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力双折射论文_律新伟,武俊勇,孙丽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应力双折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应力,双折射,光纤,光学,光程,琼斯,氦气。

应力双折射论文文献综述

律新伟,武俊勇,孙丽艳[1](2015)在《单模光纤环热应力双折射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光纤陀螺在温度场作用下产生零位偏移,降低了光纤陀螺的精度。光纤环是光纤陀螺产生温度误差的主要根源。分析了温度场作用下,单模光纤环产生热应力双折射的机理。基于有限元方法仿真出光纤环在特定加热条件下的热应力双折射的大小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最后结合仿真结果提出了减小光纤环热应力双折射的几种方法,对提高光纤陀螺温度环境性能有较大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导航与控制》期刊2015年03期)

余盼,季敏宁[2](2015)在《应力双折射光纤的积分计算方法与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任意形状应力区的光纤在纤芯中心处的应力场分布和双折射大小计算方法,并对领结光纤进行了优化设计。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中的固体力学模块,研究了相同应力区面积、不同形状的应力型光纤在纤芯中心处的应力场大小。结果表明,软件仿真值与运用微元应力积分公式计算得到的结果一致。因此对于任意形状应力区光纤在纤芯中心处的应力场分布与双折射可以直接运用解析公式求解。通过对相同应力区面积的不同类型光纤的应力微元分析,发现领结光纤在纤芯处的双折射并非最大,这与惯常认为的领结光纤双折射最大的结论相反。由此,对领结光纤重新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到了具有更大双折射的"月牙形"光纤。(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15年03期)

黄文发,李学春,王江峰,卢兴华,张玉奇[3](2015)在《激光二极管抽运氦气冷却钕玻璃迭片激光放大器热致波前畸变和应力双折射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效应仍是限制激光放大器向高功率、高光束质量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高效的热管理是抑制热效应的重要技术途径.研究了基于激光二极管抽运氦气冷却的钕玻璃迭片激光放大器的热效应.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钕玻璃的温度、应力应变和应力双折射分布,并计算了热致波前畸变和退偏损耗,与实验结果符合得较好,在热沉积为0.7 W/cm3的条件下,6片钕玻璃总的热致波前畸变为6.77λ,最大退偏量大于90%.(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宣斌[4](2013)在《应力双折射对偏振相移干涉检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偏振相移干涉中标准镜头及其他元件的应力双折射会产生检测误差.利用琼斯矩阵对偏振相移原理进行误差分析,发现应力双折射会引起CCD上产生8个相干光干涉,检测误差与CCD像面上的测试光和参考光的振幅之比、检测腔的相位、应力双折射的大小和方向等因素有关.检测误差在每1根干涉条纹中会出现2次周期性变化,误差的峰谷值最大可以达到应力双折射的4倍.当应力双折射的方向具有一致性时可以减小检测误差,当方向完全一致时,检测误差完全消除.通过对一个12英寸的材料进行分析发现,边缘处4英寸材料的应力双折射中心处为18nm,产生的检测误差峰谷值为72nm;边缘处材料的应力双折射为22nm,方向具有更好的一致性,产生的检测误差峰谷值为24.9nm.(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13年11期)

王晖,杨伟,吴时彬[5](2012)在《光学玻璃应力双折射迭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在光学玻璃应力双折射测量中遇到的双折射迭加问题,利用光学等效原理,使用一个线性双折射模型和一个旋转器来代替迭加模型。对迭加的情况做了分析和计算,得到了迭加后的特征延迟、主应力方向和旋转角随两个应力模型主应力方向夹角变化的曲线。理论分析表明,应力双折射迭加不是应力双折射的简单相加,而是与迭加模型各自的应力双折射值和主应力方向的夹角有关。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相吻合。应力双折射迭加对实际光学玻璃测试造成不良影响,使测量精度降低,特别是有透光支撑机构或折射液容器的情况下,应力双折射迭加的影响不可忽略。(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2年09期)

撖芃芃,刘家燕[6](2012)在《红外晶体材料应力双折射测试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详细介绍了一种用于红外波段测量红外晶体材料应力双折射的测试方法。选择了3.39μm的激光作为测试光源,选择蓝宝石晶体为待测红外晶体材料,同时在传统1/4波片测试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使该方法可以用来测量红外晶体材料的应力双折射;为了能达到最小可探测光程差小于10nm/cm的目标要求,对于测量过程中所使用到的各种元器件进行了误差分配模拟计算,通过精度分析,认为使用1/4波片法是能够测量红外晶体材料的应力双折射光程差的,通过模拟计算可得单次测量的合成测量不确定度为6.3nm/cm。该测试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红外晶体材料红外波段的应力双折射测试当中,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宋威,王志勇[7](2012)在《太赫兹波时域光谱下应力双折射现象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赫兹波是指频率在0.1~10 THz的电磁辐射,它位于微波和红外波波段之间。本文改进了普通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的光谱传递方式,使线偏振太赫兹波透过被测物,透射太赫兹波的光谱数据中包含了被测物体应力信息。本文通过对比被测物受力前后太赫兹波的透射谱,发现物体内部的应力对太赫兹波有调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力学与工程应用》期刊2012-08-10)

