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偏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认知偏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认知偏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认知,情绪,社交,焦虑,记忆,加工,高原。

认知偏向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徐慧敏,张娜,元国豪,王佳,赵梦雪[1](2019)在《新训期新兵负性认知加工偏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追踪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追踪研究新训期新兵负性认知加工偏向与心理健康的发展特点及其关系。方法采用负性认知加工偏向问卷和军人心理健康量表,于新训早期(10月中旬),中期(11月中旬)和后期(12月中旬)对某部1 776名新兵进行调查,使用SPSS 22.0对调查数据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交叉滞后分析等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新训期间,随着新训时间的增加,新兵总体的负性认知加工偏向水平显着下降(P<0.01),心理健康水平显着上升(P<0.01);②男兵在新训中期和后期的心理健康得分显着高于女兵(P<0.01),但两者在负性认知加工偏向得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不同文化程度的新兵在心理健康、负性认知加工偏向的得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新兵的负性认知加工偏向与心理健康呈显着负相关(r=-0.30~-0.47,P<0.01);④新训前期,新兵的心理健康能有效预测负性认知加工偏向水平(β=-0.19,P<0.01);新训后期,心理健康和负性认知加工偏向相互预测(β=-0.16,P<0.01;β=-0.04,P<0.05)。结论新训期新兵整体的负性认知加工偏向水平呈下降趋势,在新训后期可以预测心理健康水平;而新兵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呈上升趋势,在整个新训期均能较好地预测负性认知加工偏向水平。(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24期)

邹艳莉,叶运莉,常豫红,游光富,李鑫[2](2019)在《泸州市小学生心理弹性对校园暴力认知偏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心理弹性与叁至五年级小学生校园暴力认知偏向之间的关系,为小学生校园暴力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泸州市叁至五年级5 976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校园暴力认知和心理弹性进行自填式匿名问卷调查。结果小学生心理弹性平均为(40.08±8.05)分,校园暴力认知平均为(62.55±6.38)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理弹性是影响校园暴力认知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4,P<0.01),心理弹性越好,校园暴力认知越高。此外,公立学校(OR=0.45,P<0.01)与校园暴力高认知呈负相关;高年级(OR=1.77)、女生(OR=1.20)、朋友数量较多(OR=1.37)、是班干部(OR=1.37)、成绩中上(OR=2.13)、没有玩游戏(OR=1.33)、没有校外游荡(OR=1.78)、犯错误后父母积极教育(OR=1.45)与校园暴力高认知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小学生心理弹性越高,校园暴力认知更具正向偏向。家庭、学校及社会可采取针对提高小学生心理弹性的相关干预措施,改善小学生对校园暴力的认知,减少校园暴力的危害。(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9年12期)

程晓彤,王佳,徐慧敏,赵梦雪,冯正直[3](2019)在《高原军人抑郁情绪与负性认知加工偏向、情绪调节方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负性认知加工偏向、情绪调节方式与高原军人抑郁情绪的关系。方法采用负性认知加工偏向问卷(negative cognitive processing bias questionnaire,NCPBQ)、军人情绪调节方式量表(armymen’s emotion regulation types questionnaire,AERTQ)和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对3 522名在海拔1 100~5 231 m驻训的高原军人进行现场调查,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χ~2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以及Bootstrap法检验中介效应,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①高原军人的抑郁情绪发生率为29.2%;②高原军人抑郁情绪与负性认知加工偏向4个因子、认知重视、行为抑制均呈显着正相关(r=0.230~0.588,P<0.01);③负性认知加工偏向和军人情绪调节方式均可独立预测高原军人抑郁情绪,解释率分别为37.8%和30.9%;④多重中介效应模型显示,认知重视在负性认知加工偏向对高原军人抑郁情绪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结论负性认知加工偏向和消极情绪调节方式是高原军人抑郁情绪发生的危险因素,降低高负性认知加工偏向军人的认知重视使用频率,有助于减少高原军人的抑郁情绪发生率。(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22期)

