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根论文_聂全义,徐京京,焦危成,杨振哲,朱庆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碳酸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碳酸,离子,电极,选择性,磷灰石,热膨胀,碳酸钠。

碳酸根论文文献综述

聂全义,徐京京,焦危成,杨振哲,朱庆霞[1](2019)在《碳酸根和氟复合取代磷灰石载体的氟缓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氟离子对骨质疏松症及骨缺损有积极的治疗作用。为避免氟突释和外加物的不利影响,以碳酸根和氟复合掺杂取代纳米羟基磷灰石(CFHA)作为氟释载体,研究碳酸根和氟复合取代对磷灰石结构、形貌和离子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碳酸根和氟取代影响磷灰石载体的晶体尺寸和结晶度,调控氟离子的释放,具有可控氟疗效果。同时,缓释体系SBF矿化液中的钙磷离子会促进生物矿化过程与磷灰石的再沉积,从而影响氟释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陶瓷》期刊2019年06期)

王鲁宁,宋超[2](2018)在《碳酸根对四环素光降解的影响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动力学和自由基分析两方面系统阐明了碳酸根对四环素光降解的影响。研究发现,碳酸根的存在能极大促进四环素的光降解。这主要归因于两方面原因:碳酸根水解产生的氢氧根能提高体系中羟基自由基的产率,同时形成的碱性环境能够改变四环素分子的存在形式,使四环素更易发生光降解;另一方面,碳酸根与羟基自由基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根自由基,降低四环素的光降解速率。(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18年12期)

曾柳萍[3](2018)在《初中化学“碳酸根、碳酸氢根离子检验实验”的微型化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人教版初中化学"碳酸钠、碳酸氢钠与酸反应""碳酸根/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两实验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基于绿色环保的实验理念,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制成微型化、一体化实验装置,介绍实验改进思路与操作方法,分析改进装置的优点与创新点,提出研究建议。(本文来源于《教育与装备研究》期刊2018年12期)

上官琦佩[4](2018)在《海水pH与碳酸根离子自动分析仪器的研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酸化是当今海洋科学研究热点之一,其最直观的表现是海水pH与碳酸根离子浓度的长期下降趋势。海洋酸化改变了海水原本的碳酸盐体系平衡,为描述这一过程,海洋科学工作者通常测定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02,pCO2)、pH、溶解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和总碱度(total alkalinity,TA)四个参数;碳酸根离子浓度([CO32-])可以通过以上四个参数中的任意两个结合温度、盐度等数据计算得出。在大多数研究中,除pCO2外,海水样品的测定方式仍旧是采集离散样品,在岸上或者船载实验室进行分析。这一过程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也面临着样品在保存与输送过程中可能发生变化等不可预测的问题。因而发展测定海水碳酸盐体系参数的自动化仪器,获取实时在线数据将有助于海洋酸化和海洋碳循环研究。目前为止,所有碳酸盐体系参数均可以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易于实现自动化测定。为提升现有仪器的多样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本论文针对海水pH和碳酸根离子这两个参数的测定,设计出自动分析仪器并进行测试与应用。主要研究内容总结如下:(1)研制出海水pH自动分析仪器,测定依据的化学原理为pH指示剂--可见分光光度法。仪器通过注射泵和多位阀输送液体,利用LED为光源,电荷耦合器件(CCD)光谱仪为检测器进行光度测定。根据间甲酚紫指示剂与海水样品混合溶液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值,计算出海水样品的pH值。实验室测试表明,该仪器精密度为~0.001。仪器用于在线观测珊瑚饲养缸中海水的pH变化规律,5天内运行正常,通过与TA和DIC计算出的pH相比较,测定结果的偏差为-0.015±0.014(n=38)。(2)在第一部分工作的基础上,使用与pH自动分析仪器类似的流路设计并结合紫外光度法,研制出碳酸根离子自动分析仪器。根据Pb(II)和海水混合溶液在紫外区的吸收光谱,可以计算出海水样品的碳酸根离子浓度。实验室测试表明,该仪器测定人工海水样品的精密度为1.1%(n=13)。在珊瑚饲养缸的现场观测实验中,仪器测定结果与TA和DIC计算值的偏差为-2.4±15.7 μmol/kg(n=14)。该仪器在南中国海用于近两周的海水表层走航测定及两个剖面离散样品的现场分析,在实验前期测定结果偏差分别为-0.5±5.0 μmol/kg(n=31,走航样品)和2.1±5.7 μmol/kg(n=22,垂直剖面样品),但是实验后期偏差有增大趋势。航次后针对此现象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通过优化测定程序和仪器现场校正可以提高数据质量。(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9-01)

