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显微切割论文_唐江澎,董雷

导读:本文包含了染色体显微切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染色体,微克,单条,技术,激光,携带者,杨树。

染色体显微切割论文文献综述

唐江澎,董雷[1](2017)在《揭秘0.2皮克重量下的“生命奥秘”》一文中研究指出编者按医学改善生活,创新遇见未来!从生殖遗传医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到正在猎杀癌细胞的全球第叁代CAR-T技术,再到让患者重返有声世界的人造耳蜗技术,卓越的医疗技术和设备正在以深刻的方式改变我们的生活。如今的长沙,正奏响“创新驱动、转型发(本文来源于《长沙晚报》期刊2017-04-07)

刘志红,俎红丽,赵蒙,于梦然,王志新[2](2014)在《山羊单条染色体激光显微切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显微切割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能够快速稳定地从复杂组织获取均一样本的工具,该技术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并随着研究的不段深入,成为单细胞的分离和表达研究必不可少的应用工具。目前,使用激光显微切割分离细胞等研究已非常广泛,但在单条染色体分离的研究上,报道甚少,尤其在山羊上还没有激光显微切割的相关报道。因此,针对山羊单条染色体的分离进行细胞培养、膜玻片核型制备和激光显微切割等条件摸索,确定在ConA刺激剂作用下,培养48h后加入秋水仙素作用淋巴细胞5h,细胞生长良好,可以分离和获得较为理想的单条染色体。为大型哺乳动物的单条染色体分离研究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戢福云,钱频,吴国明,李福祥,郑世珍[3](2010)在《应用染色体显微切割技术筛选人小细胞肺癌多药耐药相关基因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染色体显微切割技术筛选人小细胞肺癌多药耐药基因。方法在倒置显微镜下,显微切割人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多药耐药(multidrug-resistance,MDR)细胞系NCI-H446/CDDP特异性畸变染色体并构建该染色体片段DNA微文库,然后采用菌落斑点杂交、反Northern Blot及Northern Blot等方法,筛选人SCLC MDR相关基因。结果筛选出25个在耐药细胞中上调表达的基因或DNA片段。在已测序的20个DNA序列中,3个分别为人类2号和5号染色体BAC片段DNA序列,在全长库中未检索到其对应的相似序列,可能代表了某个基因或者该序列位于基因变异丰富的3’端,而无法查到与其它物种基因的同源性。其它17个序列与已知基因存在95%~100%的同源性。已知基因包括硫氧还蛋白、Bcl-2、TRAF、神经酰胺等基因。结论多个基因可能构成网络调控系统,参与人SCLC MDR相关基因的形成,但其具体的调控机制,则仍需大量的研究探索。(本文来源于《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期刊2010年03期)

高居荣,韩秀兰,封德顺,李兴锋[4](2010)在《SLuCUT-A全自动激光显微切割系统植物染色体切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SLuCUT-A全自动激光显微切割是目前比较先进高效的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和微收集系统。为使高精尖仪器设备在植物染色体遗传分析中广泛应用,此研究利用SLuCUT-A全自动激光显微切割系统对普通小麦"中国春"和中间偃麦草染色体进行了微切割、微收集和微克隆,并且以回收到的切割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为模板进行了DOP-PCRDNA扩增。(本文来源于《实验室科学》期刊2010年02期)

高居荣,彭仁海,韩秀兰,李圣福,王承海[5](2009)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切割棉花单条染色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使冷激光显微切割技术在植物染色体遗传分析中广泛应用,本研究利用SLuCUT全自动激光显微切割系统对亚洲棉单条染色体进行了微切割、微收集和微克隆研究。结果表明,SLuCUT全自动激光显微切割系统切割植物单条染色体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准确、污染轻等优点。SLuCUT全自动激光显微切割系统是目前最先进、最高效的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和微收集系统。(本文来源于《实验技术与管理》期刊2009年12期)

