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加拿大市长刘志强

华裔加拿大市长刘志强

一、加拿大华裔市长刘志强(论文文献综述)

温子坚[1](2019)在《二战后加拿大粤籍华侨华人社团的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加拿大的粤籍华侨华人社团是加拿大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华人社团群体,一直以来是维护加拿大侨社稳定的中坚力量。二战后,加拿大粤籍华侨华人社团的组织形态与社团的主要功能发生了变化:其组织形态主要受到战后华人移民情况变化的影响,尤为突出的是社团出现了众多的女性会员,在社团领导层也出现了不少能力卓越的女性面孔,粤籍社团内部甚至出现其他族裔的会员;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内生存环境的改善,加拿大粤籍华侨华人社团发挥引导华人扎根加拿大的政治功能,鼓励华人参政来保障华人的政治权益;近年来,尽管加拿大粤籍华侨华人社团办的华文学校日益衰落,但是加拿大粤籍华侨华人社团在当今中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之下,依然发挥在海外传承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作用;中加两国在当代有着许多相同的利益,加拿大粤籍华侨华人社团在当前发挥自身扎根加拿大久远与熟悉两国政治民情的优势,为促进两国关系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李海翔[2](2019)在《归侨再迁移研究 ——以广西凭祥市为例》文中提出凭祥归侨的再迁移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背景下,归侨脱离华侨农林场,自发向侨乡凭祥二次迁移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到“推拉”因素,以及“中间因素”的共同影响。“推”因素包括凭祥归侨对农林场生活不适应、华侨农林场改革引发的失业危机以及与农场内其他群体的疏离。“拉”因素包括凭祥丰富的就业机会,包容开放的社会氛围以及与归侨社会网络的联系。“中间因素”包括对迁移距离较近,2000元的政府补贴以及自身越南语优势的考虑。凭祥归侨的再迁移的历程主要分为1987—1988年和1989至今的两个阶段,以1988年和1992年为两个高峰,以归侨间传递信息与建立迁移链为方式,呈现出家庭单位与代际分离、链式结构以及延伸性的特点。同时,凭祥归侨通过嵌入型、建构型、整合型的社会适应策略较好地适应了凭祥社会,体现在劳动生产中较高的从业满意度,日常生活中的居住、语言与社会交往的良好适应,以及建立归侨认同寻找心理归属。在社会适应过程中,丰富的社会资本和中越边境文化同源是归侨适应凭祥社会的有利条件,而他者身份、个体力量薄弱、原有优势衰退是其在社会适应中的主要困难。

