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留盆地论文_刘定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残留盆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盆地,海相,基底,重力,新生代,南海,评价。

残留盆地论文文献综述

刘定勇[1](2016)在《残留盆地烃源岩识别与成藏贡献定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残留盆地是原型盆地经过后期构造运动的强烈改造而形成。吐哈盆地台南凹陷前侏罗系与上覆地层具有明显不同的成盆构造背景及沉积充填特征,形成了两套构造变形特征差异较大的构造层。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为前侏罗系残留盆地的烃源岩识别及成藏贡献研究带来了困难。本次研究通过构造地质学、地震地层学相关理论,确定了残留盆地的构造发育特征及演化历史,并通过岩心观察、岩样分析测试,综合沉积学和地球化学方法,恢复了烃源岩发育的原始沉积环境。在烃源岩识别预测的基础上,通过油源对比及成因法定量评价了其成藏贡献,综合确定了台南凹陷前侏罗系油气成藏模式。经研究取得以下认识:①从库木凸起北缘断裂两侧岩心揭示的烃源岩看,逆冲断裂上盘桃东沟群烃源岩烃源岩发育,下盘不发育,并且上盘顶部最好,后翼较差,西段烃源岩不发育,表明断陷期控陷断裂发育弱,活动性表现为东强西弱特点:②台南凹陷二迭系地层生油岩系相带单一,主要岩性为暗色泥岩,具有陆生植物贡献,源岩有机质输入为陆生植物、浮游植物和藻类的混合型,水体盐度较高,综合表明二迭系沉积背景为强还原型咸水深湖相沉积环境;③台南凹陷二迭系沉积古地理揭示古河流在英也尔构造带自西向东流入台南凹陷,沉积相沿着古河流依次分布为扇叁角洲前缘、扇叁角洲平原、滨浅湖至深湖-半深湖,其中深湖-半深湖占英也尔构造带中部-南部大部分区域,西北和东北边缘止于尖灭,由于二迭世末构造反转,原本为深湖-半深湖的沉积凹陷区域反转成构造高部位并遭受剥蚀,沉积古地理和构造运动联合控制了烃源岩的分布,残余厚度在15m-200m之间,这套烃源岩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Ⅲ-Ⅱ2型干酪根为主,现今整体处于成熟阶段:④距今20Ma左右(中新世)烃源岩开始成熟进入生烃门限大量生烃,其排烃量为1.66×108t,生成的油气沿着断裂垂向运移至梧桐沟组,与在175Ma左右(中侏罗世早期)来自于台北凹陷的后期被生物降解作用形成的稠油藏混合,台南凹陷前侏罗系为双源供烃的油气成藏模式,台南、台北油气贡献比例为1:9。(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6-05-29)

吴志强,刘丽华,肖国林,杨金玉,田振兴[2](2015)在《南黄海海相残留盆地综合地球物理调查进展与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南黄海新一轮海相残留盆地调查的需求,采用了地震、综合地球物理调查新技术.本文介绍了综合地球物理调查的主要进展,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坚持多方法联合应用,多技术攻关是南黄海海相残留盆地调查的主要途径等启示.(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15年06期)

