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情理论文_萧平,曾嵘

导读:本文包含了儒家情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儒家,情理,血亲,是非之心,羞恶之心,梁山,哲学。

儒家情理论文文献综述

萧平,曾嵘[1](2018)在《论先秦儒家情理关系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早期儒家十分重视情感,但此情感不是单纯的情感,其中包含着理性精神。首先,先秦儒家情理关系体现了"仁体礼用"的特征。在孔子看来,"仁"的本质是爱,是一种普遍的道德情感,而"礼"的本质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一种规范,仁与礼互为表里、缺一不可。其次,在情感与理性的交锋之中,先秦儒家主张"寓理于情","父子相隐""窃负而逃"两则公案正是如此。最后,荀子将"情"界定为"情欲","情"因此具有了"恶"的可能性,为了限制这种恶,荀子主张"以礼制情"。(本文来源于《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郭卫华[2](2019)在《儒家情理主义视阈下构建美好生活的伦理探寻》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好生活"的伦理真义是人以主体性精神自由的姿态超越物欲和主观任意性的束缚以达到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其伦理表达便是个体向伦理实体的回归。伦理实体之于人类文明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它既是规约自然情欲的最强动力,也是对人的"类本性"的最好表达,而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结",其联结动力源于情感与理性的共同作用。然而,现代社会中理性独大的文明忧患之一就是人的自然情欲无限膨胀、情感的伦理合同功能遭到弱化,以致于现代人对伦理实体的"精神家园感"遭到消解。如何超越理性独大的文明困境为现代人构建美好生活?儒家以"情"为主、情理合一的情理主义道德哲学形态为我们构建美好生活提供了重要的传统资源。(本文来源于《石家庄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隋思喜[3](2019)在《礼乐精神与儒家情理交融的道德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礼乐精神进行主体向度的深层思想探寻,是在回答实践主体具备怎样的道德意识问题。"仁义"与"礼乐"构成了儒学思想的全体大用。作为"本原之精神"的仁义与作为"客观之文制"的礼乐都表现出重情重理的特点,因此儒学具有"情理并重"的思想特质。儒家的这一思想特质,决定了它把情理交融的道德意识看作自觉的道德实践之所以可能的主观依据。儒家道德实践的基本法则是衡情度理,这对道德规范性来源问题的追问指向"心"。儒家的心"统情理"而为整全的"道德心"。此"道德心"至少包含情感与理性两种能力。对于"道德心"所秉赋的情感或理性能力,我们既不过分高扬一种,亦不过分贬低一种,而是主张情理并重,不可或偏。(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9年06期)

张正印[4](2019)在《从“心礼刑”到“情理法”:儒家“先法律秩序”洞见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先秦法家的法治到近代西方传来的法治,其哲学前提为一种人性恶的假定。从法家关于人性的阐释中可以看到,他们所说的人性恶意味着人心的无秩序。从人性恶前提出发,法治主义认定法治之外无秩序,法治乃唯一可欲的秩序。儒家法观念的核心在于其对先于法律存在并作为法律前提的本来秩序的发现和尊重。这种本来秩序于社会则为礼,于人心则为性善。春秋决狱展现了心—礼—刑的叁重秩序结构,而宋代《清明集》判词则显现为情—理—法的叁重秩序结构,这两种秩序最终归结为天人合一之天。人性恶基础上的法治建构日益显现其内在弊病,一种体认和容纳"先法律秩序"的法治秩序值得思考和探求。(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郭卫华[5](2018)在《论先秦儒家情理精神的现代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儒家情理精神的现代转化面临两大挑战:一是从时代需求出发,重新呈现适应人类生命之需的价值真理;二是涵容现代理性精神,既积极吸收现代理性精神的先进价值理念,又要超越现代理性精神的局限性。具体而言,从个体层面看,要建构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精神联结,以"情"为主的先秦儒家德性论需与基于现代理性精神的权利论相整合;从整体层面看,为适应血缘文化淡化的现代公民社会的伦理诉求,先秦儒家情理精神的核心价值,即"仁爱"思想,需由以"爱亲"为核心理念向以"爱人"为核心理念提升,发挥"情"之合同功能,以有机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化解当今"伦理—道德"精神链断裂的时代难题。(本文来源于《石家庄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6](2015)在《刘悦笛撰文谈“儒家‘情理结构'的哲学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刘悦笛在2015年10月28日的《光明日报》中撰文谈"儒家‘情理结构'的哲学价值",文章指出,在儒家看来,"情"在人性结构中扮演的角色是"一始一终"的,既是发端又是终端。所谓"始",就是"道始于情",这是人性结构的根基所在。此处之"情",不仅是人类普遍源发的情状,而且也是人类根基共有的情感。所谓"终",则为"孔颜乐处",这是人性结构的境界追求。然而,现代意义上的孔颜乐处,(本文来源于《陕西教育(高教)》期刊2015年12期)