刘艳[3](2016)在《新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研究(1949-2014)》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实行向苏联大量派遣留学人员的政策,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尝试性的制定了向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遣留学人员的政策,这期间虽然出现了“文革”时期出国留学政策相对停滞的情况,但从总体上看,这些摸索性的工作还是为改革开放后的出国留学管理奠定了基础,为留学活动的繁荣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定并实施了新的、更大规模的、全方位派遣出国留学人员的政策,为中国当代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元素。现阶段,在国家出国留学政策的总体框架内,出国留学政策已经逐渐演变和发展成为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单位公派出国留学、自费出国留学以及留学回国发展四个方面的二级政策。可以说是这四个系列的二级政策共同或交叉构成了中国出国留学政策的总体框架。这四个系列的二级政策又是由若干具体的三级制度和规定(常以《通知》、《意见》、《办法》等形式呈现)分别或交叉组合构建而成。如果某项二级或三级政策不切实际地过于狭窄或滞后,将无助于支持业已成熟的我国总体出国留学政策的正常运行。因而,不断调整和完善各个层面的出国留学政策是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从留学活动发展和留学政策演变的轨迹来看,中国的出国留学活动大致从21世纪以来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发展期”。留学活动的空间和规模越发宽广,其流动性已经发展为留学政策变迁的新常态,并逐渐成为人类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相互借鉴、融和和双向互赢的重要载体。本研究将从政策变迁的视角探讨了66年来中国出国留学政策从起步阶段到尝试性恢复阶段,从艰难曲折阶段到改革开放后的大力提升阶段,从粗放式政策阶段到精益化规范阶段的发展历程。研究历史是为了更好的面对未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国留学政策的曲折演进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留学活动66年来的变迁趋势和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也给当代中国出国留学政策的优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应当吸取的教训。本文共分引言及正文五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本选题的研究背景、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对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类学的梳理,包括基本概念的研究现状、政策变迁理论的研究现状、留学政策存在问题的研究现状、留学政策变迁原因的研究现状、解决留学政策变迁问题的研究情况等等;本研究基本遵循历史主义的分析理路,构建了前后相续的逻辑框架;对于研究中观学术问题的一贯做法,本文对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问题的研究也使用了诸如文献学方法、词源学方法、马克思主义语境研究法、实证调查方法、全媒体方法等多种方法,借鉴了第四次科技革命最为流行的云计算技术、宏媒体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算法优势;文章在国内学术界首次把三大政策变迁理论应用于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问题的研究,得出了一些科学的结论,但受语言翻译学传播机制和传播规律的制约,使得某些结论存在实际适用上的时空限制和政策局限性。基于学术研究科学性的考虑,本文在第一章首先界定了“留学”、“出国留学”“公费留学”、“自费留学”、“留学政策”、“留学法规”、“留学制度”等基本概念,接着对引发出国留学政策不断变化的经济全球化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科教兴国理论进行了关联性阐述。由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国留学活动必然受制于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的政策变迁,所以本文在第二章系统论证了倡导联盟理论、多源流理论和间断-均衡理论对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作用和影响,并藉此得出出国留学政策由均衡到失衡、由失衡到创新、再由创新造就新的均衡的基本变迁规律。历史遵循着不断更新的自然变迁规律,同样道理,中国出国留学政策也经历了政策初步确立阶段(1949-1956)、政策探索实施阶段(1956-1966)、政策曲折停滞阶段(1966-1977)、政策恢复调整阶段(1978-1992)和政策规范发展阶段(1993-)等几个阶段。对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基本路径的梳理构成了第三章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历史是为了更好的面向未来,对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过程的论述是为了总结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基本规律、普遍原因和主要成效,以利于国家相关政策部门能够制定出更加合理的出国留学政策。基于对中国留学政策变迁过程中存在的政策均衡问题、归国人员管理环节薄弱的问题、政策执行环节漏洞的问题、政策的国际化水平较低的问题,文章指出政策变迁的价值结构过于单一、缺少对政策变迁规律的正确把握、缺少对政策变迁动力的科学认识、缺少对政策变迁过程的系统研判、参与政策变迁的主体结构不够合理是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对上述问题和原因的分析构成了第四章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了找到促进中国出国留学政策新均衡的主要措施,本文第五章提出了五大具体措施,即重塑政策的价值目标结构、充分重视政策学习的实践意义、科学把握政策变迁的动力因素、准确把握政策变迁的基本过程、完善利益相关者参与政策变迁的体制机制。措施的提出不一定对政府核心留学决策层产生影响,但至少可以给相关的决策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耿科研[4](2014)在《空间、制度与社会:近代天津英租界研究(1860-1945)》文中提出“租界”是近代来华“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建立的特殊的居留、贸易区域”,“其特点是外人篡夺了当地行政、司法等主权,并主要由外国领事及外人选举的工部局或居留民团行使各种权力”。本文借鉴社会学研究中“概念操作化”的方法,将租界定义为一个由“空间”、“制度”与“社会”组合而成的完整的三维系统。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天津英租界,既是地理意义上一个区域空间,也是制度意义上的一套规则体系,同时还是具有近代中国典型通商口岸城市特征的华洋互动社会。利用社会人类学“个案深描”的研究方法,本文将天津英租界置于“空间—制度—社会”的三维系统中,辅以时间坐标,力求揭示其在空间、制度及社会层面的基本特征、变迁历程和体系性内涵。研究时段为1860至1945的85年时间,即天津英租界从划定到最终正式收回的整个存续时段。其中,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天津英租界为日本接管,考虑到个案研究中历史脉络的完整性,本文仍以1860至1945年为研究时限。就区域空间意义而言,天津英租界由“原订租界地”及三次扩张后获得的租界地(扩充界、南扩充界、墙子河外推广界)组成,即今天津东至海河,南沿马场道至佟楼,西至西康路,北至营口道与原法租界毗邻的6149亩的区域范围。从1860年划定初始范围,至20世纪初完成扩张,天津英租界市政建设力度逐年加大。1919年,原订租界与扩展各部分合并后,英租界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扩展区域内遍布坑洼塘淀,工部局自1919年起即开始吹泥填地工程,直至1935年彻底完竣,从而将沼泽地带开发建设为城市区域。从1860年到1930年代,天津英租界逐步形成不同的城市功能分区,包括河坝码头区、经济金融区、工业用地区、高档居住区等。本文一方面从宏观的租界空间概念出发,对英租界市政开发和建设的历程进行纵向的考察,并且致力于将其放置在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大背景中考量,以揭示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城市化发展的空间特征与模式;另一方面,也试图对微观的租界空间进行研究,即从具体而有形的物质空间入手,考察英租界内具有典型意义的公共空间个案,利顺德饭店和英租界工部局戈登堂。就制度层面而言,天津英租界是由包括辖界土地章程、土地制度、市政自治制度、司法制度,以及工部局为实施社会管理和控制而制定的工部局条例所构成的全套规则体系和制度框架。本研究考证和梳理了近代天津英租界多层次的制度体系,包括具有租界根本大法性质的《土地章程》,到租界内实行的土地制度、行政自治制度,以及工部局实施社会管理过程中制定的各项行政法规,即《工部局条例》。在横向展现租界制度体系构成的过程中,对该体系的每一项制度构成都进行纵向的梳理,从历史沿革的角度详细考察其发展演变的脉络。社会层面的天津英租界,则主要是指租界内外国侨民群体、华人群体的社会形态与组织结构,以及华洋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的互动和联接。本文对英租界内的外侨社会结构和华人社会结构进行了分别考察。外侨社会部分除从整体上概括梳理英租界人口变迁脉络、外侨人口规模与构成外,特别以英国侨民群体和美国侨民群体为个案进行深入考察,探究其构成与分布、侨民共同体与公共机构组织情况,以此勾勒出近代来华外国侨民群体的文化、心理和共同体特征。华人社会部分除考察英租界华人社会阶层的基本构成外,主要以1928年以后(因受1927年租界收回风波影响,英租界制度有较大调整)参与租界自治的中国选举人群体(包括向工部局登记的以及实际出席常年选举人大会的)为重点,深入研究英租界内华人精英群体的规模、构成、组织、参政意识及履职实践,从而揭示1930年代前后英租界华洋精英群体在租界市政管理层面的互动模式和特点。另外,华洋精英社团是天津英租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何社会中,社团组织都是个人与社会联接的媒介和纽带,是构成完整社会的中层组织体系。近代中国租界社会中的社团组织在上述属性之外,还承担了华、洋群体互动平台的重要作用。本文以中外合组的天津扶轮社为个案,考察了其中华洋成员的互动模式和社团活动性质。总之,天津城市近代化的发展历程无法回避近百年间以英租界为代表的租界区域开发经营的历史。地处三岔河口、四门围城的旧天津正是由于各国租界沿河划定的缘故,得以较早突破城垣的局限,顺海河延伸,呈现出带状港城的城市空间扩展模式。在此过程中,租界区域内的近代化城市建设率先起步,商贸业集聚,人口规模扩大,租界社会、经济、制度、文化等领域的变迁演化对天津整个城市的近代化发展起到了显着的推动与示范效应。