林巍,张健,李家彪[3](2013)在《南沙中业群礁地区中生代残留盆地GPU重力异常叁维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叁维重力反演方法成为位场反演研究的热点。反演过程由大量的正演计算组成,随剖分单元增加,传统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串行算法的耗时呈指数递增。本文利用图形处理器(graphic processing unit,GPU)并行处理技术提出一种新的反演计算方法,即把每个地面观测点的重力异常计算分配到GPU并行线程中,充分发挥GPU计算数量级的加速性能,因此,反演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作者将该方法应用到南沙靶区叁维重力异常遗传算法反演中。研究结果表明,在遗传600代的情况下,使用GPU并行方法可以将反演耗时从超过17天降至7小时,大大减少计算时间。靶区重力异常反演结果和实际观测结果进一步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通过计算确定叁维密度分布,并给出了NH973-1测线上的密度剖面,分析认为地震剖面乱反射区密度在2.24—2.53g·cm-3,可能是中生代沉积地层。最后通过提取地层界面深度及厚度,发现靶区部分区域中生代沉积地层埋深在1.5km以内、厚度大于2.5km,具有较高的油气前景和勘探价值。(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徐政语,姚根顺,黄羚,董雍,王鹏万[4](2013)在《中国南方海相残留盆地勘探风险分析与选区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南方发育有下海上陆的多旋回生储盖组合,总体形成了震旦系—下古生界及中—上古生界2套大的海相成藏组合;平面上形成以江绍—十万大山断裂为界的南、北两大成藏区,其中北区发育2套组合,南区发育中—上古生界1套组合。平面上古油藏与油气显示分布受古隆起控制,油气成藏经历了加里东—海西期生油、印支期裂解成气、燕山—喜马拉雅期调整与改造3期以上事件。现今保存的海相油气藏具有明显的残留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南方海相普遍存在勘探程度低、技术尚不成熟、油气成藏规律认识局限等方面的风险,其中常规油气勘探风险相对较高,海陆迭合盆地勘探风险相对较低,非常规页岩气勘探风险最低,并由此对南方海相进行了评价与有利区带优选。(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3年01期)

胡卫剑,江为为,郝天珧,徐亚,赵百民[5](2012)在《南海前新生代残留盆地分布综合地球物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南海海域的前新生代残留盆地分布有个整体而全面的认识,本文开展了南海残留盆地宏观分布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通过岩石物性分析,综合重、磁、震等地球物理方法,利用正演与反演方法,分区计算并求取了南海的重力基底和磁性基底埋深,得到了中生界及前中生界残余厚度,给出了整个南海前新生代残留盆地的宏观格架与残余厚度分布特征并讨论了前新生代油气前景.研究结果表明南海东北部的东沙隆起和潮汕坳陷、台西南盆地和北港隆起、南部的礼乐滩地区等应具有较好的前新生代油气资源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期刊2012-01-05)

胡卫剑,江为为,郝天珧,徐亚,赵百民[6](2011)在《南海前新生代残留盆地分布综合地球物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南海海域的前新生代残留盆地分布有个整体而全面的认识,本文开展了南海残留盆地宏观分布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通过岩石物性分析,综合重、磁、震等地球物理方法,利用正演与反演方法,分区计算并求取了南海的重力基底和磁性基底埋深,得到了中生界及前中生界残余厚度,给出了整个南海前新生代残留盆地的宏观格架与残余厚度分布特征并讨论了前新生代油气前景.研究结果表明南海东北部的东沙隆起和潮汕坳陷、台西南盆地和北港隆起、南部的礼乐滩地区等应具有较好的前新生代油气资源潜力.(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1年12期)

王强,王应斌,张友[7](2011)在《北黄海中生代残留盆地砂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孔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北黄海盆地中生界为残留盆地,油气勘探难度大、程度低,勘探工作主要集中于盆地东部。根据砂岩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阴极发光、流体包裹体测温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对中生界储层砂体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及对孔隙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中生界砂岩岩性以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为主,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蚀作用,胶结物有黏土矿物、碳酸盐和硅质,成岩作用阶段已达到中成岩A期,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建立了成岩演化模式。早期的机械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使原生孔隙大量丧失,长石及碳酸盐的溶蚀能够部分改善储层物性。原生孔隙的大量丧失和次生孔隙发育程度较低是造成本区储层低孔、低渗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前沿》期刊2011年08期)

黄松,郝天珧,徐亚,王贝贝[8](2011)在《南黄海残留盆地宏观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前新生代残留盆地具有埋深大、构造复杂的特点,采用综合地球物理研究方法成为圈划残留盆地宏观分布及预测残留盆地油气资源的重要方法技术.本文以南黄海地区为例,以重、磁数据为主体,以钻井、地震等高精度数据为先验信息做约束,采用带约束界面反演方法求取重力基底,同时根据求取的磁性基底计算了中、古生界的残余厚度,给出了前新生界残留盆地宏观分布特征.结合石油地质条件,圈划了油气资源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北部坳陷北部和东北部中生界残余厚度较大,中部隆起与勿南沙隆起古生界残余厚度巨大,是较好的前新生代油气前景区.(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期刊2011-01-13)

