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舟:新目的论的型变及其心灵哲学意义论文

张舟:新目的论的型变及其心灵哲学意义论文

[摘 要]自然主义和“生物学转向”为新目的论的崛起开辟了一条新的解释图式和自然化根基,使其成为当今西方心灵哲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新目的论经过不同时期的型变,以心灵自然化为基础,并克服自然化的难题,最终在心灵哲学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此外,新目的论不仅属于自然现象,还随附于物理过程,与此同时,它又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解释手段,在弥补常见科学的因果—功能解释不足之外,离开了它,意向性、意义等认知现象就不能获得充分圆满的解释。

[关键词]目的;目的论;新目的论;解释

目的论在自然科学和科学主义的培育和发展下,已经彻底摆脱了以往具有神学和唯心主义理论的“困境”,从而一跃成为心灵哲学家们眼中能将心灵自然化的科学基础。不管目的论是否能完全为大家所理解和接受,它正在试图将自然科学与心理学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并运用自然主义的术语来还原心理学的概念,即“心灵的自然化运动”。

支持职业教育学校开设农业信息化培训班,分批对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种养殖大户等进行培训,掌握电子商务、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同时,通过举办培训班、网络新媒体等,广泛宣传“互联网+产业扶贫”,激活群众触网的主动性和网创欲求,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

一、 心灵自然化与新目的论的型变

当代英美心灵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然主义通过心理现象、心理表征和心理意义对认知做出的解释,即自然化解释;而当自然化解释应用于心理学概念中,这一解释可被称作“心灵自然化转向”。虽然心理现象在自然界是否具有本体论地位、心理学概念能否或如何适用于自然科学之中、自然科学的术语能否说明心理学概念等一直是心灵哲学中争论不休的问题,但这都不能阻碍心灵自然化运动的发展。从心灵自然化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来看,心灵自然化即为一般自然化。其主要是从本体论地位来还原或说明物质世界最基本的层面是物理的和自然的,而在自然事物及其属性的本体论中又涵盖了科学本体论、心理学本体论和形而上的本体论。因为自然事物及其属性的类别各有不同,基本自然事物由于是以物理学作为基础科学来认知和研究的,因此不用被还原或说明,而非基本自然事物则需要被还原或说明。通过还原或说明既是分析基本属性和非基本属性之间的关系,也是通过对非基本属性的概念加以解释或说明,并找到它在自然世界里所指对象,从而证明其是否得到了自然化。

实际上,对于早期的温和行为主义来说,刺激—反应模式是通过对心理学概念进行解释或说明来解决自然化这一难题的,但在逻辑实证主义那里,解决自然化这一难题是要将心理学概念试图还原为物理学概念。根据上述论述,要想将心理自然化,势必要对这种能力予以解释或说明,而绝不能把它产生的环境和大脑物理化过程作为其归因。与此同时,还应分清它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因为以往的自然化都未能或完全解决此类问题,它也成为心灵自然化的难题。而新目的论的出现刚好有效地缓解了心理自然化的矛盾。在用自然化解释或说明心理学的过程中,解释项具有因果的或功能上的包容性与从属性,被解释项具有重构性,二者相互关联。就像迈尔提到的:“现在已经明白,在自然界存在的表面上的目的定向的过程,和严格的物理—化学解释无论在哪方面都不冲突。”[1](P52)迈尔还解释道:“遗传程序把无生命世界所完全没有的一种能力——进行合目的过程和活动的能力赋予了有机体。”[1](P60)他提出目的论解释具有四种不同的形式,分别为目的性作用、似目的过程、适应系统和宇宙万物的外在目的。而“最后一项是科学应予排除的,前三项都是科学所需的”[1](P52-55)。

因此,目的在历史的进程与演变中也经历进化和自然选择,并随附于有机体经过自身的不断壮大与发展从而派生出新的乃至更高级别的目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进化生物学功不可没,新目的论者发现,用进化生物学中的进化、选择、适应等概念对目的进行全新的研究后,可以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出独到的见解。另外,新目的论还清楚地意识到目的在进化的过程中虽然离不开自然选择,但它并不是唯一因素。博格丹也看到:“进化是一位慷慨的历史创造者。它授予有机体以各种特性,包括认知的特性,而授予的方式多种多样,如选择、模仿、性的重新结合、基因传递或种群内外的迁移等。”[2](P265)显然,即便是选择,其形式也是复杂多变的。在新目的论那里除了自然选择以外,学习选择、文化选择、理智的选择等也是他们适用的范畴。诚然,这些不同的选择形式有着特定的类别。例如,既有高级和低级之分,也有简单和复杂之分。

