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属论文_张琪,王嘉琦,吕梦霞,江北,蒋冬花

导读:本文包含了青霉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活性,真菌,产物,次级,代谢物,菌株,分类学。

青霉属论文文献综述

张琪,王嘉琦,吕梦霞,江北,蒋冬花[1](2019)在《青霉属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类型及其药用活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青霉属(Penicillium)真菌属于腐生类真菌,是自然界中一类重要的分解者。其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次级代谢产物。这些结构新颖、功能特殊的次级代谢产物在抗菌、抗氧化、抗肿瘤等药物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由聚酮类、生物碱、萜类、大环内酯等化学结构类型组成。本文综述了青霉属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类型以及丰富的生物药用活性,该内容可为后续青霉属真菌新型天然药物的开发提供研究思路。(本文来源于《工业微生物》期刊2019年02期)

张德武,赵建元,王新位,游雪甫,岑山[2](2018)在《青霉属真菌CPCC 400786中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来源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是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青霉属真菌因青霉素而被大家熟知,从而引起了全世界药物学家的广泛关注。青霉属真菌可以产生结构类型丰富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目前已从青霉属中分离得到大量结构新颖的活性物质。本实验室从重庆神女峰的山林土壤中发现了一株具有良好抗病毒活性的青霉属真菌CPCC 400786,其发酵液提取物在100μg/ml浓度下对HIV-1的抑制率为99.9%。为了探讨该菌株的抗病毒活性成分,通过活性追踪,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peniazaphilin A (1)、(R)-3-methyl-6-hydroxy-8-methoxy-3,4-dihydroisocoumarin (2)、cis-4,6-dihydroxymellein (3)、oxalicine A (4)、oxalicine B (5)、十四烷酸(6)、亚油酸(7)、十八烯酸(8)、尿嘧啶(9)、胸腺嘧啶(10)。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首次报道化合物2的绝对构型。化合物1、2、4、5具有较弱的抗HIV-1病毒活性,其IC50值为分别为60.4、69.3、22.4、67.8μM。其中,化合物4还显示良好的抗甲型流感病毒活性,其IC50值为38.5μM(阳性药利巴韦林IC50=20.5μM)。(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08-11)

杨君泽,何山,丁立建[3](2017)在《繁茂膜海绵来源青霉属真菌Penicillium sp.HPQJ10的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繁茂膜海绵Hymeniacidon perleve来源青霉属真菌Penicillium sp.HPQJ10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发酵产物中共分离到14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Z)-2-(4-hydroxyphenyl)ethenyl]formamide(1)、2,4-dimethoxyphenyl acetate(2)、6,8,5′,6′-四羟基-3′-甲基黄酮(3)、4-羟基苯乙酸(4)、cyclo-(L-Pro-L-Val)(5)、cyclo-(L-Pro-L-Leu)(6)、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7)、邻苯二甲酸二丁酯(8)、7-hydroxy-2-(2-hydroxypropyl)-5-methyl chromone(9)、2-(2,4-dimethoxylphenyl)-3-(4-hydroxybenzyl)-1,2,4-triazole(10)、(22E,24R)-麦角甾-5,7,22-叁烯-3β-醇(11)、cyclo-(Leu-Pro-Ile-Pro)(12)、2,4-二甲氧基苯甲酸(13)、3-甲氧基苯酚(14)。结论除化合物1、3、10、11以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种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7年24期)

郑婕施,江北,张琪,韩肖飞,蒋冬花[4](2017)在《青霉属真菌活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青霉属(Penicillium)真菌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微生物资源,在生长过程中能够代谢产生多种不同结构的生理活性化合物。目前对青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关降血压、血糖、胆固醇和抑瘤抑癌、提高人体免疫力的活性代谢产物上。本文对近年来青霉属真菌代谢产生的各类活性物质及新型活性物质生产菌株来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青霉属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工业微生物》期刊2017年06期)

陈文华,徐凌川[5](2017)在《一种拟青霉属的真菌人工培养与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Penicilliopsis clavariaeformis AP在山东省济南市君迁子的种子、菏泽市柿子上采集到,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确定为中国大陆分布新纪录种。这种真菌在最佳生长温度25℃燕麦培养基上培养6 wk具有独特的的二轮生或多轮生帚状产孢结构。本研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显微形态观察和DNA测序,我们将Penicilliopsis clavariaeformis AP命名为"珊瑚拟青霉"。研究表明其光照产物为醌茜素和大黄素,与金丝桃素有相近化学反应,为更好的开发其抗肿瘤和抗抑郁活性奠定了基础。研究菌株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GMCC NO:14129。(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7年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7-08-11)

