能力下降,最终导致聚合物的结晶能力变弱;拉伸测试得出,CF-14加入会使纳米纤维膜抵抗拉伸的能力增强,延伸能力下降,韧性变差;另外,PLA/CF-14纳米纤维膜仍然具有很好的抑菌活性,可以明显抑制腐败希瓦氏菌的生长。

常雷[3](2019)在《蟾蜍皮酶解肽提取及抗氧化、抗菌性研究》文中认为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属于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两栖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蟾蜍科(Bufonidae)、蟾蜍属(Bufo)动物,是珍贵的药用动物。生物活性肽因为其具有对生命机体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探索的热点之一。本研究是以中华大蟾蜍为研究对象,主要对蟾蜍皮应用酶解法制备活性肽并进行抗氧化和抗菌方面的药理研究。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如下:1、蟾蜍皮酶解条件优化及理化性质研究:对中华大蟾蜍使用酶解法提取活性肽,优化酶解条件,并对通过酶解法提取到的活性肽进行理化性质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酶解法能够从蟾皮中获得活性肽,酶解产物命名为W1。通过比较碱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与中性蛋白酶五种蛋白酶对蟾蜍皮的水解度确定最佳水解酶是中性蛋白酶。使用中性蛋白酶进行时间、底物浓度和E/S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得出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水解时间4h,底物浓度6%,E/S为15%。粗提物W1经Tricine-SDS-PAGE测定,结果显示蟾蜍皮肤活性肽粗提物分子量集中在10KDa以下。2、蟾蜍皮酶解肽分离及抗氧化性研究:试验采用Sephadex—G50凝胶过滤色谱法对蟾蜍皮活性肽粗提物W1进行分离纯化,对分离得到的组分进行抗氧化试验以及氨基酸成分研究。分离结果得到F1、F2两种组分。比较两种组分对DPPH·、ABTS+·、·OH的清除作用和还原力强弱。经比较发现各种方法测定的抗氧化结果F2均高于F1,其中F1、F2对DPPH·最大清除率都接近100%,IC50分别为2.24mg/mL与1.004mg/mL;F1、F2对ABTS+·最大清除率也都接近100%,IC50分别为1.94mg/mL与1.13mg/mL;F1、F2对·OH最大清除率都达到了80%以上,IC50分别为0.73mg/mL与0.63mg/mL;其还原力测定结果证实了F1与F2都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并且F2的还原力高于F1。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F1和F2各有17种氨基酸,其中F1和F2含有的疏水性氨基酸有丙氨酸、亮氨酸、缬氨酸、脯氨酸以及异亮氨酸;F2中含有的疏水性氨基酸浓度均高于F1中对应的氨基酸;从必需氨基酸角度看,F1与F2中含有亮氨酸、赖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和异亮氨酸,并且除了蛋氨酸外,其他几种必需氨基酸浓度F2均明显高于F1对应的必需氨基酸。3、蟾蜍皮酶解肽抗菌性研究:试验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杆菌分别作为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的代表菌种,以卡那霉素作为阳性对照,无菌水作为阴性对照,测定F1、F2两种组分的抑菌性研究。结果表明F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效果较强,对大肠杆菌抑菌作用相对较弱,而F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远不及F2,对大肠杆菌并未发现抑制作用;对F2进行两种菌的最低抑菌浓度测定,结果发现F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5.63μg/mL,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250μg/mL,相对较高。

边温馨[4](2019)在《基于皮肤的结构与功能探索云南臭蛙适应环境的生存策略》文中提出[目的]两栖动物作为水生鱼类到陆生脊椎动物的一个过渡类群,在生物进化中占据重要的生物学地位。为了适应环境,物种的进化方向多种多样,产毒动物就是其中一种,在水生鱼类和陆生脊椎动物中都有产毒动物的分布,而两栖动物由于毒液输送机制的缺失通常只被认为是有毒动物而非产毒动物,这似乎是一种进化缺失现象。此外,两栖动物由于皮肤中有丰富的腺体分泌系统,被广泛关注和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其皮肤分泌物中天然生物活性肽资源的开发和探索,对于皮肤分泌物在两栖动物自身适应环境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阐述。本课题旨在系统性地研究云南臭蛙皮肤分泌物和上颌齿的生物学功能,探讨云南臭蛙是否可以被定义为产毒动物,以及解释云南臭蛙皮肤分泌物在其适应环境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并对分泌物中的促创伤修复肽进行进一步分离纯化和功能探索。[方法]野外采集云南臭蛙成体,并通过电刺激收集足够量皮肤分泌物后,以扫描电镜以及石蜡切片染色等形态学分析方法对云南臭蛙皮肤结构以及腺体分布进行分析,同时通过石蜡切片染色对云南臭蛙上颌齿进行结构分析。此外,通过SDS-PAGE和HPLC对分泌物的组成进行分析,然后对蛋白部分进行碱性蛋白酶活性检测,同时通过毒性检测、反捕食能力检测,抗氧化活性检测、抑菌性检测,及整体动物水平促修复活性检测等,对皮肤分泌物在云南臭蛙生存活动中的生物学作用进行分析。在确定云南臭蛙皮肤分泌物可以促进皮肤创伤愈合后,通过HPLC对分泌物中的促修复小分子部分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各分离峰以细胞划痕实验追踪细胞水平促创伤修复活性追踪,并对追踪到的活性多肽进行一级结构测定,同时构建皮肤cDNA文库,对多肽序列进行商业合成后,对样品进行急性毒性检测、溶血试验、体外自由基清除活性检测、抗菌性检测、稳定性分析,以及通过体外细胞划痕实验、细胞增殖检测和动物水平小鼠全皮层损伤修复试验检测样品促创伤修复能力,并对动物模型进行H&E染色,观察分析其促创伤修复过程中新生表皮和肉芽组织的形成情况。