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光:论辩证法认识论意义把握的几个维度论文

王成光:论辩证法认识论意义把握的几个维度论文

摘要:辩证法的认识论意义在我国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和教师的教学中有所忽视,其根本原因是没有从正确的视角去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从以下三个维度把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理解辩证法认识论意义的有效途径:一是立足于概念层面的哲学思维理解辩证法,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不是发生在感觉意义上是否承认事物运动,而是发生在思维再现、表达、描述事物的运动过程中,即如何用概念的逻辑去表达运动;二是立足于哲学基本问题理解辩证法,辩证法就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为人们提供思维反映存在的运动所遵循的基本规律;三是立足于辩证法的认识史理解辩证法,不论是黑格尔的辩证法还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都是总结全部人类认识史的结果,揭示了思维的规律和存在的规律的统一。

关键词:辩证法;认识论意义;基本维度;哲学基本问题

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明确提出“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P559)的科学论断,专门论述过辩证法的世界观意义、认识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高清海教授、孙正聿教授等众多学者曾对列宁的“辩证法就是认识论”的思想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突出了辩证法的认识论意义。但是目前学术界对列宁这一论断较少问津,没有在以往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作进一步研究。更为遗憾的是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没有被我国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和一些教师所吸收,教科书的表述和教师的讲授仍然存在着对辩证法的认识论意义的忽视。因此深入研究辩证法的认识论意义,关系着唯物辩证法的全局和发展,对还原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来面目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如何准确把握辩证法的认识论意义,在我们看来,应有以下三个基本维角。

根据肋骨CT四段法,分别对58例116处CT诊断的肋骨骨折进行各区段骨折发生率统计和临床内固定术后诊断符合率统计。

一、立足于概念层面的哲学思维理解辩证法

我们都知道要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但是我们又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即人们在坚持辩证法的同时又往往把辩证法讥讽为“变戏法”,在反对形而上学的同时又往往陷入“形而上学”。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把经验层面理解的辩证法和哲学层面理解的辩证法区别开来。这在我们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是比较普遍的。如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对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解释是:“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事物发展的原因是在于它内部的矛盾性。相反,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把一切事物看成彼此孤立的和永久不变的。如果说到变化,也只是限于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变更,而不承认事物的实质的变化;并且硬说一切变动原因在于事物外部的力量的推动。”[2](P6)这就是以经验层面的常识思维理解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归结为是否承认事物的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如果这样理解辩证法与形而上学,那么是没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在经验层面上承认事物的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当然可以说是辩证法,但只是“朴素的”辩证法。因为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会承认事物的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都能直观的感受到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否则就是睁眼说瞎话。因此,在经验层面上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是辩证法者,不会否认事物的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列宁在对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著名命题“飞矢不动”的分析中,做出了两个重要的哲学论断:一是芝诺从未否认感觉意义上的运动,或从未在“感觉的确定性”上否认运动,问题在于揭示运动的真实性;二是问题不在于有没有运动,而在于如何用概念的逻辑表达运动。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不满足于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在经验层面上把握事物的现象,因为经验层面上把握事物的现象只是获得了意见,他力图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获得真理。芝诺沿着巴门尼德的认识道路,不满足于感觉意义上承认事物的运动,而在于把握运动的本质(感觉意义上把握的运动是意见,是虚假的)。如何把握运动的本质或真实的运动呢?那就是通过概念的逻辑所表达的运动。因此,有没有运动不是问题,如何用概念的逻辑表达运动才是根本问题,问题正出自于此。芝诺由于无法解决概念中的矛盾,在回答“运动的真实性”时,对运动和静止两个方面往往又陷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这说明芝诺犯形而上学的错误不是在“感觉的确实性”上否认运动,而是在用概念的逻辑表达运动时,不明白概念中包含的运动的延续性与非延续性的矛盾,由否认矛盾进而否认运动,但是当芝诺在把运动视为矛盾加以否定时,客观上却正好揭示了运动的本质,即运动本身就是矛盾,也是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称他为“辩证法的创始者”。

