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论文_邓若寒

导读:本文包含了余光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乡土文学,生死观,香港中文,日偏食,天狼星,大学,文学。

余光中论文文献综述

邓若寒[1](2019)在《论余光中的乡愁诗》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台湾乡愁文学的代表人物,余光中对于乡愁的书写保持着一份高度的文化自觉,乡愁诗文既成就了余光中,也引领着他完成了对生命起点的回归。本文在参考一些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剖析余光中的乡愁诗歌文本,同时通过对其乡愁诗和非乡愁诗以及他的乡愁诗和同时代诗人的乡愁诗的比较分析,求得对于余光中乡愁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的更多理解。(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35期)

白坤峰[2](2019)在《暖暖那冷雪——向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致敬》一文中研究指出童年看雪"冰花"间:北方室内玻璃上的冰雪小园林比褪红窗花外的白雪大世界更真实。正如透过南方之雪回望北国之遥雪,后者反而更清晰。青年看雪酒楼上:劣酒与简餐,热梦与凉世。中年看雪天地间:人生如梦,梦里能看几场雪?正如人生能看几次梨花几次明月、几次春水几次秋波,几次兰亭几次牡丹、几次红楼几次青山、(本文来源于《新作文(高中版)》期刊2019年12期)

黄维梁[3](2019)在《消失了,满天壮丽的霞光——余光中诗文里的生与死》一文中研究指出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李怡院长、张放(张叹凤)教授邀请和安排,2018年10月杪我在成都做了两场报告:10月29日夜晚七时至九时在四川大学双流校区;10月30日夜晚七时至九时在西南民族大学武侯校区。两场的报告都以"消失了,满天壮丽的霞光——余光中诗文里的生与死"为题;第一场的主持人是张放教授,第二场是西南民大文学院院长杨荣教授。本文根据第二场报告的录音整理而成。现场录音由四川师范大学的张叉教授和他的硕士研究生余秋蓉同学整理成书面记录,我感谢他们两位辛劳的工作。我阅读书面记录,对内容极小幅度地加以增删,对文句则有很多改动和修饰,成为下面文本。本文保留杨荣教授在报告前对我的介绍、报告后同学和我之间的问答,以及杨荣教授的结语。(本文来源于《华文文学评论》期刊2019年00期)

陈义芝[4](2019)在《在高寒的天顶:余光中的文学地位与现实处境》一文中研究指出余光中先生辞世,我除觉哀伤,还有深沉的感慨。这一学期,在台师大研究所的课堂,我多次讲到余先生的成就与影响,希望有学生写他的研究论文,不论是现代散文或现代诗。图书馆明年规划"跟着诗人游历世界"的系列演讲,馆员问我人选,我推荐了余光中及洛夫、杨牧等人。诗人遽然逝世,(本文来源于《华文文学评论》期刊2019年00期)

寒山碧[5](2019)在《我眼中的余光中先生》一文中研究指出余光中先生享高寿而终,网络和报刊议论蜂起,我虽非余先生之门生故旧,也有几句话想说。我当年泅水抵港之后就得闻余先生之大名,余先生以诗名,但对余先生之诗坊间评价不一,褒者如黄维梁兄等,几乎要棒之为诗圣;贬者如蓝海文,贬损得只值一钱,并为之动手术(改余光中的诗)。我读余先生之诗不多,也不想对余诗作深入的评价,我浮表的感觉是,间有佳作,(本文来源于《华文文学评论》期刊2019年00期)

张叉,余秋蓉[6](2019)在《余光中诗文作品中的生死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余光中的诗文作品中有大量直接与间接的关于生死问题的描写,流露了他对死亡的恐惧。对人生必死铁定的规律有清醒的认识是余光中对死亡产生恐惧的根本原因,而其漂泊飞散、亲人离世与暮年意识又强化了这种心理。面对死亡的恐惧,余光中采取了坚持积极进取、从事文学活动、胸怀祖国统一、珍惜现世生活、看重亲情友谊、纵情日月山水等方式予以消解,从而让内心在一定程度上趋于平和与宁静。余光中诗文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死观既体现了中国儒佛道文化的精神,又蕴涵着西方文化的思想,是中西方文化交错穿插、彼此融合的高度的统一体。(本文来源于《华文文学评论》期刊2019年00期)

