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广圣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道德真经广圣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道德真经广圣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真经,道德,道德经,宇宙论,注疏,生命,反义词。

道德真经广圣义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王卉,刘振文[1](2017)在《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版本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唐末五代着名"道门领袖"杜光庭在天复元年(901年)作《道德真经广圣义》,以唐玄宗《道德经》注疏的"圣义"而发挥己意。《广圣义》体例为经、注、疏、义,即《老子》经文、唐玄宗注、唐玄宗疏、杜光庭释义。本文认为杜光庭《广圣义》经文和唐玄宗《御注》、《御疏》为同一底本,即唐玄宗定本,此定本以河上公本为主要依据。日本藏有《广圣义》手抄本,本文通过对《道藏》本和日手抄本《广圣义》在版本、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认为日手抄本为宋嘉定本,与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所载《广圣义》应为同一底本。(本文来源于《宜春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孙国洋[2](2017)在《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中的生命哲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杜光庭(850—933),唐末五代着名的道教理论家,上承唐代道教重玄哲学,下启宋金元时期道教内丹心性学思想,在唐宋道教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道德真经广圣义》是杜光庭在唐玄宗《道德经》注疏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将玄宗皇帝《道德经》注疏中的治国修身理念做了进一步的发挥,把《道德经》重新定位在“理国理身”的宗旨上,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杜光庭继承了道教传统,将“道”看作是生命的本源,认为人的生命是禀道受气而来,人要想获得生命的长存,必须保道养气。同时,杜光庭关注的不仅是人的肉体长存,而且更加注重追求人的精神超越,他吸收融合儒释道叁教思想,强调返性、炼心,并希冀通过心性的修养,最终实现形神俱全而成仙归道的道教终极理想。最后,他在指出“理身”是出家人和世俗人应该共同遵循的修身准则之后,又将“理身”看作是“理国之本”,理国的关键在于理身,也强调应该依从“道”的清静无为的原则来治理国家,拯救人心,实现社会的太平。杜光庭沿用了唐玄宗“神道设教”的政治目的,不仅注重肉体的修炼,更是将“经国理身”归结为《道德经》的根本要旨。所以,其《道德真经广圣义》中的生命哲学在关注人的个体生命超越的同时,还有一种强烈的关注国家治理和社会安定的情怀。(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7-05-24)

李延仓[3](2017)在《易学视域下杜光庭的理身理国思想——以《道德真经广圣义》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易学视域对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的理身理国思想做了探讨。杜氏在修心去欲论、撝谦执柔论、施仁修德论、得民悦民论、理国之戒论、无为而治论等理身理国思想中都成功地融入了易学思想。杜氏等道教学者的以《易》解《老》,使我们从特定的侧面得以窥见唐代《易》《老》之学思想会通的事实。不仅如此,他们还通过互释、会通,不断赋予《易》、《老》等传统经典以新的义涵,使其获得了传播发展的无限生命力。(本文来源于《周易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刘蔚[4](2010)在《简论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之道德修养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杜光庭是唐末五代道门领袖、医学家,道教在北宋再度复兴前的集大成者。《道德真经广圣义》50卷是其代表着作之一,其思想在道教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杜光庭十分重视个体道德修养,主张每一个人都应当秉承"养身促育德",把身心健康与品德完善密切联系,方能造就良好的内在品性。在个体应该如何"体道修心"方面,杜光庭提出了"窒欲"、"积和"、"虚心"的道德修养论,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期刊2010年09期)

廖扬敏[5](2010)在《《道德真经广圣义》反义聚合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道德真经广圣义》反义词的穷尽性描写,并将它与《现代汉语词典》的反义词对比,得出其反义词聚合特点:大量同义词进入反义聚合;新的组合搭配催生新义项;义项趋减,个数渐增;临时构组的反义对子数量繁多;书面语色彩浓厚。(本文来源于《语文知识》期刊2010年03期)

陈文佳[6](2009)在《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的庄子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真经广圣义》以唐玄宗《道德真经》注疏为底本,参进己见,对玄宗的老学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发和扩充,对历史上的老学作了一次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总结,基本构建了杜光庭道教哲学的思想体系。在诠释方式上,此书广引道、儒两家经典,其中尤以引用《庄子》次数最多。杜光庭对庄子文本的理解与阐发,实际上仍是为他自身的老学乃至道教理论体系服务的。杜光庭深受庄子思想的启发与影响,广泛地继承了庄子学说,并将其融入他的道论、心性论、修道论以及经国理身论等道教哲学思想之中。对于《道德真经广圣义》中庄子观的梳理与解读,从宏观方面来讲,可以探究唐末五代时期《道德经》注疏学的理论水平,且能明白地看出老学发展的轨迹。进而理解这一时期道家哲学思想发展趋势对杜氏思想的影响。本文着重举证,并分析杜光庭在《道德真经广圣义》一书中援引《庄子》文本时对《庄子》文意的理解与发挥情况,探讨杜氏庄子观与其“道论”、“心性论”、“修道论”等道家及道教哲学思想之间的脉络关系,证实杜光庭的庄子观,是牢牢嵌合在他整个道教哲学体系之中的。(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李刚[7](2007)在《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身国同治”的生命政治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认为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发挥唐玄宗注疏《道德经》的“圣义”,以身体作为“身国同治”的出发点,并设计了一整套“身国同治”的规则,如崇道、尚道德、无为、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等,以此治身则长生,以此治国则太平。(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07年01期)

