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胁迫论文_王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黑暗胁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黑暗,眼点,低温,拟南芥,弧菌,生理,玉兰。

黑暗胁迫论文文献综述

王荣[1](2019)在《褪黑素对黑暗胁迫下栀子叶片衰老进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为茜草科(Rubiaceae)栀子属(Gardenia)常绿灌木。栀子除被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外,因其叶片色泽苍绿和叶质硬挺常被作为切叶材料,用作花束的装饰。栀子切叶在运输途中或置于室内时,常常处于黑暗或弱光的逆境条件,易使叶片变黄、衰老,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因此,如何采取相应措施缓解栀子叶片在弱光条件下的衰老进程已成为生产上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目前有研究表明,褪黑素可以在极低光照条件下(黑暗)延缓叶片衰老,为此,本研究应用褪黑素处理栀子叶片,探讨褪黑素处理对黑暗胁迫引起栀子叶片衰老的缓解效应,并进一步从叶片生理指标、解剖特征和分子水平上开展了相应的基础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0.05mM、0.1mM、1.0 mM和2.0mM四种不同浓度褪黑素(MT),均能不同程度地延缓黑暗胁迫下栀子叶片的衰老,其中1.0 mM浓度的褪黑素(MT1.0)溶液效果最佳,而较高浓度(2.0mM,MT2.0)会减弱延缓衰老的效果。经MT1.0处理的栀子叶片颜色保持翠绿,色度角H°、SPAD值、潜在最大光能效率最高,而丙二醛含量最低。(2)褪黑素处理(MT1.0)能够显着延缓黑暗胁迫下栀子叶片的黄化衰老。与对照叶片相比,MT1.0处理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o和Y(Ⅱ))提高,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含量降低;MT1.0处理的叶片中过氧化氢含量、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积累量、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降低,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保护酶活性提高;MT1.0处理的叶片的含水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提高。同时,MT1.0处理增加了叶片内源褪黑素水平和色氨酸脱羧酶基因(TDC)的表达水平。MT1.0处理激活了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系统以清除植物叶片中过量的活性氧。(3)在黑暗胁迫下,对照栀子叶片表面较为平坦,而MT1.0处理的叶片表面的角质层具有更明显的波纹状结构,两者气孔的大小和气孔开放度方面没有明显差别。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在黑暗胁迫下,对照栀子叶片中叶绿体发生降解,变成更圆的形状,同时脂质球体增加,叶绿体膜破损,而MT1.0处理的叶片叶肉细胞超微结构较为完整,叶绿体降解的较少。(4)将MT1.0处理与蒸馏水CK处理的叶片置于黑暗胁迫24 d后提取RNA进行转录组测序,总共组装成94812个高质量的unigenes,平均长度为1289 nt;对组装得到的Unigenes进行七大功能数据库注释,共有19669个Unigenes被不同数据库共同注释到。转录组测序显示外源褪黑素处理涉及植物多种生物过程,包括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和色素生物合成途径;其中,外源褪黑素导致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基因的上调,而脂质代谢和色素生物合成中的基因下调,植物激素信号转导中的基因部分上调和部分下调。(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5-01)

祁蒙,贾敏,刘夏燕[2](2018)在《黑暗胁迫下拟南芥叶片衰老突变体的筛选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片衰老作为叶片发育的最后阶段,是营养物质从叶片到其他器官的重新配置过程,对植物的适应环境至关重要。衰老突变体及衰老相关基因的鉴定,对在分子水平上理解叶片衰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拟南芥野生型为植物材料,通过EMS诱变技术构建突变体库,并建立了合理的黑暗胁迫体系诱导叶片衰老。利用该系统筛选到1个衰老表型加剧的衰老异常突变体accelerated senescence in dark1-1(asd1-1)。通过黑暗胁迫条件下对该突变体的叶绿素含量分析及叶片总蛋白含量的测定,确定了该突变体确实为叶片衰老加剧突变体,为寻找新的叶片衰老调控基因及揭示植物衰老途径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8期)

