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梅菲:《朱子家训》伦理思想探析论文

宋梅菲:《朱子家训》伦理思想探析论文

【历史文化研究】

摘要:家训是从古至今诗书传家的中国人教育子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勤俭持家、造福社会的治家格言,是凝聚家庭向心力的核心,是维系家族绵延繁荣的传家宝,其中道德规约的部分具有深厚的伦理渊源和伦理品质。明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朱子家训》是传统家训的代表之一,虽篇幅简短,但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通过研究《朱子家训》中明理守伦的德育目的、“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和“格物穷理”的修养方法,挖掘《朱子家训》中的伦理精髓,传承优良家风。

关键词:朱熹;家训;伦理;道德

“家训”作为一种传统的家庭教育载体,是家风的凝结,国风的缩影。习主席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1]并在重访兰考时为焦裕禄同志留下的家训点赞。本文研究的《朱子家训》为宋代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所作,全篇317字,录自《紫阳朱氏宗谱》。《朱子家训》篇目虽短,却字字珠玑,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可从中汲取优良的家风滋养。

一、“明理守伦”的德育目的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2],而这所“学校”教书育人的“自编教材”就是家训。“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3]9传统家训的目的就在于教育、训诫家庭成员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勤俭持家、造福社会。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践履者,其持家法宝自有其明理守伦的目的。

朱熹在《家训》开篇就对《家训》的目的做出了隐晦说明:“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文中描述的伦理关系是对孟子“五伦说”的拓展。《孟子·滕文公上》中,孟子将血缘纽带抽象为宗法关系进而上升到政治关系层面,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3]320,对传统伦理实体进行了双向规范。朱熹进一步阐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这四对伦理实体要遵循的道德标准:“仁”“忠”、“慈”“孝”、“友”“恭”、“和”“柔”,又丰富了“朋友有信”的范围内涵,将尊敬师长做了合乎“礼”要求的“事师长贵乎礼也”。而朱熹人伦关系规范中最重要的道德内容就是“忠”和“孝”。《孝经·开宗明义章》中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4]3,又有“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4]34。说明传统儒家以孝立德,通过移情将子女对父母之爱推广到政治层面,从而转化为忠君之情,孝亲与忠君同为儒家立德的重要标准。朱熹自己也说道:“学校之设,所以教天下之人为忠为孝也。”[5]无论学在官府还是民间,学校的目的就是为了教育士人明忠孝之理、行忠孝之道,那么“婺源著姓,以儒名家”[6]的朱氏家学的目的也无外乎此道了。

经指导,学生分析图1和图2后对直方图定义的理解进一步升华:图像直方图是图像灰度值的整体描述,提供图像的灰度值分布情况.如果是暗色图像,直方图的组成成分集中在灰度级低的一侧;反之,较亮图像的直方图组成成分集中在灰度级高的一侧;也有的图像灰度级集中在中部,总之它们的灰度级范围都比较小.如果能够通过改变直方图的形状将其像素占有全部可能的灰度级并且均匀分布,则图像就有较高的对比度.

由此可见,朱熹在开篇就通过对人伦关系的德性界定,给出了家训的目的:教育朱氏子孙明人伦、守人伦。结合儒家德育传统及朱熹的办学宗旨,可知“忠”“孝”这两个道德标准最为基本、最为重要。因此,朱熹家训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为封建制度培育得力人才。

二、“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

“格物”原是《礼记·大学》“八条目”中的一条,“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认为《大学》中没有对“格物致知”进行详细论述,颇为遗憾,就自己做了解释:“格,至也。物,犹事也”[9]5,“凡天地之间,眼前所接之事,皆是物”[8]558,意为接触天下一切事物而求得物理,乃至天理。“穷理”也就是“格物致知”。朱熹认为这是道德修养的第一步:“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12],“儒者之学,大要以穷理为先”[13]。这与《礼记·大学》中君子“修身”的顺序一致。

“仁”之下,最重要的就是“义”。孔孟对于“义”的表述,总与“利”相关。《论语·里仁》中以义利之别界定君子与小人之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对梁惠王晓之以理:“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朱熹在孔孟仁义说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义利的辩证关系:“仁义根于人心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义与利,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人只有一个公私,天下只有一个邪正。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9]269在朱熹看来,“义”是“就一节一事上言”[8]511,发于“羞恶之心”,与利相对,最终得利。《家训》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等,均是对“义”这一道德原则的具体规定,以此强调行为的正当、合理性。

