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溪方言“达”

苍溪方言“达”

一、苍溪方言中的“嗒”(论文文献综述)

张倩[1](2020)在《罗山方言程度范畴的词法表达》文中研究表明罗山地处豫鄂两省的结合部,罗山方言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又带有江淮官话的某些特征。罗山方言中程度范畴的表达方式很丰富,在词法、句法、语用三个层面均有体现,本文以词法的角度出发,认为在罗山方言中程度范畴可以通过词缀构词、重叠、固定短语等各方面体现,其中有与普通话相同的成分,也有具有方言特色的成分。

匡腊英,杨怀源[2](2017)在《动词重叠的方言分布及类型学特征》文中研究指明从方言分布和类型学视角考察汉语动词重叠,可以看出,汉语动词重叠与世界上其他语言的动词重叠一样,表义丰富,重叠形式多样。其中大部分为摹状重叠,此类重叠可以用重叠的象似性动因来解释,这是汉语动词重叠表现出来的与世界上其他语言的共性特征;而汉语动词中的非摹状重叠,由于其来源是动量组合的语法化,与其他语言中基础生成的表示量少的动词重叠相比,语义不尽相同,此处则体现出汉语动词重叠的个性特征。

何治春[3](2017)在《四川苍溪方言语音研究》文中提出据《四川方言调查报告》(杨时逢1984)和《四川方言音系》(四川大学四川方言音系编写组1960),苍溪方言皆是不分尖团、不分平翘、无入声,音系上几与成都无异。据本文调查发现,苍溪许多乡镇至今仍然声母分平翘、尖团,保留入声调。但就这三项特征而言,各个方言点有差异,如永宁镇和三川镇三者全无,鸳溪镇、云峰镇只保留入声调,歧坪镇、龙山镇只保留尖团和平翘的区分,唤马镇则三者皆有。在保留入声调的方言内部,入声字多寡也有差异,唤马镇保留入声字最多,云峰镇保留入声字最少,几乎快要消失,且大量阳平字混读入声调。在分尖团、平翘的唤马、龙山、歧坪三地,精见两组在细音前至今仍系统分别,极少混淆。唤马、龙山两地古见晓组在今细音前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字不腭化。分平翘舌的点中,古精组和知照组(除少数有规律的字)很少混,分别俨然。其他的音韵特征还有:唤马的泥来母分混情况与四川其他地方不同,唤马泥来“洪混细分”,在洪音前读l-,在细音前读?-,同来自疑母(在今洪细前皆系统保存舌根鼻音)的?-合流。苍溪县方言部分点麻三非知系字及通摄三等入声字韵母读-iu。苍溪方言还有特殊的系统文白异读现象,如蟹止深臻曾梗摄(深臻曾梗入声)开口三四等端泥组字白读ei,文读i。“湖广话”中部分主元音读e的,苍溪话白读a,文读e。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四川及苍溪方言研究综述、苍溪的地理、行政区划、人口及发音人信息。第二章介绍苍溪县方言语音系统。本章主要介绍永宁镇、歧坪镇、云峰镇、唤马镇等方言点音系的基本面貌。对元音舌位、声调模式、特殊语音现象等进行了详细说明。第三章详细讨论苍溪县方言的音系特点。本章比照中古音将苍溪各点的语音情况进行对比,并同“南路话”和“湖广话”进行比较。第四章是讨论。讨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从语音学角度分析苍溪县方言入声调的特性及成因,云峰镇入声的特点及同阳平的区别。认为苍溪县方言的长调入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苍溪县方言原来入声韵受“湖广话”冲击消失后,入声为保持音位独立,将长度作为音位补偿。云峰的入声降尾是入声音位独立性趋势同周围“湖广话”入归阳平强势规律相互竞争后妥协的结果。文章进一步认为云峰的高元音单韵母韵尾增音同这种长调有直接关系。(二)总结唤马话的名词二字组变调。唤马话的普通名词二字组变调同重叠二字组名词变调不同。普通名词二字组变调受调型和调序控制:升调在前不变调,在后变平调;降调在前变平调,在后不变调;平调不变调。但部分有例外。变调值一般以原调调头值为基础。重叠二字组后字皆可变阴平,但阴平、阳平、去声重叠,后字只能是阴平调。上声、入声重叠在小称、爱称时后字可以变阴平,否则服从普通名词二字组变调。(三)讨论苍溪方言的两类音变情况:叠置音变和连续音变。苍溪苍溪诸多韵正处于剧烈的音变状态,如iu>y、ei>i、a>e。本文旨在说明iu>y处于一种连续式的音变状态,主要是苍溪方言自身变化的结果。后两种则是受邻近的权威方言及共同语影响叠置的结果。通过对叠置的讨论,厘清了苍溪方言的层次。认为川东北的苍溪方言中白读的a同川西川南的“南路话”是严格对应的,二者位于同一层次的不同时期,苍溪方言在“南路话”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发展出了自己的特点。(四)从苍溪方言特征看今天的四川话。苍溪方言境内各地分平翘、分尖团、有入声等特征与明代《蜀语》音系是一致的,二者位于同一个层次。但苍溪方言境内各地分平翘、分尖团、有入声等特征参差分布。受这些分布特点启发,文章考察了近几十年四川地区的平翘、尖团、入声的分布状态,发现这些特点在四川广泛分布,呈现出x状,且三项特征的分布范围基本重叠,而这些区域地理条件差、地形复杂,耕作条件差,移民难以深入。故文章认为这三项特征同《蜀语》一样,是四川古老特征的遗存。进一步认为,仁富小片方言的翘舌也是古老特征的遗存。(五)从苍溪方言的特征看“南路话”标准。苍溪方言的平翘、尖团、入声等特征明代(《蜀语》)就已存在,且这些特征至今分布仍相当广泛,多位于地理条件不便的山地地带,这些特征应是四川老方言的遗存。“南路话”既然是宋元四川方言的遗存,那苍溪的这些特至少也应该是宋元方言的遗存。今天的四川方言在“湖广话”大潮的冲击下,选择性地保存“南路话”特征。第五章为结语。