曹建琴,李辞,周郁秋,孙昊,苏红[4](2019)在《团体认知行为干预与注意偏向矫正训练对社交焦虑障碍的治疗效果比较:一项ERP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近年来,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对比认知行为疗法CBT和注意偏向矫正训练ABMT对社交焦虑障碍(SAD)个体的干预效果。本研究将以社交焦虑症状为主要结局指标,认知偏差、注意偏向分数评估和ERP数据(P1)为次要结局指标,验证两种干预方法的作用机制。【方法】95例交往焦虑量表IAS> 50分且被DSM-V诊断为社交焦虑障碍SAD的大学生被随机分为叁组,分别为认知行为团体干预CBGT组(n=32)、注意偏向矫正训练ABMT组(n=31)、患者对照CTRL组(n=32),分别干预12周,在干预前后收集交往焦虑量表IAS、抑郁自评量表SDS、非理性信念量表IBS、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注意控制量表ACS的量表得分,同时进行注意偏向分数、ERP实验数据(P1)测量。【结果】CBGT与ABMT均可显着降低社交焦虑水平,但CBGT效果较ABMT更为显着,同时CBGT和ABMT对抑郁的显着降低和注意力控制的改善作用相当,但是对消极认知的改善情况显示,CBGT对非理性信念、功能失调性态度的降低效果均显着强于ABMT组及CTRL组;CBGT对注意偏向的矫正效果也优于ABMT及CTRL组,且主要体现在降低了对愤怒、厌恶情绪面孔的注意定向加速方面(Ps<0.01);同时,我们发现CBGT组SAD个体在治疗后对所有面孔的P1波幅均显着降低。【结论】在相同干预周期下,CBGT对SAD的治疗效果显着优于ABMT,尤其是在认知偏差的矫正方面,CBGT对注意偏向的干预效果主要表现为改善了SAD个体对负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定向加速并降低了早期注意警觉的P1波幅。(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张方屹,李楠,宫火良,许维素[5](2019)在《例外提问在社交焦虑大学生认知加工偏向干预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交焦虑是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消极情绪,并伴随心跳加快、脸红等症状,对顺利进行社交活动产生干扰(Boehme等, 2015; Buckner等, 2016)。社交焦虑的认知模型及现有研究均指出,社交焦虑个体存在一定的认知加工偏向:对威胁性刺激和负面评价存在注意偏向(钱铭怡等,2006;卢勤,2010),对负性信息存在记忆偏向(樊潇潇,2007),对模糊性社交信息表现出消极的解释偏向(许书萍,2010;Mobini等,2014)。例外提问(exceptionquestion)是焦点解决短程疗法的关键技术之一,用于帮助来访者确认生活中问题不存在、较不严重或发生较短的时刻,协助其意识到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与能力,可以减少消极情绪,增加积极情绪与认知灵活性(Christopher,2014)。基于此,本研究拟探究例外提问对社交焦虑者认知加工偏向的影响,为社交焦虑的干预提供新的路径。研究采用2(组别:例外提问组、无提问组)×3(效价:正性、负性、中性)混合实验设计,以66名高社交焦虑水平大学生为被试,分别比较了不同提问方式对社交焦虑个体的注意、记忆和解释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1)对于情绪Stroop任务,例外提问组被试对积极词的反应时显着长于消极词,也显着长于无提问组被试对积极词的反应时;无提问组被试对消极词的反应时则显着长于积极词。(2)对于词汇记忆任务,例外提问组个体对积极词的回忆量显着多于对消极词的回忆量,也显着多于无提问组个体对积极词的回忆量。(3)对于模糊情境解释任务,例外提问组个体对模糊情境的积极解释多于消极解释,但两者之间的差异未达到显着性水平;对于模糊情景的积极解释,例外提问组个体显着多于无提问组个体。结论:例外提问技术可以对社交焦虑大学生的注意偏向和记忆偏向产生即时的正向影响,但是对社交焦虑大学生的负性解释偏向的即时影响较弱。(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陈蓉,冯正直,王卫红,廖成菊[6](2019)在《妊娠晚期孕妇负性认知偏向与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妊娠晚期孕妇负性认知偏向与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334例在某院出生后3~7天的新生儿,由专人按照婴儿神经国际量表(INFANIB)进行测评了解其神经行为发育状况;并采用负性认知加工偏向量表,对251例妊娠晚期孕妇进行问卷调查,并追踪其分娩的84例新生儿,以婴儿神经国际量表对其进行测评,分析妊娠晚期孕妇负性偏向与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相关性。结果:①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异常发生率为44.80%;②不同性别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异常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3,P<0.05),女性患儿阳性率高于男性;③妊娠晚期孕妇负性认知加工得分与临界值以上的新生儿的INFANIB得分具有负相关,并且在注意偏向和沉思偏向两个维度上的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异常发生率较高,孕妇负性认知加工与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呈负相关。母亲注意与沉思存在负性偏向越多的孕妇,其分娩的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越容易出现异常。(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张燕会,苏新勇[7](2019)在《大学生抑郁认知易感者注意偏向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大学生抑郁认知易感者对于负性情绪刺激的注意特征,为建立新的心理健康干预方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某医学院某选修课程的大学生644名为被试,发放认知方式问卷(Cognitive Style Questionnaire, CSQ)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SE-D)进行筛选,根据入组标准分别对抑郁认知易感者(CV组,49名)和非抑郁认知易感者(NCV组,50名)进行注意偏向的行为学测试。结果 644名学生中肯定具有抑郁症状的67名,检出率为10.4%;可能有抑郁症状的468人,占72.7%;抑郁认知易感组在识别悲伤情绪面孔时注意偏倚分高于非抑郁认知易感组(t=3.26,P<0.01),而对愉快情绪面孔的识别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P>0.05)。结论抑郁倾向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抑郁认知易感者对负性情绪刺激存在注意偏向。(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9年07期)