在对目的的结构和特点剖析之后不难发现旧目的论总是会把意识、意向和观念等概念当作目的构成的主要因素,以目的显现在主体上的观念为最终目标。而相对于新目的论来说,只有揭示了一般目的的基本结构和一般规律,才能更好地解释或说明除了人以外的事物事实上也是具有目的性。因为人的目的属于广泛目的论中的一种,无法将意识、意向和观念等概念作为对目的规定的要素,这显然是不妥的。目的是需要目标对象的,该对象最终会呈现出某种特定的结果,而这一结果又是未能实现的或需要通过一定的机制过程才能得以实现。当目的以被设计、被选择、被编程或被固定的身份出现在某个结构中的程序或机制时,它可等同于计算机上固定的程序,是通过结果状态的形式最终表达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作文存在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问题,而学生每每到了写作时,就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往往是为了应付老师或考试才完成一次写作。为了使“基于学情的作文训练课例研究”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作文能力和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因此对我校学生的作文学情进行调查,以了解他们的作文兴趣、作文习惯、作文表达的能力以及存在的问题。

新目的论现在正处在发展时期,很多论点还需要被进一步论证和检验。在前面的论述中不难发现其本身或多或少还存在问题,这都将为心灵哲学研究者们提供研究根基。例如,新目的论把目的的解释项局限在生命世界里,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明它是终极性的解释项。此外,目的与选择、进化、适应的关系问题在进化生物学中也一直备受关注,而新目的论把进化和选择当作目的形成的主要因素这一观点是否合理,是需要作后续的探讨和论证的。

二、目的论与新目的论解释

并且可以借用多媒体,让学生明白网络是一个神奇的工具,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遇到问题可以自己借助网络的工具去解决问题。

因此,新目的论关注的核心是以目的论来解释或说明心灵哲学和认知论中的具体问题,并通过多维度的视角去说明心理现象和认知现象。博格丹提出:“我们的目的论方案把目的指向性当作目的引导作用的终极的进化理由,进而再把后者当作认知心灵的终极的进化塑造者。”[5](P205)新目的论赞成博格丹的说法,认为他所说的指向性是有机体通过自然选择后所遗传稳定下来的对目的的从属和赋予的本性,有机体在“完成”任务和实践行为中为编制程序提供基础和条件。新目的论认为,认知也是进化的产物,它是通过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共同完成相应的任务。要理解它是如何对内外信息进行系统的加工,还要从解释顺序上来分析:从被选择的目的、信息任务分解问题作为起点,依次下降并完成任务的程序,从而揭示运行程序的结构和机制,并最终获得它是如何完成认知的任务。总之,在认知能力范围内被进化出来的目的指向性,是解释认知最基础和必不可少的因素。

此外,心理现象的本质问题和意向性问题仍然是当今心灵哲学中的两大难题。现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众多学派和研究机构都在为之努力,新目的论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新目的论认为,要想回答心理现象的本质,还需要从说明心理现象的功能入手。首先,新目的论肯定有机体具有功能,也正是因为这种功能,有机体才能做出相应的行为表现;其次,有机体的功能还具有功能作用,它们所做的事情不是功能本身所为,这是因为功能是有机体所具有的属性,依附于特定的结构和组织;最后,有机体的功能是特有属性而并非一般属性,这是根据特定的历史进化条件来决定它具有什么样的功能,每一项功能具有什么作用,怎样发挥它的作用。在新目的论者那里,“第一,对功能的目的论解释有助于解释心理的东西的被感知到无缝隙性和心理概念的相互连接性。第二,通过把目的论要求加于功能实现的概念之上,我们可避免对于机器功能主义的标准的责难。第三,目的论功能主义可帮助我们理解生物的和心理的规律的本质”[3](P58-62,97-106)。当然,这里还需要注意意向性难题,因为意向性难题一直困惑着心灵哲学研究者们。比如,为什么有意向性的心理状态可以说明和理解为有意识地指向或关涉心理状态之外的某一事物?他们是如何实现的?对于非存在的事物也是如此可以说明和理解的吗?要想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人类使用照相机或镜子这一例子来加以解释。人们是否可以通过照相机或镜子这一行为直观地说明和理解心理的反应或关于性特征吗?事实上,照相机或镜子本身并不能帮助人们去说明和理解心理状态;相反,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棘手。因为照相机或镜子所能“关涉”的东西并不能被心理状态意识到,而心理对于自己关涉、意指的东西则有清晰的表征。那么这里的区别又是什么呢?心理关系属性到底是如何得以实现的呢?回答或解释这些问题已形成不同的学说,但没有一个学说能充分合理地解释清楚。在新目的论看来,过去的学说之所以没有解释清楚,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都没有从终极的角度和意义上去理解意向性,归根结底它的基础实现就是目的。因为意向性也是通过进化而派生出来的产物,既是从目的指向性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又是从属于目的指向性的。当然意向性不是人类特有的,其他生物物种也具有目的指向性,只是不同物种和个体的意向性呈现的程度千差万别。博格丹解释说:“大多数动物的心灵都是有目的指向性,进而都有意向性。这就是说,它们的内在状态总是关联于目的和世界上的事态的。我说‘进而’,是因为我认为,意向性之所以被进化出来,是服务于目的指向性的。这就是说,有机体的心理状态是关于世界上的事态的,因为后者要么是它的目的,要么指向它的目的。”[4](P104)