李欢[5](2013)在《浅析1970年以来加拿大华侨华人对中加关系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1970年,中国与加拿大正式建交。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加两国国家关系的长足发展,加拿大华侨华人这一群体对中加双方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加拿大华侨华人在中加关系发展中经历了从“旁观者”到主动参与者的角色转换,他们既继承延续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又开辟了新的更能为加拿大主流社会所接受的方式方法,是中加关系友好发展的民间大使,在推动国家关系发展中功不可没,促成了其在中国和居住国之间担当起释疑与释义的角色作用,为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沟通与理解起到了有益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国内外社会限制性因素的客观存在,他们对中加两国关系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消极影响,随着投资移民的大幅涌入,加拿大华侨华人的经济实力得到迅猛增长,加剧了对加拿大当地社会劳动力争夺的局面,又加之“中国威胁论”的甚嚣尘上,加国国民的不安情绪和对立心态显现,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加拿大华侨华人群体与当地民间两者的隔阂,同时,非法移民问题和不法华商的猖獗行为也为中加民间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种种这些都成为制约中加关系持续发展道路上的敏感因素,不利于两国之间的长期友好发展。本文重点论述了加拿大华侨华人对中加双方关系造成的影响及原因,以实现对加拿大华侨华人与中加互动关系的全面认识。诚然,在承认加拿大华侨华人积极影响的同时,我们仍需妥善重视并关注其在中加关系中的消极影响,从加拿大华侨华人自身和中国方面出发,有所作为与努力,以趋利避害,促进加拿大华侨华人对中加长远关系发展的有益作用及影响,实现华侨华人、中国与加拿大的三赢局面。