王桂亮[4](2014)在《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选择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为跨方言比较的对象。在跨方言比较过程中,充分利用丰富的汉语方言语法资料,借助“两个三角”语法理论,立足于语音形式和语义语法表现,通过综观概貌和微观透视,尽可能全面地考察方言完成体标记成分的形义特征、总体类型、共时分布和历时语音演变情况,力求在描写总结的基础上能够解释现象成因。本文共六章。第一章绪论。首先结合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现状说明语义范畴对跨方言语法比较的重要意义,讨论了汉语体貌范畴的语义范畴属性,从扩大语法事实考察视野角度说明跨方言比较对汉语体貌研究的重要价值,确立本文以方言完成体标记为具体研究对象。其次,结合已有认识说明本文对完成体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办法。再次,结合跨方言比较的特点讨论了本文对“两个三角”和“句管控”研究方法的具体理解。最后说明本文框架、方言语料来源和引用规范等情况。第二章为汉语完成体的研究现状述评。鉴于汉语完成体的有关文献数量庞大(约2000篇),本文单独成章来详细梳理,以便为“整体汉语”视角下的跨方言比较寻求突破口。本章主要分为共同语、方言、历史语法和其他领域来分别梳理,评述得失,从中可以看到各个领域都共同存在着“争议多、不均衡”的共性问题,因此通过跨方言比较扩大语法事实的考察视野就成为重要选项。第三章综观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的总体类型、音义概况、地理分布和演变趋势。首先结合实际情况,把方言完成体标记区分为后附型、前置型和变音型三大类。然后重点考察后附型标记这一主体类型,具体采用方言地图和非地图文献资料互证互补的方法,细致考察各小类的语音形式和地理分布情况,发现南北方言总体表现不同,接着运用语音演变理论从声韵调的具体表现分析该类标记的语音弱化演变趋势的详情,最后把该类标记的突出音义特征概括为“音源多途”和“一标多用”。第四章从相对微观的视角选择后附型标记的两类个案(北方方言“了”类标记和南方方言“掉”类标记)进行跨方言考察。北方方言“了”类标记有同形和异形之分,同形类方言与异形类方言的地理分布呈现为大致对立的分布状态,本章采用“点面结合、单点透视”的处理办法考察了异形类方言“形义错配”的具体表现,从语法系统内部功能分化和语言(方言)接触的不同影响两个主要方面解释了形成地理分布对立的内因和外因。南方方言“掉”类标记体现出很强的共性特征,本章采取分区分小类依次归纳对比的办法,总结出该类标记的多项共性特征和细节差异,然后结合普通话“掉”类词的体貌特征、方言“掉”类标记的历史来源和汉语完成体的总体特点思考了“掉”类标记的完成体地位问题。方言“掉”类标记在地理分布上的共时联系和历时替换过程,可以看出南方方言之间的历史接触痕迹和移民联系,也可以看到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相互影响。第五章梳理变音型标记。本章依据变音方式把变音型标记分为儿化类、D变韵类、变调类、混合变音类等四种主要类型,总结了每类方式的语音特征、语法意义和地理分布等情况。总体来看,变音方式都具有很强的口语色彩,受到的限制较多,通常都有特定的变音规则,主要发生在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身上,具体语音来源多与“了1”有关,而且南北方言采用变音方式的总体表现有所不同:北方方言里变韵、变调、混合变音等各种变音方式都比较普遍,而南方方言里似乎只有变调较为常见。本章认为应从是否在方言语法系统中表达了独立的语法意义来认定其语法性质。此外,还结合语法化程度的语音表现将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的语音弱化链条具化为“动词(“了、过”等)→动态助词(“了、过”等)→词缀((?))→屈折化阶段(儿化、D变韵、变调等)→零形式(:/Φ)”,从口语和书面语互动角度推测了变音型标记和普通话“了”等其他标记之间竞争发展的可能态势。第六章结语,总结了本文通过跨方言比较得来的一些基本认识,指出了尚存的不足之处。整体来看,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的总体类型表现南北有别,地理分布特征呈现为“跨区串片”,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形义对应关系基本呈现为“大同小异”的错配状态,语音弱化大趋势与功能单一化并不对应,怎样处置“一标多用”难题将会影响到整个研究进程。本章还结合跨方言比较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思考了跨方言比较的材料处理和多重研究价值问题,就完善方言完成体的调查内容和思路提出了建议。本文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关注视角尚不平衡和理论解释尚有不足两大方面。

