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黄栋(靖江市斜桥中学,江苏泰州214500)

语文教育长期采用的是集体的、灌注的、记忆的教学,这样就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很难得以完善。只有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他们才会愉快、积极、广泛的学习。

一、鼓励发现,主动出击

发现问题的能力是逐步培养的。在学生刚刚产生疑问时教师就要抓住现象引导学生深入到篇章中去。而且要在学生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或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以及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激发学生思考,或者引导学生相互提问,寻求答案。这种循循善诱能持之以恒的培养学生“生疑”的能力。

《荷塘月色》一文抒发了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相结合的思想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理。这种复杂心理可以通过背景介绍先告诉学生。可这种情感学生一时难以把握,教师应鼓励学生寻疑、解疑、答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经验主动出击。在其稍有成就感的同时,就大加赞赏,使之挖掘到更多的东西。

新课程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话语权学生化,其实就是还学生的“话语权”,就是教师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能主动获取、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二、物我同一,愉悦学习

缺少旺盛的求知欲,学生就不能真正进入到学习语文的状态中去,也就不能充当学习主体的角色,去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在教学中,要先把学生的心抓住,使他们有一种学习的愿望。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除了尊重学生、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外,还要为学生主体参与学习创造条件,教材是学生学习必备的工具,教师应以教材为手段,用好、用足。不过真正的“教材”应当是经过“处理的课文”,因而教师备课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摈弃简单重复劳动,努力开掘教材中能力训练素材和具有思维价值的学习内容,再通过“变序、连线、采点、拓展、比较”等方式加以合理组合,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永远具有距离感与新鲜感,从而不断强化其深入钻研的欲望。通过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表现力与魅力,学生领悟到文章蕴含的情和义,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积极性。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写出了作者对秋的感受,素材独特,视角新颖,而主题却较明显,教师可浅文深教,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作者选取素材的心境、背景、意图等,让他们站在作者的立场构建自己心中的秋,并速“绘”一幅秋色图,比较课文与自己所作的异同,找找原因,共同体会物我同一的境界,情景交融的场景。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发表的悼词,属演讲辞类。《不自由毋宁死》也是一篇演讲辞,通过比较两文的异同,大家掌握了演讲辞的特色,了解了马克思与恩格思的革命友谊,见识了帕特里克·亨利的大气,并为学校的国庆演讲比赛准备了素材。学生积极思考,轻松自我,不仅学得愉快、扎实,还从求知中获得了乐趣。

三、拓展课堂,丰富积淀

语文教学本身早已超出了课堂的范围,语文本身又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广泛性,为了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拓展课外学习这个大课堂。

教师积极热心地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可培养读书兴趣。教师一方面可有计划、有目的的推荐优秀作品,另一方面可结合有关课文对比阅读,或彼此交流。

《荷花淀》属于“白洋淀派”,而与之迥异的“山药蛋派”的作品就是推荐之需,如赵树理的名作《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两种个性鲜明,特色迥异的作品一下子就会激起学生的兴趣。学习文言文一般比较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主动性较低,而利用对比阅就能大大改变这种状况。

《虎符》是郭沫若同志根据《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改编的,学生看了剧本后,就会对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引发思考。

《五人墓碑记》与《明史·周顺昌传》都介绍了五人和周顺昌,但文体不同,写作目的不同,其写法就不同。通过对比,拓宽了课堂学习的容量,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积淀,激发了学生关注作品,感受生活的意识。

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并乐于做学习的主人,将会大大的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标签:;  ;  ;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