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还原引发论文_崔慧玲,张靖文,陈艺萍,郑兆红,王秀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氧化还原引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体系,甲基丙烯酸,乳液,乙烯,自由基,固色剂,血红素。

氧化还原引发论文文献综述

崔慧玲,张靖文,陈艺萍,郑兆红,王秀君[1](2018)在《垃圾焚烧厂细颗粒物暴露引发小鼠肺组织氧化还原稳态失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也变得十分迅速。与此同时,城市垃圾更是以十分惊人的速度增长。飞灰是垃圾焚烧的附带产品,而细颗粒物是飞灰的主要成分。一些地区垃圾焚烧厂细颗粒物也是大气PM2.5(Particulate matter 2.5)的主要来源之一。飞灰因其含有多种重金属以及高毒性物质而被广泛关注。大量研究表明细颗粒物具有引发氧化应激的共性,自由基过量生成以及氧化还原稳态失衡在细颗粒物诱发的病变中起关键作用,但相关机理尚待深入研究。Nrf2/ARE(nuclear factor erythriod 2-related factor 2,Nrf2/antioxidant response element,ARE)是人体一条重要的抗氧化应激、解毒的信号通路,是肺组织重要的防御系统,此通路的失控和呼吸道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本研究以中国城市垃圾焚烧厂细颗粒物暴露为研究对象,利用飞灰诱导小鼠肺毒性模型,从分子水平、组织学水平和整体平分别探讨飞灰引起肺毒性和Nrf2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所用的飞灰来自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由布袋除尘器收集。通过鼻腔给予BALb/c野生型和Nrf2~(-/-)小鼠不同剂量的飞灰,分别通过短期暴露(3天)以及长期暴露(30天),建立了小鼠肺毒性模型;利用Western immunoblotting,RT-PCR,ELISA,Immunohistochemistry等方法,检测Nrf2信号通路在肺组织中表达的变化及飞灰引起肺毒性的发生、发展过程。结果本研究发现短期暴露和长期飞灰暴露引起小鼠肺组织炎症反应、DNA损伤;同时引起上调Nrf2和下游基因HO-1在肺组织中的表达,但是其他Nrf2下游基因无明显变化,说明飞灰暴露引发了Nrf2信号通路异常和氧化还原稳态失衡。结论本研究的实验结果表明飞灰暴露造成Nrf2信号通路异常调控,肺组织氧化还原稳态失衡,这可能是其引发肺损伤的主要分子机制。与此同时,还证明Nrf2通路对垃圾焚烧厂细颗粒物暴露肺功能的关键保护作用,本研究为开发防治PM2.5毒性的药物新靶点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2018环境与健康学术会议--精准环境健康:跨学科合作的挑战论文汇编》期刊2018-08-13)

赵宇澄[2](2018)在《芳基磺酰卤引发的有机光氧化还原自由基聚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活性”自由基聚合在大分子精确合成和聚合物材料性能调控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近年来,随着光化学体系研究的深入,具有低能耗、温和高效、应用广泛等优点的光控自由基聚合,尤其是光氧化还原催化体系在材料合成和改性方面发挥出了其他传统方式无法达到的优势。另一方面,芳基磺酰卤已被证明可作为引发剂用于传统的热引发活性自由基聚合中,还能简便地从多种芳香化合物获得。将可见光驱动、非金属氧化还原催化和芳基磺酰卤引发叁者结合的“活性”自由基聚合,能够为制备结构精确、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可控的聚合物材料提供更广阔的应用和发展空间。本文建立了一种通过以可见光为光源(白色或紫色LED),新合成的N-芳基吩噻嗪为催化剂,多种芳基磺酰卤为引发剂的有机催化光氧化还原聚合方法,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合成了叁种具有可见光吸收的N-取代吩噻嗪衍生物催化剂,对其进行循环伏安分析(CV)、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发现它们均具有良好的激发态还原能力和荧光量子产率,尤其N-联苯基取代的10-([1,1'-联苯]-4-基)-3,7-双(4-丁基苯基)-10H-吩噻嗪(PC4)具有61%的荧光量子产率。将它们用于白色LED灯照射下催化甲苯磺酰氯引发的丙烯酸甲酯(MA)聚合,相比于其他催化剂,PC4能够获得分子量控制良好、分子量分布窄的聚合物。通过添加溴化钠,使用多种(杂)芳香磺酰氯引发剂,该体系可以在白色或紫色LED灯照射下进行(甲基)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酰胺的聚合,并获得分子量可控(分子量分布在1.21~1.73之间)的聚合物。以MA为模板,通过扩链实验和端基分析(MALDI-TOF和NMR)证明了聚合方法的“活性”特征,多次光“开/关”试验证明了光控的可靠性。最后以不同取代密度的聚苯乙烯磺酰氯为大分子引发剂,利用本文建立的方法合成了不同接枝程度的聚合物刷,为这类聚合物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8-05-01)