蒋协众[5](2014)在《湘方言重叠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一种能产的语法手段,重叠极为广泛地运用于世界上大多数语言之中。汉语方言中的重叠现象丰富多彩,各方言的重叠现象既有共性,又各有特点。湘方言中的重叠现象也很丰富,有些用法非常特殊,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既有利于全面认识湘方言的重叠现象和语法特点,也可为总结汉语方言重叠现象的规律,为推动汉语方言语法比较研究和汉语重叠现象的方言类型学研究等提供一定的帮助。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已有文献的研究,综合运用调查法、比较法、共时与历时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以及类型学的理论方法,对湘方言中的主要词类、短语的重叠现象和一些重叠句式(包括次生重叠)进行较为全面的描写、分析,并将其在湘方言内部、在湘方言与湖南省境内非湘语方言、湖南省境外其他方言之间以及与古代汉语之间,进行共时、历时的多角度比较,努力寻求湘方言内部、湘方言与共同语和其他方言的共性与差异,挖掘汉语方言重叠现象的类型学意义,了解湘方言重叠现象的历史发展和源流关系。研究表明,一方面,在重叠问题上,湘方言体现了汉语乃至人类语言重叠的某些普遍共性。以湘方言重叠为材料基础,通过跨方言的比较,本文可以提炼出十来条有关重叠的、具有方言类型学意义的蕴含共性。另一方面,湘方言从古代汉语中继承了不少重叠形式,也在后来的发展中产生出一些创新用法,因而,在某些方面又表现出其较强的个性。湘方言重叠的共性与差异的形成,既有人类语言普遍共性的因素,也有对古代汉语继承和创新的因素,此外,方言的接触、语言自身的发展等因素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全文除绪论和结语以外,共分为六章:绪论部分简要介绍湘方言重叠的相关研究概况,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意义、运用的理论方法以及调查布点、语料来源、发音合作人简况等。从第一章开始至第四章,研究湘方言中主要词类的重叠现象。分别对湘方言中名词、量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的重叠问题进行研究。主要从结构类型、语法、语义功能等方面对湘方言各词类重叠现象进行描写、分析,并从共时、历时两个角度对其进行比较。第五章研究湘方言中的短语重叠。对湘方言中的量词短语、动词短语和形容词短语等三大类短语重叠现象进行概述性描写、分析,重点从句法语义功能、内部构成等方面讨论湘方言中的‘’VXVX"式动词短语重叠,并结合湖南省境内非湘语方言及省外其他汉语方言中"VXVX"式的使用情况,对其作跨方言的比较。第六章关注湘方言中的某些重叠句式。主要对湘方言中的重叠式反复问句和拷贝式话题结构等两类重叠句式进行描写、分析,并通过与其他方言的比较,对重叠式反复问句的共性与类型及湘方言的语序类型等问题进行重新思考。结语部分在前面几章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湘方言重叠的内外部共性与内部差异性,分析这种共性与差异的形成原因,并对本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行总结。