[结果](1)云南臭蛙皮肤真皮疏松层有颗粒腺和粘液腺分布,且各部位腺体分布不同:体积较大的颗粒腺在头部皮肤以及背部皮肤;(2)云南臭蛙皮肤表面有两种腺体外排开口:1型开口有瓣膜状结构,2型开口为不规则圆形;(3)云南臭蛙皮肤分泌物中含有大量蛋白、多肽类化合物,其蛋白部分有碱性蛋白酶活性,且皮肤分泌物具有致死毒性;(4)云南臭蛙上颌齿与前颌骨和上颌骨直接相连,可以分为a型和b型,a型为中空圆锥状,b型为实质骨刺状;(5)皮肤分泌物具有细胞毒性、溶血活性、皮下注射后可引起急性疼痛和水中反应;(6)皮肤分泌物有一定反捕食效果;(6)皮肤分泌物具有抗氧化能力、抗菌性和促创伤修复活性;(7)从分泌物中筛选鉴别出了一条结构新颖、活性较强的天然促创伤修复肽:OA-GL21,一级结构为“GLLSGHYGRVVSTQSGHYGRG”,相对分子量为2188.0 Da;(8)OA-GL21对小鼠无急性毒性、无溶血活性、有一定体外自由基清除活性、无抗菌性,稳定性较强;(9)OA-GL21促进皮肤角质细胞和皮肤成纤维细胞划痕愈合,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10)OA-GL21促进小鼠皮肤创伤愈合,并且有抑制瘢痕增生,减少疤痕形成的潜力。[结论](1)云南臭蛙可被视为产毒动物,其皮肤分泌物可被定义为动物毒液且上颌齿可作为毒液输送工具,由此推测其他具有上颌齿等类似结构的有毒蛙类也可被视为产毒动物;(2)云南臭蛙皮肤分泌物可以作为一种化学武器,有助于云南臭蛙有效捕食与防御,参与捕食-反捕食活动,抵御其他物种侵扰,保护皮肤免受氧化损伤,抵御微生物侵袭以及促进皮肤创伤愈合,是一种有效的生存策略;(3)云南臭蛙皮肤分泌物中含有促创伤修复肽,能够为新型促创伤修复药物研发提供大量分子模板。

杨俊[5](2019)在《高原腹斑倭蛙皮肤分泌物中皮肤修复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文中指出[目 的]Cathelicidins是脊椎动物所特有的一种宿主防御分子,在机体内承担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如抗微生物,抗炎、抗氧化、促进伤口愈合和血管生成等活性。研究人员在水生和陆生脊椎动物中已发现多种cathelicidins分子,并对它们的结构和功能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尤其是人源的cathelicidins分子(LL-37)。两栖动物是水生和陆生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目前在两栖动物数据库(http://www.amphibiaweb.org/)中记录的两栖动物约7937种,然而有关两栖动物中cathelicidins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相关研究较少。目前仅在两栖纲有尾目的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verrucoosus Anderson)中分离纯化出具有创伤修复活性的cathelicidins分子(tylotoin),但是从无尾目中分离出来的cathelicidins分子还鲜有报道。我们以生活在高寒地区,强紫外线,日照时间长,两栖纲无尾目的高原腹斑倭蛙(Nanorana ventripunctata)为研究对象,结合其生存策略,筛选高原腹斑倭蛙体内的促皮肤修复相关分子,并研究其结构与可能具有的功能。[方 法]收集高原腹斑倭蛙皮肤分泌液后,我们使用sephadex G-50层析柱和RP-HPLC对皮肤分泌液进行分离纯化,收集具有促进细胞迁移活性的峰,对其一级结构进行测定。同时从倭蛙皮肤中提取RNA,构建cDNA文库,合成多肽。然后对合成的样品以及分离纯化得到的样品进行功能鉴定。使用最小抑菌浓度法MIC(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检测样品抗菌活性(15株菌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7株,革兰氏阴性菌6株,真菌2株);MTT法检测HaCaT细胞和HSF细胞增殖情况;细胞划痕实验检测HaCaT细胞迁移;ELISA检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 RAW264.7 中 MCP-1,TGF-β1,TNF-α,VEGF 的分泌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MAPK家族蛋白表达水平;小鼠全层皮肤创伤模型检测促创伤修复活性;HE染色法检测伤口部位表皮再生情况以及胶原分布;免疫组化法检测伤口部位肌成纤维细胞数量变化。[结 果]通过分离纯化的方法,我们从高原腹斑倭蛙(Nanorana ventripunctata)皮肤分泌物中分离纯化的具有促进创伤修复活性的多肽,通过Edman降解法测得其N端到C端的成熟肽氨基酸序列为ARGKKECKDDRCRLLMKRGSFSYV,分子克隆结果显示其前体部分由146个氨基酸构成,BLAST序列比对发现该多肽属于cathelicidins家族一员,故将其命名为cathelicidin-NV。MALDI-TOF检测到其相对分子质量为2845.9 Da,而其理论分子量为2847.34 Da,仅相差1.47 Da,提示Cys7-Cys12形成一对分子内二硫键。MIC结果表明cathelicidin-NV在浓度高达200 μg/ml时,对受测菌株没有直接的抗菌活性。MTT法检测显示cathelicidin-NV能促进HaCaT细胞和HSF细胞的增殖。划痕实验结果显示cathelicidin-NV 能促进 HaCaT 细胞迁移。ELISA 实验结果显示 cathelicidin-NV能够促进 RAW264.7 细胞分泌 TGF-β1,TNF-α,VEGF 和 MCP-1。Western blot检测显示cathelicidin-NV能上调P-P38,P-ERK的表达,但是对JNK没有影响。在小鼠创全层皮肤伤口伤模型实验中,与阴性对照相比,cathelicidin-NV能有效促进小鼠全层皮肤伤口愈合。HE染色结果显示cathelicidin-NV能够加速创口部位表皮再生以及促进胶原生成。免疫组化结果表明cathelicidin-NV能促进创口部位的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化。[结 论]我们从高原腹斑倭蛙(Nanorana ventripunctata)皮肤分泌液中分离纯化出一种新的创伤修复肽,BLAST序列比对发现该多肽属于cathelicidins家族一员,故将其命名为cathelicidin-NV。该成熟肽的氨基酸序列为ARGKKECKDDRCRLLMKRGSFSYV,MALDI-TOF 检测到其相对分子质量为2845.9 Da,而其理论分子量为2847.34 Da,是因为Cys7-Cys12形成一对分子内二硫键。MIC结果表明cathelicidin-NV在浓度高达200 μg/ml时,对受测菌株没有直接的抗菌活性。Cathelicidin-NV能够从体外和动物模型上促进小鼠全层皮肤伤口愈合,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发挥促进创伤修复的功能:1、Cathelicidin-NV可以直接促进受伤部位HSF细胞的增殖,从而加快肉芽组织的形成。2、Cathelicidin-NV可以直接促进表皮细胞HaCaT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从而加速受伤部位的表皮生长。3、Cathelicidin-NV促进MCP-1分泌,从而募集巨噬细胞聚集,分泌大量的TGF-β1,TNF-α,VEGF,通过这些细胞因子来激活增殖相关信号通路。4、Cathelicidin-NV通过激活MAPK增殖信号通路来促进伤口愈合。Cathelicidin-NV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皮肤修复药物(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相比,能够快速促进伤口愈合,在动物身上能够达到无疤痕的治疗效果,且具有分子量小,发挥作用后易于降解,合成方法相对简单,成本相对较低的特点,可以为将来皮肤伤口愈合药物开发提供先导分子和模板。