《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孟子·离娄下》中有“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朱熹在探讨“仁”时,也说:“仁是爱之理,爱是仁之用”[7]417,又说:“仁之爱,如糖之甜,醋之酸。爱是那滋味”[7]416。朱熹所说的“仁”,延续了孔孟的仁爱学说,认为“仁”就是“爱人”,同时对“爱”的特质加以描述,认为“爱人”之“爱”,具体而深厚。《家训》中朱熹又将“爱人”贯彻到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儿孙们的行为规范。他主张尊老爱幼:“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与人交际,他说:“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处理矛盾,他坚持“怨者以直报之,仇者以义解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等等。这些行为发于仁心,表现为“爱人”,虽然“人之有爱,本由亲立,推而及物,自有等级”[8]546,但对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封建社会的稳定有着不容置疑的积极作用。

作为《家训》的主体框架,道德规范系统中的“仁义礼智”这四项原则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其中“义礼智”被“仁”所统摄,四者彼此关联、相互作用。“故仁者仁之本体,礼者人之节文,义者人之断制,智者仁之分别……自四而两,自两而一,则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矣。”[11]在《家训》中具体表现为各道德原则融会贯通于具体的行为要求中,成为朱氏子孙方面的道德规范,进而达到“明理育人”的目的。

“格物穷理”的修养方法在《家训》中最深刻的体现就在于训文中所说的人伦关系之理都来自于对社会生活实践的思考。与人相交,才知道要“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在内掌家,才会懂得“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在外做事,才有感于“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通过格天下之物,有了一定的经验,才能最终悟出“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的大道理。

“智”发于“是非之心”,可以理解为明辨是非善恶的智慧。儒家学说中第一个具体解释“智”这一道德原则的人是董仲舒。他在《春秋繁露·必仁且智》中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故仁者所以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他还认为唯有“见祸福远”“智利害早”,才能够“其动中伦,其言当务”。可见,在儒家的道德传统中,“智”是不可或缺的。朱熹也赞同董仲舒的这一观点,他认为“智者仁之分别”。在《家训》中,他还给出了几种具体情况下的要求:“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等,从为人、治家、处世三个层面突出“智”的表现,强调遵循“智”的原则的必要性。

《家训》中,“礼”字共出现了四次,都是对“礼”具体内容的规定。“事师长贵乎礼也”,“守我之分者,礼也”,是对礼的内容的肯定性规定。大意为:与师长相处要合乎礼,紧守本分要依赖礼。“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是对礼的内容的否定性规定。大意为:不要因气愤冲动报复,不要违背礼的要求伤害他命;不要不读诗书,不可不知礼义。在朱熹看来,“礼”既指与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相符的道德规范,又指代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礼节仪式。“不学礼,无以立”[3]205,“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3]148,“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10],“礼”不仅是士人修身成仁的内容,而且可以维护国家稳定、福泽后代。这就无怪乎朱熹在《家训》中对“礼”这一道德原则的格外重视了。

三、“格物穷理”的修养方法

朱熹在《家训》中对子孙提出“仁义礼智”的道德要求,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说教,其中还隐含着对道德修养方法的启发。训文最后,朱熹告诫子孙:“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这是生活中常会运用的道理,就像衣服对于身体、饮食对于口腹,每天都不能缺少,因此(对待它)要十分谨慎。《家训》中的人伦关系之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格物穷理”就成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

道德规范是对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规定性概括,与人类生活实践密不可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社会,其道德规范系统也不尽相同。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从维护封建道德的最高权威出发,丰富发展了孟子的“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3]289,提出了“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系统,建构了《家训》的主体框架。

2. 单胺假说:PSD的单胺假说类似于抑郁症的单胺假说。PSD与通过含胺的轴突从脑干左侧大脑皮层缺血性病变引起的上行中断相关。这将导致额叶、颞叶、基底节区的边缘地区的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合成减少。5-HT能神经传递的不平衡是由其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降低脑脊液浓度和5-HT2A受体上调导致的[6]。虽然单胺假说并没有被普遍接受,但目前的治疗主要是基于单胺假说。事实上,各种抗抑郁药物可以用于PSD的治疗,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则在PSD治疗应用中最为常见。

