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框砌体房屋论文_赵俊桦

导读:本文包含了底框砌体房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砌体,刚度,房屋,塑性,结构,方法,损伤。

底框砌体房屋论文文献综述

赵俊桦[1](2019)在《砌体房屋改造中局部底框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既有砌体结构改造为局部底框结构,由于其材料、工期等方面的优势,作为我国最常见的一种既有砌体结构改造方法,在我国建筑业发展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近年来的多次地震中,这类房屋受震害影响严重,而国内的相关规范未对这该类改造房屋的抗震设计提出相应的要求,因此对该类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为更好地研究这种特殊的改造后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本文以结构形式较为复杂的改造后局部底框结构作为研究主体,采用组合截面的框架单元以及分层壳单元分别模拟加固梁柱构件以及夹板墙构件,选取调整后的地震波,对其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展开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首先,选取了调整后的EI-Centro波、Borrego波和人工波,对改造前后结构进行了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到了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基底剪力的时程曲线。通过对比分析可知,采用局部底框体系对砌体房屋进行大空间改造,对结构各薄弱部位的抗震性能影响较为明显。然后,通过单向和双向两种地震波输入方式来研究扭转效应对结构的影响,得到了层位移、层间位移角以及扭转值等指标。通过对比可知,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扭转效应对改造后局部底框结构影响较大。其次,研究了塑性铰的发展规律,找出这类改造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典型震害特征。研究表明:改造后局部底框结构的塑性铰主要出现在原结构的连梁处,底部的框架梁柱均处在弹性状态,具有较好的抗震耗能潜力。同时,考虑扭转效应会加快结构塑性铰的发展速率,使结构更快的进入弹塑性状态。最后,分析了罕遇地震作用下各加固构件的受力状态和变化规律,探究这类改造结构中各加固梁柱以及夹板墙构件的典型受力特征。分析表明:加固构件在地震作用下,其受力状态均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夹板墙构件中各层的受力状态均处在较为安全的范围内。同时,扭转效应对各加固构件的受力状态影响较为明显。本文通过对改造后的局部底框结构进行了抗震性能分析研究,为今后这类工程的设计和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20)

刘砚山,童丽萍[2](2014)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底框砌体房屋裂缝开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底框砌体结构房屋为研究对象,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对结构施加调幅后的EI-CENTRO地震波进行大震作用下结构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并通过添加抗震墙,建立底部框剪有限元分析模型,对比分析了添加抗震墙前后结构裂缝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原结构底层框架部分出现严重的弹塑性变形集中,层间位移大,层间位移角不能满足现行规范的抗震设防要求;底层柱上下端、过渡层横墙下部附近是结构薄弱环节;添加抗震墙后结构底层位移反应减小,但过渡层层间位移增大,墙体也比原结构开裂严重,在第叁层出现了类似原结构过渡层的交叉裂缝,说明了需要合理添加抗震墙以防薄弱层发生转移。研究结果可为此类房屋的破坏机理研究及抗震性能评价提供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结构工程师》期刊2014年05期)

左宏亮,张男,郭楠[3](2014)在《填充墙对底框砌体房屋抗侧刚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填充墙对底框砌体房屋抗侧刚度的影响,完善此类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一榀单跨的6层底部框架进行分析,考虑未设置填充墙,设置完全填充墙,设置半高、半跨填充墙的4种情况,并探讨了地震强度对过渡层与底框层刚度和刚度比的影响。设置填充墙后,底框层刚度有较大增长,根据填充墙形式不同,增长幅度从2.0到9.3倍之间。填充墙对底框砌体房屋过渡层与底框层的刚度比有较大影响,随着地震强度的不断增大,此刚度比逐渐减小。(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14年02期)

刘砚山,童丽萍[4](2013)在《抗侧刚度比对底框砌体房屋抗震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底框砌体房屋由于底部空间的灵活性广泛应用于临街建筑中,但此类结构在历次地震中破坏严重。特别是当刚度分布不当时易引起薄弱层转移,发生过渡层先于底层的破坏。本文以底框砌体结构房屋为研究对象,建立了4种不同抗侧刚度比底框砌体结构房屋有限元模型,通过大震作用下的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到了结构变形规律,探究了过渡层破坏机理和薄弱层转移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抗侧刚度比值下限值提出了建议。研究结果将为此类房屋的结构设计和加固改造提供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期刊2013年04期)