常雷,陈宁宁,岑欣桉,卫功庆[6](2018)在《两栖动物皮肤生物活性肽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生物活性肽在细胞生理以及机体代谢方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近些年来,研究者们在两栖动物体的皮肤分泌物中发现大量的生物活性肽。文中在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基础上,对两栖动物皮肤中分泌的生物活性肽的种类、来源、作用机理及相关的生理作用等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扩大生物活性肽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孟平[7](2015)在《两种防御性多肽的分离纯化、结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生物防御性物质主要具有防御的功能,如抵抗捕食者或寄主侵袭、微生物感染或保护自己不受到环境因子的损伤以及在受到伤害时减轻自己的痛苦和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抗感染和镇痛是两类最常见的防御机制,与此相关的物质基础是抗感染因子和镇痛因子,如抗菌肽和镇痛肽。抗菌肽是一种防御性的多肽,在抵御细菌、病毒和真菌侵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防御素是抗菌肽中研究最多最广的一类阳离子抗菌肽家族。迄今为止,有300多条防御素被发掘和鉴定出来。防御素广泛地存在于动物、植物和真菌中,为生物体提供免疫防护。本论文以福鼎蝾螈(Cynops fudingensis)为研究对象,对其皮肤中的抗微生物多肽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功能研究。本研究运用活性追踪与分离纯化相结合的方法。依据分子量大小,通过Sephadex G-50凝胶过滤层析对福鼎蝾螈皮肤分泌物中的活性物质进行初步分离,随后运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将Sephadex G-50分离后的活性峰进一步分离纯化。从福鼎蝾螈皮肤分泌物中分离纯化获得了一种新抗菌肽CFBD-1,并从福鼎蝾螈cDNA文库中克隆出编码CFBD-1成熟肽的完整cDNA序列。CFBD-1前体肽是由17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41个氨基酸残基的成熟肽和3个氨基酸残基的中间肽构成。成熟肽中有6个半胱氨酸,可形成三对二硫键。序列相似度分析发现CFBD-1中的六个半胱氨酸具有高度保守性,与脊椎动物的β-防御素序列非常类似,是β-防御素家族的新成员。这也是首次从有尾类两栖动物中发现防御素抗菌肽。为便于后续研究,我们构建了 CFBD-1原核表达体系,将编码CFBD-1成熟肽的基因克隆到PET表达载体中,进行转化诱导表达,获得具有His-tag的融合蛋白产物。通过亲和层析对表达产物进行纯化,经甲酸化学裂解,Sephadex G-50和RP-HPLC分离纯化获得与天然纯化多肽活性一致的目的多肽。抗菌活性检测表明CFBD-1具有广谱的抑菌效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球菌都有抑制活性。其中对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较强,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为65μg/ml;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抑菌活性较弱,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IC值为135 μg/ml;对大肠杆菌的MIC值为160 μg/ml;对真菌白色念球菌的MIC值为200 μg/ml。本文中我们还对另外一类防御性多肽(蜘蛛镇痛肽)进行了研究。已经发现的蜘蛛毒素多肽中,有很大一部分毒素都作用于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毒素都作用于钠通道。蜘蛛毒素中的半胱氨酸的分布非常保守,多数蜘蛛毒素半胱氨酸的配对方式为C1-C4,C2-C5和C3-C6,形成典型的抑制剂半胱氨酸结膜体(ICK)结构。泰国金属蓝蜘蛛(Haplopelma lividum)是一种典型的穴居蜘蛛,成年蜘蛛足展长130~150 mm,生活在泰国和缅甸的热带雨林中,以蟋蟀、蜗牛等昆虫和小动物为食。泰国金属蓝蜘蛛行动迅速,具有较强毒性,被泰国金属蓝蜘蛛赏咬后会产生剧烈的疼痛,暗示着该蜘蛛毒液中可能存在神经毒素。我们通过研究泰国金属蓝蜘蛛毒腺的转录组,筛选得到一种含有4对二硫键、由39个氛基酸组成的新型多肽毒素(μ-TRTX-Hl1a),该多肽毒素形成保守的ICK结构。本研究通过化学合成和氧化还原复性得到μ-TRTX-Hl1a多肽毒素。我们采用膜片钳技术在大鼠背跟神经节细胞上研究μ-TRTX-Hl1a对离子通道的可能活性,发现μ-TRTX-Hl1a对电压门控钾通道、钙通道及河豚毒素敏感型的钠离子通道(TTX-S)均没有作用,但能够选择性的抑制河豚毒素不敏感型钠离子通道(TTX-R)的电流。μ-TRTX-Hl1a对DRG TTX-R型钠通道电流的抑制具有浓度依赖性,其半数有效抑制浓度(IC50)为3.76士0.21 μM。钠离子通道各亚型质粒被转染到HEK293T细胞中,并检测μ-TRTX-Hl1a对这些钠通道亚型的选择性,发现该毒素能选择性抑制Nav1.8电流而对其它亚型没有作用。μ-TRTX-Hl1a 作用于 Nav1.8 的 IC50 为 2.19±0.18 μM。μ-TRTX-Hl1a 对Nav1.8离子通道的电压电流曲线、电导电压曲线没有影响,也不改变通道稳态失活。四种镇痛模型(福尔马林诱导的舔足模型、辐射热导致的甩尾模型、冰醋酸诱导的扭体模型、热板模型)被应用于研究μ-TRTX-Hl1a的镇痛活性。结果发现μ-TRTX-Hl1a能够降低冰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能显着延长小鼠在甩尾和热板模型中对热痛的反应时间;能显着地减少福尔马林在Ⅰ相和Ⅱ相时期诱导的舔足次数。这表明μ-TRTX-Hl1a能显着地抑制神经痛和炎症痛,并对热痛也有抑制作用,其具有广泛的镇痛效果。CFBD-1是从福鼎蝾螈中发现的第一个β-防御素,在蝾螈抵御外界微生物的感染中具有重要功能。μ-TRTX-Hl1a是从泰国金属蓝蜘蛛中鉴定到的钠离子通道毒素,该毒素有可能帮助蜘蛛抵御其天敌如蟾蜍、蛙、蜥蜴以及鸟的捕食。两种防御性多肽分别具有良好的抗菌和镇痛作用。该研究对理解这两类生物的生存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抗菌药物和镇痛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模板。

