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锂致精神分裂症样症状一例

碳酸锂致精神分裂症样症状一例

一、碳酸锂致精神分裂样症状1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全福[1](2019)在《我国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共济失调亚型分布特点及新突变筛查》文中提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共济失调(autosomal dominant cerebellar ataxia,ADCA)是最常见的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可累及小脑、脑干和脊髓,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慢性进展性的步态不稳、言语不清、动作笨拙和眼震等。目前,和ADCA相关的致病基因超过40种。其中,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是ADCA最常见的类型。ADCA的基因型和表型存在极大的异质性,不同种族和地区的分布特点也各不相同,目前我国尚无针对ADCA亚型分布特点的大规模研究。基因分析是确诊ADCA的金标准,靶向测序是二代测序的一种,可以对多个基因同时测序,耗时少,效率高。本研究前期积累了大量ADCA患者资料和生物样品,拟通过汇总数据资料,进行常见动态突变筛查,明确基因诊断,阐述我国ADCA亚型的分布特点。对于仍诊断不明的患者,采用靶向测序技术,对致病基因进行检测,利用ACMG指南对所发现的变异位点进行判读。第一部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共济失调亚型分布特点目的:分析我国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共济失调(ADCA)基因频率和亚型分布特点,阐述常见SCA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ADC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生物样品,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琼脂糖凝胶电泳和Sanger测序对SCA1、2、3、6、7、12、17、DRPLA进行动态突变检测,利用重复引物PCR结合毛细管电泳技术检测SCA8和SCA10,并总结常见SCA的临床特点。结果:在2008年至2018年间共招募ADCA患者1121例,来自868个家系,SCA3是最常见的ADCA亚型(75.9%),其余常见亚型包括SCA2(7.5%),SCA1(6.1%),SCA6(1%),SCA7(1.2%),SCA12(1%)和SCA17(0.7%)。SCA的发病年龄存在差异性,并与CAG重复数呈负相关,其临床表型也存在明显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另外,我们发现纯合SCA3患者的发病年龄明显早于杂合SCA3患者。结论:我国ADCA分布以动态突变类型为主,其中SCA3是最常见的亚型,不同SCA的临床表型存在异质性。第二部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共济失调新致病变异筛查目的:筛查ADCA患者罕见亚型及致病变异,评估靶向测序技术在ADCA基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共募集了65例先证者,包括55例ADCA和10例散发性共济失调患者,已排除常见10种SCA动态突变(SCA1、2、3、6、7、8、10、12、17和DRPLA),采用靶向测序技术对致病基因进行检测及Sanger测序验证,对所获得的基因变异位点,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及家系共分离分析,根据ACMG指南解读其致病性质。结果:通过靶向测序检测,最后有10例病人找到致病基因突变,基因诊断率为15.4%(10/65)。在ADCA患者中,发现4个致病或可能致病的变异位点,包括1个已报道变异位点(OPA1 p.S509R)和3个新变异位点(PRKCG p.V583M,AFG3L2p.K687E,IFRD1 p.T414M)。在散发共济失调患者中,共发现致病或可能致病的变异位点4个,其中2个为已报道变异位点:(CACNA1A p.R1346Q,NEU1 p.S182G),2个为新变异位点(CACNA1A p.R1667G,NEU1 p.P267S)。结论:本研究首次在中国人群中报道了SCA28疾病,并扩展了ADCA的基因突变谱和表型谱,证明了靶向测序是筛查ADCA新致病变异的有效手段。

贡永宁,王冲,孙连锋,胡亚凯[2](2018)在《奥氮平与碳酸锂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躁狂症状、血清尿酸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奥氮平与碳酸锂对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症状、血清尿酸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治疗的72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发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碳酸锂治疗,观察组给予奥氮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eck-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评分、血清尿酸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BRM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各时间段的BRMS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各时间段的BRMS评分(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各时间点的血清尿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随访8周,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观察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奥氮平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未发现其对血清尿酸水平的显着影响。