由此可见,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不是发生在感觉意义上是否承认事物运动,而是发生在思维再现、表达、描述事物的运动过程中,即如何用概念的逻辑去表达运动。因此,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不是在经验层面上,而是在哲学层面上。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实际在是坚持哲学层面的辩证法反对哲学层面的形而上学。造成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是同思维的反映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列宁对黑格尔所说的“造成困难的从来就是思维,因为思维把一个对象的实际联结在一起的各个环节彼此区分开来”极为赞赏,并作了深入发挥:“如果不把不间断的东西割断,不使活生生的东西简单化、粗陋化,不加以划分,不使之僵化,那么我们就不能想象、表达、测量、描述运动。思维对运动的描述,总是粗陋化、僵化。”[3](p129)思维对事物的反映不能不运用概念,而当人们用概念去把握事物时,由于概念所具有的“隔离性”和“僵化性”,不仅难以“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4](P94),难以从“对象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去理解和表达事物的自我运动,反而往往把概念的“隔离性”和“僵化性”绝对化,使“我们的认识会通过僵化的概念使事物失去运动的性质而脱离现实事物,这就是形而上学”[5](P37)。因此,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产生不是在于概念的隔离性和僵化性,而是在于人们在思维的抽象中把概念的隔离性和僵化性绝对化了。当然,克服形而上学并不是要我们抛弃概念回到直观的现象中去,而是要求思维通过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去克服概念的隔离性和僵化性,运用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概念去实现思维的运动与存在的运动的统一。

因此,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就是思维反映存在运动的两种不同的认识理论,认识观点。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发生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而不是发生在事物表现于直观的运动中。

二、立足于哲学基本问题理解辩证法

中国白酒是自然发酵产物,由天、地、人共酿,而生态酿造体现了白酒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顺其自然、道法自然。即使现在出现部分机械化生产,但白酒的核心品质还是取决于地域、气候、水质、粮食原料等自然因素。另外,相比于其他行业如化工、纺织,川酒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要小得多,同时可以借助于新技术对白酒废料进行回收再利用,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因此,川酒行业应该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急先锋[7]。

黑格尔的辩证法理论是总结全部哲学史的结果,而作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的组成部分且具有重大发展的列宁的辩证法思想同样是全面总结哲学史特别是总结黑格尔哲学的结果。黑格尔的辩证法理论既有它的唯心主义立场,但也有它的合理之处。他的合理之处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黑格尔还从形式方面研究了思维规律和存在规律统一的问题,列宁也充分肯定黑格尔关于“理解运动,就是用概念的形式来表达运动的本质”的论述。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都有这一理论性质和理论要求。即黑格尔的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都是认识论,都是从思维规律和存在规律的统一去理解哲学基本问题。

黑格尔的自觉形态的辩证法理论就是通过总结全部人类认识史的成果而产生的。恩格斯就指出,黑格尔的辩证法理论是“以最宏伟的方式概括了哲学的全部发展”[10](P226)。列宁也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思想史的概括”[11](P190)。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10](P229)但是近代哲学不论唯物主义哲学还是唯心主义哲学,都没有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做出科学回答,往往是把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割裂开来研究,这在康德哲学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在康德看来,人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如果要超越现象界,用概念、范畴的形式表达和理解事物的本质,就必然会陷入“二律背反”。尽管康德提出了许多成对的范畴,但它们是人的头脑所固有的“先天形式”,只是思维的主观逻辑方式,它本身并不是表达存在自身的规律,这样思维规律和存在规律就对立起来,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不可知论。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虽然坚持唯物主义感觉论,强调意识是对外界事物反映的结果,但是,“它只限于证明一切思维和知识的内容都应当起源于感性的经验”,而同样没有实现思维规律和存在规律的统一。黑格尔通过对康德的不可知论和法国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的批判,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把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统一起来了。

三、立足于辩证法的认识史理解辩证法

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同样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感,经历了一个从古代朴素辩证法到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再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历史发展过程。只有了解辩证法的历史过程,才能弄清不同历史阶段的辩证法的原则。比如古代朴素辩证法作为一种自发的辩证法,只是从运动的经验事实上肯定运动和变化,是经验层面的辩证法,还没有成为思维反映存在运动的理论,即不是关于认识运动的理论。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的代表人物黑格尔在深入考察和系统总结人类认识的成果基础上,创立博大精深的自觉形态的辩证法——概念辩证法,即用概念的逻辑运动去理解、把握、描述和表达事物运动的本质和规律。马克思在彻底改造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理论基础上创立了唯物辩证法。从辩证法的几个历史发展阶段可以看出,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辩证法具有不同的内涵,体现了不同阶段人类认识的水平。因此不能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辩证法等同起来,更不能一讲辩证法,就理解为“对立统一”等。其实中国人所理解的“辩证法”——“对立统一”等,是现代意义上的“辩证法”,是从黑格尔等人以来逐渐形成的辩证法。