万晓宏[6](2012)在《当代加拿大华人精英参政模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论文将当代加拿大华人精英的参政情况概括为五种模型:选举型和委任型、全国型和地方型、象征型和实在型、主流政党型和华人政党型及华人选票型和非华人选票型,并运用这五种参政模型对当代加拿大华人精英的参政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认为华人精英无论采取何种模型参与加拿大政治,只要能成功进入主流社会,对改善华人在加拿大社会的公共政治形象,提高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和维护他们的合法权利都十分有益,对华裔新生代未来参与政治的热情也是一个激励。

吴婷[7](2012)在《加拿大华人参政研究 ——以2011年联邦大选为例》文中指出2011年5月2日,加拿大举行了第41届联邦大选。华人作为加拿大一个少数族裔在其中的表现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旨在对加拿大华人在2011年加拿大联邦大选中的参政表现进行研究,分析并评价加拿大华人参政的主要得失及其原因。本篇论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回顾加拿大华人参政的历史,着重阐述华人在2011年加拿大选举中的表现,并探讨华人参政的意义;第二章从华人社会和国内外的客观环境两个方面具体分析2011年加拿大华人参政取得成效的原因;第三章探寻加拿大华人参政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最后对华人参政的前景进行展望。展望加国华人参政未来,加国华人和社团正逐渐走向成熟,并已经学会运用国家赋予的政治权力为自己争取权益。虽然加拿大华人参政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华人参政的广度和深度还需要拓展,但是随着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他们将在加拿大政治领域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在华人社团和华文媒体的推动下,加拿大华人的参政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周晓雪[8](2012)在《论加拿大华人参政对中加关系的影响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2012年2月,加拿大总理哈珀访华,改变了以往对北京冷淡的政策,使中加关系进入新一轮的黄金时期,重建了曾经被打破的战略伙伴关系。与哈珀总理随行一起来到中国的还有很大的华人团,显示了华人在加拿大的政治地位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华人参政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势必会为中加关系的发展担负起桥梁的作用。而近些年来,加拿大的华人参政热潮方兴未艾、成绩突出,华人参政的意识普遍增强并且还积极参与政党,努力在政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华人团体的出现更加进一步促进了华人参政,使华人参政意识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同。其特点为华人的参政参党进一步促进了华人融入主流社会;加西华人参政参党的积极性和成绩较加东高;参政参党群体中以香港移民为主,中国大陆移民较少;但总体上看参政参党群体力量仍不强,成功率也不高。随着华人参政的发展以及取得的成绩,势必会对中加关系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华人参政不仅可以引导加国政府制定对华友好的外交政策,还促进了中国与加拿大国家与民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沟通与往来,从而极大地改善了两国的关系。虽然华人参政力量还不够强大,成功率也不是很高,参政参党群体中对中国大陆了解更多的大陆移民还较少,虽然参政参党对中加关系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这种参政行为对中加关系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中加关系的发展前景与空间也非常大。所以,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不论是在加的华人还是中国政府都应该做出更多的努力,积极发挥在加华人的桥梁作用,通过华人社团的搭桥建设,连接起中加友好合作的桥梁,中国政府也要在自身的方面做出努力,帮助华人提升国际地位,加强与加国的政府间与民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往来,实现中加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万晓宏[9](2011)在《当代加拿大华人参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口快速增长、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和社会经济地位显着提升,当代加拿大华人的参政意识日渐觉醒,华人精英通过参加竞选和被委任等方式担任政府各级公职,普通华人民众通过参与选举投票、游行示威等方式积极参政,华人社团则积极从事选民教育,鼓励华人参政,为华人谋利益。展望未来,加拿大华人的参政前景广阔。

冷启迪[10](2010)在《华侨文化滋养中山城市精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居海外的香山人在长期与祖国特别是家乡的互动中形成了深厚的华侨文化。香山华侨积极投身于祖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回乡投资实业,助教助学,热心公益的义举,不仅促进了祖国和家乡的经济建设和教育文化事业,也改变了家乡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催生出了新的价值观、道德?

二、加拿大华裔市长刘志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拿大华裔市长刘志强(论文提纲范文)