刘建平[3](2018)在《氧化还原引发自由基加成聚合及聚合物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二烯丙基胺、33%盐酸和40%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为原料,过硫酸铵、亚硫酸钠氧化还原引发自由基加成聚合生成聚合物。优化的合成条件为:二烯丙基胺25 g、33%盐酸25 g、40%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300 g、过硫酸铵3 g、亚硫酸钠3 g、水150 g,滴加反应温度80℃、滴加反应时间3 h、保温反应温度80℃、保温反应时间1 h。磨毛棉织物经活性红R-2BF染色后,再经该聚合物固色整理,织物的干摩擦色牢度为4~5级,湿摩擦色牢度为3~4级。(本文来源于《印染》期刊2018年05期)

刘佑胜,黄文艳,薛小强,杨宏军,蒋必彪[4](2018)在《过氧化二苯甲酰/N,N-二甲基苯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反应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与N,N-二甲基苯胺(DMA)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合所得甲基丙烯酸甲酯齐聚物(OMMA)作为大分子还原剂,与BPO构成氧化还原体系引发MMA聚合得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通过气相色谱、核磁共振波谱、叁检测体积排除色谱对单体转化率、OMMA及PMMA的结构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在BPO/DMA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中,相对于BPO生成的苯甲酰自由基,有更多的来自于DMA的氨基甲基自由基引发聚合进入大分子链,表明苯甲酰自由基除引发单体聚合外,还发生了另外的反应。氨基甲基自由基引发MMA聚合生成的含有DMA单元的OMMA(Mn=2400)仍具有还原性,可以与BPO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引发MMA聚合,得到更高相对分子质量的PMMA(Mn=3700)。(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8年01期)

曾妮,陈俊兵,孟宵,江龙,淡宜[5](2017)在《基于氧化还原引发自由基聚合合成支化聚乙酸乙烯酯》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常规自由基聚合,通过商用单体的自聚/共聚,设计、合成具有支化结构乙烯基聚合物一直是高分子合成领域的难点。本文研究、发展了一种基于氧化还原引发自缩合乙烯共聚合(SCVP)制备支化聚乙酸乙烯酯的方法。以过氧化十二酰(LPO)为氧化剂,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AEMA)作为可引发型单体(inimer,其中丙烯酸酯基团提供可聚合位点,二甲氨基具有还原性,受LPO氧化产生自由基,提供引发位点),研究了DMAEMA与乙酸乙烯酯(VAc)的共聚行为。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及叁检测器体积排除色谱(TD-SEC)研究表明DMAEMA可作为inimer用于支化聚合物的合成;引入DMAEMA与VAc共聚,可实现通过氧化还原引发的常规自由基聚合法制备支化聚乙酸乙烯酯的目标。进一步研究了DMAEMA/VAc比例对支化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聚乙酸乙烯酯的支化程度随DMAEMA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1)》期刊2017-10-10)

赵守佳,张秀超,田翠[6](2017)在《氧化还原体系引发剂用于聚合物乳液残余单体消除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醋酸乙烯酯(PVAc)乳液为试验对象,采用不同氧化还原引发剂使PVAc乳液进行后聚合反应,从而达到消除或减少聚合物乳液中残余单体含量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氧化还原引发剂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氧化剂,并且产生亲油性自由基的引发剂对消除残余单体含量的效果优于产生亲水性自由基的引发剂;改变工艺条件,对残余单体的消除效果会有所改善。(本文来源于《中国胶粘剂》期刊2017年09期)