彭薇[6](2012)在《赣州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研究》文中指出赣州方言是处在客赣方言包围中的孤悬在外的西南官话方言岛,具有西南官话的基本特点。本文以赣州方言口语为研究对象,选择最具地方特色最能体现赣州方言个性的形容词生动形式进行描写,力求揭示出赣州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在结构、语法和语用上的特点。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首先介绍了赣州和赣州方言的概况;其次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赣州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进行了界定,最后明确了本课题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对特殊现象的处理。第二章从形态结构的角度对赣州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展开描写,并且介绍其表达的意义。按照内部结构方式的不同将其划为四大类十六小类,四大类包括前附加式、后附加式、典型重叠式和特殊重叠式。前附加式又细分为BA式、BBA式、XYA式、XYZA式;后附加式细分为AX式、AXX式、AXYZ式、ABX式、ABXX式、ABXY式;典型重叠式细分为AA式、AAX式、AABB式、BABA式;特殊重叠式细分为ABAC式、A里AB式。第三章从语法特征的角度对赣州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展开描写。首先重点描写形容词生动形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主宾语的句法特征;其次对形容词生动形式的句法组合能力进行了简单描写。第四章从语用特征上对赣州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进行探讨。首先对形容词生动形式的仿词功能进行描写;其次分析了反复问句中形容词生动形式的语用特征;最后对特殊类子缀形容词的相关语用问题进行了阐释。第五章为结论。

李蕾[7](2011)在《现代汉语方言完成体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特定的语法意义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才能体现出来,特定的语法形式也必须体现一定的语法意义。本文讨论了现代汉语中表示“完成”这一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问题,这一问题也一直为语言学界所关注。但是由于汉语形态并不丰富,方言众多,直至今天仍有许多问题未被界定和分析清楚。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异很大,方言中表示完成意义的语法形式也有很大不同,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表示完成意义的“了1”、现代汉语方言中其他表示完成意义的成分,以及它们的来源、使用情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了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表示完成意义的“了1”的用法和语法意义,探讨了“了1”同动词的搭配情况以及它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等问题。并重点分析了石家庄话中表完成的“唠”、“唻”的用法和特点,以及二者的联系和区别。第二章是核心部分,在田野调查和对已有语料收集归纳的基础上,本章节着重考察现代汉语方言中表示完成意义的形式的类型及其地理分布,通过方言与方言、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提出、分析一些相关问题,归纳现代汉语方言完成标记的分布特点,并就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上,第三章基于汉语史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方言和文献语言材料的描写分析,初步讨论了普通话中“了1”的语法化过程,以及几大类主要完成标记的发展演变情况。第四章考察了藏缅语族部分语言完成体的表现形式的基本类型,从类型学的角度比较了现代汉语和藏缅语等民族语言中的完成体表达形式,进而发现它们之间深层次的联系。本文拟运用一些语言学理论,试图从当前的研究现状出发,重点从方言语法的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分析,提出一些问题,以期能够给与此相关的方言语法问题一些研究上的启发。同时,通过与相关民族语言的比较,对现代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和讨论能够从另一个角度管窥汉语的发展、演变情况,而且对认识和探索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也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为汉语研究提供更加翔实的语言材料和方法。

李平[8](2010)在《苍溪方言体貌范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方言体貌范畴的研究,现今仍然是一个难点,这主要是很多相关的语法现象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描写和恰当的解释,直接造成汉语体貌体系研究的面不够广泛,再加上现代汉语方言语法研究中普遍存在理论不足的现象,导致体貌范畴研究的理论蕴含不足。本文拟研究苍溪方言的体貌系统。苍溪县位于四川省北部,境内通行方言属西南官话成渝片。对苍溪方言研究的成果较少,而苍溪方言的“体貌”范畴目前尚未有人研究。苍溪方言“体”范畴包括四种:起始体(标记“起来、开”),表示动作行为、事件开始动态变化,具体格式可以分为:“P起来”、“P开哆”和“开P”;持续体(标记“倒、起”),表示某种动作行为的持续或事情的进行状态,具体格式可以分为:“P+倒(+O+的)”、“P+起(+O)+的”、“P+倒起(+的)”;实现体(标记“哆”),表示动作行为或事件成为现实,具体格式可分为:“P+哆+(喏)”、“P+哆+O/C”;经历体(标记“嗒”),表示动作行为曾经发生或某种情状曾经存在,可以分为:“P+嗒、“P+嗒+O/C”。苍溪方言部分体标记可连用,连用要受到意义和形式的制约。本文将对其基本用法和每一种体形式的否定和疑问式做出描写。在此基础上,和普通话相关格式进行对比。苍溪方言“貌”范畴包括三种:小量貌(标记“哈”),具有动量少、时量短、语势轻的特点,具体格式分为:“P+哈”、“P+哈+O”、“(一)哈+P”;尝试貌(标记“哈、看/看看”),表示尝试着做某事,具体格式可分为:“P哈(看/看看)”、“P看/看看”、“PP看/看看”“P一P看/看看”;反复貌(标记“过”),表示动作行为反复发生,主要格式为“P+过(+O)”。部分貌标记可连用,连用要受到意义和形式的制约。在充分描写、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各章节分别探讨了各类体貌标记的来源。苍溪方言体貌标记具有“意义的虚化”、“运用上的粘着”、“功能上的专用”、“语音的弱化”等特征。