(1)二战后加拿大粤籍华侨华人社团的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学术研究综述
        1.关于“加拿大粤籍华侨华人社团”的研究状况:
        2.关于“加拿大华人社团”的研究状况:
        3.“海外华人社团”研究状况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
    五、思路与内容框架
第一章 二战后加拿大粤籍华侨华人社团组织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人员构成的变化
        一、社团人员性别结构的变化
        二、社团人员来源变化
    第二节 部门设置的变化
        一、妇女部门的出现
        二、青年部门的出现
    第三节 组织管理的变化
        一、会员管理方式的简化
        二、摆脱国民党海外力量的控制
    第四节 加拿大粤籍华侨华人社团组织形态变化的原因
第二章 二战后加拿大粤籍华侨华人社团政治功能的变化
    第一节 政治认同导向功能的转变
        一、战前引导华人在政治上认同中国
        二、战后引导华人扎根加拿大
    第二节 积极参与加拿大政治
        一、支持华人参加民主选举
        二、促成全加华人联会
    第三节 加拿大粤籍华侨华人社团政治功能变化的原因
第三章 二战后加拿大粤籍华侨华人社团文化功能的变化
    第一节 华文教育功能的变化
    第二节 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功能的强化
        一、保育华人历史文化
        二、积极传播优秀中华文化
    第三节 加拿大粤籍华侨华人社团文化功能变化的原因
第四章 二战后加拿大粤籍华侨华人社团对外功能的变化
    第一节 与中国关系上的功能变化
        一、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
        二、为中加经贸牵针引线
    第二节 与加拿大关系上的功能变化
        一、与加拿大主流社会保持沟通
        二、为加中交流搭桥铺路
    第三节 加拿大粤籍华侨华人社团对外功能变化的原因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参考文献
致谢