徐旭辉,朱建辉,金晓辉[9](2010)在《中国海相残留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评价技术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活动论构造历史观出发,应用"原型控源、迭加控藏"的研究思路,分析了古中国陆、古亚洲陆和新亚洲陆3个地史阶段中陆缘与陆内盆地的形成演化,探索了中国古生界海相残留盆地TSM盆地模拟资源评价技术。研究认为中国古生代海相盆地在纵向上主要发育下寒武统、中上奥陶统—下志留统和二迭系3套烃源岩。下寒武统烃源岩分布于被动大陆边缘靠陆一侧,中上奥陶统—下志留统烃源岩分布于台内坳陷,二迭系烃源岩分布于陆内裂陷-坳陷盆地,被动边缘坳陷是烃源岩最有利发育区。烃源岩主要包括碳酸盐岩和泥质岩两类。通过原型盆地约束下的地质作用-油气响应确定性数学模拟方法进行网络整合,提供油气资源评估和位置预测,从而评价了古生代海相盆地原型的发育和后期迭加改造演化的过程及其油气意义。该方法在华北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潜力的评价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10年06期)

贾承造,郑民[10](2010)在《东北白垩纪大叁江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及其残留盆地群的油气勘探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叁江盆地沉积构造演化过程受褶皱基底影响,后期又被断裂构造作用破坏,因此大叁江盆地群具备典型的残留盆地特征.在构造演化方面,可分为大叁江成盆之前的基底演化、大叁江成盆演化、大叁江改造破坏阶段;在沉积演化方面,大叁江盆地滴道组、城子河组、穆棱组识别出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等9个叁级层序,横向上具有全盆地可连通对比的特点.大叁江盆地沉积地层受古地貌控制作用明显,海侵自东北方向向南西方向整体侵入.受大叁江盆地成盆后改造作用影响,大叁江盆地群断裂构造空间展布复杂,按其展布方向可分为SN、EW、NNE、NEE、NNW、NWW向等多组断裂,以NE向深断裂系为主.大叁江各次级盆地可分为残留-迭合型、残留-继承型、残留-改造型,每一类型石油地质条件差异较大,主要是后期演化过程对中新生代油气系统的控制作用不同,由此决定其具有不同的油气勘探意义.(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残留盆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南黄海新一轮海相残留盆地调查的需求,采用了地震、综合地球物理调查新技术.本文介绍了综合地球物理调查的主要进展,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坚持多方法联合应用,多技术攻关是南黄海海相残留盆地调查的主要途径等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残留盆地论文参考文献

[1].刘定勇.残留盆地烃源岩识别与成藏贡献定量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6

[2].吴志强,刘丽华,肖国林,杨金玉,田振兴.南黄海海相残留盆地综合地球物理调查进展与启示[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

[3].林巍,张健,李家彪.南沙中业群礁地区中生代残留盆地GPU重力异常叁维反演[J].热带海洋学报.2013

[4].徐政语,姚根顺,黄羚,董雍,王鹏万.中国南方海相残留盆地勘探风险分析与选区评价[J].石油实验地质.2013

[5].胡卫剑,江为为,郝天珧,徐亚,赵百民.南海前新生代残留盆地分布综合地球物理研究[C].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2012

[6].胡卫剑,江为为,郝天珧,徐亚,赵百民.南海前新生代残留盆地分布综合地球物理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1

[7].王强,王应斌,张友.北黄海中生代残留盆地砂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孔隙的影响[J].海洋地质前沿.2011

[8].黄松,郝天珧,徐亚,王贝贝.南黄海残留盆地宏观分布特征研究[C].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2011

[9].徐旭辉,朱建辉,金晓辉.中国海相残留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评价技术探索[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0

[10].贾承造,郑民.东北白垩纪大叁江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及其残留盆地群的油气勘探意义[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0

论文知识图

研究区地质简图及大地构造背景缩写:J...青藏高原碰撞造山构造格架和晚碰撞期...镇旬复合盆地横切综合剖面示意图江西北武夷秦岭造山带地质构造略图最终P波速度模型

标签:;  ;  ;  ;  ;  ;  ;  

残留盆地论文_刘定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