杨岸颖[9](2010)在《重庆方言的“倒”字》文中研究指明重庆方言中的"倒"可表示动作行为的进行,也可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也可表示动作的方式和结果,用法很多,是重庆方言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重庆方言的"倒"可和普通话中的"着"字作比较。

王红梅[10](2009)在《动词重叠研究的方言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动词重叠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汉语方言中存在丰富多彩的动词重叠式,主要有VV(VV)式、VXVX式、VVX式等。汉语动词重叠的主要特点有三:音节长度不超过四个;具有"表持续"的共性;表时量增加。

二、苍溪方言中的“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苍溪方言中的“嗒”(论文提纲范文)

(1)罗山方言程度范畴的词法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词缀构词
    2.1“V/A+拉”
    2.2“A巴”“A巴巴”“AA巴巴”
    2.3“A嗒”“V嗒”
    2.4“A+(了)吧唧”
3 重叠法
    3.1“搞搞儿”
    3.2“A头A脑”“A头B脑”“A里A气”
4 固定短语
    4.1 来不及
    4.2 不亦乐乎
5 小结

(2)动词重叠的方言分布及类型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摹状重叠在汉语方言中的表现
    (一) 摹状重叠在方言中的形式表现
    (二) 摹状重叠在方言中的句法表现
二、非摹状重叠在汉语方言中的表现
    (一) 方言如何表达非摹状重叠式的功能
    (二) 部分方言不用非摹状重叠式的原因
三、世界其他语言中的动词重叠现象
    (一) 其他语言中动词重叠研究概况
四、汉语动词重叠的类型学特征