刘立成[5](2013)在《底层框砌体房屋墙柱梁楼梯整体体系抗震防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所研究的‘底层框墙砌体房屋’,是指底层为框架和抗震墙承重,而上部为砌体墙承重的房屋,也就是抗震规范所指的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底层框墙砌体房屋结构具有“上刚下柔”的特点,底层比较软;但是如果楼梯发挥斜向支撑作用,将增大底层侧向刚度,影响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及变形。在汶川地震中,这种底层框墙砌体房屋震害不仅表现在底框—抗震墙的震害,还有作为重要逃生通道的楼梯严重震害,楼梯板的拉断、梯梁的两端折断以及梯柱等结构部位严重破坏。为保证实现抗震设防目标,如何合理布置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中墙-柱-梁-楼梯整体体系的多道抗震防线,值得研究。根据多道抗震防线的思想和控制准则,本文运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vl5和一定的概念性分析,利用弹塑性Pushover方法对底层框架模型(M1)、底层框架-抗震墙模型(M2)、底层框架-抗震墙-楼梯模型(M3)叁种结构模型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防线进行了研究,考察底层框架抗震墙楼梯体系模型的屈服机制,塑性铰的出现顺序,尤其针对楼梯间的破坏状态,确定楼梯间能否成为结构的第一道抗震防线,评价整体结构抗震性能。楼梯影响不能忽视。在楼梯参与传递水平地震作用情况下,底层框架抗震墙的抗震防线与楼梯不参与传递水平地震作用情况时明显不同,楼梯部位承担了相当一部分地震作用,并且楼梯构件不具有适当屈服机制而会发生脆断,首先破坏成为整体体系的薄弱环节,楼梯不能成为“安全岛”;此整体体系并没有呈现所期望的只在框架梁、柱及墙的适当部位屈服的合理屈服机制。本文针对结构的破坏以及楼梯间的破坏提出了建议,楼梯半滑支的做法是简便高效的,通过调整结构力系中的约束使楼梯不参与传递水平地震作用,合理布置结构的多道抗震防线,使楼梯成为“安全岛”。(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期刊2013-04-01)

刘砚山[6](2013)在《底框砌体房屋抗震性能分析及抗侧刚度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底框砌体房屋是指底部为框架或者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形式,上部各层为砌体结构形式的混合结构体系房屋。该类房屋底部房间布置灵活多变,可以营造大空间,主要用于商店、营业厅、餐馆、汽车库等;上部砌体结构由于横墙较多,房屋空间较小,一般用于办公室、住宅、小型旅馆等。由于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造价低、施工方便等优点,其在我国大城市都市村庄、中小城镇临街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作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种结构形式,该类建筑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还将作为主要的结构形式被使用。然而,底框砌体房屋属于不同结构形式的竖向组合,上部砌体部分纵横墙较多,抗侧刚度大,下部比较空旷,最终形成了典型的“鸡腿”建筑。这种软首层结构在多次地震中表现不佳,底层和过渡层出现了较大的地震损坏或者倒塌,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进一步研究底框砌体房屋在大震中的地震反应规律,分析其抗震性能,并在此基础上揭示薄弱层转移机理,提出合适的抗侧刚度比值限值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同时相应研究也可为同类房屋的建造、加固及抗震性能评价提供技术参考。本文在郑州市“科技领军人才”项目(课题编号:10LJRC186)的支持下,主要进行了如下研究工作:(1)通过梳理底框砌体房屋在汶川、玉树地震中的震害特点,得到了房屋抗震薄弱环节和震害规律。基于震害规律分析,总结出过渡层与底层抗侧刚度比值不合理是震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并针对相应震害提出了抗震对策。(2)依据实例房屋基本尺寸,建立叁维整体有限元模型,并采用Block Lanczos法进行模态分析,得到了结构动力参数和振型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沿主轴方向结构纵向刚度弱于横向;沿楼层方向底层振动强烈,表现出“上刚下柔”的不利特性。(3)为评价该类房屋的抗震性能,本文沿结构纵横两向分别进行了大震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分析。提取结构的位移反应和裂缝开裂趋势,得出结构底层出现了严重弹塑性变形集中,是结构的薄弱层;上部过渡层砌体窗间墙、窗下墙和横墙下部出现较多开裂,是上部砌体的薄弱环节。(4)为探究过渡层破坏原因,寻求薄弱层转移机理,本文在房屋底层添加抗震墙,建立具有4种不同抗侧刚度比值的底框砌体房屋。通过各模型的模态分析和动力弹塑性分析,得到了添加抗震墙对结构动力参数及地震反应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添加抗震墙后过渡层破坏加重,因此需要对抗侧刚度比值进行相应的限制,防止薄弱层转移至材料强度低、变形能力弱的过渡层。(5)通过不同抗侧刚度比值房屋在大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依据过渡层与底层层间位移角相对比值等因素,本文对过渡层与底层抗侧刚度下限值做出了建议,该下限值处于我国抗震规范限值之内,具有比较理想的抗震安全性能和实际应用性能。(6)基于各模型的地震反应规律,本文总结了混凝土抗震墙和砖砌体进入非线性阶段时抗侧刚度退化不同步是薄弱层转移的主要原因。同时依据该主要因素和底层实际存在的填充墙,本文提出了弹塑性阶段有效抗侧刚度计算公式,该公式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抗侧刚度比限值等问题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3-04-01)

陈再现,王凤来,杨同盖,杨刚[7](2012)在《底框砌体剪力墙震损房屋损伤评估及抗震加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完成3层足尺底框配筋砌块短肢砌体剪力墙房屋系统的拟动力子结构抗震性能试验后,模型的梁、板、柱、墙等结构构件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本文详细介绍拟动力抗震性能试验对结构构件造成的损伤,并根据对损伤程度的评估,分别选用粘钢、粘贴玻璃纤维布和裂缝修补技术3种最常用的加固方法对受损部位进行加固,以期获得上述3种方法在地震区对震后受损建筑进行加固或对建筑进行抗震加固时的适用性特征。文中详细介绍上述3种常用加固方法的施工步骤,并按照要求实施加固施工,为研究震后受损结构构件加固后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做准备。(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Ⅰ)》期刊2012-08-10)