李波[3](2016)在《循经刮痧治疗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初步观察》文中研究指明中性粒细胞减少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骨髓抑制性化疗最严重的血液学毒性,同时也是实体瘤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常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肿瘤患者的住院天数和感染率,使死亡率和治疗费用明显上升。现代医学对于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治疗已经取得飞速的进展,尤其是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及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起效迅速,升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已经广泛应运于临床,但其不良反应多,改善症状不明显,使用时仍有一定限制。中医药在防治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治疗方法多样,涉及中药、针刺、艾灸、穴位注射等单独或联合使用,总体来说疗效持久稳定,但升粒速度太慢,难以满足临床需求。通过前期临床观察,我们发现循经刮痧疗法不仅升粒幅度较大,疗效持久稳定,而且升粒速度快,能在短时间内将中性粒细胞上升到正常范围,顺利的帮助患者完成本周期化疗,有显着的临床意义。为了进一步探索循经刮痧的升粒机制以及疗效维持时间,我们采用临床常用的升粒西药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吉粒芬)作为试验的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在升粒幅度、速度、维持时间、安全性以及症状改善等方面的情况。研究目的:观察循经刮痧疗法对化疗后I-II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方法:将49例化疗后出现I-II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实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刮痧组25例和西药组24例。刮痧组依次对督脉→两旁膀胱经→两侧胁肋部→两侧髂骨区采用相应的手法进行刮拭,以出现疲点痧包为度,共治疗一次;西药组给予吉粒芬75ug,皮下注射,治疗1-2次。观察两组治疗前1日或当日、治疗后第一天、第一周、第二周的血常规、症状变化、感染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前1日或当日与治疗后第一周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改变情况。研究结果:1.疗效①白细胞变化:两组治疗后第一天、第一周、第二周的白细胞计数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中性粒细胞变化:两组治疗后第一天、第一周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上升,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二周时刮痧组中性粒细胞计数仍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西药组第二周时中性粒细胞计数只有轻度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差值比较:两组在治疗后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明显上升,刮痧组/西药组上升比例分别为:第一天(84.0%/96.0%)、第一周(92.0%/87.5%)、第二周(68.0%/75.0%);刮痧组中性粒细胞上升、下降幅度变化区间分别为(3.2%,431.0%)、(-64.1%,-0.5%);西药组中性粒细胞上升、下降幅度变化区间分别为(9.1%,1348.7%)、(-92.3%,-1.1%)。④血液稀释问题:刮痧治疗后RBC、HGB、PLT值均出现轻度下降,并且差异多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治疗后第一天RBC、HGB值出现轻度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值上升或下降,差异多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西药在升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幅度和速度上优于刮痧治疗,但变化幅度大,维持时间较短;刮痧能在短时间内而且是血液稀释的情况下升高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持续上升,并且稳定在正常范围以内,升粒持久稳定有效。2.安全性⑤感染率:两组均未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感染发生率为0%。⑥肝肾功能:刮痧组治疗后肝肾功能中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在生理浓度范围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P值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其他指标无明显影响(P>0.05)。西药组对肝肾功能各指标影响不大,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⑦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常见不良反应的包括骨痛、治疗部位疼痛、心悸、发热、疲乏等。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循经刮痧治疗化疗后I-II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快速、安全、有效,相对西药治疗,经济简便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能帮助肿瘤患者顺利完成本周期化疗,值得临床推广。

杨桂勤,郑树林[4](2009)在《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43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方法:对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43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病人多为中、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时间30分钟以上占70%,脑挫裂伤占85%,精神障碍表现形式多样,以精神病样症状,智能障碍为主,头颅CT异常率60.5%,以脑挫裂伤多见,经治疗,精神症状大多可以缓解。结论:中、重度的颅脑损伤昏迷时间长者较常出现精神障碍、智能障碍、联想障碍;行为障碍是本症的常见症状,精神障碍大多经治疗可恢复和改善。