许永东,殷鹏,王鹏,孙乐,包少文[7](2017)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常温合成聚羧酸减水剂》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合成聚羧酸减水剂,着重对引发剂组成及用量以及引发剂久置性等对减水剂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引发剂中还原性物质组成为m(Vc)∶m(Na HSO3)=1∶1,氧化剂用量为HPEG质量的0.5%,体系中引发剂用量为HPEG总质量的2%,n(HPEG)∶n(AA)∶n(AMPS)=1.0∶3.5∶0.7时,合成减水剂的分子质量MW为25 820 g/mol。经XRD分析表明,减水剂有促进水泥早期水化的作用。减水剂掺量为0.25%时,混凝土减水率达35%。(本文来源于《新型建筑材料》期刊2017年07期)

胡清[8](2017)在《叁种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合成聚羧酸减水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羧酸高效减水剂(PCA)具有高减水、绿色环保等特点,是当今最重要的混凝土外加剂,引发体系会对聚羧酸减水剂的结构与性能产生明显影响。本论文采用叁种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以丙烯酸和聚醚大单体为原料两元共聚进行PCA合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含氰基、或者酯基的第叁单体进行PCA改性合成研究。分别以双氧水(H2O2)/抗坏血酸(ASA)、过氧化叔丁醇(TBHP)/次硫酸氢钠甲醛(SFS)、铈盐(OCe)/氨基酸类(RAm)为叁种引发体系,以丙烯酸(AA)和异戊烯醇聚氧乙烯醚2400(TPEG2400)为共聚单体,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叁种引发体系引发合成PCA的制备条件。H2O2/ASA的优化制备条件为:双氧水用量为总反应单体质量的0.1%,n(H2O2):n(ASA)=4:1,温度为45℃;TBHP/SFS的优化制备条件为:过氧化叔丁醇用量为总反应单体质量的0.18%,n(TBHP):n(SFS)=1:1,温度为25℃;OCe/RAm的优化制备条件为:OCe用量为总反应单体质量的1.2%,RAm为总反应单体质量的0.5%,温度为60℃。H2O2/ASA引发合成PCA,聚合反应温度为45℃。TPEG2400合成的样品PCA(Ⅰ-TPEG2400),在折固掺量为0.12%时,初始水泥净浆流动度为302mm,2h后流动度为196mm,流动损失为35.1%,分散保持性能优异;GPC测试结果表明,PCA(Ⅰ-TPEG2400)的Mw可达5.7×104,Mw/Mn可达1.2,分子量分布窄;压汞仪测得掺PCA(Ⅰ-TPEG2400)的水泥净浆1d试块孔隙率为24.39%,有利于其混凝土强度得提高;SEM观察其1d龄期水泥试块,结果表明水泥水化产物的密实度好,对混凝土强度的发展有利;PCA(Ⅰ-TPEG2400)促进水泥胶砂早期强度快速增长,水泥胶砂1d和3d的抗压强度分别达到15.6MPa、42.1MPa。H2O2/ASA引发AA,分别与TPEG2400、HPEG2400、TPEG4000、HPEG4000四种大单体共聚合成的PCA(Ⅰ-TPEG2400)、PCA(Ⅰ-HPEG2400)、PCA(Ⅰ-TPEG4000)、PCA(Ⅰ-HPEG4000),在折固掺量为0.12%时,水泥净浆流动度均在210mm以上,表明H2O2/ASA对四种大单体皆具有较好的适应性。TBHP/SFS引发合成PCA,聚合反应温度为25℃,实现了在室温条件下合成PCA。TPEG2400合成的样品PCA(Ⅱ-TPEG2400),在折固掺量为0.12%时,初始水泥净浆流动度为315mm,2h后流动度降至110mm,初始分散性能较好,但保持性一般;GPC测试结果表明,PCA(Ⅱ-TPEG2400)的Mw达到4.8×104,Mw/Mn达到1.1,分子量分布更窄;压汞仪测试的PCA(Ⅱ-TPEG2400)的水泥净浆1d试块,其孔隙率为26.09%;SEM观察其1d龄期水泥试块,发现水泥水化产物密实度良好;水泥胶砂1d和3d的抗压强度分别为14.9MPa、40.6MPa,早期强度增长不及H2O2/ASA引发体系。OCe/RAm引发合成属于超支化合成PCA,聚合反应温度为60℃。TPEG2400合成的样品PCA(Ⅲ-TPEG2400),在折固掺量为0.12%时,水泥初始净浆流动度为185mm,0.5h后流动度<100mm,流动度及其保持性均不及H2O2/ASA和TBHP/SFS引发体系;GPC测试结果表明,PCA(Ⅲ-TPEG2400)的Mw可达2.1×104,Mw/Mn可达2.0,分子量分布较宽;压汞仪测得的PCA水泥净浆1d试块孔隙率为28.73%;SEM观察掺加PCA(Ⅲ-TPEG2400)的1d龄期水泥试块,表明水泥水化产物结构较为疏松;水泥胶砂1d和3d的抗压强度分别为12.2MPa、37.5MPa,早期强度增长不及TBHP/SFS引发体系。比较上述叁种引发体系合成的PCA,总体而言以H2O2/ASA引发体系最佳。因此,采用H2O2/ASA引发体系,分别采用丙烯腈、丙烯酸羟乙酯、马来酸二甲酯等作为改性单体,与丙烯酸和TPEG2400叁元共聚,进行了PCA的改性合成研究。马来酸二甲酯改性的聚羧酸减水剂,在折固掺量为0.20%时,新拌混凝土减水率可达34.80%,且混凝土1h坍落度增长了2.22%。(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7-06-04)