陈婧,彭姣玉,边绍菊,高丹丹,董亚萍[5](2018)在《含硼盐卤体系中碳酸根和碳酸氢根分析方法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甘露醇法测定硼、双指示剂法测定总碱度,同时借鉴血清中HCO_3~-的检测方法,建立了一种分光光度-滴定分析联用方法,用于准确测定含硼盐卤体系中硼及CO_3~(2-)和HCO_3~-的准确含量。以酚红为显色剂,考察了测定波长、显色剂用量、显色反应温度、pH等测试条件的影响,并从浓度与吸光度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及加标回收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显色剂用量为1mL,控制pH 8.4,室温下进行显色反应;在波长558nm处,CO_3~(2-)在0~10mmol·L~(-1)内吸光度与浓度有良好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2=0.999 8,检出限为2.53×10~(-3) mmol·L~(-1)。样品加标回收率范围在97.75%~101.76%间,相对误差在-1.67%~-1.95%。该方法简便易行,精密度好,准确度高,优化了共存硼体系中CO_3~(2-)和HCO_3~-含量的测定方法,为含硼盐卤体系中体系碳酸根和碳酸氢根含量的准确测定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对于盐湖卤水的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验方法。(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8年07期)

于涵[6](2018)在《小型化钙、碳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检测体系的构建及其在海水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化学组成随时空不断改变,而海水组成的变化会对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生长发育产生直接影响。钙离子作为海水中主要成份之一,在海洋生物循环及矿物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海水中钙离子浓度的快速检测对监测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和了解海洋中生物生长发育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海水中溶解无机碳(DIC,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是海洋CO_2系统的重要参数,碳酸根离子作为溶解无机碳的成份之一,其准确检测对于了解海洋CO_2循环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离子选择性电极(ion-selective electrodes,ISEs)通常包含内充液,因而不方便存放和携带。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省去了内充液,但电极制作所用的基底材料如玻碳、金和铂等价格较昂贵,不适合工厂批量化生产;此外,现有的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通常是分开的,因而不利于装置的小型化。为了满足现代医学床边检测(point of care testing)以及环境和工业现场快速分析需求,基于一次性使用、可批量化生产、价格低廉的新型基底材料离子选择性电极应运而生。本论文基于丝网印刷及纸芯片技术,设计了制备简单、价格低廉、能够将离子选择性指示电极与参比电极耦合的小型化离子选择性电极系统,并应用于海水中Ca~(2+)和CO_3~(2-)的分析检测,这些工作的开展将为海洋分析监测提供新的分析方法。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叁个部分:1.构建丝网印刷离子选择性电极体系检测海水中钙离子采用丝网印刷技术,构建了丝网印刷钙离子选择性电极检测体系。其中,工作电极的生产材料为碳墨;参比电极的生产材料为Ag/AgCl浆。为了提高丝网印刷碳电极表面导电性和电子转移速率,我们分别考察了物理及电化学电极预处理法。通过实验条件优化,构建了丝网印刷钙离子选择性电极检测体系。在0.5 M NaCl背景条件下,该系统在1.0×10~(-5)~1.0×10~-11 M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能斯特响应,响应斜率为26.7±1.3 mV/dec。将该电极体系应用于不同深度海水样品中钙离子浓度的检测,其结果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检测数据吻合。2.构建纸基离子选择性电极体系检测海水中钙离子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电极基底材料,纸具有成本低廉、易于微型化、后处理简单等特点。我们采用石蜡喷墨打印滤纸作为电极基底材料,分别制备了聚合物膜钙离子选择性固态指示电极以及聚合物膜固态参比电极,构建了纸基离子选择性电极检测体系用于海水中钙离子的检测。实验中,我们对离子载体含量和离子选择性敏感膜厚度进行了优化,并考察了参比电极的稳定性和钙离子敏感膜的选择性。结果表明,在0.5 M NaCl背景下,该电极体系在1.0×10~(-4)~3×10~(-2)M浓度范围内呈能斯特响应,响应斜率为24.3±1.9 mV/dec。将电极体系用于海水样品测定,其检测结果与ICP-OES检测数据一致。3.构建纸基离子选择性电极体系检测海水中碳酸根离子在纸基钙离子选择性电极检测体系的研究基础上,我们以碳酸根为检测对象,进一步改进电极制备过程。我们采用绝缘胶带对电极基体进行二次绝缘疏水处理,发展了纸基碳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体系用于海水中碳酸根离子的检测。我们考察了在0.1 M Tris-HCl(pH 8)人工海水背景条件下电极的电位响应性能,电极在4.4×10~(-5)~1.2×10~-33 M浓度范围内呈能斯特响应,响应斜率为24.3±1.8mV/dec。将该电极检测体系用于海水样品检测,检测结果与pH电极电位滴定法一致。(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期刊2018-06-01)