俞世宏,陈涛涛,户佩,洪晶[8](2014)在《沼水蛙抗菌肽brevinin-2GHa1分离纯化及结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已自青蛙皮肤分泌物中分离获得多种具有较强抗菌活性的多肽.本文利用电刺激法自沼水蛙背腺和耳后腺获得其皮肤分泌物,利用凝胶过滤色谱(Sephadex G-50)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everse-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RP-HPLC)分离纯化,获得一种新型抗菌肽,命名为brevinin-2GHa1.抑菌实验显示,该抗菌肽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最小抑制浓度分别为:7.8、3.9、2.0μg/mL和250.0μg/mL.该抗菌肽在水中为无规卷曲结构,在浓度为10 mmol/L SDS水溶液和不同浓度三氟乙醇水溶液中则呈α-螺旋结构,该抗菌肽结构的研究对阐明其抑菌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俞世宏[9](2014)在《福建沼水蛙皮肤活性肽分离纯化和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沼水蛙分布于中国南部和一些东南亚国家,生活于海拔1000 m以下的平原丘陵地区,是一种常见两栖动物。沼水蛙的生活环温热潮湿,容易滋生细菌,其通过皮肤分泌大量抗菌肽抵御微生物的威胁。目前已报道的沼水蛙抗菌肽仅有9种,而关于沼水蛙抗菌肽抑菌机理的研究尚未报道。本课题分离纯化并表征了4个新型沼水蛙抗菌肽,采用圆二色谱和核磁共振研究了抗菌肽的二级结构,探究了沼水蛙抗菌肽的抑菌机制。电刺激法得到沼水蛙皮肤分泌物,滤纸片法测定粗提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活性。经过Sephadex G-50凝胶色谱和C18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两步纯化,得到6个具有抗菌活性的组分。经埃德曼降解法测定出其中四个抗菌肽序列:AMP-1(33肽)序列:GFSSLFKAGAKYFLKQVGKAGAQQLACKA ANNC; AMP-4(23肽)序列:FLGALFKVASKLVPAAIRSISKK; AMP-5(29肽)序列:FLQHIIGALSKIFLVSIDKVRCKVAGGCN; AMP-7(18肽)序列:FFPLIFGALSKILPKIFL-NH2。通过NCBI数据库比对多肽序列可知,AMP-1,AMP-5为brevinin-2家族抗菌肽,将AMP-1命名为brevinin-2GHal, AMP-5命名为brevinin-2GHd, AMP-7为temporin家族抗菌肽,命名为temporin-GHaoAMP-4与目前已发现的两栖动物抗菌肽同源性较低,将其命名为gylarana-GH。人工合成上述四个抗菌肽,分别测定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brevinin-2GHal (AMP-1), brevinin-2GHd (AMP-5)和gylarana-GH (AMP-4)具有广谱抗菌活性,能够抑制实验所用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生长,temporin-GHa(AMP-7)对革兰氏阳性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对大肠杆菌无抑制作用。溶血活性研究表明,gylarana-GH (AMP-4)和temporin-GHa (AMP-7)具有一定的溶血活性,而brevinin-2GHal (AMP-1)和brevinin-2GHd (AMP-5)的溶血活性十分微弱,沼水蛙抗菌肽具有很强实用性。采用圆二色谱法测定上沼水蛙抗菌肽在不同溶液环境中的二级结构。结果表明,新发现的沼水蛙抗菌肽是典型的阳离子抗菌肽,在模拟细胞膜环境下呈α-螺旋结构。通过圆二色谱和液体核磁共振技术研究brevinin-2GHb在60% TFE中的结构可知,其序列中13-R20折叠成了两亲性的a-螺旋结构,该结构是抗菌肽挥其抑菌功能的结构基础。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可推知,沼水蛙抗菌肽在发挥抗菌作用时,首先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吸附到细胞膜,在细胞膜环境下折叠成两亲性的α-螺旋,该α-螺旋与细胞膜相互作用,破坏细胞膜的稳定性,最后引起菌体裂解死亡。

刘华[10](2013)在《虎纹蛙皮肤分泌物活性肽的分离纯化及表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活性肽是一种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对机体有生理作用的活性物质。作为水生到陆生动物间的过渡态生物,两栖动物裸露湿滑的皮肤为了抵御外界有害环境的侵害能分泌大量结构不同、功能各异的生物活性肽。这些生物活性肽的种类、功能和数量与两栖动物的种属及其分布地域有关。目前从两栖动物皮肤分泌物中发现的活性肽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抗菌、抗氧化、抗癌、抗衰老、神经调节、免疫调节等。无尾目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的皮肤分泌物是目前主要的研究对象,从中分离纯化得到的主要为抗菌肽和抗氧化多肽。我国研究者从高原滇蛙中分离得到了一系列由15-3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抗氧化多肽,并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这种新型的抗氧化系统被命名为“第三套抗氧化系统”。虎纹蛙(Hoplobatrachus rugulosus,又名Rana rugulosa)属于蛙科,虎纹蛙属。在我国分布较广,从东南沿海到西南内陆都有分布,还见于南亚和东南亚一带。到目前为止,研究者只从印度虎纹蛙皮肤分泌物中获得一类抗菌肽,从越南虎纹蛙皮肤中提取得到了一种促胰岛素释放肽,而对于虎纹蛙皮肤分泌物中的抗氧化肽则无报道。