季波,肖依文,朱笃[6](2017)在《正青霉属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正青霉属(Eupenicillium)真菌作为有性型青霉属的重要分支之一,种类多样,目前已收载了62种。研究发现,该属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种类多样,具有丰富的化学多样性。本文从菌株来源、化合物结构及其生物活性等方面,综述了自1974年第一个正青霉属真菌天然产物到2016年9月已报道的共66个正青霉属真菌来源的重要天然产物,且50%的化合物表现出细胞毒、抑菌、抗氧化和抗寄生虫等生物活性,为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潜在的先导化合物,具有很好的研究及药用开发价值。(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7年04期)

罗清,彭程,叶波平[7](2016)在《青霉属真菌研究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青霉属真菌是自然界中生物有机成分的重要分解者,广泛分布在地球的各个角落。青霉属真菌能产生许多具抗菌、抗肿瘤和抗病毒功能的活性次生代谢产物,分泌多种高活性的多糖、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素等多聚物的水解酶类,降解多种单环和多环芳香类环境污染物。近年来,随着对青霉属真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工作的开展以及对各种极端环境中生长的青霉属真菌资源的挖掘,该属真菌在分类学、活性代谢产物和功能酶类研究以及环境污染物的生物降解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特别是通过向培养基中添加特定成分,或者令青霉菌与其它微生物共培养,获取新型活性代谢产物,以及通过宏基因组学和基因组学方法,探索和获取新的酶及其编码基因,新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该文在总结近年来有关工作的基础上,对青霉属真菌资源开发进行了综述和总结。(本文来源于《药物生物技术》期刊2016年05期)

刁永朝,陈倩,蔡磊,王龙,蒋先芝[8](2016)在《中国酸性土壤青霉属、曲霉属和蓝状菌属的真菌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青霉属、曲霉属和蓝状菌属的成员大多都是重要的土壤腐生真菌,从炎热的赤道至寒冷的南极,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土壤类型都有广泛分布。酸性土壤是p H值小于7的土壤总称,包括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和燥红土等土壤类型。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着各种红色或黄色的酸性土壤,p H一般在4–6。目前,我国酸性土壤的真菌多样性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本研究较系统地调查了中国南方酸性土壤中青霉属、曲霉属和蓝状菌属的多样性,共分离菌株550余株,鉴定出青霉属物种140多个,曲霉属物种40多个,蓝状菌属物种37个。发现和正在描述的新物种60余个。在青霉属的不同Section中,中国酸性土壤的青霉属真菌主要分布在Lanata-Divaricata,Sclerotiora和Exilicaulis组中。以上结果表明,中国酸性土壤具有很高的真菌多样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8-19)

陈宇熹,邱君志,关雄[9](2016)在《拟青霉属真菌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拟青霉属Paecilomyces真菌分布广泛,主要涉及土壤、罹病昆虫和植物,研究较多的物种是淡紫拟青霉(P.lilacinus)、蝙蝠蛾拟青霉(P.hepiali)和多变拟青霉(P.variotii)。拟青霉属真菌在分子生物学、天然产物、产品开发等领域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和应用。本文就该属真菌分类地位、资源分布、基因组学、分子系统学、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做一简要概述,旨在为推动该属真菌的深入研究、资源开发及其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8-19)