(3)四川苍溪方言语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综述
        1.1.1 四川方言研究简况及近年进展
        1.1.2 苍溪方言研究现状
        1.1.3 本文的特点
    1.2 地理、建制沿革与人口
        1.2.1 地理与建制沿革
        1.2.2 人口情况
    1.3 材料来源、研究方法、符号说明及设备使用
        1.3.1 材料来源及发音人信息
        1.3.2 研究方法
        1.3.3 符号及绘图说明
        1.3.4 田野调查、设备及资助
2 苍溪方言的语音系统
    2.1 介绍
    2.2 永宁语音系统
        2.2.1 永宁话的声母系统
        2.2.2 永宁话的韵母系统
        2.2.3 永宁话的声调系统
        2.2.4 永宁话声韵配合表
    2.3 云峰话语音系统
        2.3.1 云峰话的声母系统
        2.3.2 云峰话的韵母系统
        2.3.3 云峰话的声调系统
        2.3.4 云峰话声韵配合表
    2.4 歧坪话语音系统
        2.4.1 歧坪话的声母系统
        2.4.2 歧坪话的韵母系统
        2.4.3 歧坪话的声调系统
        2.4.4 歧坪话声韵配合表
    2.5 唤马话语音系统
        2.5.1 唤马话的声母系统
        2.5.2 唤马话的韵母系统
        2.5.3 唤马话的声调系统
        2.5.4 唤马话声韵配合表
3 苍溪方言音系特征
    3.1 声母的结构特征
        3.1.1 古非晓组的今读情况
        3.1.2 泥来母读音
        3.1.3 影疑母读音
        3.1.4 微母读音
        3.1.5 云以母读音
        3.1.6 知庄章组读音
        3.1.7 日母字读音
        3.1.8 精组字读音
        3.1.9 见组字读音
    3.2 韵母的结构特征
        3.2.1 阴声韵
        3.2.2 阳声韵
        3.2.3 入声韵
    3.3 声调
        3.3.1 古今调类对应
        3.3.2 各点入声归派统计
4 讨论
    4.1 云峰的阳平和入声
        4.1.1 阳平和入声的特性
        4.1.2 入声长调——音位补偿的结果
        4.1.3 云峰入声调尾下倾的原因
        4.1.4 长调和降尾促发的增音
    4.2 苍溪方言两字组变调
    4.3 苍溪的尖团合并特点及其涉及的语音史意义
        4.3.1 苍溪方言的分尖团特点及与北京音对比
        4.3.2 苍溪方言的团音腭化特点及其语音史意义
    4.4 苍溪方言韵母的音变现象
        4.4.1 苍溪方言部分古入声韵文白异读及其意义
        4.4.1.1 文白异读的表现
        4.4.1.2 文读层来源
        4.4.1.3 白读层性质
        4.4.1.4 从苍溪及邻近方言入声韵文白读看川东北诸方言的历史地位
        4.4.2 “蟹止深臻曾梗”诸摄三四等开口端组、来母文白异读
        4.4.3 “遇通”两摄三等韵中的一类连续音变现象
    4.5 苍溪方言与《蜀语》音系
        4.5.1 苍溪方言音系同《蜀语》音系比较
        4.5.2 从苍溪的文白情况证《蜀语》构拟无ue韵母
    4.6 从苍溪方言的语音特征看今天的四川方言
        4.6.1 苍溪方言几个重要的语音特点
        4.6.2 入声、平翘、尖团在四川的分布情况
        4.6.3 入声、平翘、尖团的来源
        4.6.4 从苍溪方言语音特征看现代四川方言在存古特征上的选择性
        4.6.5 四川方言变化的一种假设模式
        4.6.6 仁富片翘舌的来源问题
    4.7 从苍溪方言看“南路话”的标准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4)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论题确立
        1.1.1 关于汉语方言语法研究
        1.1.2 关于汉语语义范畴研究
        1.1.3 本文论题的确立
    1.2 本文对完成体的界定
        1.2.1 当前的认识
        1.2.2 本文的界定
    1.3 研究方法
        1.3.1 关于“两个三角”
        1.3.2 关于“句管控”
    1.4 论文框架和相关说明
        1.4.1 论文框架
        1.4.2 相关说明
第二章 研究现状述评
    2.1 汉语共同语领域的研究状况
        2.1.1 初探阶段
        2.1.2 发展与深化阶段
        2.1.3 总体评价
    2.2 汉语历史语法领域的研究状况
        2.2.1 初探阶段
        2.2.2 发展与深化阶段
        2.2.3 总体评价
    2.3 汉语方言语法领域的研究状况
        2.3.1 初探阶段
        2.3.2 发展与深化阶段
        2.3.3 主要问题
    2.4 其他领域的研究状况
        2.4.1 汉外对比领域
        2.4.2 国内非汉语领域
        2.4.3 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2.5 问题和出路
        2.5.1 研究力量不均衡
        2.5.2 观点方法争议多
第三章 音义概貌和地理分布
    3.1 方言完成体标记的类型
        3.1.1 已有的认识
        3.1.2 本文的分类
    3.2 后标记的语音形式和地理分布
        3.2.1 语音形式概览
        3.2.2 地理分布情况
        3.2.3 总体说明
    3.3 后标记的整体表现和演变趋势
        3.3.1 南北方言的总体差别
        3.3.2 语音演变的趋势拟测
        3.3.3 优势标记的音义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后标记个案辨察
    4.1 问题缘起
    4.2 “了”类标记
        4.2.1 关于“了”的分合
        4.2.2 北方异形类的形义对应
        4.2.3 形义错配成因和发展趋势
    4.3 “掉”类标记
        4.3.1 方言学者的调研情况
        4.3.2 总体特征
        4.3.3 “掉”类标记的完成体地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变音型标记辨察
    5.1 儿化类
        5.1.1 基本情况
        5.1.2 总体特征
    5.2 D变韵类
        5.2.1 基本情况
        5.2.2 总体特征
    5.3 变调类
        5.3.1 基本情况
        5.3.2 总体特征
    5.4 混合变音类
        5.4.1 基本情况
        5.4.2 总体特征
    5.5 变音型标记性质辨察
        5.5.1 当前的争议
        5.5.2 本文的看法
    5.6 各类标记的整体表现
        5.6.1 变音类型南北有别
        5.6.2 共时差异与演变趋势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共性表现
        6.1.1 类型分布南北有别
        6.1.2 一标多用现象突出
        6.1.3 演变趋势同中有异
    6.2 几点思考
        6.2.1 灵活处理间接的方言语料
        6.2.2 重视语法特征的深层调查
        6.2.3 留意方音变化的语法作用
        6.2.4 挖掘语法比较的多重价值
    6.3 不足之处
        6.3.1 关注视角尚不平衡
        6.3.2 理论解释尚有不足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5)湘方言重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湘方言、重叠及相关研究概述
        一、湘方言的范围及其分区
        二、重叠的性质、范围与分类
        三、相关研究概述
    第二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一、本文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二、本文的研究意义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本文的语料来源及相关说明
        一、本文的语料来源
        二、关于本文标音的说明
        三、符号体例说明
第一章 湘方言中的名词重叠
    第一节 湘方言名词重叠的结构形式
        一、AA式
        二、ABB式与ABCC式
        三、AAB式与AABC式
        四、AABB式
    第二节 湘方言重叠式名词的变调
        一、邵阳话重叠式名词的变调
        二、益阳话重叠式名词的变调
        三、湘方言其他点重叠式名词的变调
    第三节 湘方言名词重叠的语法、语义功能
        一、湘方言名词重叠的语法功能
        二、湘方言名词重叠的语义功能
    第四节 湘方言名词重叠的共时历时比较
        一、湘方言名词重叠的共时比较
        二、湘方言名词重叠的历时考察
        三、名词重叠表小称的跨方言考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湘方言中的量词重叠