本研究以分布于福建省福清市水稻田中的虎纹蛙为实验动物,通过电刺激法提取其皮肤分泌物,利用多种分离纯化手段和活性检测方法对其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物质进行了研究,最终从其皮肤分泌物中获得一种抗氧化二肽,对其活性进行了表征,并初步探讨了其抗氧化机理。通过Sephadex G-50凝胶过滤色谱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对虎纹蛙皮肤分泌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利用纸片扩散法和DPPH自由基清除活力实验分别对其抗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进行了追踪检测。研究发现,在分离纯化过程中虎纹蛙皮肤分泌物的抗氧化活性逐步增强,而抑菌活性则减弱,推测其原因可能为其皮肤分泌物中多组分协调发挥抑菌作用,分离纯化过程造成了某些活性组分丢失。最终从中分离得到了一个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的多肽,通过HPLC-ESI-MS/MS质谱分析,其分子量为277.10 Da,利用MaxEnt3和MasSeq软件分析得到其氨基酸序列为Lys-Met。通过二肽Lys-Met对ABTS·+、DPPH·、·OH和02-·清除力及还原力、金属螯合力实验发现,此二肽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对二肽Lys-Me、Met-Lys及氨基酸Lys、 Met的抗氧化活性进行对比发现,多肽抗氧化活性不但与其氨基酸组成有关,同时也受其序列的影响,并通过液体核磁共振方法对其抗氧化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二、沼水蛙皮肤中抗菌肽的分离纯化与活性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沼水蛙皮肤中抗菌肽的分离纯化与活性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版纳鱼螈皮肤分泌液的提取及其抑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材料
        1.1.2 试剂
        1.1.3 培养基
    1.2 方法
        1.2.1 版纳鱼螈皮肤分泌液的采集
        1.2.2 蛋白浓度测定
        1.2.3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1.2.4 版纳鱼螈皮肤分泌液的抗菌活性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版纳鱼螈皮肤分泌液蛋白含量检测
    2.2 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版纳鱼螈皮肤分泌液样品
    2.3 版纳鱼螈皮肤分泌液抗菌活性检测
3 讨论
4 结论

(2)鱼源抗菌肽“CF-14”的抑菌机制及应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一览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我国水产品现状
        1.2.1 水产品腐败及常见的优势腐败菌
        1.2.2 生物保鲜剂的研究
    1.3 抗菌肽作用机制研究
        1.3.1 抗菌肽简介
        1.3.2 膜作用机制
        1.3.3 胞内作用机制
    1.4 抗菌肽的应用
        1.4.1 抗菌肽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
        1.4.2 抗菌肽在医学中的应用
        1.4.3 抗菌肽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5 鱼源抗菌肽的研究
        1.5.1 鱼源抗菌肽概述
        1.5.2 鱼源抗菌肽的分类及研究进展
    1.6 静电纺丝
        1.6.1 静电纺丝技术概述
        1.6.2 静电纺丝的基本装置及原理
        1.6.3 静电纺丝的应用
    1.7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生物信息学预测及氨基酸序列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分析工具
        2.2.1 鱼源抗菌肽CF-14 氨基酸序列
        2.2.2 分析预测工具
    2.3 实验方法
        2.3.1 抗菌肽数据库搜索及预测
        2.3.2 理化参数分析
        2.3.3 螺旋轮预测
        2.3.4 二级结构分析
        2.3.5 三级结构预测
        2.3.6 跨膜区预测
        2.3.7 毒性及溶血性预测
        2.3.8 序列抑菌性能研究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抗菌肽数据库预测
        2.4.2 理化参数分析
        2.4.3 螺旋轮预测
        2.4.4 二级结构分析
        2.4.5 空间结构预测
        2.4.6 跨膜预测
        2.4.7 毒性及溶血性预测
        2.4.8 氨基酸序列抑菌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抑菌活性验证及性状表征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菌株及培养条件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抗菌肽的合成
        3.3.2 抗菌性验证
        3.3.3 最小抑菌浓度分析
        3.3.4 抗菌肽对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3.3.5 溶血性检测
        3.3.6 细胞毒性测定
        3.3.7 抑菌稳定性分析
        3.3.8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合成抗菌肽质谱验证
        3.4.2 抗菌性验证
        3.4.3 最小抑菌浓度分析
        3.4.4 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3.4.5 抗菌肽的溶血性活性
        3.4.6 抗菌肽的细胞毒性测定