孙正聿指出,“哲学理论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而哲学史则是思想性的历史。正因为哲学理论是历史性的思想,离开历史性的思想,哲学就会变成空洞的教条和现成的结论。正因为哲学史是思想性的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感的哲学,才会成为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的哲学。”[9](P181)

辩证法的历史发展过程就是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即人类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认识深化的过程。而自觉形态的辩证法正是对人类认识的历史及其成果的总结而得以形成的。恩格斯明确指出:辩证法是“一种建立在通晓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黑格尔的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作为自觉形态的辩证法正是通过总结人类认识史而形成的。

“列宁提出辩证法是认识论,就是要求人们必须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去认识辩证法的性质。”[5](P36)列宁十分明确地从理论性质上把辩证法归结为认识论,强调辩证法就是关于认识运动的理论,即思维反映存在运动的理论,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在他看来,从自在性讲,客观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不论是人的意识之外的物质世界还是人的实践活动还是人的思维活动,都是一个包含着辩证本性的发展过程。在自在意义上,客观世界本身无所谓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而要认识自在的辩证运动的世界必须掌握自为辩证法,自为辩证法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理论思维方式、发展学说、世界观理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作为自为辩证法,就是为人类把握世界提供的一种理论思维方式、发展学说、世界观理论,这表现在它所揭示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不仅是世界发展过程中的普遍规律,而且是人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律,只有按照这些普遍规律去认识世界,才能使人们的认识走向正确。而形而上学并不是一般地否定客观世界的自在的辩证运动,而是由于自身的思维方式的局限在思维反映存在过程中,没有遵循与存在运动的规律相同的思维运动规律,也就是没有把思维运动与存在运动统一于同一规律,这样,它就不可能把自在的辩证运动的世界正确反映出来,它所反映出来的世界就不是一个辩证运动的世界,而是一个静止不动的世界。因此人们面对同一个自在的辩证运动的世界,会产生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就在于思维反映存在的运动过程中是否有一种正确理论思维方式、发展学说、世界观理论。这说明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是发生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发生在思维反映存在的运动过程中,而不是发生在客观世界本身之中。因此,“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只能是两种认识观点、两种认识学说、两种认识理论的对立。”[8](P228)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为人们提供思维反映存在的运动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因此,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实际上是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对立,深刻领会辩证法的认识论意义始终不能离开哲学的基本问题,离开哲学的基本问题,辩证法的认识论意义将是“有之非有”。

这次艾瑞克没有反驳。艾尔弯腰伸下手,凭他这身高轻而易举就抓到了克里斯蒂娜的手腕。她紧紧抓着艾尔的前臂。艾尔努力把她拉起来,满脸憋得通红,我冲上去帮他。正如所料,我太矮了帮不到,等艾尔把克里斯蒂娜拉得高一些时,我抓到了她肩膀下方,我们合力把她拖过栏杆。此时她跌倒在地上,脸上满是打斗时弄的血,后背湿透,浑身打哆嗦。

其实,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样,都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而展开的。只是它们各自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解决的问题不一样。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关于回答思维和存在二者本原关系的回答,是立足于从理论认识上给人们确立实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的基础和原则,主要解决的是人的认识世界的基础和源泉问题。但是只有基础和原则,理论认识问题并不等于解决了。要达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在理论认识范围内,还必须弄清思维和存在是怎样统一和怎样才能达到统一的道路和方法,这就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所要回答的问题。辩证法认为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是近似的统一、发展中的统一,而非形而上学所理解的直观的统一、不变的统一。辩证法所揭示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既是思维运动的规律又是存在运动的规律,说明的是思维和存在怎样才能达到统一的道路和方法,那就是只有思维的运动和存在的运动遵循同一规律,思维和存在才能达到统一。恩格斯就明确指出:“我们的主观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于同样的规律,因而两者在自己的结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统治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它是我们的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6](P610)因此,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回答的是思维和存在二者在运动和发展中的同一性问题,主要解决的是认识如何才能反映出存在的运动和发展”[7](P66),怎样才能同处于运动发展中的客观存在达到一致的问题。

排除标准:(1)合并耳部其他可能影响疗效评估疾病的患儿;(2)术后6个月内无法配合随访的患儿;(3)合并感染性疾病的患儿;(4)处于手术恢复期,合并严重外伤的患儿;(5)凝血功能异常,免疫功能异常的患儿;(6)肝、肾、心、肺功能严重不全的患儿。