刘悦笛[7](2015)在《儒家“情理结构”的哲学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被誉为“常青哲学”的西方主流哲学的历史性衰微,全球哲学如今正经历着“文化间性转向”的洗礼,中国哲学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愈加彰显,这在第23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哲学:审问明辨与生活之道”中可见端倪。审问明辨是古希腊以降西方哲学的传统,而回归生活似乎(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5-10-28)

刘克[8](2015)在《仁义直道与情理圆融:对“亲亲相隐”命题的新探析——从出土文物看早期儒家亲情本位的伦理智慧和价值旨趣》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出土的汉代文物中,存在着一批表现儒家"亲亲相隐"观念的画像和铭文(习称汉画),为考察早期儒家亲亲相隐这一学术公案和消除当前相关研究中的诸多疑问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亲亲相隐是对血缘亲情的维护,亲属之间的相互保护是率真的表现,是对人性的尊重,"隐而任之"兼顾了亲情和公义,是亲亲相隐中的责任担当。亲亲相隐与血亲复仇是孝悌思想的两个重要侧面,同根相生,儒家对血亲复仇的重视与播扬,是在亲亲相隐流播线路上安装的预防滥隐闸门,体现了儒家对亲亲相隐利与弊的深入鉴察,对可能出现的徇私枉法行为提供了有效制约。司法腐败无论是品格还是意趣,都跟儒家的亲亲相隐别同霄壤,亲亲相隐本身并不具备生发司法腐败的基因。亲亲相隐题材汉画是早期伦理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深入地考察早期儒家孝道伦理的学术价值和现实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孔子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刘清平[9](2015)在《关于儒家血亲情理学术争鸣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最近十余年来围绕儒家血亲情理精神展开的学术争鸣中,可以引申出来的一个更深层面的伦理问题是:我们是不是可以为了维系"慈孝友悌"的血缘亲情,不惜违背孔子自己原创性地确立起来的"志仁无恶"的道德标准,突破正义底线而从事坑人害人的邪恶行为呢?通过解开这一难题克服孝仁之间的深度悖论,对于儒家来说具有思想维度上的重大理论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张少波,刘青[10](2014)在《武松杀嫂案中的法律、情理与儒家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一) 如何在个案中兼顾法律与情理,是受到儒家思想潜移默化影响的中国古代法官判案时,时常考虑的因素。作为以描述梁山好汉啸聚山林、替天行道而闻名于世的“反法制”小说(梁厚甫语)《水浒传》,通过对一宗宗司法公案的描写,真实再现了传统司法判决的形成过(本文来源于《人民法院报》期刊2014-12-05)

儒家情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美好生活"的伦理真义是人以主体性精神自由的姿态超越物欲和主观任意性的束缚以达到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其伦理表达便是个体向伦理实体的回归。伦理实体之于人类文明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它既是规约自然情欲的最强动力,也是对人的"类本性"的最好表达,而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结",其联结动力源于情感与理性的共同作用。然而,现代社会中理性独大的文明忧患之一就是人的自然情欲无限膨胀、情感的伦理合同功能遭到弱化,以致于现代人对伦理实体的"精神家园感"遭到消解。如何超越理性独大的文明困境为现代人构建美好生活?儒家以"情"为主、情理合一的情理主义道德哲学形态为我们构建美好生活提供了重要的传统资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儒家情理论文参考文献

[1].萧平,曾嵘.论先秦儒家情理关系的特征[J].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18

[2].郭卫华.儒家情理主义视阈下构建美好生活的伦理探寻[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9

[3].隋思喜.礼乐精神与儒家情理交融的道德意识[J].社会科学战线.2019

[4].张正印.从“心礼刑”到“情理法”:儒家“先法律秩序”洞见及其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5].郭卫华.论先秦儒家情理精神的现代转化[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

[6]..刘悦笛撰文谈“儒家‘情理结构'的哲学价值”[J].陕西教育(高教).2015

[7].刘悦笛.儒家“情理结构”的哲学价值[N].光明日报.2015

[8].刘克.仁义直道与情理圆融:对“亲亲相隐”命题的新探析——从出土文物看早期儒家亲情本位的伦理智慧和价值旨趣[J].孔子研究.2015

[9].刘清平.关于儒家血亲情理学术争鸣的反思[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5

[10].张少波,刘青.武松杀嫂案中的法律、情理与儒家思想[N].人民法院报.2014

论文知识图

帕氏中国品工需求全字塔看,家具造型和纹饰都突出了自然的特征,都...和要求。同时为了争取广大赵构佛顶光明塔碑赵构赐兵飞手赦

标签:;  ;  ;  ;  ;  ;  ;  

儒家情理论文_萧平,曾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