刘悦[3](2018)在《构建植物染色质状态数据库并研究黑暗胁迫下表观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植物表观遗传学的发展,植物表观基因组数据呈大幅度增长的趋势,急需对多种表观基因组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和集成分析,这将有助于注释基因组的功能元件,并对表观遗传机制进行深入地解析。然而,相比于人类基因组研究,目前植物的表观基因组整合和分析平台还很有限,同时,如何针对不同的植物数据类型选取合适的软件工具组合并构建相应的分析流程也是数据整合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因此,建设一个有效的植物表观基因组数据整合与挖掘平台显得尤其重要。本研究利用染色质状态识别结合自组织映射(self-organization mapping,SOM)图谱的手段整合、可视化和分析海量的植物表观基因组数据,探究表观遗传因子的协同关系和对基因表达的调控。首先,我整合了来自公共平台和实验室内部产生的216个拟南芥表观基因组数据,利用隐马尔可夫模型(ChromHMM)的算法将拟南芥基因组划分成36种染色质状态,共包括290,553个片段。我根据表观遗传标记组合方式和富集的特征区域对每个染色质状态进行注释,并根据其活性使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注。同时,我利用SOM算法将拟南芥基因组片段根据多种表观基因组数据的信号值聚类,重新排列至一个30X45的SOM图谱中。我构建了一个植物染色质状态数据库(PCSD,http://systemsbiology.cau.edu.cn/chromstates),目前包括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水稻(Oryza sativa)和玉米(Zea mays)叁个物种,整合了染色质状态、SOM图谱和表观遗传标记特征等信息,以UCSC基因组浏览器和SOM图谱作为可视化工具展示表观基因组数据。植物染色质数据库中还整合了 motif和GO分析工具,可以对查询到的感兴趣片段和相关基因进行功能分析。另外,PCSD数据库还提供表观基因组数据分析工具,用于染色质状态和SOM图谱比较分析。利用PCSD数据库,还可以分析家族同源基因之间染色质状态的保守性和多样性,查询了激素相关基因上游结合的转录因子,等等。除了有助于发现隐藏在基因组中的功能元件,植物染色质状态分析平台还有利于深入解析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应答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黑暗胁迫导致叶片衰老、下胚轴和叶柄的伸长、提前开花等复杂的性状,目前大规模转录组数据揭示黑暗处理后包括转录因子在内的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生了显着变化,但是,对于黑暗胁迫下表观遗传调控及其协同作用的研究还未见报道。为了深入研究黑暗胁迫下表观遗传标记的特征及动态变化,我分别对DHSs、组蛋白修饰和small RNA特征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比较黑暗胁迫和正常光照条件下这些表观遗传标记的区别,并结合了转录组数据,挖掘黑暗胁迫下的关键基因,构建相应的调控通路和网络。同时,我进一步利用PCSD平台中的SOM图谱对黑暗胁迫下的多种表观基因组数据进行集成分析。我先利用DNase-seq分析,探索拟南芥长时间黑暗处理后染色质开放区域的变化及其与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我发现黑暗处理后常染色质区域的DNaseⅠ超敏感位点(DNase Ⅰ hypersensitivity sites,DHSs)明显减少,但DHSs增加的区域主要是在位于着丝粒附近的Gypsy型TE的位置上,提示黑暗处理可能使常染色质紧密而异染色质疏松。同时,我结合RNA-seq分析了 DHSs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发现黑暗处理下DHS信号减少且下调的基因主要与光合作用相关,且通过转录因子和motif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光合作用相关的基因在黑暗处理下受到抑制,可能与逆向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GLK1的调控有关。