        3.4.7 稳定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抗菌肽CF-14 体外抑菌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抗菌肽对细菌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4.3.2 抗菌肽对细菌细胞形态的影响
        4.3.3 圆二色谱检测
        4.3.4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4.3.5 抗菌肽与DNA结合的凝胶阻滞分析
        4.3.6 分子对接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抗菌肽对细菌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4.4.2 抗菌肽对细胞形貌的影响
        4.4.3 圆二色谱检测
        4.4.4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4.4.5 抗菌肽与DNA结合的凝胶阻滞分析
        4.4.6 分子对接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单轴PLA/CF-14 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表征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主要试剂
        5.2.3 主要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纺丝溶液的制备
        5.3.2 静电纺丝参数的设置
        5.3.3 扫描电镜分析纤维膜表面形貌
        5.3.4 化学成分分析
        5.3.5 X-射线衍射分析
        5.3.6 热性能分析
        5.3.7 拉伸性能测试
        5.3.8 抑菌效果验证
        5.3.9 纺丝膜抑菌曲线
    5.4 结果与分析
        5.4.1 扫描电镜分析纤维膜表面形貌
        5.4.2 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
        5.4.3 X-射线衍射分析
        5.4.4 热性能分析
        5.4.5 拉伸强度测试
        5.4.6 抑菌性能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创新点及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蟾蜍皮酶解肽提取及抗氧化、抗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蟾蜍概述
        1.1 蟾蜍的生物学特性
        1.2 蟾蜍的药用价值
    第二章 两栖动物皮肤生物活性肽研究进展
        2.1 活性肽的种类及其生理功能
        2.2 活性肽的提取与分离纯化方法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蟾蜍皮酶解条件优化及理化性质研究
        1.1 试验材料、主要试剂与仪器
        1.2 试验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蟾蜍皮酶解肽分离及抗氧化性研究
        2.1 试验材料、主要试剂与仪器
        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蟾蜍皮酶解肽抗菌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基于皮肤的结构与功能探索云南臭蛙适应环境的生存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云南臭蛙皮肤分泌物对在生存活动中的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云南臭蛙皮肤分泌物中促创伤修复肽的分离纯化与功能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高原腹斑倭蛙皮肤分泌物中皮肤修复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高原腹斑倭蛙样本采集
    2 高原腹斑倭蛙皮肤分泌物的分离纯化
    3 多肽的一级结构分析
    4 构建cDNA文库
    5 多肽的合成
    6 抗菌活性检测
    7 细胞培养
    8 细胞迁移活性检测
    9 细胞增殖活性检测
    10 MAPK信号通路检测
    11 体内促创伤修复活性检测
    12 体内和体外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检测
    13 组织标本取材和染色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两栖动物皮肤生物活性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活性肽的种类及其生理功能
    1.1 抗菌肽
        1.1.1 线性抗菌肽
        1.1.2 环状抗菌肽
    1.2 抗氧化肽
    1.3 缓激肽
    1.4 促胰岛素释放肽
    1.5 神经肽
    1.6 香偶素
    1.7 其他活性肽
2 活性肽的提取与分离纯化方法
    2.1 活性肽粗提物的提取方法
        2.1.1 直接提取法
        2.1.2 诱导提取法
    2.2 活性肽的分离纯化方法
        2.2.1 凝胶过滤色谱
        2.2.2 离子交换色谱
        2.2.3 高效液相色谱
3 问题与展望

(7)两种防御性多肽的分离纯化、结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 抗菌肽与两栖动物抗微生物感染
    第一章 综述
        1. 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生存环境、皮肤解剖学特征
        2. 两栖动物的生存策略
        3. 两栖动物后天和先天免疫特性
        3.1. 两栖动物后天免疫特性
        3.2. 两栖动物先天免疫特性
        3.3. 抗菌肽特征
        3.4. 两栖动物抗菌肽研究概况
    第二章 福鼎蝾螈抗菌肽CFBD-1的分离纯化与功能研究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 福鼎蝾螈皮肤分泌物的分离纯化
        3. 福鼎蝾螈cDNA文库构建及筛选
        4. 福鼎蝾螈抗菌肽CFBD-1的原核表达