杨国帅,安花花,闫保华,张晓燕,王天任[8](2019)在《高原特战官兵情绪和认知偏向对心理应激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情绪和认知偏向对高原特战官兵心理应激的影响,以期为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积极情绪-消极情绪量表、正负性认知偏向量表,对高原某部220名特战官兵进行测试。结果驻高原特战官兵心理应激总分为(15.92±3.60)分,其心理应激与积极情绪、正性认知偏向呈负相关(r=-0.248,-0.174;P <0.05);与消极情绪、负性认知偏向呈显着正相关(r=0.541,0.310;P <0.01)。回归分析表明,积极情绪对心理应激有负向预测作用(β=-0.130,P <0.01),消极情绪和负性认知偏向(β=0.253,0.116;P <0.01)对心理应激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高原特战官兵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应激,其心理应激水平与情绪和认知密切相关,影响特战官兵们的心理健康。因此,应关注高原特战官兵的情绪波动,对他们加强心理训练、健康常识宣讲,合理安排休息,使用恰当的情绪调节方式加强正性认知,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国防医药》期刊2019年07期)

李楠[9](2019)在《社交焦虑者的认知加工偏向及干预》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交焦虑是在人际交往情境中,个体被暴露在陌生人面前或公共场合时感到紧张、焦虑,害怕自己的行为方式会出错、尴尬或被评价,从而表现出社交焦虑的症状。社交焦虑是大学生群体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它会阻碍个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认知加工偏向是个体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认知过程,如选择性注意、记忆/回忆以及对意义的解释。研究表明,认知加工偏向会使社交焦虑者选择性注意、回忆人际交往情境中的负面信息,并具有偏消极的解释偏向,从而维持或增加紧张或恐惧的情绪体验,因此,进一步明确社交焦虑者的认知加工偏向特征并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是十分必要的。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中的例外提问技术可以使个体的认知、情绪等发生正向积极的改变,可以帮助其提高解决问题的信心。以往对社交焦虑的干预研究也有很多,但使用例外提问技术对社交焦虑个体认知加工偏向的实验干预研究并没有,为此,本研究从认知加工偏向的叁个方面——注意偏向、记忆偏向及解释偏向,首先对社交焦虑个体认知加工偏向的特征进行验证,然后使用例外提问技术对社交焦虑个体的认知加工偏向进行实验干预,以此来探讨例外提问技术具体的即时效用。本研究对河南省某高校8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最终筛选出136名被试用于实验研究。研究一通过实验分别考察了社交焦虑大学生的认知加工偏向——注意偏向、记忆偏向及解释偏向的特征;研究二使用例外提问技术对社交焦虑大学生的认知加工偏向的叁个方面进行了实验干预。研究结果如下:(1)与正常个体相比,社交焦虑个体对消极词的反应时显着长于积极词,对消极词的回忆量显着大于积极词,对模棱两可社交事件进行的消极解释显着多于积极解释;个体的注意偏向、记忆偏向及解释偏向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性。(2)例外提问组个体对积极词的反应时显着长于消极词,对积极词的回忆量显着大于消极词的回忆量,对模糊情景的积极解释多于消极解释,但两者之间的差异未达到显着性水平。因此,社交焦虑者存在负性的认知加工偏向,例外提问技术能够对社交焦虑大学生的认知加工偏向产生一定的正向即时效用。(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张玮琦[10](2019)在《童年期受心理虐待大学生情绪认知偏向的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理虐待发生概率非常的普遍,发生形式又很隐蔽,不易觉察,在现阶段逐渐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为了探究童年期受心理虐待大学生在情绪认知偏向上存在哪些特点,本研究着重研究情绪认知偏向中的情绪注意偏向和情绪记忆偏向,对17名童年期受心理虐待大学生和17名未受童年期心理虐待大学生进行行为测量和事件相关电位(ERP)的记录。具体研究过程如下:研究一利用点探测范式探讨童年期受心理虐待大学生情绪注意偏向的特点,行为结果表明,童年期受心理虐待大学生对消极情绪图片的反应时显着小于积极情绪,对照组对积极消极情绪图片的反应时差异并不显着;脑电结果表明,童年期受心理虐待大学生在N1成分上,消极情绪图片的波幅显着小于积极情绪图片,P2、P3成分上,消极情绪图片的波幅显着大于积极情绪图片,而对照组在情绪类型上的差异并不显着。