杨伟杰[7](2018)在《新型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对碳酸根的检测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镁铝水滑石(Mg-Al-CO3-LDH)为主体,阴离子染料2-萘磺酸(2-NSA)和4-氨基偶氮苯-4-磺酸盐(4A-4S)为客体,制备了 Mg-Al-2-NSA-LDH 和 Mg-Al-4A-4S-LDH 两种插层材料。利用Mg-Al-LDH层板对CO32-有较强的亲和性,采用离子交换法,将制得的Mg-Al-2-NSA-LDH和Mg-Al-4A-4S-LDH插层材料作为荧光传感器,实现了对碳酸根的检测。论文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部分:(1)Mg-Al-2-NSA-LDH荧光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对碳酸根的检测。首先用共沉淀法制备了 Mg-Al-CO3-LDH,然后以乙二醇为介质,通过一步离子交换法制备了插层产物Mg-Al-2-NSA-LDH。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傅利叶红外光谱、荧光光谱、洗脱实验研究了Mg-Al-2-NSA-LDH的结构及稳定性。结果表明2-NSA进入到了水滑石层间,Mg-Al-2-NSA-LDH的结构稳定性良好,且相比单体2-NSA光稳定性得到改善。对2-NSA水溶液的荧光强度与其浓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NSA水溶液的荧光强度随浓度变化有明显的改变。将Mg-Al-2-NSA-LDH作为荧光传感器对不同浓度的碳酸根进行检测,发现在CO32-浓度范围0.2-2.0 mmol/L内,荧光强度随碳酸根浓度增大而减弱,且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建立了线性回归方程I=3058.1-771.7C(mmol/L),R2=0.9943,检测限 LOD=9.5μmol/L。实验发现Mg-Al-2-NSA-LDH对碳酸根在一定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检测选择性,在允许误差±5%范围内,同等浓度的F-、Cl-、Br-、I-、SO42-、SO32-、SCN-、Ac-等阴离子基本不干扰Mg-Al-2-NSA-LDH传感器对CO32-的检测。对Mg-Al-2-NSA-LDH传感器检测碳酸根进行了方法验证,相对标准偏差范围在0.97-1.45%,表现出良好的重复性和准确性。(2)Mg-Al-4A-4S-LDH荧光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对碳酸根的检测。首先用共沉淀法制备了 Mg-Al-CO3-LDH,然后以乙二醇为介质,通过两步离子交换法制备了插层产物Mg-Al-4A-4S-LDH。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傅利叶红外光谱、荧光光谱、洗脱实验研究了Mg-Al-4A-4S-LDH的结构及稳定性。结果表明4A-4S进入到了水滑石层间,Mg-Al-4A-4S-LDH的结构稳定性良好,且相比单体4A-4S光稳定性得到改善。对4A-4S水溶液的荧光强度与其浓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A-4S水溶液的荧光强度随浓度变化有明显的改变。将Mg-Al-4A-4S-LDH作为荧光传感器对不同浓度的碳酸根进行检测,发现在CO32-浓度范围0.01-0.50 mmol/L内,荧光强度随碳酸根浓度增大而增大,且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建立了线性回归方程I=20.97+6394.68C(mmol/L),R2=0.9944,检测限 LOD=1.1μmol/L,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实验发现Mg-Al-4A-4S-LDH对碳酸根在一定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检测选择性,在允许误差±5%范围内,同等浓度的F-、Cl-、Br-、I-、SO42-、SO32-、SCN-、Ac-等阴离子基本不会干扰Mg-Al-4A-4S-LDH 传感器对 C032-的检测。对 Mg-Al-4A-4S-LDH 传感器检测碳酸根进行了方法验证,相对标准偏差范围在0.98-1.32%,表现出良好的重复性和准确性。综上所述,本论文将2-NSA、4A-4S等传统荧光染料与水滑石进行插层组装,成功制备了 Mg-Al-2-NSA-LDH 和 Mg-Al-4A-4S-LDH两种插层材料,利用离子交换原理,将这两种插层材料用作荧光传感器实现了对碳酸根的选择性检测,扩展了以水滑石为载体的功能性材料的应用,也为碳酸根的检测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14)