(2)归侨再迁移研究 ——以广西凭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学术史回顾
        (一)有关迁移的研究
        (二)有关华侨华人的社会网络研究
        (三)有关归侨的社会适应研究
    四、相关概念的阐释
        (一)“华侨”“华人”概念
        (二)“归侨”的概念
        (三)“再迁移”概念
    五、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凭祥区位特征与凭祥归侨的现状
    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城市历史
        一、凭祥市的地理环境
        二、凭祥市的城市历史
    第二节 凭祥的区位特征
        一、边境侨乡与移民要道
        二、口岸城市与中心地市场
    第三节 凭祥归侨的现状
        一、凭祥归侨的人口
        二、凭祥归侨的生计方式
        三、凭祥归侨的社团
    小结
第二章 凭祥归侨的再迁移历史背景及社会网络
    第一节 凭祥归侨再迁移的历史背景
        一、侨居越南史
        二、归国安置史
        三、华侨农林场改革与归侨再安置
    第二节 凭祥归侨社会网络的建构与功能
        一、凭祥归侨社会网络的建构
        二、凭祥归侨社会网络的功能
    小结
第三章 凭祥归侨再迁移的因素及历程
    第一节 凭祥归侨再迁移的因素
        一、凭祥归侨再迁移的推力
        二、凭祥归侨再迁移的拉力
        三、凭祥归侨再迁移的中间因素
    第二节 凭祥归侨再迁移的历程
        一、凭祥归侨再迁移的时间和方式
        二、凭祥归侨再迁移的特点
        三、凭祥归侨再迁移对社会网络的利用
        四、凭祥归侨再迁移的功能分析
    小结
第四章 凭祥归侨在迁入地的社会适应
    第一节 凭祥归侨社会适应现状
        一、劳动生产的适应
        二、日常生活的适应
        三、心理归属的适应
    第二节 凭祥归侨社会适应的优势及问题
        一、凭祥归侨社会适应的优势
        二、凭祥归侨社会适应所遇到的问题
    第三节 归侨在迁入地的社会适应策略
        一、嵌入型策略
        二、建构型策略
        三、整合型策略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3)新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研究(1949-201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关于出国留学政策基本概念的研究现状
        (二) 政策变迁理论的研究现状
        (三) 中国出国留学政策价值的研究现状
        (四) 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进程的研究现状
        (五) 中国留学政策变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的研究现状
        (六) 促进中国出国留学政策新均衡措施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方法
        (二) 技术路线
    五、创新与不足
        (一) 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 研究不足
第一章 出国留学政策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阐释
    一、出国留学内涵解读
        (一) 留学与出国留学
        (二) 公费留学与自费留学
    二、出国留学政策的一般理论阐述
        (一) 政策概念释义
        (二) 留学政策的内涵与外延
        (三) 留学政策与留学制度、留学法规的比较
    三、各国出国留学政策形成的理论前提
        (一) 经济全球化理论是推动世界各国出国留学政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性动因
        (二) 人力资本理论是推动世界各国出国留学政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
        (三) 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是推动出国留学政策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和教育基础
第二章 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理论基础
    一、政策变迁理论述要
        (一) 政策变迁的基本内涵
        (二) 政策变迁的主要动力
        (三) 政策变迁的基本过程
    二、三大政策变迁理论解析
        (一) 倡导联盟理论
        (二) 多源流理论
        (三) 间断-均衡理论
    三、政策变迁的基本规律
        (一) 由政策均衡走向政策失衡
        (二) 由政策失衡催生政策创新
        (三) 由政策创新造就新的政策均衡
    四、政策变迁理论对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指导意义
        (一) 倡导联盟理论对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指导意义
        (二) 多源流理论对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指导意义
        (三) 间断-均衡理论对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 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历程
    一、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基本阶段
        (一) 政策初步确立阶段(1949-1956)
        (二) 政策探索实施阶段(1957-1966)
        (三) 政策曲折停滞阶段(1967-1977)
        (四) 政策恢复调整阶段(1978-1992)
        (五) 政策规范发展阶段(1993--今)
    二、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过程的基本特点
        (一) 中国的出国留学政策变迁具有比较明显的探索-渐进性特点
        (二) 中国的出国留学政策变迁具有明显的相对独立性特点
        (三) 中国的出国留学政策变迁具有显着的政治驱动性因素
        (四) 中国的出国留学政策变迁具有明显的自由开放性特点
        (五) 中国的出国留学政策变迁具有显着的历史延续性特点
        (六) 中国的出国留学政策变迁具有显着的目标多样化特征
    三、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主要原因
        (一) 文化软实力的差异性是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精神性因素
        (二) 经济因素是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根本性原因
        (三) 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的生存状况是中国出国留学政策逐步调整的重要实践因素
    四、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基本成效
        (一) 教育效能:提升了中国的教育软实力,加快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二) 经济效能:增加了个人收益和社会效益,提升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三) 外交效能:拉近了中国和世界的距离,促进了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四) 科技管理效能:培养了优秀的科技和管理人才,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五) 文化和语言效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融合,促进了语言的跨际交流
第四章 中国留学政策变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 政策均衡没有全面实现
        (二) 归国人员管理环节薄弱
        (三) 政策执行环节漏洞较多
        (四) 政策的国际化水平较低
    二、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价值结构过于单一
        (二) 缺少对出国留学政策变迁规律的正确把握
        (三) 缺少对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动力的科学认识
        (四) 缺少对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过程的系统研判
        (五) 参与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主体结构不够合理
第五章 促进中国留学政策新均衡的具体措施
    一、重塑出国留学政策的基本价值目标结构
        (一) 坚持知识价值和道德价值并重
        (二) 坚持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并重
        (三) 坚持国内价值和国外价值并重
        (四) 坚持公平价值和效率价值并重
        (五) 坚持当前价值和长远价值并重
        (六) 坚持学科价值和专业价值并重
    二、充分重视出国留学政策学习的实践意义
        (一) 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优化中国出国留学政策的合理内核
        (二) 关注留学政策的未来学习,制定前瞻性的出国留学政策
        (三) 通过现实经验的学习制定均衡的出国留学政策
    三、科学把握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动力因素
        (一) 要科学把握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过程中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的交融问题
        (二) 要正确认识多样性需求在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中的动力作用
        (三) 职业发展需求是推动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高层次力量
        (四) 尊重需求是推动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重要力量
        (五) 社交需求是推动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力量之一
        (六) 安全需求是推动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保障力量
        (七) 生理需求是推动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低级力量
    四、准确把握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基本过程
        (一) 要正确处理好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中政策终止与政策中止的辩证关系
        (二) 要正确处理好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中政策失灵与政策失效的辩证关系
        (三) 要正确处理好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中政策时滞与政策停滞的辩证关系
    五、完善利益相关者参与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体制机制
        (一) 建立留学民意调查制度
        (二) 建立留学信息公开制度
        (三) 完善专家参与留学政策制定的体制机制
        (四) 建立健全留学政策制定的基层民主参与机制
        (五) 建立留学听证制度
        (六) 完善中外合作办学利益相关者参与的体制和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空间、制度与社会:近代天津英租界研究(1860-1945)(论文提纲范文)