杨红艳[6](2008)在《杨树染色体显微切割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染色体显微切割技术是一项高新技术,首先在动物和人类上得到应用,随着PCR技术的发展,该技术在植物遗传与进化研究等方面也得到了较为广泛应用。本实验以杨树雄株减数分裂时期的小孢子母细胞为材料,采用激光显微切割法,通过显微操作器分理出与细胞核相连的染色体,将分离到的染色体去蛋白,进行PCR扩增,得到DNA扩增片段,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检测切割染色体是否被成功扩增。对第2轮PCR产物进行克隆,构建单条染色体DNA文库。(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大会论文集》期刊2008-11-01)

王黎明,朱玉丽,李兴锋,刘树兵,王洪刚[7](2007)在《染色体显微切割技术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染色体微切割与微克隆技术首先在动物和人类上得到应用,随着PCR技术的发展,该技术在植物遗传与进化研究等方面也得到了较为广泛应用。本文就植物染色体显微切割和微克隆技术的原理、主要操作规程以及在植物中应用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王丽江,甘润良,苏琦[8](2006)在《显微切割胃癌及癌前病变细胞分析染色体7q31.1杂合性缺失》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显微切割胃癌及癌前病变细胞检测染色体 7q31.1区域的杂合性缺失,绘制胃癌及癌前病变7q31.1区域等位基因缺失图谱,确定其常见最小缺失区域,探索胃粘膜上皮癌变过程中不同阶段病变细胞的分子遗传学改变,分析 7q31.1杂合性缺失与胃癌及癌前病变病理临床特征的关系, 从而为研究胃癌发病的分子机理及定位克隆在染色体7q31.1 区域胃癌相关的侯选抑癌基因提供实验依据,同时摸索、改进并优化从石蜡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的方法。材料与方法: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石蜡切片上行显微切割,获得胃癌及癌前病变细胞。用Chelex-100等方法分别抽提切割细胞和相应正常对照细胞的DNA。用高密度微卫星标志结合PCR技术检测胃癌及癌前病变染色体7q31.1杂合性缺失,绘制胃癌及癌前病变染色体7q31.1等位基因的缺失图谱,确定其常见最小缺失区域。采用四格表确切概率法判断染色体7q31.1杂合性缺失与胃癌及癌前病变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应用显微切割的方法能提高肿瘤组织杂合性缺失研究的阳性率, Chelex-100抽提法是从石蜡组织中提取DNA的较为可靠、有效的方法。研究发现胃癌染色体7q31.1至少有一个位点存在杂合性缺失的21例,占70%(21/30),D7S2459、D7S523、 D7S2502、D7S486、D7S480、D7S650、D7S2486各位点杂合性缺失频率分别为10.0%、6.7%、23.3%、43.3%、26.7%、 26.7%、20.O%, 缺失图谱分析显示部分胃癌常见最小缺失区域位于D7S2502-D7S480之间。统计学分析表明这一区带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缺失阳性率与病人年龄、性别、原发灶位置、病理分期、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不相关(P>0. 05)。结果表明胃癌病变肠化组织中存在染色体7q31.1杂合性缺失,但缺失频率较低, 在胃粘膜不典型增生组织中,至少一个位点有等位基因的缺失的11例,占36.7%(11/30),其中缺失频率最高的微卫星位点是D7S480为23.3%(7/30)。不同程度胃粘膜不典型增生患者中染色体7q31.1 LOH阳性率比较差别有显着性意义(P<0.01)。胃癌前病变阶段(肠化, 不典型增生)已经存在染色体7q31.1 LOH,7q31.1LOH是胃癌发生极早期的分子事件之一。结论:胃癌染色体7q31.1 常见最小缺失区域在D7S2502-D7S480之间,在D7S486附近可能存在与胃癌相关的抑癌基因。胃粘膜不典型增生7q31.1 区域LOH频率最高的位点是D7S480,该位点可能存在与胃粘膜不典型增生相关的抑癌基因。7q31.1 LOH可能是胃粘膜轻度不典型增生向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发展的重要分子标志。Chelex-100抽提法提取石蜡组织DNA较为有效、可靠。人工显微切割方法能提高LOH检测的准确性,而且简便、经济,适合基层实验室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6-10-01)