新目的论在表现内容、解释范围和方式上不仅超越了旧目的论,还有其独特的创新与发展。就新目的论的解释范围而言,除了有机体本身以外的其他事物不可能存在别的性质的目的,因此它所能解释的范围不可能延伸至整个世界中,而传统的宇宙目的论则违背了这一点,必然受到新目的论的摒弃。新目的论强调在生命世界里只能通过解释力来获得具体实现。当然新的难题又接踵而来:在一般科学信念的基础上,物理学已经构建了现代自然科学完善的解释系统。那么对于目的论解释而言,它是否画蛇添足了呢?即便已有的现代自然科学还存在自身的不完整或不完善性,新目的论也不能解决它所面临的问题。这是因为新目的论无法将解释项还原为物理事件的目的,从而解释项也只能被归属到自然类型或规律中,倘若这个命题成立,那么解释项就得到了解释。这里的解释模式分为演绎法则学解释、形态学解释和系统解释等三种。新目的论者认为,虽然解释在其方式或对象上各有不同,但它们都具把被解释项看作与某种因果、功能关系或物理法则相关联,并对其进行解释的共同点。同时该解释项具有物理上的效力,通过这一效力从而产生解释力。这里的解释项既有包容性又有因果—功能关系,前者对后者产生效力,属于发生与被发生的关系。当然,不是所有的解释项都具备这种关系,数学中的解释就是如此。

三、新目的论的心灵哲学意义

4.如果懒得抄原题,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原题裁剪下来粘贴到错题本上,但不宜太多,以免日积月累错题本显得太厚重;

对于目的存在的方式,新目的论者的物理主义立场坚定不移,他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认知清晰可见:物质世界虽有非物理的实在和属性,但目的只是有机体的一种属性或特征,并且该属性或特征表征为二阶属性,它不能独立存在,需要借助一阶的基础物理属性来获得“实现”。所谓实现即前面提到的例子程序由计算机的硬件所输出的结果。对新目的论者而言,目的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这与它独特的标志或目的论参数密不可分。第一,目的具有可能或可实现的功能作用,使目的保持某种状态或处在某种行为,但这种功能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第二,目的具有一定的发生功能作用的方式,该方式可分为专一的、渐进性或积累性的和交叉式的三种方式;第三,目的具有相对的阶段性和终结性。第四,目的在表现的手段上既有可塑性又有多样性。第五,目的具有相对的控制力和导向力。第六,目的具有可依赖和可实施的硬结构。总之,当某一事物具有目的性时,必定具备或满足上述这些条件;当某一事物被看作有目的时,其属性或特征可定符合上述条件。

1.新目的论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对目的及其相关的问题做出最新解答,并且正成为一门关于目的的哲学。在以往的哲学中,目的不是作为自然界的设计意图来诉诸解释科学中无法解释的难题,而是有其自身的定义,但也只是涉及它与动机、愿望、利益的关系问题,没能上升到终极的、形而上学的层面。新目的论者在对旧目的论有关的哲学问题进行梳理和重构的同时,是把形而上学和进化生物学作为研究基础,使得新目的论在心灵哲学中不断发展和壮大。它不但对目的构成要素、结构、标志或参数有静态考察,而且对目的从前——进化开始的起源和演进过程也有动态的追溯。

2.新目的论在心灵哲学中的视野可谓与众不同。新目的论看到就目的论的局限,将解释范围缩小,只关注真正与目的有现实联系的有机世界。例如,哲学和心理学被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类似生命、心理和认知等。当然,新目的论抛开了旧目的论的束缚,以多维度探讨和研究目的及其相关问题。他们不再只关注待解释的现象,而是深入目的本身,追寻塑造目的的进化和选择,试图弄清它们的本质。

