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冷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道德冷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道德冷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道德,冷漠,现象,德育,缺失,利己主义,经济人。

道德冷漠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刘斌,付宇含,周小雪[1](2019)在《道德冷漠的隐性机制:电子媒介及其娱乐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冷漠在现代社会有其生成机制,但建立在电子媒介及其娱乐化基础上的产生机制却不易察觉,本文由《娱乐至死》谈起,指出电子媒介及其娱乐化致使人们道德认知窄化、道德情感弱化、道德行为受限,从而产生道德冷漠。然而,德育不能冷漠,德育可以通过提升媒介素养、建构个体共情和实践道德行为的途径营造良好氛围,从而拒绝道德冷漠。(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28期)

李金鑫[2](2019)在《道德冷漠与实践慎思》一文中研究指出通常而言,实践慎思被认为具有工具理性的功能。实践慎思的要义在于人如何明智地行动并实现道德目的。但是人们对道德活动中代价与风险的权衡内蕴了道德冷漠的可能。此种冷漠既有可能是因为利己主义者将他人作为纯粹的手段,也有可能因为意志软弱导致行动理由失效。道德冷漠以"现象"的方式呈现人的慎思能力的有限、行动者可能留有的遗憾。同时,离开实践理性的导向以及人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实践慎思有可能沦为一种理性计算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理论界》期刊2019年09期)

田仰峰[3](2019)在《探讨初级中学师生关系中道德冷漠的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冷漠是师生关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师生间暴力、冷暴力等冷漠化现象在当今师生关系中也日益凸显。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身心发展尚不健全,认知能力尚待完善,且该阶段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做出极端的应激性反应。这导致师生之间感情的维系比其他任何学段都更加重要。(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下)》期刊2019年06期)

范香延[4](2019)在《学校德育视域下道德冷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冷漠,是指道德主体对道德责任的推拒,是道德情感的麻木,表面上看只是对责任的简单否定而已,实际上则是对人性的否定,带有非常严重的人性和社会后果。当前学校德育视域下道德冷漠主要有教育中去道德化的趋势、教育体制不完善、学生个体自身发展特点叁方面的原因,探寻改善途径如下:创建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行"叁方协力",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增强主体道德责任意识和执行力。(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9年06期)

罗敏[5](2019)在《道德冷漠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改革开放强劲东风的吹拂之下,中国整个社会发展持续四十年高歌猛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连续九年保持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政治体制稳步推进,呈现出可喜新局面;文化事业和产业繁荣昌盛,中国先进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基本社会保障普及率显着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迅速,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水平也在经济发展、政治清明和文化融通的基础上得到高速提升。以上所述都是实实在在的成果,举国公认、举世瞩目。但是,自从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以来,在诸多内部和外部原因、诸多客观和主观原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道德领域出现一定程度的滑坡现象:在道德模范不断涌现的同时,道德失范事件时有发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道德滑坡”、“道德崩溃”等悲观论调颇有市场;道德冷漠现象的典型案例一度增多,并被各类新媒体广泛传播。然而,学术界对道德冷漠问题的重视和研究却较为滞后。甚至有人认为,道德冷漠处于道德灰色地带,虽然不值得提倡但也不应该被批评。事实上,道德冷漠本质上也是一种道德失范,道德冷漠的泛滥必将同其他道德失范态度、言论和行为一样,对个人和社会发展造成极坏的影响。本论文以道德冷漠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伦理学为理论背景,综合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跨学科研究。试图探讨我国社会道德冷漠的内在含义、外在表现和产生原因,提出富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全文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交代了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综合分析了诸多文献,形成文献综述。第二部分“道德冷漠的理论阐释”,主要是阐述道德和道德冷漠的伦理内涵,表明道德冷漠是伦理悖论的外在表现,是一种未履行道德义务和放弃道德权利的行为,是人们对自身存在方式和存在意义的认识不清,是个人品德的异化;同时,这一部分也具体分析了道德冷漠问题的伦理探究意义,指出了伦理视域下道德冷漠话题如何值得探讨。第叁部分“道德冷漠的外在表现”,包括两个内容:道德冷漠的理论表现和现实表现。理论表现包括道德勇气的缺失、道德关怀的匮乏、道德义务的逃避、道德信任的消弭和道德理性的失落;现实表现包括对道德失范事件的冷漠、对道德模范人物的怀疑、对道德规范约定的失信、旁观者现象的泛滥、职业道德冷漠和家庭道德冷漠。第四部分“道德冷漠的成因探究”,主要分析了道德冷漠产生的七个原因:“理性经济人”思想的过度运用、道德认同的现实危机、道德转型的负面影响、德育效用的发挥失常、道德建设的参与不足、道德判断进入误区、从众心理的推波助澜。最后一部分“道德冷漠的治理路径”,主要提出和探讨了道德冷漠治理的伦理目标、理论道路和现实路径。道德冷漠治理的伦理目标包括道德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形成良好社会风气;道德冷漠治理的理论道路包括重视个体道德培养、培养大众道德反思能力、渗透伦理规律、有效融合功利主义和道德原则以及培养契约精神五个方面;道德冷漠治理的现实路径包括取缔邪风陋俗、加强道德价值教育、完善道德奖惩机制、注重道德氛围营造四个方面。(本文来源于《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期刊2019-06-01)

