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942-1943年中原大饥荒的发生原因

论1942-1943年中原大饥荒的发生原因

邢小辅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

摘要:1942年到1943年发生在中原大地的百年不遇的大饥荒,是中国近代灾荒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之一,对河南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交相侵袭是造成这次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本文拟从自然环境、军事战争、政府政策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此次灾荒的成因。

关键词:中原大饥荒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灾害产生的自然因素

自然条件与自然环境恶劣是各种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或背景因素。民国时期,“河南灾情种类之多,地域之广,时间之长,均为全国之冠”,“河患频仍,旱灾屡至,丰歉不常”,成了一个全国罕见的“集灾害之大成”的省份。河南之所以在1942年到1943年发生百年不遇的大灾害,与其自然条件有着直接关系。

河南地处中原腹心,地理位置重要,而且在气候上具有南北过渡的性质,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河南历来是个靠天吃饭的农业大省,产业结构单一,“居民十九业农”,农村副业不发达,长期的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河南生态环境脆弱,河南社会就像“一个人长久地站在齐脖深的河水中,只要涌来一阵细浪,就会陷入灭顶之灾。”据气象学家研究,从总体上看,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初期,河南省出现了逐渐趋旱的态势,而降水的多寡直接关系着收成的丰欠,此次灾害最早就是由严重降水不足造成的,旱灾的严重性也是水灾无法相比的。1941年河南部分地方就已经开始出现灾害的苗头。据粗略统计,1941—1943年,河南发生了数十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旱灾引起了农作物的严重减产,据《南阳县志》记载:“民国三十年(1941年),大旱,早秋高粱每亩仅收15-20公斤。晚秋大部无收。”

“大旱之后,必有蝗灾”,河南又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在气候上四季分明,冬夏海陆温差显著,春季干旱,夏季多雨,具有明显的干湿季,这种气候条件极适宜蝗虫的生长、繁衍。一般情况下,如果当年夏秋季节发生水灾,第二年春季干旱,就很有可能发生蝗灾。夏季酷热,雨量减少,那么蝗螟幼虫出在高温度之下,发育非常迅速,而这一年的虫害,也势必更加猛烈。许涤新在《动荡崩溃的中国农村?》写到:“豫省本年(1943年)蝗灾惨重,实属空前,损失之大,殆难数记”。一旦发生蝗灾,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田,使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以致因粮食短缺而发生饥荒。据河南籍作家刘震云披露(见他的历史报告作品《温故1942》),在他的家乡河南省延津县,上岁数老人提起1942年,仍然不堪回首。“飞蚂蚱那一年,一个村饿死几十口。”?出生在中国的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说过,1949年以前,中国平均每年有300-700万人死于饥饿。到了1942年,空前的大灾害轮番袭击中原地区的110个县,1000万众的河南省,有300万人饿死,另有300万人西出潼关做流民,沿途饿死、病死、扒火车挤踩摔轧而死者无数。天灾给河南人民留下了沉痛而又深刻的记忆。

灾害产生的社会因素

1942年到1943年的“中原大饥荒”,造成几百万人死亡,惨绝人寰,举世震惊。“自然灾害”当然是“天灾”,但造成数百万人死亡则主要是“社会因素”,也就是“人祸”。中国灾荒史研究先驱邓拓指出:“自然条件虽为构成灾荒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终极的惟一原因,最终所以能够造成严重的灾害,甚至达到极其严重的境地,实与社会内部条件有极大的关系。”当年积极报道河南大饥荒的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也下了这样的断语:“从另一点上说,人也是有罪过的,无论他们采取了什么措施或者没有采取措施。在这里我要说,我的真正滋愤在于,中国政府到底是干什么的,或者说在这种完全无政府状态下竟然还要把自己强装成一个政府。虽然这是天降之灾,但清朝光绪年间的大早要严重得多了,却由于政府采取有效行动而避免了人民被饿死。而这次的灾难却可以说是人为的。”对此河南当局和重庆国民政府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自抗战爆发至1941年,河南历来是征兵征粮全国之冠,河南当局也因此屡受嘉奖。1941年当灾情已经初露端睨后,河南当局仍不顾灾情,依然照原来标准征粮,结果按额完成任务,并受到重庆国民政府褒奖,所有负担都加在了不堪重负的灾民身上。尽管中国其它地方都有剩余物资,但并没有任何东西被及时运往河南去制止这场灾难。更为悲惨的是,在当时灾荒连年,人民大众衣不裹体,食不果腹,甚至因灾无粮而大量饿死的情况下,当局有的官吏竟能制定田赋预征措施,且往往一次预征几年的田赋。农民为了避税,不得已背井离乡,带着妻儿老小逃亡的更是不胜枚举,另一方面,由于经常遭遇灾荒,豪绅地主及地方军阀们常常乘农民之危大量收购灾民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只有靠租种地主的土地维持生活,有的失去土地的农民只有靠借高利贷来解决,而那些拥有资金的地主、商人和军阀统治者们往往抓住这一时机,在大量农民贷款贷粮时,以高额的利息去盘剥农民的劳动。在落后的生产条件下,广大农民普遍地承受着高额地租和高利贷之剥削,即使遇到半收之年,也依旧所剩无几,十分贫困,遇灾便荒也就不足为怪了。

河南省地处中原腹地,战略地位重要,是屏障川陕大后方的前线,是中日军队角逐的主要战场,军事战争对农业生产力的破坏使农村经济全面崩溃,同时河南不是相对稳定的大后方,重庆政府也随时准备放弃河南。因此提出“不让粮食资敌”的口号,一面将河南农民搜刮殆尽,一面随时准备抛弃这块土地。正是沿着这样的逻辑,蒋介石在1938年下令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而这件事情,也是导致1942年河南大旱的根本原因之一。国民政府各级官员的贪污腐败更是令人痛心疾首,深入河南灾区了解实况的白修德写到:“收税时实际上的野蛮和侮辱是伤心惨目的,但和收税同时进行的贪污更坏。征收谷物的军官和当地官员认为抽税是他们薪水的补贴,是一种抢劫的特权。每个月在税款分配之后,高级军官们就把多余的谷物分了,送到市场上出售,得款饱入私囊。这种不法抽得的谷物,实际上是到达市场谷物的唯一来源,而控制谷物的囤积居奇者,把价格抬得天一样高。”

更令人悲愤的是当时的国民政府竭力掩盖事件真相。当白修德的报道通过洛阳电报局的电报出现在《时代》周刊上时,欧美舆论大哗。时值宋美龄“在美国各地进行奢侈的筹资旅行”,看到白修德的报道,要求《时代》周刊的发行人将白修德解职,被拒绝。而当时的洛阳电报局的发报员被处决,罪名是“泄露机密”。白修德回到重庆后,当时的重庆政府称他撒谎、搞亲共宣传,致使他回国后受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刘震云的《温故1942》揭露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对几千万面临饿死境地的灾民,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不闻不问,是美国《时代》周刊驻华记者白修德用照片将这一惨状告诉世界,才最终促使远在重庆的国民政府采取果断措施、拯救濒于死亡的生灵。

参考文献:

[1][美]白修德??:《中国抗战秘闻—白修德回忆录》,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2]邓拓:《中国救荒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3]苏新留??:《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与乡村社会》,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

[4]管慧雯?:《?民国时期河南地区自然灾害与社会应对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04期。

[5]阎秋凤?:《民国时期河南自然灾害原因探析?》,《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3期。

标签:;  ;  ;  

论1942-1943年中原大饥荒的发生原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