张校明,邱昌建,钟晓波,陈蒂丝,胡峻梅[5](2009)在《误诊为功能性精神障碍的麻痹性痴呆10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被误诊为功能性精神障碍的麻痹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被误诊为功能性精神障碍的麻痹性痴呆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被误诊为功能性精神障碍的麻痹性痴呆均以精神症状为首发,多表现为精神病性症状、类躁狂、抑郁、类神经症、人格的改变及进行性痴呆等不典型症状群,本研究显示误诊率高达71.4%,误诊例次率以精神分裂症最高(47.3%),其次为躁狂症或躁狂状态(37.5%)。抗精神病药物能有效改善精神症状,青霉素驱梅能阻止病情进展使病情得到缓解,两者缺一不可。结论:被误诊为功能性精神障碍的麻痹性痴呆均以精神症状为首发且症状不典型而易被误诊,早期鉴别诊断十分重要,抗精神病药物和青霉素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症状。

付云婕[6](2007)在《奥氮平在非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

陈洪高[7](2006)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类精神分裂症——附6例报告》文中提出目的提高对甲亢合并严重精神障碍的认识。方法回顾近5年本院诊断的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6例患者中女5例,男1例,平均年龄34.2岁,有高代谢表现者3例,甲状腺肿大Ⅰ°~Ⅱ°4例,无突眼症;均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无“精神分裂症”家庭史,4例首诊于精神病科,严重的精神症状有各类妄想及幻觉。结论甲亢合并精神分裂症以女性多见,精神症状明显,甲亢症状可以不典型。注意甲亢表现线索,及时行甲状腺功能检查是早期确诊的关键。

高爱群,苏琴,王跃,陈建军,李永庆,赵彩霞,魏彩丽,孙志军,杨顺英,郭美芬,于宏伟,韩增荣,曹振蕾,赵仁珍,陈福新,李智勇,陶泽红,于妮,张兆华,谷来友,迟淑艳,赵冀鲁,宛荣刚,胡平,叶洁华,林振东,黄彩英,黄华珊,缪伟高,彭秋彬,黄朝红[8](2003)在《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文中研究指明

宛荣刚[9](2002)在《碳酸锂致精神分裂样症状1例》文中提出

冯志颖,沈建华[10](1999)在《伴精神障碍的Klinefelter综合征》文中研究表明

二、碳酸锂致精神分裂样症状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碳酸锂致精神分裂样症状1例(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共济失调亚型分布特点及新突变筛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共济失调分布特点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材料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入组病人的基本临床信息
        3.2 ADCA患者的地域及民族分布
        3.3 ADCA常见动态突变基因检测结果
        3.4 世界范围内ADCA频率分布比较
        3.5 常见SCA亚型临床特点初步分析
        3.6 SCA2和SCA3 测序
        3.7 纯合SCA3临床特征
    4 讨论
第二部分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共济失调新致病变异筛查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材料
        2.3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ADCA和散发性共济失调靶向测序
        3.2 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分析
    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动态突变型遗传性共济失调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2)奥氮平与碳酸锂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躁狂症状、血清尿酸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1.3.1 BRMS评分
        1.3.2 血清尿酸水平
        1.3.3 对患者随访8周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RMS评分及血清尿酸水平比较
    2.2 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3)循经刮痧治疗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初步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防治进展
        1.中性粒细胞的产生和功能
        2.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定义及危害
        3.化疗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
        4.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进展
        5.G-CSF应用的局限性
        6.G-CSF怎样应用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对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防治进展
        1.中医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认识
        2.中医药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防治
        2.1.单药
        2.2.成药制剂
        2.2.1.化疗期间配合口服中成药与单纯化疗比较
        2.2.2.中成药对比西药
        2.3.注射制剂
        2.4.汤药
        2.4.1.化疗期间配合口服汤药与单纯化疗比较
        2.4.2.汤药对比西药
        2.5.针灸
        2.5.1.足三里穴位注射
        2.5.2.艾灸
        2.5.3.刮痧
        2.5.4.针灸配合
        2.6.综合治疗
        2.6.1.针药
        2.6.2.中成药与西药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循经刮痧治疗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初步观察
    前言
    1.临床资料
        1.1.纳入病例标准
        1.2.排除病例标准
        1.3.中止和撤除病例标准
        1.4.脱落病例标准
    2.研究内容及方法
        2.1.治疗方法
        2.1.1.刮痧操作及次数
        2.1.2.吉粒芬皮下注射及次数
        2.2.检测指标
        2.2.1.疗效评价指标
        2.2.2.安全性评价指标
        2.3.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一般资料
        3.2.疗效
        3.2.1.刮痧治疗前后血象的变化
        3.2.2.西药治疗前后血象的变化
        3.3.两组中性粒细胞差值变化
        3.3.1.两组中性粒细胞差值变化情况
        3.3.2.两组中性粒细胞变化幅度情况
        3.4.两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变化趋势对比
        3.5.两组对血液黏稠度的影响
        3.6.感染率
        3.7.安全性及症状改善情况
        3.7.1.心电图
        3.7.2.肝肾功能
        3.7.3.常见不良症状比较
    4.讨论
        4.1.西医的“中性粒细胞”与中医的“卫阳”
        4.2.刮痧升粒的作用机制
        4.2.1.刮痧升粒的中医机制
        4.2.2.刮痧升粒的可能西医机制
        4.3.疗效分析
        4.3.1.刮痧升粒快且疗效持久平稳
        4.3.2.影响刮痧升粒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4.3.3.刮痧后血液稀释问题
        4.3.4.刮痧使血清胆红素在生理浓度范围内升高
        4.3.5.刮痧使血清碱性磷酸酶值降低
        4.3.6.不良反应
    5.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43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颅脑损伤原因及损伤情况:
    2.2 精神症状:
    2.3 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2.4 辅助检查:
    2.5 治疗及疗效:
3 讨论