        5. 福鼎蝾螈抗菌肽CFBD-1的功能检测
        第三节 实验结果
        1. 福鼎蝾螈皮肤分泌物分离纯化
        2. 福鼎蝾螈cDNA文库的构建
        3. 福鼎蝾螈抗菌肽CFBD-1的原核表达
        4. 福鼎蝾螈抗菌肽CFBD-1的功能检测
        讨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神经毒素与蜘蛛防御
    第一章 综述
        1. 蜘蛛的生活习性概述
        1.1. 捕食
        1.2. 防御
        2. 蜘蛛神经毒素多样性
        3.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结构与功能多样性
        3.1.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的结构
        3.2. 通道的状态
        3.3. 钠离子通道的分类
        4.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Nav1.8与疼痛的关系
        5. 作用于Nav1.8钠通道亚型的蜘蛛神经毒素
    第二章 泰国金属蓝蜘蛛镇痛肽μ-TRTX-Hl1a结构与功能研究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 泰国金属蓝蜘蛛cDNA文库构建及筛选
        3. 泰国金属蓝蜘蛛镇痛肽μ-TRTX-Hl1a的固相化学合成
        4. 泰国金属蓝蜘蛛镇痛肽μ-TRTX-Hl1a的复性
        5. 泰国金属蓝蜘蛛镇痛肽μ-TRTX-Hl1a在大鼠背根神经节(DRG)上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活性检测
        6. 泰国金属蓝蜘蛛镇痛肽μ-TRTX-Hl1a在钠离子通道亚型上的活性检测
        7. 泰国金属蓝蜘蛛镇痛肽μ-TRTX-Hl1a的结构分析
        8. 泰国金属蓝蜘蛛镇痛肽μ-TRTX-Hl1a的镇痛动物模型检测
        9. 泰国金属蓝蜘蛛镇痛肽μ-TRTX-Hl1a的昆虫毒力检测
        第三节 实验结果
        1. 泰国金属蓝蜘蛛cDNA文库的构建及筛选
        2. 泰国金属蓝蜘蛛镇痛肽μ-TRTX-Hl1a的化学合成
        3. 泰国金属蓝蜘蛛镇痛肽μ-TRTX-Hl1a的复性动力学
        4. 泰国金属蓝蜘蛛镇痛肽μ-TRTX-Hl1a在DRG上的活性检测
        5. 泰国金属蓝蜘蛛镇痛肽μ-TRTX-Hl1a的钠离子亚型活性检测
        6. 泰国金属蓝蜘蛛镇痛肽μ-TRTX-Hl1a的结构分析
        7. 泰国金属蓝蜘蛛镇痛肽μ-TRTX-Hl1a对疼痛的影响-镇痛动物模型研究
        8. 泰国金属蓝蜘蛛镇痛肽μ-TRTX-Hl1a的昆虫毒性检测
        讨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文章总结
论文创新点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

(8)沼水蛙抗菌肽brevinin-2GHa1分离纯化及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沼水蛙皮肤分泌物抗菌肽的分离纯化
    1.3 抗菌活性的测定
    1.4 沼水蛙抗菌肽一级结构测定
    1.5 沼水蛙抗菌肽溶液结构研究
2 结果
    2.1 凝胶过滤色谱纯化
    2.2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纯化
    2.3 抗菌肽结构分析
    2.4 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2.5 圆二色性研究
3 讨论

(9)福建沼水蛙皮肤活性肽分离纯化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两栖动物活性物质
    1.2 两栖动物抗菌肽
        1.2.1 简介
        1.2.2 分类
        1.2.3 序列测定
        1.2.4 二级与三级结构测定
        1.2.5 抑菌机理
        1.2.6 抗菌肽活性影响因素
    1.3 沼水蛙皮肤活性成分
        1.3.1 抗菌肽
        1.3.2 凝血活性成分
        1.3.3 镇痛活性成分
        1.3.4 缓激肽
    1.4 两栖动物抗菌肽研究发展方向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设备与材料
        2.1.1 仪器设备
        2.1.2 实验材料
    2.2 实验动物
    2.3 实验方法
        2.3.1 粗样的制备
        2.3.2 凝胶过滤色谱
        2.3.3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2.3.4 抑菌活力测定
        2.3.5 溶血活性测定
        2.3.6 氨基酸测序与质谱分析
        2.3.7 抗菌肽合成
        2.3.8 生物信息学分析
        2.3.9 溶液结构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分离纯化结果分析与讨论
        3.1.1 粗样抗菌活性
        3.1.2 凝胶过滤色谱分离
        3.1.3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3.1.4 纯度鉴定
        3.1.5 氨基酸测序与质谱分析
        3.1.6 物理化学性质分析
    3.2 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3.3 溶血活性测定
    3.4 沼水蛙抗菌肽二级结构研究
        3.4.1 二级结构预测
        3.4.2 螺旋轮状图与疏水网分析
        3.4.3 沼水蛙抗菌肽的优化
        3.4.4 CD谱特征研究
    3.5 Brevinin-2GHb抗菌机制研究
        3.5.1 TFE浓度对brevinin-2GHb结构的影响
        3.5.2 SDS浓度对brevinin-2GHb结构的影响
        3.5.3 Brevinin-2GHb核磁共振研究
        3.5.4 Brevinin-2GHb结构分析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10)虎纹蛙皮肤分泌物活性肽的分离纯化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引言