逄锦忠,钦伦秀,任宁,叶青海,荚卫东[9](2006)在《应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对肝细胞癌8号染色体短臂杂合性缺失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8p杂合性缺失(LOH)的特点及其与肝细胞癌(HC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p上5个具有高度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对62例HCC组织利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CM)技术进行LOH分析。结果有56.5%(35/62)的HCC患者在1个或多个基因位点发生LOH。LOH频率最高的3个位点依次为D8S298(51.1%,24/47)、DSS1771(48.8%,21/43)和 D8S264(43.5%,20/46)。D8S298位点肝内转移者的LOH频率明显高于无转移者(尸<0.05);在 DSS1771位点,肿瘤直径>3 cm的LOH频率明显高于≤3 cm组(P<0.05)。结论HCC在染色体 8p特定位点上LOH明显,在这些区域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与HCC发生发展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8p上部分位点的LOH与临床病理特征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华实验外科杂志》期刊2006年03期)

沃晓嫚,张帅,郭东林,李集临[10](2004)在《染色体显微切割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及许多高等动植物的基因序列分析研究,随着高度多态的DNA遗传标记的丰富和应用,取得很大的进步,但基因图中遗传标记分布不均,基因组的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分辨率不高,染色体特定区域遗传标记密度不高,无法建立高精度基因图,需要一种新的方法探索新的标记,获得染色体区带特异性的序列标签位点(STS)及表达序列标签(EST)构建克隆连锁群,分阶段有序地完成特异区带全序列分析,染色体显微切割技术在此方面显示出特有的优越性。自八十年代初首次应用以来,显微切割技术通过不断的与其他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已在人类及动植物的病理研究,文库构建,基因定位,克隆等领域广泛应用,并取得瞩目的成绩。(本文来源于《伤残医学杂志》期刊2004年04期)

染色体显微切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激光显微切割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能够快速稳定地从复杂组织获取均一样本的工具,该技术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并随着研究的不段深入,成为单细胞的分离和表达研究必不可少的应用工具。目前,使用激光显微切割分离细胞等研究已非常广泛,但在单条染色体分离的研究上,报道甚少,尤其在山羊上还没有激光显微切割的相关报道。因此,针对山羊单条染色体的分离进行细胞培养、膜玻片核型制备和激光显微切割等条件摸索,确定在ConA刺激剂作用下,培养48h后加入秋水仙素作用淋巴细胞5h,细胞生长良好,可以分离和获得较为理想的单条染色体。为大型哺乳动物的单条染色体分离研究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染色体显微切割论文参考文献

[1].唐江澎,董雷.揭秘0.2皮克重量下的“生命奥秘”[N].长沙晚报.2017

[2].刘志红,俎红丽,赵蒙,于梦然,王志新.山羊单条染色体激光显微切割的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14

[3].戢福云,钱频,吴国明,李福祥,郑世珍.应用染色体显微切割技术筛选人小细胞肺癌多药耐药相关基因的实验研究[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0

[4].高居荣,韩秀兰,封德顺,李兴锋.SLuCUT-A全自动激光显微切割系统植物染色体切割的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0

[5].高居荣,彭仁海,韩秀兰,李圣福,王承海.激光显微切割技术切割棉花单条染色体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

[6].杨红艳.杨树染色体显微切割技术研究[C].第六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大会论文集.2008

[7].王黎明,朱玉丽,李兴锋,刘树兵,王洪刚.染色体显微切割技术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2007

[8].王丽江,甘润良,苏琦.显微切割胃癌及癌前病变细胞分析染色体7q31.1杂合性缺失[C].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

[9].逄锦忠,钦伦秀,任宁,叶青海,荚卫东.应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对肝细胞癌8号染色体短臂杂合性缺失的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6

[10].沃晓嫚,张帅,郭东林,李集临.染色体显微切割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综述)[J].伤残医学杂志.2004

论文知识图

微动台20nm步长平动测量数据水平拉针仪用于染色体显微切割的染色体标本...染色体显微切割(示激光参数设置...染色体显微切割(示激光参数设置...染色体显微切割与微克隆技术

标签:;  ;  ;  ;  ;  ;  ;  

染色体显微切割论文_唐江澎,董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