附图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佩洛开疋
    三、学术史回顾
    四、重点与难点
    五、研究资料概况
    六、论文结构框架
第一章 天津英租界历史脉络
    第一节 英国在华租界之缘起
        一、英国对华贸易的早期探索
        二、英商广州商馆与英使来华
        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英商居留问题
    第二节 天津开埠与租界划定
        一、天津概况与历史沿革
        二、《北京条约》与天津开埠
        三、英租界划定与扩张
    小结
第二章 租界基本法:土地章程
    第一节 原订租界地章程
        一、1866年《天津英租界土地章程》
        二、1866年《天津英国领事区章程》
        三、1866年章程修订情况
    第二节 英租界扩充及推广界土地章程
        一、1898年天津英租界扩充界土地章程
        二、英租界南扩充界及推广界章程
    第三节 租界合并与1918年章程
        一、1918年章程背景:英租界合并
        二、天津英国工部局1918年章程
    第四节 1918年章程的修订
        一、1927年收回风波
        二、1918年章程修正案
    小结
第三章 租界土地制度
    第一节 租地方式
        一、原订租界租地方式
        二、展拓界及租界外租地方式
        三、华人租购地问题
    第二节 土地管理与契证
        一、土地管理
        二、契证类型
    第三节 皇家租契纷争
        一、皇冕契格式
        二、续租纷争
    小结
第四章 自治机构与运作模式
    第一节 自治机构演变历程
        一、原订租界工部局
        二、扩充界工部局
        三、1919年合并后
    第二节 选举人大会
        一、选举人登记及公示
        二、常年大会权限及程序
        三、特别大会
    第三节 董事会
        一、资格与选举程序
        二、董事会议制度
        三、董事会与驻津总领事
    第四节 工部局职能部门
        一、总务处
        二、工程处
        三、巡务处
        四、卫生处
        五、电务处
        六、水道处
        七、保管团
    小结
第五章 工部局市政职能
    第一节 平衡预决算
        一、财政预决算制度
        二、主要收支及平衡情况
    第二节 市政开发与建设
        一、空间拓展与建筑规划
        二、低洼填垫与道路建设
        三、城市布局与功能分区
    第三节 社会管理与控制
        一、公共卫生管理
        二、社会治安管理
    小结
第六章 外侨群体与社会结构
    第一节 英租界人口变迁脉络
        一、人口汇聚与英租界变迁
        二、外国侨民人口规模
    第二节 英国侨民群体
        一、群体构成
        二、侨民共同体与公共机构
    第三节 美国侨民群体
        一、侨民群体构成与分布
        二、侨民共同体与公共机构
    小结
第七章 华人群体与社会阶层
    第一节 租界华人社会阶层
        一、政军要员
        二、洋行买办
        三、华商、实业家及银行家
        四、专业技术人才
        五、生活服务阶层
    第二节 租界华人阶层个案:买办群体
        一、规模与地域构成
        二、多元化的社会形象
        三、买办阶层的自我认知
    第三节 华选举人群体与华人参政
        一、中国纳税人公会
        二、华人选举人
        三、华人董事
    小结
第八章 公共空间与社团组织
    第一节 英租界公共空间
        一、公共空间概念分析
        二、利顺德与戈登堂
    第二节 社团个案:天津扶轮社
        一、国际扶轮社组织
        二、天津扶轮社沿革
        三、成员聚会与社内活动
        四、社会服务目标与实践
    小结
第九章 落幕时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驻津英国工部局1918年章程暨修正条文
    附录2:天津英租界董事会沿革及组成情况
    附录3:1930-1937年天津英租界工部局登记中国选举人名单及票权
    附录4:1930-1937年天津英租界选举人常年大会中国选举人参会名单及票权
    附录5:1932年天津英租界选举人常年大会外国选举人名单及票权
后记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浅析1970年以来加拿大华侨华人对中加关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 选题来源
    三、 相关文献综述
    四、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加拿大华侨华人的现状
    第一节 加拿大华侨华人的数量、来源及结构
    第二节 加拿大华人在加政治生活中的象征性和实在性
第二章 加拿大华侨华人对中加关系的积极影响及其原因
    第一节 加拿大华侨华人对中加关系的积极影响
    第二节 加拿大华侨华人对中加关系产生积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 加拿大华侨华人对中加关系的消极影响及其原因
    第一节 加拿大华侨华人对中加关系的消极影响
    第二节 加拿大华侨华人对中加关系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当代加拿大华人精英参政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选举型和委任型
二、全国型和地方型
三、象征型和实在型
四、主流政党型和华人政党型
五、华人选票型和非华人选票型
六、结语