    1.1 两栖动物概述
        1.1.1 两栖动物分类
        1.1.2 两栖动物皮肤结构
    1.2 两栖动物生物活性肽的研究
        1.2.1 生物活性肽的主要分类
        1.2.1.1 抗菌肽
        1.2.1.2 抗氧化肽
        1.2.1.3 抗癌肽
        1.2.1.4 神经调节肽
        1.2.1.5 血管缓激肽
        1.2.1.6 促胰岛素释放肽
        1.2.1.7 其他活性肽
        1.2.2 两栖动物皮肤活性肽的提取
        1.2.3 皮肤活性肽的分离纯化方法
        1.2.3.1 凝胶过滤色谱
        1.2.3.2 离子交换色谱
        1.2.3.3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1.2.4 多肽序列的鉴定
        1.2.4.1 Edman降解法
        1.2.4.2 串联质谱法
        1.2.5 皮肤活性肽的应用前景
        1.2.5.1 在食品行业的应用
        1.2.5.2 在化妆品行业的应用
        1.2.5.3 在医药行业的应用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1.1 实验动物
        2.1.1.2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虎纹蛙皮肤分泌物的收集提取
        2.2.2 小分子电泳(Tricine-SDS-PAGE)
        2.2.3 活性肽的分离纯化
        2.2.3.1 Sephadex G-50凝胶过滤色谱
        2.2.3.2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
        2.2.4 活性检测
        2.2.4.1 抗菌实验
        2.2.4.2 抗氧化实验
        2.2.5 质谱分析
        2.2.6 多肽合成
        2.2.7 核磁共振氢谱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虎纹蛙皮肤分泌物粗提物的分子量分布
    3.2 虎纹蛙皮肤分泌物抗菌肽的分离
        3.2.1 粗提物的抑菌活性
        3.2.2 Sephadex G-50凝胶过滤色谱
        3.2.3 P1组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图
    3.3 虎纹蛙皮肤分泌物抗氧化肽的分离及表征
        3.3.1 凝胶过滤色谱分离抗氧化肽
        3.3.2 P2组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3.3.3 P25组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3.3.4 抗氧化肽的质谱分析
        3.3.5 抗氧化活性研究
        3.3.5.1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
        3.3.5.2 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
        3.3.5.3 还原力的测定
        3.3.5.4 清除羟基自由基(.OH)能力
        3.3.5.5 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能力
        3.3.5.6 金属螯合力的测定
    3.4 虎纹蛙抗氧化二肽作用机理的探讨
        3.4.1 氨基酸种类的影响
        3.4.2 多肽序列的影响
        3.4.2.1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
        3.4.2.2 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
        3.4.2.3 还原力的测定
        3.4.2.4 清除羟基自由基(·OH)能力
        3.4.2.5 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能力
        3.4.2.6 金属螯合力的测定
        3.4.3 核磁共振氢谱研究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沼水蛙皮肤中抗菌肽的分离纯化与活性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版纳鱼螈皮肤分泌液的提取及其抑菌活性研究[J]. 潘洁明,韦玉梅,何相莲,贝永建,赖洁玲.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4)
  • [2]鱼源抗菌肽“CF-14”的抑菌机制及应用性研究[D]. 刘权伟. 渤海大学, 2020(12)
  • [3]蟾蜍皮酶解肽提取及抗氧化、抗菌性研究[D]. 常雷.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4]基于皮肤的结构与功能探索云南臭蛙适应环境的生存策略[D]. 边温馨.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5]高原腹斑倭蛙皮肤分泌物中皮肤修复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 杨俊.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6]两栖动物皮肤生物活性肽研究进展[J]. 常雷,陈宁宁,岑欣桉,卫功庆. 经济动物学报, 2018(03)
  • [7]两种防御性多肽的分离纯化、结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D]. 孟平.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5)
  • [8]沼水蛙抗菌肽brevinin-2GHa1分离纯化及结构分析[J]. 俞世宏,陈涛涛,户佩,洪晶.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14(11)
  • [9]福建沼水蛙皮肤活性肽分离纯化和活性研究[D]. 俞世宏. 福州大学, 2014(10)
  • [10]虎纹蛙皮肤分泌物活性肽的分离纯化及表征[D]. 刘华. 福州大学, 2013(09)

标签:;  ;  ;  ;  ;  

锯缘假单胞菌皮肤抗菌肽的分离纯化及活性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