柴旭[8](2018)在《基于房室模型的碳酸根和硫酸根离子在混凝土中的迁移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设计施工人员偏重考虑结构的安全性能和使用性能,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作用造成的材料和结构耐久性损伤认识不足。导致混凝土劣化的外部因素有很多,如:盐类侵蚀作用、干湿循环作用、冻融循环作用、混凝土碳化、流水的剥蚀作用以及外部荷载作用等。以往的研究主要针对氯离子对混凝土的耐久性破坏较多,研究人员大多认为碳酸根离子给混凝土的耐久性性能带来的破坏程度较小,但从东北盐渍土地区实际混凝土工程的耐久性破坏情况来看,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引起的混凝土耐久性破坏非常严重。本文主要研究干湿循环作用下碳酸根和硫酸根离子在混凝土中的迁移规律,及对混凝土的侵蚀规律。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43064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0820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5M581403)和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SKLFSE201514)的资助,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通过室内模拟加速试验手段,描述了碳酸盐侵蚀、硫酸盐侵蚀和干湿循环耦合作用对混凝土的劣化过程,通过对试件表面处理实现CO_3~(2-)和SO_4~(2-)离子在混凝土中的一维迁移过程。在指定侵蚀龄期测量试件的一维侵蚀深度,测量对流区和扩散区CO_3~(2-)和SO_4~(2-)离子浓度;随2)干湿循环作用为盐离子在混凝土中的传输和排出提供了动力基础,干湿循环条件下碳酸根和硫酸根离子在混凝土中的迁移行为与药物在人体中运移和排出的行为过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而引入药物代谢动力学中经典的房室模型来动态地描述干湿循环条件下碳酸根和硫酸根离子在混凝土中的迁移规律,并预测侵蚀环境下不同时期混凝土不同区域内的碳酸根和硫酸根离子含量;(3)根据前期试验数据结果,完成了对二室模型的参数估计和模型求解,并根据模型的解析表达式绘制出曲线,进而完成模型验证和模型评价的工作,结果表明:试验数据点较均匀地分布在相应颜色的曲线的两侧,二者差值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验证了房室模型在特定侵蚀龄期下的计算结果是可靠的,该模型能基于前期测量数据对后期较长时间的各个特定侵蚀龄期的混凝土中离子含量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各试验变量对模型的影响;(4)研究了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对混凝土细观层次上的侵蚀,从化学反应过程和物理损伤形式揭示了侵蚀性离子对混凝土的损伤机理,并辅以SEM试验对混凝土细观结构和化学结晶物质的形态进行了观察,对损伤机理进行了验证,并对两种离子对混凝土的侵蚀机理做了对比分析。本文提出的房室模型评估和预测混凝土中离子含量,为混凝土侵蚀时间的预测和侵蚀深度的预测提供了参考依据,这对处于碳酸根和硫酸根离子侵蚀环境下的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研究与防护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3-01)

