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林昌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诗话,林则徐,清代,别集,诗史,诗学,福建。
林昌彝论文文献综述
陈开林[1](2018)在《林则徐、林昌彝佚文摭拾》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清人别集整理成果显着。然而,囿于多方面的因素,编校整理的别集多存有不同程度的作品漏收情况。通过翻检载籍,发见闽籍作家林则徐、林昌彝集外佚文数篇,加以整理考释,以补其阙。其中,林则徐四篇:《衣讔山房诗集评赠》《衣讔山房诗外集序》《官子谱序》《壮怀堂诗初稿评语》;林昌彝两篇:《瓮牖余谈序》《军务备采十六条》。(本文来源于《闽江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郑辉[2](2015)在《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简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林昌彝是清代中晚期福建着名的经学家、文学家。其着称于世的《射鹰楼诗话》以"射鹰"明志,自时务以及论诗,无所不有,尤以收录大量反映鸦片战争、歌颂爱国将士奋起抗英的现实主义诗篇,而成为鸦片战争时期诗歌创作的重要文献。书中还记述了不少有关鸦片输入和禁烟的史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别开生面,不少文学主张上承其师何绍基为代表宋诗派的学说,下启清末闽派诗人陈衍为代表的同光派之论。这部诗话也是近代诗歌理论发展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批评着作。(本文来源于《文史博览(理论)》期刊2015年07期)
何月苏[3](2015)在《林昌彝和他的“朋友圈”》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晨时分,乌山,枝丫上方的蓝还没透亮,大地仍在沉睡,一名男子,披衣而起,以笔为刃,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余家有书屋,东北其户,屋有楼,楼对乌石山积翠寺,寺为饥鹰所穴。余目击心伤,思操强弓毒矢以射之。……因绘《射鹰驱狼图》以见志,故名所居之楼曰‘射鹰楼’。"他就是林昌彝,清代着名学者、诗人、诗评家。"射鹰"实为"射英",表达了他对英国侵略行为的义愤。(本文来源于《闽都文化》期刊2015年03期)
陈其泰[4](2012)在《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的诗史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林昌彝是鸦片战争时期福州一位值得纪念的历史人物,他不仅是诗人、学者,更是着名的爱国志士。所着《射鹰楼诗话》是一部值得重视的文学批评着作,而同时又是一部及时收录记载鸦片战争诗篇、弘扬中国人民英勇精神的诗史。其诗史价值,还在于着重记载了道光年间海内一批有识之士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卓识,再现了这批经世派人物的精神风貌。阐释和重温这部名作的诗史价值,在今天仍有多方面的深刻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闽江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陈常青[5](2011)在《林昌彝诗学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林昌彝诗学思想为研究对象,从昌彝生平及文学交游、以诗话为中心的诗学观、具体创作批评及其诗学实践、诗学思想价值四个部分对其诗学思想予以阐释。对林昌彝的生平及文学交游研究,以展示其基本概貌为主,亦须肯定文学交游在昌彝文学人生中的意义。诗话是林昌彝诗学思想的主要载体,故以诗话为中心的诗学观研究是本文的重要内容之一。论文分别从儒者的正统诗学观、经世致用的诗学观、学问与性情并主的主体诗学观叁个层面挖掘了林昌彝诗话中蕴含的诗学思想。本文第叁部分,考察林昌彝诗话的具体创作批评,主要从创作心态批评及创作技巧批评两个角度切入分析。此外,亦具体分析了林昌彝的部分诗歌创作,并得出结论:昌彝诗歌是其部分诗学观的反映。最后,从当下性价值从与文献价值两方面探究了林昌彝诗学思想的价值。(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1-04-02)
钱洪来[6](2010)在《林昌彝与郭嵩焘交游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代诗歌史、诗歌理论史和经学史上,林昌彝都是一位重要人物。特别是他的《射鹰楼诗话》在保留鸦片战争时期爱国诗人的诗篇方面更是意义重大。郭嵩焘更是近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他是第一位驻英大使,同时在军事、政治方面也有诸多贡献。林昌彝与郭嵩焘之间有过两年的交往,学者对此有所忽略。虽然二人交往时间不长,但对各自的研究,还是颇有价值的。(本文来源于《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钱洪来[7](2009)在《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管窥》一文中研究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华民族所面临的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生存危机对林昌彝的生活和思想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在此背景下,林昌彝形成了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诗歌理论,并在其创作的《射鹰楼诗话》中充分体现了出来。