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粗糙表面分形表征新方法的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模型

基于粗糙表面分形表征新方法的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模型

论文摘要

如何有效预测结合面的接触刚度,是机械结构设计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面接触刚度模型主要分为基于统计学特征参数的和基于分形参数的两类。前者依赖于粗糙表面形貌的测量尺度,后者与测量尺度无关。然而,多数研究者在利用分形理论进行建模时,以对应于微凸体接触面积a的尺寸l=a1/2作为微凸体基底尺寸描述微凸体初始轮廓,给出了错误的微凸体变形机制和结合面接触刚度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D,G和最大微凸体高度的粗糙表面轮廓分形表征新方法,探讨了微凸体接触变形机制,建立了与测量尺度无关的粗糙表面接触力学分形模型,揭示了接触刚度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接触载荷可用表达式Fc=F(E,D,G,h,aL)描述;当结合面上的接触压力小于其屈服强度时,无论微凸体发生何种变形,结合面均因存在有弹性变形的接触点而具有一定的法向接触刚度。

论文目录

  • 1 粗糙表面轮廓分形表征新方法
  •   1.1 分形粗糙表面的接触表征
  •   1.2 粗糙表面微凸体轮廓分形表征
  • 2 粗糙表面真实接触面积接触载荷分析
  •   2.1 微凸体接触变形机制
  •     (1) 弹性变形状态:
  •     (2) 完全塑性变形:
  •     (3) 弹塑性变形状态:
  •   2.2 粗糙表面接触载荷
  • 3 结合面的法向接触刚度模型
  • 4 与实验数据的比较
  • 5 接触刚度变化规律讨论
  • 6 结 论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孙见君,张凌峰,於秋萍,嵇正波,马晨波

    关键词: 粗糙表面,结合面,接触刚度模型,分形

    来源: 振动与冲击 2019年07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Ⅱ辑,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金属学及金属工艺

    单位: 南京林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505230,51375245),中国博士后基金(2017M611822),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BE2017026)

    分类号: TG502.1

    DOI: 10.13465/j.cnki.jvs.2019.07.030

    页码: 212-217+256

    总页数: 7

    文件大小: 1161K

    下载量: 286

    相关论文文献

    • [1].混合润滑状态下结合面的法向接触刚度研究[J]. 振动与冲击 2020(03)
    • [2].机械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理论模型[J]. 机械强度 2020(03)
    • [3].干气密封动静环摩擦界面热弹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J]. 振动与冲击 2020(14)
    • [4].混合润滑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三维分形模型研究[J].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020(11)
    • [5].机械结合面法向动态接触刚度理论模型与试验研究[J]. 机械工程学报 2016(13)
    • [6].弹性状态下粗糙表面的法向接触刚度[J]. 润滑与密封 2014(02)
    • [7].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三维分形模型[J]. 太原科技大学学报 2013(05)
    • [8].两圆柱体结合面的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J]. 机械工程学报 2011(07)
    • [9].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建立与仿真[J]. 农业机械学报 2009(11)
    • [10].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建立与仿真[J]. 农业机械学报 2009(12)
    • [11].基于模态匹配法的接触刚度[J].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9(08)
    • [12].考虑摩擦的球面切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研究[J]. 中国机械工程 2016(20)
    • [13].固定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通用性建模方法[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5(08)
    • [14].超声波测量接触刚度的研究进展[J]. 中国机械工程 2013(07)
    • [15].切向接触刚度测量方法的理论改进[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2(01)
    • [16].接触刚度对非连续转子整体静刚度的影响研究[J]. 装备机械 2019(01)
    • [17].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预估模型及其仿真研究[J].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2016(04)
    • [18].考虑微凸体弹塑性过渡变形机制的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5(01)
    • [19].气门落座接触刚度试验方法研究[J]. 内燃机与动力装置 2015(04)
    • [20].基于优化—反分析法的接触刚度因子的确定[J]. 建筑科学 2008(01)
    • [21].关于结合面接触刚度的微观仿真研究[J]. 导航与控制 2015(01)
    • [22].线段齿轮法向接触刚度的改进分形模型研究[J]. 机械工程学报 2018(07)
    • [23].结合面卸载法向接触刚度统计模型[J]. 太原科技大学学报 2017(05)
    • [24].考虑弹塑性变形机制的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建模[J]. 振动工程学报 2015(01)
    • [25].基于分形几何与接触力学理论的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计算模型[J]. 机械工程学报 2013(01)
    • [26].一种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计算模型的构建[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3(02)
    • [27].混合润滑状态下粗糙界面法向接触刚度计算模型与特性研究[J]. 振动与冲击 2018(24)
    • [28].粗糙表面切向接触刚度概率分析方法[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8(02)
    • [29].临界接触参数连续的粗糙表面法向接触刚度弹塑性分形模型[J]. 振动与冲击 2014(09)
    • [30].计及塑性接触层的法向接触刚度等效方法[J]. 振动与冲击 2013(07)

    标签:;  ;  ;  ;  

    基于粗糙表面分形表征新方法的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