此外,我还发现一些参与RdDM途径的基因在黑暗处理下DHSs和表达有减少的趋势,接着我利用sRNA-seq分析TE相关的siRNA,发现siRNA在黑暗处理后的表达变化与DHSs的变化相一致,这进一步说明了在黑暗胁迫下DHSs影响了 TE的活性。除了 DNase-seq数据分析,我还利用ChIP-seq数据研究了黑暗胁迫下的H3K4me3和H3K27me3动态变化。我发现黑暗处理下H3K4me3修饰的水平呈现增加趋势。结合RNA-seq数据分析,我鉴定了黑暗处理后H3K4me3修饰水平增加且表达上调的474个基因,GO和GSEA功能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基因主要与衰老和自噬作用相关,说明黑暗胁迫下衰老和自噬作用与H3K4me3的调控密切相关。此外,我对黑暗胁迫和自然衰老下的H3K4me3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发现H3K4me3的变化在两种情况下既有交叉又有差异。同时,我发现黑暗处理后许多转录因子和miRNA的H3K27me3水平降低。MADS、WRKY和MYB等与发育和环境适应相关的转录因子黑暗处理后H3K27me3发生了变化。另外,我还发现黑暗胁迫下很多miRNA的表达水平发生了变化,其中包括与叶片发育和开花相关的miRNA。最后,我利用PCSD平台中的SOM图谱对表观基因组数据集成分析,发现黑暗胁迫使DHSs、H3K4me3、H3K27me3在其特征区域发生明显的变化,DHSs和H3K27me3主要表现为黑暗减少,而H3K4me3主要表现为黑暗增加。通过对这些变化区域中相关基因进行分析,发现不同表观遗传标记变化所影响的基因存在差异。例如,DHSs的变化主要调控了光合作用相关的基因,H3K4me3的变化调控了衰老和自噬作用相关的基因。这些结果说明了黑暗胁迫下DHSs、H3K4me3、H3K27me3、small RNA等表观遗传标记各司其职,协同调控基因的表达,影响叶片衰老、下胚轴和叶柄生长、早开花等表型。通过对黑暗胁迫下不同表观遗传标记的协同作用进行分析,既直观地展示了多种表观遗传标记在黑暗胁迫下的动态变化和协同调控,也测试了 PCSD分析平台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综上所述,我收集了公共平台和本实验室自行产生的拟南芥表观基因组数据,利用染色质状态识别并结合SOM图谱的方法对其整合,构建了一个表观基因组数据集成分析和可视化平台,即植物染色质状态数据库(PCSD),以便利于注释基因组上的功能元件,探究表观遗传因子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进而我利用多种表观基因组数据集成分析探索了黑暗胁迫下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我整合分析了 DNase-seq、ChIP-seq、sRNA-seq等多种表观基因组数据及转录组RNA-seq数据,对表观遗传标记的变化规律进行探索,并结合了染色质状态识别和SOM图谱的方法探究表观遗传的协同调控,以期从表观遗传的水平上揭示拟南芥应答黑暗胁迫的表观调控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李招弟,马履一,陈发菊[4](2009)在《黑暗和光照条件下低温胁迫对红花玉兰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5℃正常生长的苗木为对照,研究了在黑暗和光照条件下低温(5℃)胁迫对红花玉兰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质膜相对透性升高,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增加,且光照处理高于黑暗处理;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且光照处理的含量小于黑暗处理;SOD活性升高,且光照处理高于黑暗处理;光照处理POD活性升高较小,黑暗处理POD活性低于对照。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SOD活性的提高可能是植株抗寒性机制的重要因子。(本文来源于《福建林业科技》期刊2009年02期)