朱天一[7](2019)在《余光中诗歌的“不隔”追求——从两稿《天狼星》及若干诗论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隔与不隔"作为一组由王国维提出、影响广泛的美学范畴,其意义的含混性时常令人难以正确把捉、厘清概念,因而产生了许多争鸣。~①朱光潜、钱锺书、叶嘉莹、罗钢、蒋原伦等学者均曾撰写专文、专着对这组概念给出自己的看法,朱光潜以"隐与显"来解释概念、~②钱锺书取道"'语语都在目前'(本文来源于《华文文学评论》期刊2019年00期)

张旭[8](2019)在《地域视角下余光中诗歌中的巴蜀文化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古至今众多文人雅士驻足于巴山蜀水之间,巴蜀文化的精神气韵也被很多作家书写,余光中的诗歌中就体现着诸多巴蜀之地的地理名称、方言俗语和童年记忆。巴蜀是余光中的第二故乡,也是他的精神原乡,巴蜀文化奠定了余光中一生的精神底蕴,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养料。余光中的诗歌在对巴蜀之地的地理事物、方言词汇以及内心记忆的书写中渗透着自我的生命感悟,在这份独特的生命体验中饱含着诗人对故乡的归依和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浸透着诗人深切的乡愁之情。(本文来源于《安康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曹凌云[9](2019)在《时光剪不断的情谊》一文中研究指出时光总会赋予我独有的回忆。2010年1月,着名诗人余光中先生携夫人范我存、女儿余季珊来温州参加龙湾区文联成立10周年纪念活动,与我们亲密相处了8天,结下了诚挚的情谊。之后的几年里,我与余老多次通话或信件往来,表达了我想去台湾看望他与师母的心愿。不料在20(本文来源于《温州日报》期刊2019-10-16)

金圣华[10](2019)在《从余光中的译论译品谈文学翻译的创作空间(九)》一文中研究指出余光中翻译的版图幅员辽阔,其中最多的文类是诗,14本译着之中,共占6本,不但有外译中的作品,还有诗人把自己作品翻成英文的《守夜人》。历来讨论余光中译诗的论文,最为丰硕,仅仅以2015年高雄第一科技大学举办的国际会议上提交的论文来算,已有7篇之多。因此,此处不欲赘言,只借助一些例子,以审视英译中、中译英双向过程中创作空间宽窄收放的实况。(本文来源于《英语世界》期刊2019年10期)

余光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童年看雪"冰花"间:北方室内玻璃上的冰雪小园林比褪红窗花外的白雪大世界更真实。正如透过南方之雪回望北国之遥雪,后者反而更清晰。青年看雪酒楼上:劣酒与简餐,热梦与凉世。中年看雪天地间:人生如梦,梦里能看几场雪?正如人生能看几次梨花几次明月、几次春水几次秋波,几次兰亭几次牡丹、几次红楼几次青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余光中论文参考文献

[1].邓若寒.论余光中的乡愁诗[J].名作欣赏.2019

[2].白坤峰.暖暖那冷雪——向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致敬[J].新作文(高中版).2019

[3].黄维梁.消失了,满天壮丽的霞光——余光中诗文里的生与死[J].华文文学评论.2019

[4].陈义芝.在高寒的天顶:余光中的文学地位与现实处境[J].华文文学评论.2019

[5].寒山碧.我眼中的余光中先生[J].华文文学评论.2019

[6].张叉,余秋蓉.余光中诗文作品中的生死观[J].华文文学评论.2019

[7].朱天一.余光中诗歌的“不隔”追求——从两稿《天狼星》及若干诗论说起[J].华文文学评论.2019

[8].张旭.地域视角下余光中诗歌中的巴蜀文化书写[J].安康学院学报.2019

[9].曹凌云.时光剪不断的情谊[N].温州日报.2019

[10].金圣华.从余光中的译论译品谈文学翻译的创作空间(九)[J].英语世界.2019

论文知识图

余光中《对影丛书—文采画风》余光中余光中--图1余光中--图2余光中夫妇亲切抚摸南朝石刻( 摄影:...书一中宜部精神文明建设f五个一工程‘鱿...

标签:;  ;  ;  ;  ;  ;  ;  

余光中论文_邓若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