(本文来源于《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郭前孔[8](2008)在《性情和学问并举 唐诗与宋诗齐平——论林昌彝与近代初期诗论的兼融趋向》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咸年间,是学术思想嬗变的时期,由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占据主要地位,排斥宋学,两者互相诋毁,到合汉宋,兼虚实,两者相互融合,相互吸收,形成了近代初期独特的学术风貌。同时,以经世实学济宋学"外王"之不足、主张解决现实问题的经世致用思潮也勃然兴起。受其影响,诗学思潮也发生了变化,对唐宋诗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摈弃门户之见,趋于融合。道咸年间的士夫大都学识深厚,学富五车,论(本文来源于《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六辑)——中国文论的史与用》期刊2008-08-01)
张明明[9](2008)在《林昌彝交游与唱酬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林昌彝(1803—1876),字惠常,又字芗溪,晚号茶叟,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近代文学家,诗学家,《清史列传·林昌彝传》介绍:“道光十九年举人,治经精博,从叁礼问途知奥,乃以贯通诸经。所为诗古文辞雄厚盘深,入古贤之室。”昌彝一生着作等身,着有《叁礼通释》二百八十卷、《小石渠阁文集》六卷,《衣讔山房诗钞》四卷,《砚耗绪录》十六卷、《射鹰楼诗话》二十四卷,《海天琴思录、续录》各八卷等。本文从《林昌彝诗文集》、《射鹰楼诗话》及其姐妹篇《海天琴思录、续录》以及与好友方浚颐唱和集《鸿雪联吟》入手,较广泛地涉猎与林昌彝交游的友人的别集,力图对林昌彝的主要交游对象作较深入探讨,以期对林昌彝生平和作品的一个侧面(交游方面)的研究有所突破。林昌彝一生交游众多,本文较全面系统地对林昌彝若干好友的交游唱酬进行论述,重点研究林昌彝与刘存仁、林则徐、张际亮、方浚颐等人的交游,同时也关注了林昌彝与陈寿祺、沈葆桢、朱琦、魏源等的交往,力图把握林昌彝与这几位友人的交游往来的特点。林昌彝交游人物广泛,本文选取了与昌彝交游频繁且极具影响的人物进行研究,以期对昌彝生平、思想及其作品的研究有新的突破。(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林(氵华)[10](2006)在《林则徐和爱国诗人林昌彝》一文中研究指出林昌彝(1802-1876年),字惠常,号芗溪,侯官(今福州市)人。善饮茶,晚号茶叟,取远祖林慎思《申蒙子·求租篇》之义,又号碌,别号碌矾山人、五虎山人。五世祖居长乐沙堤村。父林高汉(?-1821年),字卿云,在大西洋经商,娶侧室吴桂(1771- 1823年),为林昌彝生母,林昌彝家(本文来源于《炎黄纵横》期刊2006年07期)
林昌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林昌彝是清代中晚期福建着名的经学家、文学家。其着称于世的《射鹰楼诗话》以"射鹰"明志,自时务以及论诗,无所不有,尤以收录大量反映鸦片战争、歌颂爱国将士奋起抗英的现实主义诗篇,而成为鸦片战争时期诗歌创作的重要文献。书中还记述了不少有关鸦片输入和禁烟的史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别开生面,不少文学主张上承其师何绍基为代表宋诗派的学说,下启清末闽派诗人陈衍为代表的同光派之论。这部诗话也是近代诗歌理论发展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批评着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林昌彝论文参考文献
[1].陈开林.林则徐、林昌彝佚文摭拾[J].闽江学院学报.2018
[2].郑辉.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简论[J].文史博览(理论).2015
[3].何月苏.林昌彝和他的“朋友圈”[J].闽都文化.2015
[4].陈其泰.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的诗史价值[J].闽江学院学报.2012
[5].陈常青.林昌彝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
[6].钱洪来.林昌彝与郭嵩焘交游考[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7].钱洪来.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管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
[8].郭前孔.性情和学问并举唐诗与宋诗齐平——论林昌彝与近代初期诗论的兼融趋向[C].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六辑)——中国文论的史与用.2008
[9].张明明.林昌彝交游与唱酬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8
[10].林(氵华).林则徐和爱国诗人林昌彝[J].炎黄纵横.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