蔡卓平,危蔚,段舜山[5](2008)在《叁角褐指藻对黑暗胁迫的生理响应(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黑暗条件对叁角褐指藻生长及生化组成的影响,并探讨叁角褐指藻对黑暗环境的生长适应能力,我们对该藻进行12 d的黑暗处理,着重测定了藻细胞密度、生物量、叶绿素a、可溶性糖和蛋白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叁角褐指藻对黑暗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忍耐能力,在12 d的长期黑暗胁迫条件下依然可以存活,而藻细胞生化组成对黑暗的响应程度很可能是该藻得以维持细胞低水平生长的主要原因。随着黑暗处理时间的延长,叁角褐指藻生长状况受抑制的程度增大,其生长及生化组成与对照组相比发生了极显着的变化。实验结束时,黑暗处理下的藻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分别降低到2.93ⅹ105 cells.ml-1和0.011 g.ml-1,仅为对照的8.0%和37.3%。同样地,黑暗环境也明显地抑制了叁角褐指藻体内生化物质的合成与积累,黑暗处理12 d时藻细胞的叶绿素a、可溶性糖和蛋白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了约89%、87%和85%。研究结果可为海洋微藻种质的筛选、种质资源库的构建及微藻生物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08年01期)

张珍萍,段舜山,刘振乾,李爱芬,徐宁[6](2005)在《眼点拟微绿球藻在黑暗胁迫下的超补偿生长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LRH-GII型光照培养箱培养试验藻种,设置了持续黑暗胁迫(分6个强度处理)和间断黑暗胁迫(分4个模式处理)两项试验,研究了眼点拟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oculata)在不同环境胁迫下的生理生态变化和该藻种在黑暗胁迫下的超补偿生长响应情况.两个试验的结果均显示,眼点拟微绿球藻在持续黑暗胁迫和间断胁迫后,均表现出明显的超补偿作用现象.黑暗对眼点拟微绿球藻的生长造成显着抑制,但是适当进行黑暗胁迫以后恢复生长,微藻具有更强的生长繁殖能力,细胞净增率最大可达123%.经SSR测验,不同的胁迫方式、胁迫持续时间和胁迫模式与超补偿现象发生时间及强度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期刊2005年03期)

危蔚[7](2005)在《叁角褐指藻在黑暗和紫外胁迫下的补偿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叁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是硅藻门、羽纹纲、褐指藻目、褐指藻属的一种海洋微藻,它不仅是近海初级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而且是水产养殖饵料生产和高价值活性产物开发利用的优质经济微藻。研究设置了持续黑暗12天和短期黑暗加紫外辐射胁迫两个试验。在黑暗加紫外辐射试验中,区分正常光照4天(L4)、持续黑暗2天(D2)和持续黑暗4天(D4)叁种情况,每种情况又分设5个紫外辐射时间梯度:无辐射(UV0)、0.1分(UV0.1)、0.8分(UV0.8)、2分(UV2)、5分(UV5)。测定了细胞密度、生物量、叶绿素a、细胞内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1)叁角褐指藻在持续12天黑暗胁迫下,藻细胞密度、生物量、叶绿素a、细胞内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等指标均显着降低,黑暗胁迫第12天的细胞密度为2.93×10~5cells·ml~(-1),仅占对照的2.83%。(2)叁角褐指藻在0.1分钟和0.8分钟紫外辐射处理下,藻细胞密度、生物量、叶绿素a、细胞内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等指标均高于或等于对照;2分钟和5分钟紫外辐射处理的细胞密度、生物量以及细胞内活性物质含量均低于或等于对照。(3)叁角褐指藻持续2天黑暗胁迫处理的细胞密度、生物量、叶绿素a、细胞内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均等于或高于对照,而持续4天黑暗胁迫处理在多数情况下使叁角褐指藻受到难以恢复的伤害。(4)各黑暗和紫外辐射胁迫组和对照组到达各项指标的最大值的时期均在叁角褐指藻生长的中后期,且随胁迫强度的增大,所需时间增长。(5)叁角褐指藻在某种特定的黑暗或/和紫外辐射胁迫条件下,能够发生补偿和超补偿生长作用的研究结果具有两方面的应用参考价值:一是在经济微藻的规模化培养方面,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超补偿作用的正面效应;二是在有害藻华及赤潮监测和防治方面,能够及时预测和有效避免藻类超补偿作用的负面效应。(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05-05-01)