陈再现,王凤来,杨同盖,杨刚[8](2012)在《底框砌体剪力墙震损房屋损伤评估及抗震加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完成3层足尺底框配筋砌块短肢砌体剪力墙房屋系统的拟动力子结构抗震性能试验后,模型的梁、板、柱、墙等结构构件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本文详细介绍拟动力抗震性能试验对结构构件造成的损伤,并根据对损伤程度的评估,分别选用粘钢、粘贴玻璃纤维布和裂缝修补技术3种最常用的加固方法对受损部位进行加固,以期获得上述3种方法在地震区对震后受损建筑进行加固或对建筑进行抗震加固时的适用性特征。文中详细介绍上述3种常用加固方法的施工步骤,并按照要求实施加固施工,为研究震后受损结构构件加固后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做准备。(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2年S1期)

陈再现,王凤来,杨同盖,杨刚[9](2011)在《底框砌体剪力墙震损房屋抗震加固拟动力子结构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完成了3层足尺底框配筋砌块短肢砌体剪力墙震损房屋损伤程度的评估、加固的基础上,通过对加固后的3层房屋进行拟动力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了震后受损结构构件所用加固方法的适用性和加固对恢复结构抗震性能的效果,为寻求震损结构加固修复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汶川地震受损底框房屋的结构修复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期刊2011年06期)

熊立红,高连军,熊朝晖,刘明5[10](2008)在《底框剪-砌体房屋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底框剪-砌体房屋的抗震性能以及应用于7度区时的合理刚度比、框剪层地震剪力增大倍数、房屋总高度(层数)等问题.方法采用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和非线性分析方法对一底两层框剪-砌体房屋模型分别进行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和非线性分析.还对一底框剪砌体房屋进行大量的非线性分析.结果检验了四折线恢复力计算模型和计算参数的合理性;通过对底框剪砌体房屋的计算分析,得出底框剪-砌体房屋的抗震能力与场地土密切相关.结论对Ⅰ-Ⅲ类场地,底一层框剪-砌体房屋的抗震能力优于全砌体房屋,底两层框剪-砌体房屋又优于底一层框剪-砌体房屋;对Ⅳ类场地,叁种房屋的抗震能力相当.对于7度区,底框剪-砌体房屋砌体层与相邻的底框剪层的弹性侧向刚度比不宜大于2.5;房屋的总高不宜超过21 m(七层).(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4期)

底框砌体房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底框砌体结构房屋为研究对象,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对结构施加调幅后的EI-CENTRO地震波进行大震作用下结构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并通过添加抗震墙,建立底部框剪有限元分析模型,对比分析了添加抗震墙前后结构裂缝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原结构底层框架部分出现严重的弹塑性变形集中,层间位移大,层间位移角不能满足现行规范的抗震设防要求;底层柱上下端、过渡层横墙下部附近是结构薄弱环节;添加抗震墙后结构底层位移反应减小,但过渡层层间位移增大,墙体也比原结构开裂严重,在第叁层出现了类似原结构过渡层的交叉裂缝,说明了需要合理添加抗震墙以防薄弱层发生转移。研究结果可为此类房屋的破坏机理研究及抗震性能评价提供技术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底框砌体房屋论文参考文献

[1].赵俊桦.砌体房屋改造中局部底框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抗震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9

[2].刘砚山,童丽萍.罕遇地震作用下底框砌体房屋裂缝开展分析[J].结构工程师.2014

[3].左宏亮,张男,郭楠.填充墙对底框砌体房屋抗侧刚度的影响[J].低温建筑技术.2014

[4].刘砚山,童丽萍.抗侧刚度比对底框砌体房屋抗震性能的影响[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3

[5].刘立成.底层框砌体房屋墙柱梁楼梯整体体系抗震防线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3

[6].刘砚山.底框砌体房屋抗震性能分析及抗侧刚度比研究[D].郑州大学.2013

[7].陈再现,王凤来,杨同盖,杨刚.底框砌体剪力墙震损房屋损伤评估及抗震加固[C].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Ⅰ).2012

[8].陈再现,王凤来,杨同盖,杨刚.底框砌体剪力墙震损房屋损伤评估及抗震加固[J].土木工程学报.2012

[9].陈再现,王凤来,杨同盖,杨刚.底框砌体剪力墙震损房屋抗震加固拟动力子结构试验[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1

[10].熊立红,高连军,熊朝晖,刘明5.底框剪-砌体房屋抗震性能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论文知识图

底框砌体房屋Fig.1Buildingswit...底框砌体房屋典型震害Fig.2Typi...极限状态下场地条件与输入峰值加速度...房屋刚度比与位移增大倍数关系北川某底框结构房屋柱顶节点破坏:底商首层倒塌

标签:;  ;  ;  ;  ;  ;  ;  

底框砌体房屋论文_赵俊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