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形反应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分形反应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形反应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动力学,分形,散体,微结构,模型,碳酸盐,大分子。

分形反应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陈雨松[1](2018)在《碳酸盐岩酸蚀形貌分形特征及反应动力学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等地相继发现了以碳酸盐岩为储集层的大型油气藏;部分储层埋藏深、物性差、温度高,需实施增产措施才能实现油气资源高效开采。酸压是一项成熟且应用广泛的碳酸盐岩储层增产改造措施。酸压过程中,活性酸与岩石矿物发生物理化学反应,改变孔隙结构、矿物组成和表面形貌,进而使反应面容比发生变化而影响酸岩反应动力学特征。目前关于酸蚀形貌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宏观尺度,对酸蚀形貌的描述和表征不完整,在酸岩反应动力学实验数据处理时常将岩样反应接触面积视为不随反应进程改变的固定值。同时,现有的酸压模型也未能有效刻画可反应矿物非均匀分布下的酸蚀特征。简言之,酸液与岩石矿物间液固非催化非均相反应的客观规律尚未被科学而充分地揭示。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系统研究,揭示了多尺度酸蚀形貌特征和影响反应动力学行为的客观规律,主要的研究内容与认识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基于化学反应动力学、流体力学及分形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分析了酸蚀表面形成机理,对比了受传质控制和受表面反应控制酸岩反应模式间的关联与差异,梳理了反应速率和动力学方程求取方法,比较了各类酸岩反应实验的优缺点及适应性。(2)完成了考虑酸液性质(类型和浓度)、岩石矿物组成和反应环境(流速和反应温度等)等多因素综合影响的微观和宏观正交酸蚀实验,并进行了跨尺度分析。在微观酸蚀实验中,通过扫描电镜技术采集反应前后岩石溶蚀形貌图像,标定并记录特征点形貌变化情况,再采用差分数盒子法求取扫描电镜图样的分形维数,基于定性及定量分析归纳了岩石微观酸蚀演化规律。在宏观酸蚀实验中,通过叁维激光扫描获取酸蚀岩面形貌的数据矩阵,采用空间叁角面积累加法计算实际酸蚀反应接触面积,进一步根据数据矩阵绘制酸蚀后岩面形貌云图。(3)将上述空间叁角面积累加法获得的岩样实际酸蚀反应接触面积带入面容比计算式,求得了修正面容比后的宏观反应速率与反应动力学方程,并揭示了影响宏观酸蚀形貌的主控因素。(4)建立了考虑方解石和白云石非均质分布的地质模型,推导了拟叁维裂缝扩展延伸数学模型,再引入了酸液流动反应数学模型。动态缝宽方程可以用于描述反应动力学行为对酸蚀裂缝几何特征的影响,并将上述面容比修正后的反应动力学方程带入。结合实际工况设定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对模型数值求解,得到了受岩石矿物含量分布和层理走向影响的粗视尺度下酸蚀形貌。(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8-05-01)

张雨薇[2](2007)在《生物大分子分形维数的计算及酶的分形反应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大分子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有着庞大且复杂的结构,而且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分形理论作为非线性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不规则复杂体系的研究。本文从微观角度入手,通过计算维数这一数学标度,对大分子的结构形态和功能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对复杂生物系统的不规则程度进行量化描述。同时,将分形这一数学语言,应用于酶催化反应过程的模拟,实现对传统米氏方程的修正。本文将理论分析与实验测试相结合从以下叁个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1、利用分形理论中的盒维数原理对蛋白、酶等多种生物大分子的分形维数进行模拟计算,同时利用小角x光散射和静态光散射技术对蛋白、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分形维数进行测定,通过结果比对分析研究了分形维数对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表征的方法和酶活性部位的柔性特点,并得到结论:生物大分子的分形维数D∈(1,3),维数越大结构越复杂;酶的整体维数大于活性中心维数;2、对限定维数条件下,非均相多糖(纤维素和魔芋葡甘聚糖)酶解过程进行研究,并用分形理论揭示了反应中的异常扩散现象对反应动力学行为的影响。一方面,将谱维数和传统催化反应动力学相相合,对米氏方程进行分形修正;另一方面,将反应器维数与谱维数关联,分析了反应器结构对酶催化反应行为的影响,并得到结论:谱维数d_w标定反应的扩散现象,d_w越小反应维数D越低,反应扩散越不均匀,酶解反应越偏离米氏方程,需分形修正;在低维数反应器中,d_w较小,酶解反应的底物和酶均为异常扩散,其反应初速度比正常扩散时大,并相对较快地达到酶解的动态平衡,米氏方程的分形修正需引入反应器维数;当D=1时,还原为传统米氏方程,此时d_w=23、为了更好地阐述生命体中酶反应的各种异常现象,利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二维条件下聚糖类物质(淀粉和纤维素)的水解过程,为淀粉基和纤维素基燃料乙醇的制备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并得到结论:淀粉水解反应中,传统动力学常数K_(-1)、K_2随时间变化非常微小,而K_1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在纤维素酶解反应中不同酶催化反应的难易程度,决定着各种酶之间的最佳配比,以达到最快的反应速度。(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7-06-01)

王继仁,邓存宝,洪林[3](2005)在《氧在散体煤中的分形反应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定义了散体煤的概念,分析了散体煤的结构,应用分形几何理论,分析了氧气在分形散煤体中的运移规律,推导了散体煤粒度分布维数、孔隙分形维数和粒度与孔隙分维的关系表达式.引入分形概率密度的概念,建立了氧气在散体煤中的分形扩散方程和散体煤颗粒分形表面氧气吸附速率方程.(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05年05期)