万时乐[6](2019)在《道德冷漠消解个体道德认知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冷漠”可以理解为人们对客观存在的特定道德行为的一种冷漠、无情的心理感受。具体来看,这种冷漠、无情的行为是在具体道德境遇下,面对他者的道德需要而发生的。这一理解包括如下解释:首先,“道德冷漠”这一现象已然成为了客观事实,已经发生,构成了事实判断;其次(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2-18)

熊辉[7](2018)在《道德冷漠现象何以泛滥?——一个基于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社会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社会的道德冷漠泛滥现象是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国现实社会中浓烈的功利主义、调和主义思想所营造的社会文化大环境与人际互动日益陌生化的社会现实环境相结合,引发了道德冷漠现象在中国社会的广泛渗透和蔓延。社会公众的道德冷漠源自于他们主动适应功利社会的自利心理和规避现实社会风险的自保或自我防御心理。要让中国社会不再"冷漠",必须重塑道义至上的价值,降低道义行为风险,创造出一个鼓励和保护道德正义的社会环境。(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王佳玲[8](2018)在《高校大学生道德冷漠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观教育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如今的各大高校里面,大学生道德冷漠的现象比比皆是,而且几乎已成为一种常态,而这种常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种非健康状态。这种常态极端不利于大学生本身,也对于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很大的害处。所以要解决这一个问题,需要国家、学校和大学生一起努力。(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8年26期)

康菲菲[9](2018)在《社会道德冷漠现象矫正路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冷漠实质上是对道德的冷漠与麻木,是一种善的缺失。针对此现象,首先,我们要加强社会道德风尚建设,净化社会环境;其次,要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升自我修养,提高道德能力;最后,要推动德法相互融合,以法促德,保障道德践行。(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8年14期)

李朝宝[10](2018)在《中学生道德冷漠的成因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冷漠不是对道德的冷淡与不关心,而是对道德急需的“无动于衷”。道德急需是与道德冷漠相对应的,它是“火烧眉毛”时的援助需求。面对他人的道德急需,作为道德存在的人应该有所行动却无动于衷,道德冷漠就此发生了。人作为道德存在,人们对其有道德上的预期,也就是说,(本文来源于《江苏教育报》期刊2018-07-13)

道德冷漠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常而言,实践慎思被认为具有工具理性的功能。实践慎思的要义在于人如何明智地行动并实现道德目的。但是人们对道德活动中代价与风险的权衡内蕴了道德冷漠的可能。此种冷漠既有可能是因为利己主义者将他人作为纯粹的手段,也有可能因为意志软弱导致行动理由失效。道德冷漠以"现象"的方式呈现人的慎思能力的有限、行动者可能留有的遗憾。同时,离开实践理性的导向以及人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实践慎思有可能沦为一种理性计算的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德冷漠论文参考文献

[1].刘斌,付宇含,周小雪.道德冷漠的隐性机制:电子媒介及其娱乐化[J].青年与社会.2019

[2].李金鑫.道德冷漠与实践慎思[J].理论界.2019

[3].田仰峰.探讨初级中学师生关系中道德冷漠的问题研究[J].新课程(下).2019

[4].范香延.学校德育视域下道德冷漠探析[J].学理论.2019

[5].罗敏.道德冷漠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探究[D].中共重庆市委党校.2019

[6].万时乐.道德冷漠消解个体道德认知能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7].熊辉.道德冷漠现象何以泛滥?——一个基于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社会学分析[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8].王佳玲.高校大学生道德冷漠现象研究[J].长江丛刊.2018

[9].康菲菲.社会道德冷漠现象矫正路径分析[J].现代交际.2018

[10].李朝宝.中学生道德冷漠的成因及对策[N].江苏教育报.2018

标签:;  ;  ;  ;  ;  ;  ;  

道德冷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