离开哲学基本问题理解辩证法,把辩证法看成是与哲学基本问题无关的另一类问题,是我们过去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通常解释,也是一些教师的共同认识。这表现在教材上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看成是独立的板块,也就是高清海所说的“两大主义、四大板块”的体系构建,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两大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四个独立的板块。这样,一些教师通常认为唯物论是回答“世界是什么”,辩证法是回答“世界怎么样”的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涉及到哲学基本问题,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不涉及哲学基本问题,是两种不同的发展观、两种不同的方法论。

在列宁看来,自觉形态的辩证法理论不仅产生于人类认识史的总结,而且要通过整个人类认识史和科学史来证明其正确性。列宁针对普列汉诺夫的思想,强调辩证法不是实例的总和,不能仅用实例来证明辩证法的正确性。因为实例的证明无法证明辩证运动的普遍性,也无法证明思维的辩证运动,更无法证明思维的规律和存在的规律的一致。所以,对辩证法理论的正确性的证明,只能借助于整个人类认识史和科学史。

列宁通过对全部人类认识史的总结,不仅提出辩证法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结论,而且还具体描述了认识发展史的圆圈运动,以此证明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列举了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成就说明对立统一,说明人们在认识事物中为什么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

一阵凉风透过窗户缝隙吹进来,把紧闭着的卫生间窗帘掀开了一条缝。她一惊,伸手要去拉拢来。可就在她的手触到窗帘的刹那间,她的目光无意间投向了窗外,她看到了一个令人心跳耳热的镜头。对面一间房子的窗户,窗口的大红双喜还未褪色,不知是疏忽,还是过于急切,那对年轻夫妻未拉上窗帘也未关灯就除去彼此的衣物,赤裸地滚落床第,两具肉体像柔软的藤条般缠绕在一起,似乎憋足了半个世纪的爱和欲要在这一刻尽情地倾泻……

不论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都是在总结人类认识史基础上而产生的,都是突出了辩证法理论的认识论性质,都真正成为了一种伟大的认识工具,这就是它们与朴素辩证法的根本区别所在。如果不立足于辩证法的认识史分析,那么辩证法就没有历史的差别,只是适用一切时代的僵死的教条,具有认识论意义的辩证法理论就不可能产生。正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史的总结,才超越了朴素辩证法的经验直观性,上升到概念层面,揭示了思维的规律和存在的规律的统一,这样的辩证法只能是一种认识论的辩证法。

辩证法理论是总结人类认识史的结果,这本身就说明人类认识的过程就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所以列宁强调“辩证法是人类全部认识所固有的”,同样也说明只有按照辩证法去认识客观事物,人类认识才逐步走向正确。科学形态的辩证法理论的提出正是人类认识不断走向正确的结果。因此就这一意义讲,辩证法就是人类认识走向正确的伟大工具,相反,形而上学将会把人类认识引向错误。辩证法的正确与形而上学的错误不是在客观世界中发生,而是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发生。

参考文献:

[1]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3] 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高清海.论辩证法就是认识论[J].社会科学战线,1983,(2):35-44.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7] 王立平.论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在统一[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65-68.

[8] 孙正聿,孟宪忠.列宁关于辩证法就是认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社会科学战线,1985,(4):226-233.

[9] 孙正聿.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OnBasicPrinciplesofDialecticalTheoryofKnowledge

WANG Cheng-guang ,WANG Li-ping

(SchoolofMarxism,ChinaWestNormalUniversity,Nanchong 637009 ,China)

Abstract:The epistemology of dialectics has been neglected in the expression of some Marxist philosophy textbooks and the teaching of some teachers in China.The fundamental reason is that Marxist dialectics is not understood from the correct perspective.These are three basic requirements of grasping the epistemology of dialectics.Understanding dialectics should base on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t the conceptual level;basic problem of philosophy;and the epistemological history of dialectics.

Keywords:dialectics;meaning of epistemology;basic requirement;basic problem of philosophy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80X(2019)01-0021-05

收稿日期:2018-09-03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辩证法的认识论意义研究”(项目编号:SC17B093)。

作者简介:王成光(1964—),男,四川达县人,西华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责任编辑:周 淳)

标签:;  ;  ;  ;  ;  ;  ;  ;  ;  ;  ;  ;  

王成光:论辩证法认识论意义把握的几个维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