钱晓萌[9](2018)在《混合电子—碳酸根离子传导膜捕获电厂烟气二氧化碳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及由此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和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二氧化碳(CO2)是大气中温室气体之一,化石燃料燃烧和工业过程的CO2排放量占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80%,被普遍认为是导致温室效应的最主要的原因。现如今,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部门是电力和热力行业。有效减少和控制燃煤电厂CO2的排放量是缓解温室效应的关键。基于这一现状,本文采用混合电子-碳酸根离子传导(MECC)膜捕获燃煤电厂CO2。混合电子-碳酸盐离子传导膜为两相复合膜,能同时实现电子和碳酸根离子的传导。采用MECC膜捕获电厂烟气中CO2的方法,具有能耗低、操作简单、灵活性高的特点,同时还具有选择性好、渗透率高、与高温工艺流程兼容性高的优点。本论文应用Aspen Plus建立了 MECC膜捕获电厂烟气CO2系统的仿真模型,对该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和工艺优化;并基于600MW超临界机组,在CO2回收率为90%的条件下,分析对比采用MEA法和MECC膜法捕获CO2的电厂的电厂性能。得到以下结论:(1)水蒸气甲烷重整单元中,重整反应器的操作温度随燃烧反应器中甲烷进料量的增加而增加,且不受燃烧反应器操作温度变化的影响;(2)水蒸气甲烷重整单元最佳操作条件为:燃烧反应器和重整反应器的操作条件分别为950℃、latm和990℃、20.4atm,CH4(燃烧):CH4(重整)为0.6:1(摩尔比);(3)该CO2捕获系统每捕获1 tCO2需消耗149kg的CH4,同时产生1529.5MJ的能量用于发电;(4)以600MW现役燃煤电厂为基准,与采用MEA法捕获CO2的电厂相比,采用混合传导膜捕获CO2的电厂煤耗率降低21.2%,净功率提高95.3%,电厂效率提高了 7.2个百分点。(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8-03-01)

朱庆霞,李亚明,韩丹[10](2018)在《氟和碳酸根共替代对羟基磷灰石性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湿化学法制备了碳氟共替代羟基磷灰石(CFHA)。通过X射线衍射(XRD)、高温膨胀仪、扫描电镜(SEM)和电子万能试验机研究了氟和碳酸根共替代对CFHA高温热稳定性、高温烧结性能、热膨胀系数和抗折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湿CO2保护气氛有利于碳酸根的热稳定性,失重主要取决于碳酸根含量,碳氟替代对碳酸根的分解温度无明显影响。碳酸根替代促进烧结,而氟替代不利于烧结。碳酸根和氟的共替代能够降低CFHA的高温热膨胀系数(CET)和提高抗折强度。(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8年02期)

碳酸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动力学和自由基分析两方面系统阐明了碳酸根对四环素光降解的影响。研究发现,碳酸根的存在能极大促进四环素的光降解。这主要归因于两方面原因:碳酸根水解产生的氢氧根能提高体系中羟基自由基的产率,同时形成的碱性环境能够改变四环素分子的存在形式,使四环素更易发生光降解;另一方面,碳酸根与羟基自由基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根自由基,降低四环素的光降解速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碳酸根论文参考文献

[1].聂全义,徐京京,焦危成,杨振哲,朱庆霞.碳酸根和氟复合取代磷灰石载体的氟缓释研究[J].中国陶瓷.2019

[2].王鲁宁,宋超.碳酸根对四环素光降解的影响机理研究[J].工业水处理.2018

[3].曾柳萍.初中化学“碳酸根、碳酸氢根离子检验实验”的微型化改进[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8

[4].上官琦佩.海水pH与碳酸根离子自动分析仪器的研制与应用[D].厦门大学.2018

[5].陈婧,彭姣玉,边绍菊,高丹丹,董亚萍.含硼盐卤体系中碳酸根和碳酸氢根分析方法改进[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

[6].于涵.小型化钙、碳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检测体系的构建及其在海水分析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8

[7].杨伟杰.新型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对碳酸根的检测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

[8].柴旭.基于房室模型的碳酸根和硫酸根离子在混凝土中的迁移规律[D].吉林大学.2018

[9].钱晓萌.混合电子—碳酸根离子传导膜捕获电厂烟气二氧化碳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8

[10].朱庆霞,李亚明,韩丹.氟和碳酸根共替代对羟基磷灰石性能的影响研究[J].功能材料.2018

论文知识图

二氧化碳插入反应形成的碳酸酯配体和...未经预处理的铸造废砂红外光谱图乌拉根铅锌矿周围羟基蚀变遥感信息异...典型含铁矿物、含OH-与碳酸根...不同总碳浓度时钨酸根和碳酸根的...研究区碳酸根异常分布图

标签:;  ;  ;  ;  ;  ;  ;  

碳酸根论文_聂全义,徐京京,焦危成,杨振哲,朱庆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