朱珍珍[8](2012)在《磁致伸缩诱导应力双折射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磁光效应可以用来对透射光波的强度、相位、偏振方向和传播方向等进行控制,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磁光调制器、磁光开关、磁光隔离器、磁光环形器等磁光器件。而从发现磁光效应以来,近百年来始终未在固体材料中观察到类似于Cotton-Mouton effect或Voigt effect的磁光现象。然而由于近年来复合材料的发展,使得我们有可能在固体材料中观察到磁致双折射现象。光纤磁光换能器的工作原理启示我们可以将磁致伸缩材料与光学材料复合后产生磁光效应。本文选用了具有超磁致伸缩特性的铁磁材料TDF与具有优质应力双折射效应的弹光材料PC相结合,通过应力耦合制备出一种新型的复合磁光介质,并且在复合结构上采用了叁层平板式复合结构以减小弹光相内部应力梯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该复合材料结构简单且易于制备,为开发高性能的磁光材料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为磁致双折射效应的选材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由于该层状复合介质利用了磁致伸缩和应力双折射效应的乘积效应,可以通过灵活的选材以获得理想的磁光效应,预计可以在调制器和传感器等领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影响层状复合磁光介质磁光性质的因素有很多,因此需要建立一定的理论模型对该复合材料的磁光性质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文中由磁致伸缩相和弹光相的本构方程出发,应用弹性力学模型,从理论上近似推导了理想耦合状态下归一化透射光强与材料自身性质及结构等之间关系的表达式,其中在弹光相的应力梯度部分,应用了圣维南原理对材料内部应力分布做了近似计算。从理论结果出发,实验中我们分别研究了弹光相的宽度d2、厚长比d3/d1以及光波波长λ对该复合材料的磁光性质的关系。实验发现宽度越大,厚长比越小,磁光性质越好;适当的波长和良好的界面耦合也是影响磁光性质的关键。实验结果在磁光效应与材料尺寸和波长的关系与理论结果比较相符,然而在材料尺寸和制作方面也遇到了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此外,文中只是研究了材料在直流磁场下的磁光性质,推想对于交流场下磁光性能的研究和制作工艺的改善,对于磁光器件的发展都将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2-03-18)

张君,张雄军,吴登生,田晓琳,李明中[9](2011)在《平均功率普克尔盒热效应数值模拟及应力双折射补偿》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能重复频率运转条件下,用作激光隔离、多程放大控制的关键单元普克尔盒遇到了通光口径限制与热效应的双重挑战。在分析电光晶体由于光吸收引起的温度场应变场的基础上,给出电光开关应用于平均功率激光系统中时,透射激光的波前畸变及退偏损耗。当入射激光为50 J10 Hz,光束口径为60 mm×60 mm,填充因子为0.8时,波前畸变峰谷值为0.22λ,最大退偏损耗为3.7%。最后针对纵向电光效应等离子体电光开关,提出了热应力双折射补偿的方案。结果显示:补偿后的电光开关消除了热引起的退偏损耗,同时驱动电压为传统纵向电光效应半波电压的一半,降低了输出高电压脉冲电光开关驱动电源的设计难度。(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1年09期)

赵瑞峰,裴丽,张晨芳,江微微,范林勇[10](2011)在《侧边研磨应力双折射型保偏光纤光栅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自制研磨机侧边研磨了应力双折射型偏振保持布拉格光纤光栅(PMFBG),并对研磨过程中的透射光谱与反射光谱进行了监测。研磨过程中造成的功率损耗小于0.6 dB,PMFBG的两个布拉格波长均发生了漂移,且两者的间距有变小的趋势。通过曲线拟合得到了两个偏振态的有效折射率随研磨深度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得出:光纤芯子中心的应力双折射随研磨过程先逐渐减小,后缓慢变化,在研磨深度d=47μm时达到最小值,减小至未研磨时的0.6倍。利用此特性,经过侧边研磨的应力双折射型光纤光栅可用于对双折射精度要求较高的器件的研制中。(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1年06期)

应力双折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任意形状应力区的光纤在纤芯中心处的应力场分布和双折射大小计算方法,并对领结光纤进行了优化设计。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中的固体力学模块,研究了相同应力区面积、不同形状的应力型光纤在纤芯中心处的应力场大小。结果表明,软件仿真值与运用微元应力积分公式计算得到的结果一致。因此对于任意形状应力区光纤在纤芯中心处的应力场分布与双折射可以直接运用解析公式求解。通过对相同应力区面积的不同类型光纤的应力微元分析,发现领结光纤在纤芯处的双折射并非最大,这与惯常认为的领结光纤双折射最大的结论相反。由此,对领结光纤重新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到了具有更大双折射的"月牙形"光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应力双折射论文参考文献

[1].律新伟,武俊勇,孙丽艳.单模光纤环热应力双折射仿真分析[J].导航与控制.2015

[2].余盼,季敏宁.应力双折射光纤的积分计算方法与优化设计[J].中国激光.2015

[3].黄文发,李学春,王江峰,卢兴华,张玉奇.激光二极管抽运氦气冷却钕玻璃迭片激光放大器热致波前畸变和应力双折射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J].物理学报.2015

[4].宣斌.应力双折射对偏振相移干涉检测的影响[J].光子学报.2013

[5].王晖,杨伟,吴时彬.光学玻璃应力双折射迭加[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2

[6].撖芃芃,刘家燕.红外晶体材料应力双折射测试方法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7].宋威,王志勇.太赫兹波时域光谱下应力双折射现象的研究[C].力学与工程应用.2012

[8].朱珍珍.磁致伸缩诱导应力双折射效应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9].张君,张雄军,吴登生,田晓琳,李明中.平均功率普克尔盒热效应数值模拟及应力双折射补偿[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1

[10].赵瑞峰,裴丽,张晨芳,江微微,范林勇.侧边研磨应力双折射型保偏光纤光栅实验[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1

论文知识图

含有烧蚀的修复点在HF处理前后尺寸的...残余应力的分布示意图应力双折射引入的光程差为20 nm...应力双折射引入的光程差为40 nm...应力双折射引入的光程差为4 nm的...双折射B与应力区长度l的关系

标签:;  ;  ;  ;  ;  ;  ;  

应力双折射论文_律新伟,武俊勇,孙丽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