李建伟,葛岭梅,郑宁[4](2003)在《单颗粒煤/氧反应动力学分形模型推导》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多孔介质缩核反应模型基础上,运用分形理论建立了单颗粒煤/氧反应体系的分形动力学模型。分别推导吸附膜控制、氧化煤层扩散控制和表面反应控制3种状况下的反应时间和转化率表示的动力学方程。分析了煤粒的表面分形维数对反应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煤粒表面分形维数越大,反应时间越短,氧化效率越高。对模型的推广和应用进行了讨论,针对不同的体系,只需对边界条件和体积单元稍加变化,即可适用于大多数多孔分形介质的气-固反应。(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03年03期)

王甲春,唐明[5](2001)在《分形结构双分子基元反应扩散动力学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分形结构扩散反应动力学理论 ,对双分子基元反应和硅酸盐水泥熟料矿物 3CaO·SiO2 的水化反应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 .建立了分形反应动力学与经典动力学的区别与联系 ,讨论了分形子维数对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并求出 3CaO·SiO2 水化后期受扩散控制反应的分形子维数(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1年03期)

刘成伦,徐龙君,鲜学福[6](2001)在《非均相化学反应的类分形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多数非均相反应的动力学不遵从经典的动力学规律。随着分形几何理论在表面科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非均相反应的类分形动力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综述了分形表面上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及非均相反应的类分形动力学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2001年05期)

刘代俊,钟本和,张允湘[7](2000)在《磷酸复杂系统液固相反应动力学(Ⅰ) 分形介质中的扩散与反应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随机过程理论导出了液相在固体颗粒分形介质中的扩散方程 ,得到了分形扩散系数与自由空间扩散系数的关系式 .同时研究了以磷酸与具有丰富内孔隙的磷矿颗粒为代表的液固两相反应的机理和动力学模型 .发现已反应完毕的区段与尚未反应的区段之间的反应界面不是一个面 ,而是一个过渡区段 ,这一反应区段将逐步向颗粒中心移动 .根据固相物质的分形结构与反应机理 ,导出了描述这一过程的理论模型 .(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00年05期)

李光林,杨亚玲[8](1997)在《酶-底物-抑制剂系统的分形反应动力学方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分形理论研究了酶——底物——抑制剂系统的分形反应动力学方程,导出了Michaelis-Menten方程的分形形式,并对方程物理意义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7年04期)

孙迎庆,茹炳根,阎伯旭[9](1996)在《酶的分形反应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分形理论推导了酶催化的基元反应动力学方程,并对方程的物理意义做了简单的讨论(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6年06期)

分形反应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物大分子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有着庞大且复杂的结构,而且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分形理论作为非线性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不规则复杂体系的研究。本文从微观角度入手,通过计算维数这一数学标度,对大分子的结构形态和功能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对复杂生物系统的不规则程度进行量化描述。同时,将分形这一数学语言,应用于酶催化反应过程的模拟,实现对传统米氏方程的修正。本文将理论分析与实验测试相结合从以下叁个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1、利用分形理论中的盒维数原理对蛋白、酶等多种生物大分子的分形维数进行模拟计算,同时利用小角x光散射和静态光散射技术对蛋白、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分形维数进行测定,通过结果比对分析研究了分形维数对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表征的方法和酶活性部位的柔性特点,并得到结论:生物大分子的分形维数D∈(1,3),维数越大结构越复杂;酶的整体维数大于活性中心维数;2、对限定维数条件下,非均相多糖(纤维素和魔芋葡甘聚糖)酶解过程进行研究,并用分形理论揭示了反应中的异常扩散现象对反应动力学行为的影响。一方面,将谱维数和传统催化反应动力学相相合,对米氏方程进行分形修正;另一方面,将反应器维数与谱维数关联,分析了反应器结构对酶催化反应行为的影响,并得到结论:谱维数d_w标定反应的扩散现象,d_w越小反应维数D越低,反应扩散越不均匀,酶解反应越偏离米氏方程,需分形修正;在低维数反应器中,d_w较小,酶解反应的底物和酶均为异常扩散,其反应初速度比正常扩散时大,并相对较快地达到酶解的动态平衡,米氏方程的分形修正需引入反应器维数;当D=1时,还原为传统米氏方程,此时d_w=23、为了更好地阐述生命体中酶反应的各种异常现象,利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二维条件下聚糖类物质(淀粉和纤维素)的水解过程,为淀粉基和纤维素基燃料乙醇的制备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并得到结论:淀粉水解反应中,传统动力学常数K_(-1)、K_2随时间变化非常微小,而K_1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在纤维素酶解反应中不同酶催化反应的难易程度,决定着各种酶之间的最佳配比,以达到最快的反应速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形反应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陈雨松.碳酸盐岩酸蚀形貌分形特征及反应动力学行为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8

[2].张雨薇.生物大分子分形维数的计算及酶的分形反应动力学模拟[D].天津大学.2007

[3].王继仁,邓存宝,洪林.氧在散体煤中的分形反应动力学研究[J].煤炭学报.2005

[4].李建伟,葛岭梅,郑宁.单颗粒煤/氧反应动力学分形模型推导[J].西安科技学院学报.2003

[5].王甲春,唐明.分形结构双分子基元反应扩散动力学理论分析[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6].刘成伦,徐龙君,鲜学福.非均相化学反应的类分形动力学[J].化学世界.2001

[7].刘代俊,钟本和,张允湘.磷酸复杂系统液固相反应动力学(Ⅰ)分形介质中的扩散与反应机理[J].化工学报.2000

[8].李光林,杨亚玲.酶-底物-抑制剂系统的分形反应动力学方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

[9].孙迎庆,茹炳根,阎伯旭.酶的分形反应动力学[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

标签:;  ;  ;  ;  ;  ;  ;  

分形反应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