(5)误诊为功能性精神障碍的麻痹性痴呆1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冶游史和潜伏期:
    2.3 临床表现:
    2.4 辅助检查
        2.4.1 实验室检查:
        2.4.2 心理量表评定:
        2.4.3 脑电图和影像学检查:
    2.5 误诊情况 (包括地方医院和本院的诊断) :
    2.6 治疗:
3 讨论

(8)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氯丙嗪致早搏
2 氟哌啶醇致月经不调
3 舒必利致脱发
4 氯氮平致关节脱臼
5 利培酮致强迫性思维
6 利培酮致血压升高
7 奎硫平致粒细胞减少
8 阿米替林致血象改变
9 氯丙咪嗪及氟西汀致癫疒间发作
10 氯丙咪嗪致发热
11 马普替林致剥脱性皮炎
12 碳酸锂致分裂样症状
13 卡马西平致心房颤动
14 卡马西平致粒细胞减少
15 丙戊酸盐引起皮炎
16 安坦致精神障碍
17 马普替林致心动过速

四、碳酸锂致精神分裂样症状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共济失调亚型分布特点及新突变筛查[D]. 李全福. 浙江大学, 2019(01)
  • [2]奥氮平与碳酸锂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躁狂症状、血清尿酸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比较[J]. 贡永宁,王冲,孙连锋,胡亚凯.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8(04)
  • [3]循经刮痧治疗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初步观察[D]. 李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4)
  • [4]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43例临床分析[J]. 杨桂勤,郑树林. 现代医药卫生, 2009(11)
  • [5]误诊为功能性精神障碍的麻痹性痴呆10例临床分析[J]. 张校明,邱昌建,钟晓波,陈蒂丝,胡峻梅. 华西医学, 2009(01)
  • [6]奥氮平在非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进展[J]. 付云婕. 西南军医, 2007(06)
  • [7]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类精神分裂症——附6例报告[J]. 陈洪高. 罕少疾病杂志, 2006(01)
  • [8]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J]. 高爱群,苏琴,王跃,陈建军,李永庆,赵彩霞,魏彩丽,孙志军,杨顺英,郭美芬,于宏伟,韩增荣,曹振蕾,赵仁珍,陈福新,李智勇,陶泽红,于妮,张兆华,谷来友,迟淑艳,赵冀鲁,宛荣刚,胡平,叶洁华,林振东,黄彩英,黄华珊,缪伟高,彭秋彬,黄朝红.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3(03)
  • [9]碳酸锂致精神分裂样症状1例[J]. 宛荣刚. 实用医药杂志, 2002(12)
  • [10]伴精神障碍的Klinefelter综合征[J]. 冯志颖,沈建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06)

标签:;  ;  ;  ;  ;  

碳酸锂致精神分裂症样症状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