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播组论文-商锦波

组播组论文-商锦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组播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应用层组播,LDAP,身份认证,分布式目录服务

组播组论文文献综述

商锦波[1](2012)在《安全应用层组播组成员管理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组播是一种高效的通信机制,允许一个发送者同时发送数据至多个接收者或多个发送者发送数据至多个接收者的传输模式,在路由器上合并重复数据以便进行高效的传输,从而有效地节约了带宽,降低了服务器的负担,大大拓宽了网络应用的范围,该项技术广泛应用于多媒体远程教育、分布式系统、网络视频会议、股票行情服务等。在组播技术的相关研究中,对于数据传输控制的密钥管理方案方面的研究已日臻成熟,组播技术研究盲点是缺乏行之有效的组成员管理方案的研究。针对现有组播应用存在的安全认证方面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大规模应用层组播的有效的组成员管理方案,该成员管理方案是基于轻量目录访问协议LDAP的统一身份认证技术,组播中组成员节点的有效信息的存储由LDAP分布式目录服务提供,采用目录分割、推荐和复制技术,以便高效、统一地管理分布在不同物理位置的成员节点的信息;在身份认证技术的基础上与可信计算平台相结合,提出了基于成员节点可信度的身份认证模型,并使用数字签名技术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从多个方面保证了组播组的安全通信。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组成员管理方案能有效地确保只有合法注册被授权后的终端主机才能访问并接收到组播通信中传输的数据,并能有效地区分出恶意节点并对其进行控制,很好的达到了访问控制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组播安全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2-02-01)

许建真,商锦波,张倩[2](2011)在《安全应用层组播组成员管理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应用层组播中缺乏有效的组成员管理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大规模应用层组播的组成员管理模型。该模型基于轻量目录访问协议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采用分布式目录服务设计,运用目录分割、目录推荐和目录复制技术,将分布在不同物理位置的目录信息进行高效、统一的管理,并将身份认证技术与信任模型相结合。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有效提高平均数据传输速率,增强了组成员管理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期刊2011年13期)

原萍,海龙[3](2010)在《针对Ad Hoc网络组播组发现的蚁群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将蚁群算法应用于AdHoc网络组播寻路中存在无法同时找到多目标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采用逆向寻路的解决方案。当前进蚂蚁在到达接收端时,会自动复制出若干个返回蚂蚁并进行回溯,而这些返回的蚂蚁并不是按原路返回,而是进行反向的寻路,同时原前进蚂蚁将继续寻找其他多目标并进行相同的操作。仿真结果与原始蚁群算法进行了比较,可以发现在延迟、带宽消耗、发包数上逆向蚁群算法要优于原始蚁群算法。仿真实验表明,改进的蚁群算法减少了为寻找多目标所造成的延迟,并且提高了算法的收敛速度。(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期刊2010年06期)

李彬[4](2009)在《互联网组播组管理协议的分析与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因特网的不断发展,组播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组播技术的高的带宽利用率,组播技术已经赢得人们的青睐。MLDv2是IPv6下的组播组管理协议。但是MLDv2协议过于复杂,实现起来难度较大,而且其中部分功能并不实用。因此,需要进行简化。目前,华为公司提出了一个MLDv2的简化版本“LW-MLDv2”草案来解决这个问题。此外,目前组播组管理协议由于缺乏好的AAA机制而未能大范围商用,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个改进方案。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分析组播组管理协议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论文介绍了组播技术的相关背景,介绍了MLD协议的各个版本的特点及区别,通过分析了组播技术的体系结构,阐明了MLD在组播体系结构中的重要性。接下来论文详细分析了组播组管理协议的不足和改进。论文指出了组播组管理协议存在缺乏AAA机制和协议逻辑复杂的不足,并针对这两个不足分别提出改进方案。之后论文进行了对改进方案的实现的代码分析,包括对方案实现平台的选择。随后对改进方案的实现进行了全面的测试,包括协议级测试,应用级测试等。最后论文指出了工作的不足之处及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并对作者在研究生期间的主要工作进行了总结。(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09-02-13)

陈越,寇红召,费晓飞[5](2008)在《基于多组密钥树的应用层组播组密钥管理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应用层组播组密钥管理方案可扩展性差等问题,设计一种适用于大规模应用层组播的基于多组密钥树的组密钥管理方案MGKT。该方案对组成员分簇管理,将组密钥的更新限制在簇的范围以内,从而降低了组密钥管理的通信开销。分析和仿真实验表明,在不降低安全性的情况下,MGKT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期刊2008年24期)

王新生,郭慧[6](2008)在《聚集组播组-树匹配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组播的状态伸缩性问题是目前困扰组播技术发展的一个难题。该文分析了一种解决组播状态问题的方法——聚集组播和聚集组播的组-树匹配算法。提出一种动态匹配算法——FDMA,通过对网络中聚集树的管理来减少匹配次数,从而提高聚集速度。在仿真实验中,FDMA算法使组-树匹配次数减少了80%以上,聚集组播的实时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期刊2008年13期)

杨昌,刘洪基,张焕国[7](2006)在《一种基于Keynote信任管理系统的主动组播组控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播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利用网络带宽、提高通信效率的通信机制,正在广泛地被应用于多个领域。传统组播缺乏细粒度的访问控制机制,这给组播的安全及性能带来许多隐患。本文在主动组播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信任管理的访问控制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Keynote信任管理系统在安全主动组播中的应用构架。该构架能较好解决传统IP组播中未能解决的组播组成员的访问控制与分布式授权问题,从而提高了IP组播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期刊2006年08期)