3.新目的论在其形而上学性上表现为它对目的本身以及目的与有关实在的性质、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的、较高层次的哲学研究。而在其科学性上表现为它避开了抽象的哲学思维模式,通过研究相关科学最新前沿问题,借鉴相关科学的最新成果,在此基础上对它们进行总结和提炼并重新开展了哲学思辨和有机结合。与此同时,新目的论通过别具一格的视角对介于科学与哲学之间的相关问题如进化、选择的条件、机制、过程、阶段以及目的的关系等问题做出积极的回应。博格丹说:“之所以说目的论是一种大理论态度,是因为它超出了有关科学的界限,横跨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发展生物学、进化生物学、行为生物学、脑科学和生物学之间。之所以说它是元理论态度,是因为它的原理和公理并不属于一门科学。它要从事的是一项元科学的解释事业,其目的是从大量相关学科中搜集目的事实和真理,为它们合理定位,同时又解构某些别的理论。”[5](P42)

4.新目的论从表面上看貌似拟人论和唯心论,但实质上属于唯物论。在形式上是对旧目的论的超越与复苏。在新目的论的理论中,依稀还能看见旧的拟人论术语,旧唯心主义目的论的某些范畴,这些其实都是新目的论的表现或假象,因为新目的论主张目的是一种自然现象,是通过物理过程来实现。这并不是说新目的论就没有缺陷,而是它的唯物论没有很好地将心理学和生物学的规范性与自主性维护好,从而使其陷进了机械论和还原论。

笔者认为,新目的论的发展已近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它在当今心灵哲学中地位越来越稳,甚至成为心灵哲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科学的将心理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等应用到其中,在摒弃旧目的论的同时,也为新目的论占得“先机”。回顾目的论的整个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它其实已逐渐演变成了具有多学科、多维度、多视角的混合体,这其中包括神学目的论、泛化的目的论和具有科学性的目的论等。无论怎样,当今的新目的论大多数都是属于科学性很强的目的论,这一点毋庸置疑。为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代的新目的论已经完全脱掉了以往神学或唯心主义或拟人化自然观的“外衣”并且重获新生。更可以义正词严地把它理解为是一种自然主义或唯物主义的理论,它的出现不仅代表了有关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还代表着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成就和最新走向。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有些新目的论者在目的的归属问题上将其与基因相关联,但这正好推动了目的范畴的研究,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研究目的的范畴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意义。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对于当今的新目的论,它所涉及的领域不仅仅只停留在心理学、自然科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等学科里,还在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和脑科学科中占有一席之地,与此同时,新目的论还在心灵哲学相关领域的研究中做出许多创新性的研究与探索。例如,它为解释意识、意向性和意义等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也为心灵哲学家们在解决类似问题时提供了目的论范式。新目的论以其在自然化运动中独特的生物学转向,为心灵自然化提供了科学根基,同时在生物学、进化论、物理学等领域对相关科学问题做出大量新颖而深入的探讨和梳理。

[参 考 文 献]

[1][美]迈尔.生物学思想的发展[M].刘珺珺,等,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2]R.Bogdan.Interpreting Mind[M].Cambridge, MA:MIT Press,1997.

[3]Lycan, W. Mind and Cognition: A Reader[M].Massachusetts: BasilBlackwell,1990.

[4]R.Bogdan.Minding Mind[M].1997.

[5]Bogdan, R. J. Grounds for Cognition[M]. New Jersey, Lawrence Erbaum Associates, Inc. Publishers, 1994.

TheChangeofNeo-teleologyandItsMeaningofPhilosophyofMind

ZHANG Zhou

(School of Marxism,Wuhan Textile University,Wahan 430073,China)

Abstract:Naturalism and “biological turn” have opened up a new interpretation schema and naturalized foundation for the rise of new teleology, making i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ies in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of mind. New teleology has changed in different periods, based on the naturalization of the mind, and overcome the difficult problem of naturalization, finally “rooting and sprouting, blooming and bearing fruit” in the philosophy of the mind. In addition, the new Skopos Theory is not only a natural phenomenon, but also attached to the physical proces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an indispensable means of interpretation. Besides making up for the lack of causal-func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common science, it leaves it, intentionally. Cognitive phenomena such as meaning can not be fully and satisfactorily explained.

Keywords:end;teleology;neo-teleology;explain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9)03-0006-04

[收稿日期]2019-03-10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目的论功能主义研究”(16Q138)

[作者简介]张舟,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灵哲学。

[责任编辑 常延廷]

标签:;  ;  ;  ;  ;  ;  ;  ;  ;  ;  ;  

张舟:新目的论的型变及其心灵哲学意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