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

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

桂芳(贵阳市第二十五中学贵州贵阳550009)

所谓的“有效性”是指学生通过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性探究活动,获得的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技能与情感体验等,从而得到不断地进步与发展。自主、合作学习不是指教师灌输了多少知识,也不是指教师完没完成教学内容,更不是指教师认不认真的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些都不是问题。而问题的主要方面在于: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喜欢学习?学生想不想学?学得如何?有没有收获?掌握的程度如何?教师如何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等等。

那么,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究竟如何落实学习的有效性呢?我们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教学目标与学习目的一定要明确

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对每一节课要达到什么学习目标与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目的都必须明确,也就是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自己要主动探讨什么问题,哪些需要合作?哪些不需要合作自己就可以解决;要达到什么程度?掌握哪些必备的知识与方法等。只有学生明白了学习的目标与目的,才能有意识地积极参与到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去。

如果把本该告诉学生,让其把握的重点与难点知识,让学生去讨论与分析,结果是学生可能会如坠雾里,绕来又绕去,不知所云。这样,本该由教师讲解与特别强调的,反而会因学生的讨论产生糊里糊涂的感觉。同时不仅浪费了学习时间,还有可能助长了一些学生不善于思考而爱讲话的习惯,还有可能打击了一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一定要得法

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自然要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的氛围中去,但是这不是让教师放任学生,而是一定要引导学生,且要得法。也就是不仅要引导到位,而且要讲究方法、方式,如教师什么时候“画龙点睛”地引导学生?什么时候教师也参与其中?教师何时是旁观者,何时是“引路人”等,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相反,如果教师引导不到位,不得法,其结果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效果不佳,合作的结果也不满意。最后,也容易陷入形式热闹而内容空泛,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受到了挫伤。

所以,教师对自己的学生要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教师要心中有学生。只有在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引导才有针对性,有意义。我们认为,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越到位,针对性越强,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就越高、合作程度也越高,学习效果也越好。

3.教师要把握好“热”与“冷”的关系

仔细观察自主、合作学习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气氛十分活跃,显得“乱哄哄”的,无序的,而在一段时间内,又会很安静、有序。那么教师此时就应该把握好“热”与“冷”的关系,什么时候该“热”而不“热”,什么时候该“冷”反而“热”?了解学生在想什么,他们的需求是什么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当然,这对教师也是一种发现问题的能力考验。一方面要靠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另一方面还要依靠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其次还要凭借教师的反应能力、关注程度、判断能力等。

4.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与思维

学生在小组里进行自主、合作探讨性学习,因个体的差异与性格特点等,其参与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其次由于学生的思维活跃,也会产生不少的智慧的火花甚至是突发奇想等,此时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时时刻刻关注,或指出不足,或提出希望,或给予鼓励等。

自主、合作学习中,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在有限的课堂内难以解决与完成,所以可以安排到课后去解决。

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既要关注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还必须关注学生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反映,关注其成长过程等。

收稿日期:2011-01-17

标签:;  ;  ;  

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