自熊彼特以来,技术创新与产品市场势力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合作创新与产品市场势力的关系成为该分支的最新拓展。学者们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在不同的分析框架下,得出了大相径庭的结论。有一类静态分析框架模型认为,合作研发影响企业间生产成本的差距,从而改变产品市场结构和企业产品市场势力。利用这个框架分析的学者,可以在一个模型中同时考察合作创新的研发投资、产品市场势力、利润以及社会福利绩效,但是却无法体现变量之间跨期的影响作用。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学者们引入了动态模型,以期刻画企业合作研发行为对长期定价,进而对产品市场势力的影响机制。

朱熹教导子孙“格物穷理”的修养方法也是有要求的。首先,他说“此乃日用常行之道……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要求道德修养与日常生活融合,强调“格物穷理”功夫的必要性、长期性。还说:“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则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也”[9]11,认为“格物穷理”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进一步论证了探求真理需要日常不懈的努力。其次,朱熹立训的目的是为教育子孙成为品德高尚的国家栋梁。他曾在儿子外出求学时撰文《与长子受之》,告诫他:“汝若到彼,能奋然有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有望”。可见《家训》中“格物穷理”的功夫也是为“明德育人”这个目的服务的。再次,朱熹还强调在“格物穷理”道德修养方法运用过程中因事而异的灵活性。“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格”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物理也只针对于此物。

假定PDM运行时,输出电流为Iout,在输出电流的给定量上,叠加扰动电流Iinj,并且定义扰动系数为k,扰动系数满足式(5):

诚然,《朱子家训》中的伦理思想尽管有许多合理的成分,但仍有很多缺陷。比如,朱熹将个人命运归结为天意,“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消极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又比如,朱熹在历史和阶级上的局限性,决定他立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等等。总之,研究《朱子家训》对传承优良家风、构筑中国精神有着现实意义,但其中的缺陷部分是应该摒弃的。

[参考文献]

[1] 赵银平.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这样谈“家风”[EB/OL].新华网,2017-03-29.

[2] 潘婧瑶,董婧.从“家风”传承看习近平如何齐家治国[EB/OL].人民网,2016-02-17.

[3] 陈蒲青注译.四书[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

[4] 孝经[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

[5] 黎靖德编,杨绳其,周娴君校点.朱子语类:第4卷[M].长沙:岳麓书社,1997:2134.

[6] 王懋竑纂.朱子年谱1[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1.

[7] 黎靖德编,杨绳其、周娴君校点.朱子语类:第1卷[M].长沙:岳麓书社,1997.

[8] 黎靖德.传世藏书·子库·诸子(5):朱子语类[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

[9] 朱熹.四书集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10] 张帅,程开元译注.左传[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25.

[11]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58~59[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78.

[12]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1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5.

[13]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31[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9.

AnAnalysisonEthicalThoughtsfromMasterZHU’SMaximsforTheHome

Song Mei-fei

(SchoolofPolitics,NationalDefenceUniversity,Nanjing210003,China)

Abstract:Family Instructions are the mottoes used for Chinese to educate their descendants to be strict with themselves, lenient to others, diligent and thrifty as well as beneficial for the society. They are the core of family centripetal force and the heirloom to maintain the prosperity of a family. Among which, the moral rules have profound ethical origin and ethical quality. MasterZHU’SMaximsforTheHome,written by ZhuXi, a Confucian and educator of the Ming Dynasty,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raditional family instructions. Although the text is brief, it contains plenty of ethical thoughts. This paper concentrates on the study of the moral education with the purpose of “strengthening human relations”, the moral system of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manners and wisdom” and the cultivation method of “real knowledge comes from practice”. As a consequence, we can excavate the essence of ethical ideas and inherit excellent family tradition.

Keywords:ZhuXi; family instructions;ethics;morality

中图分类号:B24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77X(2019)01-0032-04

收稿日期:2018-10-13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招标课题:现代伦理学诸理论形态研究(10&ZD072);政治学院“十三五”计划课题:培养“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研究(16ZY02-08)。

作者简介:宋梅菲(1992—),女,北京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军事伦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朱小琴]

标签:;  ;  ;  ;  ;  ;  ;  ;  ;  ;  ;  ;  ;  

宋梅菲:《朱子家训》伦理思想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