姜晓娅[9](2017)在《两种氧化还原体系引发的整体柱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整体柱因具有制备方法简单、传质快、渗透性好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生物科学等领域的色谱分离分析中。本文通过采用氧化还原体系引发制备了两种聚合物整体柱,旨在改善聚合物整体柱分离小分子化合物的柱效和提高其对于生物大分子的选择性。首先以二甲基丙烯酸-1,6-己二醇酯作为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环己醇和1,4-丁二醇为二元致孔剂,过氧化苯甲酰和N,N-二甲基苯胺组成的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在30℃水浴下成功地制备了聚合物整体柱。分别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氮吸附-脱附法、压汞法对该整体柱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整体柱具有孔径分布较均匀的多孔骨架结构。高效液相色谱实验表明,将该整体柱作为固定相,成功地分离了七种芳香族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中柱效最高可达21,000理论塔板/米。同时对掌叶大黄中的五种活性成分进行了分离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回收率在98.48%至101.57%之间,五种活性成分的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小于33.7 ng和90.8 ng。其次,采用相同的引发体系,以氯化血红素和甲基丙烯酸月桂酯为二元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正丁醇、乙二醇、N,N-二甲基甲酰胺为叁元致孔剂;在室温下制备了聚合物整体柱。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氮吸附-脱附法、压汞法探究了该整体柱的内部孔结构,表明该整体柱具有均匀的多孔结构。以该整体柱作为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对五种芳香族化合物的混合物进行了分离,最高柱效可达19,880理论塔板/米。此外,该整体柱对于复杂的生物样品,如人血浆、鸡卵清、蜗牛酶等中的蛋白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分离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该整体柱能够在线去除人血浆中的叁种高丰度蛋白,并同时对人血浆中的其他蛋白质进行分级分离,展现了氯化血红素对于改善整体柱对蛋白质的选择性的重要作用。以上实验结果表明,本文通过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制备的整体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分离小分子化合物的柱效,基于氯化血红素的整体柱则较大程度的改善了聚合物整体柱对于复杂生物基质中蛋白质的选择性。(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7-05-01)

张涛,刘振国,刘嘉渝,单振国,杨博[10](2016)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宏观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异丙苯过氧化氢/硫酸亚铁/乙二胺四乙酸钠盐/甲醛合次硫酸氢钠(CHP/FES/EDTA/SFS),引发丙烯酸丁酯种子乳液聚合。系统考察了该引发体系的引发机理及其组分的配比及用量等因素对聚合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研究表明,聚合反应速率和单体的总体转化率皆随CHP或SFS的用量增加而增加;CHP/SFS的最佳物质的量比为1.10/3.81,并非传统认知的等物质的量比;另外,EDTA/FES的最佳物质的量比为(2.19×10-5)/(7.12×10-6)。聚合反应速率随着Fe2+用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随着反应的进行,体系的pH值降低。并针对发现的极限转化率现象(转化率≤20%),从实际络合常数和反应速率的角度进行了解释。(本文来源于《弹性体》期刊2016年06期)