    第一节 湘方言量词重叠的结构形式
        一、湘方言中量词的AA式重叠
        二、湘方言中量词的AXA式重叠
    第二节 湘方言量词重叠的语法功能
        一、湘方言量词重叠的组合功能
        二、湘方言量词重叠的句法功能
    第三节 湘方言量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及其主观性
        一、湘方言量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二、湘方言量词重叠的句法、语义互动关系
        三、湘方言量词重叠的主观性
    第四节 湘方言量词重叠的共时历时比较
        一、湘方言量词重叠的共时比较
        二、湘方言量词重叠的历时考察
        三、量词重叠的类型学考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湘方言中的动词重叠
    第一节 湘方言动词重叠的结构形式与语法功能
        一、湘方言动词重叠的结构形式
        二、湘方言动词重叠的共同语法特征
    第二节 湘方言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与语用功能
        一、湘方言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二、湘方言动词重叠的语用功能
    第三节 湘方言动词重叠的共时历时比较
        一、湘方言动词重叠的共时比较
        二、湘方言动词重叠的历时考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湘方言中的形容词重叠
    第一节 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结构形式
        一、单纯型重叠
        二、扩展型重叠
        三、加缀型重叠
    第二节 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语法功能
        一、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组合功能
        二、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句法功能
        三、湘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的名词化
    第三节 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语义、语用功能
        一、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程度量
        二、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主观感情色彩
        三、湘方言形容词重叠语义、语用功能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共时历时比较
        一、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共时比较
        二、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历时考察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湘方言中的短语重叠
    第一节 湘方言中的短语重叠现象概述
        一、湘方言中的量词短语重叠
        二、湘方言中的动词短语重叠
        三、湘方言中的形容词短语重叠
    第二节 湘方言中的“VXVX”式动词短语重叠
        一、湘方言“VXVX”式短语重叠的句法、语义功能
        二、湘方言“VXVX”式短语重叠的内部构成
        三、“VXVX”式短语重叠的跨方言考察
        四、湘方言“VXVXV”式短语重叠的历时考察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湘方言中的重叠句式
    第一节 湘方言中的重叠式反复问句
        一、湘方言反复问句概说
        二、湘语邵阳话的重叠式反复问句
        三、重叠式反复问句的类型学再探
    第二节 湘方言中的拷贝式话题结构
        一、湘语邵阳话中的拷贝式话题结构
        二、湘方言拷贝式话题结构的内外部比较
        三、从拷贝式话题结构等看湘方言的语序类型
    本章小结
结语
    第一节 湘方言重叠的共性
        一、湘方言重叠的内部一致性
        二、湘方言重叠所体现的类型学共性
    第二节 湘方言重叠的内部差异
        一、湘方言各片之间的差异
        二、湘方言单点之间的差异
    第三节 湘方言重叠的共性与差异的成因探析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一:邵阳话的声韵调系统
附录二:邵阳县行政区划简图
附录三: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赣州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赣州和赣州方言概况
    第二节 形容词生动形式的研究概况
    第三节 本选题的意义、理论方法及相关说明
第二章 赣州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的类型及其所表达的意义
    第一节 附加词缀类
    第二节 重叠类
第三章 赣州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的语法特征
    第一节 赣州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的句法功能
    第二节 赣州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的句法组合能力
第四章 赣州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的语用特征
    第一节 赣州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的仿词现象
    第二节 赣州方言反复问句中形容词生动形式的语用特征
    第三节 赣州方言子缀形容词的语用特征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小结
    第二节 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附录:形容词生动形式表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7)现代汉语方言完成体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注重语料的调查和收集
        二、科学全面的描写和比较
        三、综合运用语言学理论和方法
第一章 石家庄话的"唠"、"唻"
    第一节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动态助词"了"的用法和意义
    第二节 石家庄话的"唠"和"唻"
        一、"唠"[l(?)~o]
        二、"唻"[l(?)~o]
第二章 现代汉语方言完成标记的类型
    第一节 官话方言、晋语主要的完成标记
        一、"了"类完成标记
        二、"下"类完成标记
        三、"吱"类完成标记
        四、"脱"类完成标记
        五、声母为[t]的完成标记
        六、"起"类完成标记
        七、"破"类完成标记
        八、"给"类完成标记
        九、其他完成体表示法
    第二节 吴方言主要的完成标记
        一、声母为[ts]的完成标记
        二、"脱"类完成标记
        三、"得"类完成标记
        四、声母为[l]的完成标记
        五、声母为[z]的"着"类完成标记
        六、"爻"类完成标记
        七、"阿"类完成标记
        八、其他完成体表示法
    第三节 湘方言主要的完成标记
        一、声母是[k]的完成标记
        二、声母是[t]的完成标记
        三、声母是[l]的完成标记
        四、"起"类完成标记
        五、"餐"类完成标记
        六、合成完成标记
    第四节 客家方言、赣方言主要的完成标记
        一、客家方言
        二、赣方言
    第五节 粤方言、闽方言主要的完成标记
        一、粤方言
        二、闽方言
        三、粤、闽方言其他完成体表示法
    第六节 现代汉语方言完成标记的分布特点
        一、各类完成标记在汉语方言区的分布情况
        二、各个汉语方言区中完成标记的分布情况
第三章 "了"及其他主要完成标记的来源和语法化过程
    第一节 "了"的语法化过程
        一、汉语动态助词产生的原因
        二、"了"的语法化过程
    第二节 非官话区方言完成标记的来源
        一、[ts]声母类完成标记的来源
        二、[k]声母类完成标记的来源
        三、[t]声母类完成标记的来源
第四章 民族语中完成标记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藏缅语族语言完成标记的表现形式
        一、藏缅语族语言完成标记的表现形式
        二、藏缅语族语言在表达完成意义时的共性
    第二节 现代汉语和藏缅语族语言完成标记比较
余论
参考文献