陈洁[8](2003)在《叁种海洋经济微藻的共培养效应及其对孤菌与黑暗胁迫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眼点拟微绿球藻(N.oculata)、扁藻(Platymonas sp.)、四列藻(T.tetrethele)这叁种海洋经济微藻为材料,采用共培养的方式,探索性的研究了这叁种经济微藻两两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黑暗胁迫下的抗性分析,为进一步系统全面的研究藻类之间的他感作用奠定基础。同时围绕海洋经济微藻共培养与海洋弧菌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旨在摸索微藻培育的最佳状态以及其抗弧菌的生态调控的可能性。本文得到的实验结果为微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微藻共培养体系的排斥弧菌的理论性研究提供科学数据,为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提供支持,同时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本文研究的两组海洋经济微藻:眼点拟微绿球藻(N.oculata)和扁藻(Platymonas sp.)、眼点拟微绿球藻(N.oculata)和四列藻(T.tetrethele)在共培养的条件下,表现出种间的相互抑制效应。而且Platymonas sp.和T.tetrethele的种间竞争力均大于N.oculata。在黑暗胁迫的作用下,N.oculata与T.tetrethele共培养细胞SOD活性几乎都低于N.oculata,T.tetrethele单种培养的同一水平。但总体来说,黑暗培养对N.oculata与T.tetrethele的生长最不利,在黑暗培养条件下,藻细胞SOD活性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先黑后适光的培养方式对N.oculata最有利,其细胞SOD活性逐渐下降,细胞数目逐渐增多,黑暗胁迫5天对N.oculata并未造成致命的伤害,并在解除胁迫后藻细胞生长得更好,存在超补偿现象。适光培养对T.tetrethele最有利。在弧菌对微藻共培养的影响研究中表明:不论N.oculata与T.tetrethele是单种培养还是共培养,都对低浓度及高浓度弧菌A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低浓度弧菌A对处于指数生长期的N.oculata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但其对T.tetrethele的生长却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高浓度弧菌A对处于指数生长期的N.oculata与T.tetrethele的生长没有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03-04-01)

周伟军,KRISTIANSSONBo[9](2000)在《黑暗条件下逆境胁迫诱导油菜籽次生休眠(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Oilseed rape seeds(Brassica napus L.) harvested from mature plants require only imbibitionof water and a suitable temperature.D(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00年05期)

黑暗胁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叶片衰老作为叶片发育的最后阶段,是营养物质从叶片到其他器官的重新配置过程,对植物的适应环境至关重要。衰老突变体及衰老相关基因的鉴定,对在分子水平上理解叶片衰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拟南芥野生型为植物材料,通过EMS诱变技术构建突变体库,并建立了合理的黑暗胁迫体系诱导叶片衰老。利用该系统筛选到1个衰老表型加剧的衰老异常突变体accelerated senescence in dark1-1(asd1-1)。通过黑暗胁迫条件下对该突变体的叶绿素含量分析及叶片总蛋白含量的测定,确定了该突变体确实为叶片衰老加剧突变体,为寻找新的叶片衰老调控基因及揭示植物衰老途径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黑暗胁迫论文参考文献

[1].王荣.褪黑素对黑暗胁迫下栀子叶片衰老进程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9

[2].祁蒙,贾敏,刘夏燕.黑暗胁迫下拟南芥叶片衰老突变体的筛选及鉴定[J].江苏农业科学.2018

[3].刘悦.构建植物染色质状态数据库并研究黑暗胁迫下表观调控机制[D].中国农业大学.2018

[4].李招弟,马履一,陈发菊.黑暗和光照条件下低温胁迫对红花玉兰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福建林业科技.2009

[5].蔡卓平,危蔚,段舜山.叁角褐指藻对黑暗胁迫的生理响应(英文)[J].生态科学.2008

[6].张珍萍,段舜山,刘振乾,李爱芬,徐宁.眼点拟微绿球藻在黑暗胁迫下的超补偿生长响应[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5

[7].危蔚.叁角褐指藻在黑暗和紫外胁迫下的补偿作用[D].暨南大学.2005

[8].陈洁.叁种海洋经济微藻的共培养效应及其对孤菌与黑暗胁迫的响应[D].暨南大学.2003

[9].周伟军,KRISTIANSSONBo.黑暗条件下逆境胁迫诱导油菜籽次生休眠(英文)[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0

论文知识图

10MsTMT基因在黑暗胁迫下的...4-丨2?/和A(/7突变体表型一巧黑暗胁迫处理对ndhFc290位编...表明短时低温黑暗胁迫不会对冷敏...4-31表观遗传标记之间的关系(A...在25°C和100μmolm-2s-1光强下恢复过...

标签:;  ;  ;  ;  ;  ;  ;  

黑暗胁迫论文_王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