氧化还原引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活性”自由基聚合在大分子精确合成和聚合物材料性能调控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近年来,随着光化学体系研究的深入,具有低能耗、温和高效、应用广泛等优点的光控自由基聚合,尤其是光氧化还原催化体系在材料合成和改性方面发挥出了其他传统方式无法达到的优势。另一方面,芳基磺酰卤已被证明可作为引发剂用于传统的热引发活性自由基聚合中,还能简便地从多种芳香化合物获得。将可见光驱动、非金属氧化还原催化和芳基磺酰卤引发叁者结合的“活性”自由基聚合,能够为制备结构精确、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可控的聚合物材料提供更广阔的应用和发展空间。本文建立了一种通过以可见光为光源(白色或紫色LED),新合成的N-芳基吩噻嗪为催化剂,多种芳基磺酰卤为引发剂的有机催化光氧化还原聚合方法,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合成了叁种具有可见光吸收的N-取代吩噻嗪衍生物催化剂,对其进行循环伏安分析(CV)、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发现它们均具有良好的激发态还原能力和荧光量子产率,尤其N-联苯基取代的10-([1,1'-联苯]-4-基)-3,7-双(4-丁基苯基)-10H-吩噻嗪(PC4)具有61%的荧光量子产率。将它们用于白色LED灯照射下催化甲苯磺酰氯引发的丙烯酸甲酯(MA)聚合,相比于其他催化剂,PC4能够获得分子量控制良好、分子量分布窄的聚合物。通过添加溴化钠,使用多种(杂)芳香磺酰氯引发剂,该体系可以在白色或紫色LED灯照射下进行(甲基)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酰胺的聚合,并获得分子量可控(分子量分布在1.21~1.73之间)的聚合物。以MA为模板,通过扩链实验和端基分析(MALDI-TOF和NMR)证明了聚合方法的“活性”特征,多次光“开/关”试验证明了光控的可靠性。最后以不同取代密度的聚苯乙烯磺酰氯为大分子引发剂,利用本文建立的方法合成了不同接枝程度的聚合物刷,为这类聚合物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氧化还原引发论文参考文献

[1].崔慧玲,张靖文,陈艺萍,郑兆红,王秀君.垃圾焚烧厂细颗粒物暴露引发小鼠肺组织氧化还原稳态失衡[C].2018环境与健康学术会议--精准环境健康:跨学科合作的挑战论文汇编.2018

[2].赵宇澄.芳基磺酰卤引发的有机光氧化还原自由基聚合研究[D].云南大学.2018

[3].刘建平.氧化还原引发自由基加成聚合及聚合物的应用[J].印染.2018

[4].刘佑胜,黄文艳,薛小强,杨宏军,蒋必彪.过氧化二苯甲酰/N,N-二甲基苯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反应机理[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8

[5].曾妮,陈俊兵,孟宵,江龙,淡宜.基于氧化还原引发自由基聚合合成支化聚乙酸乙烯酯[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1).2017

[6].赵守佳,张秀超,田翠.氧化还原体系引发剂用于聚合物乳液残余单体消除的研究[J].中国胶粘剂.2017

[7].许永东,殷鹏,王鹏,孙乐,包少文.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常温合成聚羧酸减水剂[J].新型建筑材料.2017

[8].胡清.叁种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合成聚羧酸减水剂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7

[9].姜晓娅.两种氧化还原体系引发的整体柱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7

[10].张涛,刘振国,刘嘉渝,单振国,杨博.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宏观动力学研究[J].弹性体.2016

论文知识图

铜在细胞内的代谢过程氧化还原引发剂用量对聚合物性...不同氧化还原引发剂质量分数的...氧化还原引发剂用量对PAM分子量...氧化还原引发剂质量分数对SDBS...氧化还原引发剂添加时物料体系...

标签:;  ;  ;  ;  ;  ;  ;  

氧化还原引发论文_崔慧玲,张靖文,陈艺萍,郑兆红,王秀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