(8)苍溪方言体貌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图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苍溪县和苍溪方言概况
    第二节 体貌研究的相关情况
    第三节 本选题的目标、意义、理论方法及相关说明
第二章 苍溪方言的体范畴
    第一节 起始体
    第二节 持续体
    第三节 实现体
    第四节 经历体
    第五节 苍溪方言中体标记的连用情况
第三章 苍溪方言的貌范畴
    第一节 小量貌
    第二节 尝试貌
    第三节 反复貌
    第四节 苍溪方言中貌标记的连用情况
第四章 结语与余论
    第一节 结语
    第二节 余论
    第三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苍溪方言中的“嗒”(论文参考文献)

  • [1]罗山方言程度范畴的词法表达[J]. 张倩. 福建茶叶, 2020(03)
  • [2]动词重叠的方言分布及类型学特征[J]. 匡腊英,杨怀源.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7(06)
  • [3]四川苍溪方言语音研究[D]. 何治春.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2)
  • [4]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比较研究[D]. 王桂亮.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6)
  • [5]湘方言重叠研究[D]. 蒋协众.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8)
  • [6]赣州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研究[D]. 彭薇. 浙江财经学院, 2012(06)
  • [7]现代汉语方言完成体比较研究[D]. 李蕾.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2)
  • [8]苍溪方言体貌范畴研究[D]. 李平. 浙江财经学院, 2010(02)
  • [9]重庆方言的“倒”字[J]. 杨岸颖.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 [10]动词重叠研究的方言视角[J]. 王红梅. 方言, 2009(02)

标签:;  ;  ;  ;  ;  

苍溪方言“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