(7)加拿大华人参政研究 ——以2011年联邦大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绪论
    一、 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 重点解决的问题、方法、创新之处及有关概念界定
    四、 论文框架
第一章 加拿大华人参政
    第一节 加拿大选举体制
    第二节 加拿大华人参政的过程及发展
    第三节 2011 年联邦大选
第二章 2011 年华人参政取得成效的原因
    第一节 华人社会的有利因素
    第二节 国内外有利的客观环境
第三章 加拿大华人参政的问题及展望
    第一节 加拿大华人参政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第二节 加拿大华人参政展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校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8)论加拿大华人参政对中加关系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对华人参政及中加关系问题的研究
        1.2.2 国外对华人参政及中加关系问题的研究
        1.2.3 简要评价
    1.3 研究方法
        1.3.1 描述性研究法
        1.3.2 跨学科研究法
        1.3.3 文献研究法
    1.4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重点
        1.4.2 难点
        1.4.3 创新点
第2章 加拿大华人参政与中加关系理论概述
    2.1 加拿大华人参政的内涵
        2.1.1 加拿大华人参政的含义
        2.1.2 加拿大华人参政的特点
        2.1.3 加拿大华人参政的主要途径
        2.1.4 加拿大华人参政展望
    2.2 中加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加拿大华人参政情况
        2.2.1 早期低谷时期:无权选举,支持中国革命提升地位
        2.2.2 20世纪40至70年代波动时期:首位华人当选,开创先河
        2.2.3 20世纪80年代健康发展时期:加入政党,掌握党部
        2.2.4 20世纪90年代倒退时期:积极参党,成绩渐佳
        2.2.5 哈珀政府转变政策后的黄金时期:政治团体力量壮大,参政助选
第3章 加拿大华人参政对中加关系的影响
    3.1 华人参政可引导加国制定对华友好政治政策
        3.1.1 华人参政有利于引导加拿大制定对华友好的外交政策
        3.1.2 人在加政府参政的华中尚未掌握政策决定权
    3.2 华人参政为中加经贸合作搭建桥梁
        3.2.1 华人参政有利于促进中加经贸合作
        3.2.2 华人参政也不能消除中加经贸合作中的障碍
    3.3 华人参政促进中加多元文化领域的交流
        3.3.1 华人参政有利于促进中加多元文化与领域的融合
        3.3.2 华人参政不能完全改变文化差异认同
    3.4 加拿大华人参政对中加关系的影响发展趋势
        3.4.1 在加华人参政积极性更高
        3.4.2 在加华人参党水平不断提升
        3.4.3 华人社团更积极发挥桥梁作用
第4章 中国应对加拿大华人参政影响中加关系的对策
    4.1 在加华人积极发挥中加关系中的桥梁作用
        4.1.1 华人积极参政,积极影响对华政策
        4.1.2 发挥华人社团作用,促进中加经济往来
        4.1.3 发扬华人优良传统,促进中加文化交流
    4.2 中国通过华人桥梁作用加强与加政府的合作
        4.2.1 提升国际地位从而提高华人的国际地位
        4.2.2 给予华人更多支持与优惠,鼓励华人企业与社团与中国往来
        4.2.3 积极与加政府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第5章 结论
    5.1 加拿大华人参政使在加华人政治意识增强
    5.2 加拿大华人参政促进了中加关系的发展
    5.3 加拿大华人参政具有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9)当代加拿大华人参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代加拿大华人人口和社会政治地位的变迁
二、当代加拿大华人参政的方式与特点
    (一) 华人精英的参政方式与特点
        1.选举型和委任型。
        2.华人选票型和非华人选票型。
        3.全国型和地方型。
        4.象征型和实在型。
        5.主流政党型和华人政党型。
    (二) 普通华人的参政方式与特点
    (三) 华人社团的参政方式与特点
三、加拿大华人参政的不足与障碍
    (一) 一些华人候选人在参选前没有做好参政准备, 增加了落选的概率
    (二) 华人社团之间缺乏沟通, 影响了它们在参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 种族歧视和偏见仍是华人参政的一大障碍
四、 结 语

四、加拿大华裔市长刘志强(论文参考文献)

  • [1]二战后加拿大粤籍华侨华人社团的变化研究[D]. 温子坚. 暨南大学, 2019(02)
  • [2]归侨再迁移研究 ——以广西凭祥市为例[D]. 李海翔.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3]新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研究(1949-2014)[D]. 刘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4]空间、制度与社会:近代天津英租界研究(1860-1945)[D]. 耿科研. 南开大学, 2014(04)
  • [5]浅析1970年以来加拿大华侨华人对中加关系的影响[D]. 李欢. 暨南大学, 2013(01)
  • [6]当代加拿大华人精英参政模型分析[J]. 万晓宏.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12(03)
  • [7]加拿大华人参政研究 ——以2011年联邦大选为例[D]. 吴婷. 暨南大学, 2012(10)
  • [8]论加拿大华人参政对中加关系的影响及对策[D]. 周晓雪. 东北大学, 2012(07)
  • [9]当代加拿大华人参政分析[J]. 万晓宏. 世界民族, 2011(04)
  • [10]华侨文化滋养中山城市精神[N]. 冷启迪. 中山日报, 2010

标签:;  ;  ;  ;  ;  

华裔加拿大市长刘志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