孙亦平[8](2006)在《论道教宇宙论中的两条发展线索——以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唐末五代“道门领袖”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为例,来说明在道教宇宙论中始终存在着两条不同的线索:一是从神学上提出带有神喻启示特点的宇宙神创说,以彰显“道”的主宰性、神圣性与超越性;二是从哲学上建构了以“道气”为本的宇宙生成论,力图对宇宙世界以及人的生存作出一个根本性的解释,从而为人的修道实践提供依据。只有厘清这两条线索相互交涉的复杂关系,才能更好地把握道教宇宙论思想的基本特点。(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研究》期刊2006年02期)

孙亦平[9](2002)在《汉唐《道德经》注疏与老学思想的发展——以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序》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杜光庭作为唐末五代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其代表作《道德真经广圣义》的《序》中,详细记述了从汉至唐历代六十余家《道德经》注疏本,并在后面的正文中对这些注疏本的宗旨意趣作了独到的分析与评价,从而留下了一篇弥足珍贵的史料。本文将这篇《序》文所提供的《道德经》注疏目录放到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中钩沉索隐,既展现老学思想通过注疏的方式而曲折发展的基本理路,同时也阐明杜光庭是如何在评判前人注老的宗旨意趣的基础上,在自己的《道德真经广圣义》创作中别立新解,从而将道教老学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哲学史》期刊2002年04期)

刘蔚[10](2002)在《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道德培养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的道德培养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道家道教道德培养思想,把老庄的自然人性论发展为“性本清静”的人性论,并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不执言教”的道德教育思想,对老庄“行不言之教”的道德教育思想实现了理论的突破。杜光庭的道德修养思想,则阐述了心理平和、道德调节、道德意志间的关系。“斯报必验”的道德赏罚思想,吸收了佛教“善恶有报”的因果轮回思想。在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至德之士”的道德理想人格模式。 《道德真经广圣义》的道德培养思想具有吸收儒佛,注意激发人们内在的道德需求等特点,其中有许多合理而颇具特色的伦理思想值得我们认真挖掘。(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2-01-01)

道德真经广圣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杜光庭(850—933),唐末五代着名的道教理论家,上承唐代道教重玄哲学,下启宋金元时期道教内丹心性学思想,在唐宋道教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道德真经广圣义》是杜光庭在唐玄宗《道德经》注疏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将玄宗皇帝《道德经》注疏中的治国修身理念做了进一步的发挥,把《道德经》重新定位在“理国理身”的宗旨上,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杜光庭继承了道教传统,将“道”看作是生命的本源,认为人的生命是禀道受气而来,人要想获得生命的长存,必须保道养气。同时,杜光庭关注的不仅是人的肉体长存,而且更加注重追求人的精神超越,他吸收融合儒释道叁教思想,强调返性、炼心,并希冀通过心性的修养,最终实现形神俱全而成仙归道的道教终极理想。最后,他在指出“理身”是出家人和世俗人应该共同遵循的修身准则之后,又将“理身”看作是“理国之本”,理国的关键在于理身,也强调应该依从“道”的清静无为的原则来治理国家,拯救人心,实现社会的太平。杜光庭沿用了唐玄宗“神道设教”的政治目的,不仅注重肉体的修炼,更是将“经国理身”归结为《道德经》的根本要旨。所以,其《道德真经广圣义》中的生命哲学在关注人的个体生命超越的同时,还有一种强烈的关注国家治理和社会安定的情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德真经广圣义论文参考文献

[1].王卉,刘振文.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版本探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7

[2].孙国洋.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中的生命哲学研究[D].湘潭大学.2017

[3].李延仓.易学视域下杜光庭的理身理国思想——以《道德真经广圣义》为中心[J].周易研究.2017

[4].刘蔚.简论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之道德修养思想[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

[5].廖扬敏.《道德真经广圣义》反义聚合浅析[J].语文知识.2010

[6].陈文佳.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的庄子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7].李刚.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身国同治”的生命政治学[J].宗教学研究.2007

[8].孙亦平.论道教宇宙论中的两条发展线索——以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为例[J].世界宗教研究.2006

[9].孙亦平.汉唐《道德经》注疏与老学思想的发展——以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序》为中心[J].中国哲学史.2002

[10].刘蔚.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道德培养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02

标签:;  ;  ;  ;  ;  ;  ;  

道德真经广圣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