研究二采用学习-再认范式,考察童年期受心理虐待大学生情绪记忆偏向的特点,行为结果未能发现两组被试在情绪记忆偏向上存在差异,在脑电实验结果上,学习阶段和再认阶段的N1成分组别主效应显着,童年期受心理虐待组被试平均波幅大于对照组,且再认阶段情绪类型主效应显着,消极情绪的平均波幅大于积极情绪;学习阶段和再认阶段P2成分组别主效应显着,童年期受心理虐待被试平均波幅小于对照组;在学习阶段,N450成分组别主效应显着,童年期受心理虐待大学生的平均波幅显着大于对照组;再认阶段,LPP成分组别主效应显着,童年期受心理虐待大学生的平均波幅小于对照组。根据行为和ERP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童年期受心理虐待大学生存在对消极情绪的注意偏向。第二,童年期受心理虐待大学生在注意的调节上存在障碍,出现注意分离困难。第叁,童年期受心理虐待大学生并未存在明显的对消极情绪的记忆偏向。第四,童年期受心理虐待大学生的冲突监控能力不如对照组。第五,在和记忆有关的认知功能上,童年期受心理虐待大学生相较于对照组表现较差。(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认知偏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心理弹性与叁至五年级小学生校园暴力认知偏向之间的关系,为小学生校园暴力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泸州市叁至五年级5 976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校园暴力认知和心理弹性进行自填式匿名问卷调查。结果小学生心理弹性平均为(40.08±8.05)分,校园暴力认知平均为(62.55±6.38)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理弹性是影响校园暴力认知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4,P<0.01),心理弹性越好,校园暴力认知越高。此外,公立学校(OR=0.45,P<0.01)与校园暴力高认知呈负相关;高年级(OR=1.77)、女生(OR=1.20)、朋友数量较多(OR=1.37)、是班干部(OR=1.37)、成绩中上(OR=2.13)、没有玩游戏(OR=1.33)、没有校外游荡(OR=1.78)、犯错误后父母积极教育(OR=1.45)与校园暴力高认知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小学生心理弹性越高,校园暴力认知更具正向偏向。家庭、学校及社会可采取针对提高小学生心理弹性的相关干预措施,改善小学生对校园暴力的认知,减少校园暴力的危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认知偏向论文参考文献

[1].徐慧敏,张娜,元国豪,王佳,赵梦雪.新训期新兵负性认知加工偏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追踪研究[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19

[2].邹艳莉,叶运莉,常豫红,游光富,李鑫.泸州市小学生心理弹性对校园暴力认知偏向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9

[3].程晓彤,王佳,徐慧敏,赵梦雪,冯正直.高原军人抑郁情绪与负性认知加工偏向、情绪调节方式的关系[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19

[4].曹建琴,李辞,周郁秋,孙昊,苏红.团体认知行为干预与注意偏向矫正训练对社交焦虑障碍的治疗效果比较:一项ERP研究[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5].张方屹,李楠,宫火良,许维素.例外提问在社交焦虑大学生认知加工偏向干预中的应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6].陈蓉,冯正直,王卫红,廖成菊.妊娠晚期孕妇负性认知偏向与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

[7].张燕会,苏新勇.大学生抑郁认知易感者注意偏向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9

[8].杨国帅,安花花,闫保华,张晓燕,王天任.高原特战官兵情绪和认知偏向对心理应激的影响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19

[9].李楠.社交焦虑者的认知加工偏向及干预[D].河南大学.2019

[10].张玮琦.童年期受心理虐待大学生情绪认知偏向的特点[D].河南大学.2019

标签:;  ;  ;  ;  ;  ;  ;  

认知偏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