安婧婧[10](2016)在《宁夏青霉属(Penicillium Link)分类及马铃薯黑痣病生防青霉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青霉属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真菌,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常引起植物病害,也是一种植物病害潜在的生防菌。自Link 1809年首次发现青霉至今已报道的青霉属有250多种,我国目前报道的近110多种,宁夏青霉属的分类研究还处于空白。搞清宁夏青霉属种类和分布,筛选其具有生防作用的种类,对于丰富青霉属多样性、发掘马铃薯黑痣病生防菌新资源和促进植物病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县级为单位,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22个县(区、市)的93个乡镇的青霉属进行了系统调查,共采集土壤标本449份,病害标本63份,对其进行分离纯化。用传统分类学鉴定方法并结合ITS1-5.8S-ITS2 rRNA基因、BenA基因蛋白片段扩增测序进行菌种分类鉴定。从中选取30种青霉属分别与马铃薯黑痣病病菌做对峙培养实验,筛选防效较好的生防青霉。试验取得如下结果。1、共分离筛选出青霉属菌株457株,共鉴定出青霉59种,其中国内已知种49种,宁夏新纪录46种,中国新记录种2种,新种1个,未定名种7个。并对所有种的菌落形态和显微形态进行描述,并附有相应照片。2、新种为宁夏青霉Penicillium ningxiaensis.中国新记录种为Penicillium pasqualense、 Penicillium polonicum。3、研制出一种新的用于分离青霉属的培养基——酵母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YDA),其分离效果是常用查氏酵母膏培养基的2.5倍。4、筛选出1株对马铃薯黑痣病菌拮抗效果最为稳定的拮抗青霉P19,其抑菌率可达到58.5%,通过抑菌机理研究,发现菌丝壁出现弯曲和畸形,原生质体凝结和溶解,菌丝被溶解等现象,可能是P19菌株所含有的抗菌物质破坏了立枯丝核菌的细胞壁,进而溶解了菌丝内的原生质体,使立枯丝核菌的生长受到限制。5、通过对P19菌株发酵液稳定性测定,发现其具有相对稳定的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其发酵液在温度20℃处理10min和PH=3处理2h时,抑菌效果达到最好,对中性条件和高温不具有耐受力,具有可开发成生防制剂的潜能。(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6-04-01)

青霉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壤来源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是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青霉属真菌因青霉素而被大家熟知,从而引起了全世界药物学家的广泛关注。青霉属真菌可以产生结构类型丰富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目前已从青霉属中分离得到大量结构新颖的活性物质。本实验室从重庆神女峰的山林土壤中发现了一株具有良好抗病毒活性的青霉属真菌CPCC 400786,其发酵液提取物在100μg/ml浓度下对HIV-1的抑制率为99.9%。为了探讨该菌株的抗病毒活性成分,通过活性追踪,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peniazaphilin A (1)、(R)-3-methyl-6-hydroxy-8-methoxy-3,4-dihydroisocoumarin (2)、cis-4,6-dihydroxymellein (3)、oxalicine A (4)、oxalicine B (5)、十四烷酸(6)、亚油酸(7)、十八烯酸(8)、尿嘧啶(9)、胸腺嘧啶(10)。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首次报道化合物2的绝对构型。化合物1、2、4、5具有较弱的抗HIV-1病毒活性,其IC50值为分别为60.4、69.3、22.4、67.8μM。其中,化合物4还显示良好的抗甲型流感病毒活性,其IC50值为38.5μM(阳性药利巴韦林IC50=20.5μM)。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青霉属论文参考文献

[1].张琪,王嘉琦,吕梦霞,江北,蒋冬花.青霉属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类型及其药用活性的研究进展[J].工业微生物.2019

[2].张德武,赵建元,王新位,游雪甫,岑山.青霉属真菌CPCC400786中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C].中国菌物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8

[3].杨君泽,何山,丁立建.繁茂膜海绵来源青霉属真菌Penicilliumsp.HPQJ10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17

[4].郑婕施,江北,张琪,韩肖飞,蒋冬花.青霉属真菌活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J].工业微生物.2017

[5].陈文华,徐凌川.一种拟青霉属的真菌人工培养与分子鉴定[C].中国菌物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7年学术年会摘要集.2017

[6].季波,肖依文,朱笃.正青霉属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7

[7].罗清,彭程,叶波平.青霉属真菌研究新进展[J].药物生物技术.2016

[8].刁永朝,陈倩,蔡磊,王龙,蒋先芝.中国酸性土壤青霉属、曲霉属和蓝状菌属的真菌多样性[C].中国菌物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6

[9].陈宇熹,邱君志,关雄.拟青霉属真菌的研究现状[C].中国菌物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6

[10].安婧婧.宁夏青霉属(PenicilliumLink)分类及马铃薯黑痣病生防青霉筛选[D].宁夏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青霉属菌株ITS序列系统发育树松属素对意大利青霉菌丝体超微结构...曲霉属菌株ITS序列系统发育树红叶石楠土壤真菌比较柠檬酸的分子结构松属素,白杨素,高良姜素的高效液相...

标签:;  ;  ;  ;  ;  ;  ;  

青霉属论文_张琪,王嘉琦,吕梦霞,江北,蒋冬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