徐守志[8](2006)在《多服务安全组播组密钥管理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多服务组播业务正悄然兴起,如付费新闻、视频会议、电子会议等,并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出于商业利益或者是安全的考虑,组播内容需要经过加密,以确保只有被授权的用户才能阅读。针对单服务安全组播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多服务安全组播与之有显着的区别:1)多服务安全组播提供多种组播服务;2)不同服务的组播流由不同的会话密钥加密;3)用户可以订购一种或多种组播服务。因此多服务安全组播对组密钥管理技术提出了新的压力和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组密钥分发的复杂性:密钥分发技术决定组密钥更新的复杂性。传统技术的复杂性与用户加入或离开的请求量线性相关,组密钥分发的过程复杂,更新密钥量、时间开销和带宽开销与组密钥分发的复杂性线性相关;2.密钥存储开销:采用传统组密钥管理技术,需要对不同的组播服务分别建立组播服务组,订购多个服务组的用户需要加入多个服务组,造成系统的密钥存储开销成倍增长,也增加了组密钥管理的复杂性;3.组密钥更新的复杂性:采用传统的组密钥管理技术,在因为用户请求加入、离开或更换服务时,需要对用户所订购的所有服务组分别进行组密钥更新,密钥更新的相关开销(包括时间开销和带宽开销)较大,难以满足组规模较大、用户动态性较强的组播应用。针对上述问题,以研究用最小的组密钥分发的复杂性来保证组播系统的安全为目标,研究多服务安全组播的组密钥管理技术。本文的研究从两个方面展开:⑴基于最小准确覆盖的组密钥分发技术;⑵多服务组的综合管理技术,包括用户组的分类与集成。本文的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电子商务安全支付协议的研究”(90104033)的资助。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有以下叁个方面:1.针对传统的组密钥分发技术复杂性较高的问题,研究基于最小准确覆盖的组密钥分发技术。论文研究了组密钥分发的最小准确覆盖问题,并提出两种基于最小准确覆盖的组密钥管理算法,实现对组密钥信息的快速分发。2.针对多服务安全组播的密钥存储开销和组密钥更新的复杂性较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多维层次树的组密钥管理模型。该模型包括叁层:数据流安全层、层次接入控制层和用户组安全层,将所有服务子组集成在一个多维层次树上,降低了系统的密钥存储开销。3.结合基于上述两项技术,实现高效的多服务组播的组密钥管理算法,有效解决多服务安全组播的组密钥管理技术的复杂性问题,能适应安全组播系统可扩展性和健壮性的需要。(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6-05-01)

李松峰,郑宏[9](2006)在《聚类的组播组分配策略在DDM中的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DDM(DataDistributionManagement)服务是高层体系结构HLA(HighLevelArchitecture)中定义的六大服务之一,它主要目的是通过减少网络间不相关数据的分发,提高网络的利用效率。一种常用的DDM优化方法是使用组播,组播是一种非常适合一对多的通信方式,它能够将更新数据发送到一个指定的定购者子集里。传统的DDM组播使用固定网格分配算法,在资源使用和数据发送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不适合超大规模的仿真。本文在固定网格算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聚类的组播组分配算法,通过聚类,将固定网格的组播组进行合并,减少组播组的使用数量,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最后从实验结果上分析了聚类组播算法的优缺点。(本文来源于《电脑知识与技术》期刊2006年02期)

史晓霞,钟秋海[10](2005)在《“基于组播组的联邦时间推进策略”一文的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2003年3月第3期15卷中“基于组播组的联邦时间推进策略”一文中,针对计算LBTS过程中“过于保守”的缺陷,将时间管理与数据分发管理相结合,提出了基于组播组的时间推进策略。但其在基于组播组计算LBTS时,并没有充分考虑组播组的定义从而导致错误的结论。鉴于此,指出其不妥之处,并对其错误之处进行了论证。(本文来源于《系统仿真学报》期刊2005年10期)

组播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应用层组播中缺乏有效的组成员管理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大规模应用层组播的组成员管理模型。该模型基于轻量目录访问协议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采用分布式目录服务设计,运用目录分割、目录推荐和目录复制技术,将分布在不同物理位置的目录信息进行高效、统一的管理,并将身份认证技术与信任模型相结合。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有效提高平均数据传输速率,增强了组成员管理的安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组播组论文参考文献

[1].商锦波.安全应用层组播组成员管理模型[D].南京邮电大学.2012

[2].许建真,商锦波,张倩.安全应用层组播组成员管理模型[J].计算机工程.2011

[3].原萍,海龙.针对AdHoc网络组播组发现的蚁群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0

[4].李彬.互联网组播组管理协议的分析与改进[D].北京邮电大学.2009

[5].陈越,寇红召,费晓飞.基于多组密钥树的应用层组播组密钥管理方案[J].计算机工程.2008

[6].王新生,郭慧.聚集组播组-树匹配算法[J].计算机工程.2008

[7].杨昌,刘洪基,张焕国.一种基于Keynote信任管理系统的主动组播组控制机制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6

[8].徐守志.多服务安全组播组密钥管理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9].李松峰,郑宏.聚类的组播组分配策略在DDM中的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

[10].史晓霞,钟秋海.“基于组播组的联邦时间推进策略”一文的商榷[J].系统仿真学报.2005

标签:;  ;  ;  ;  

组播组论文-商锦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