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缓装置论文_包佳健,钱名鑫,勾洪浩,赵金宝

导读:本文包含了钩缓装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装置,车辆,车钩,底架,列车,缓冲器,夹具。

钩缓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包佳健,钱名鑫,勾洪浩,赵金宝[1](2019)在《自动旅客运输系统车辆全自动钩缓装置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自动旅客运输(APM)系统对车辆的要求,设计开发了适用于APM车辆的全自动钩缓装置。对APM全自动钩缓装置的部件从设计到分析验证做了完整的介绍,重点阐述了该装置的连挂系统、电气车钩、推送控制系统及安装吊挂系统等核心模块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功能。展示了一款适用于APM系统车辆灵活编组、线路水平曲线半径小、线路坡度大等特点的全自动钩缓装置。(本文来源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姜孝瑜,王帅,徐伟[2](2019)在《高铁车辆钩缓装置连挂杆加工方法及专用工具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高铁车辆钩缓装置连挂杆的加工方法及其专用工具设计。(本文来源于《铁道车辆》期刊2019年08期)

吴刚,张瑞,杨庆龙[3](2018)在《常州地铁1号线车辆钩缓装置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介绍了常州地铁1号线项目背景,根据车辆参数与配置要求,设计开发了适用于常州地铁1号线车辆的车钩缓冲装置,并详细介绍了该设计方案;借助仿真软件校核了关键受力件的静力学强度,计算分析了碰撞工况下钩缓装置的吸能特性;此外,通过多项试验验证了该钩缓装置满足设计使用要求。(本文来源于《轨道交通装备与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高鹏燕,刘继波[4](2018)在《25T型密接式钩缓装置连挂机构损伤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25T型密接式钩缓装置运用中发生的钩舌异常变形及解钩手柄折断问题,进行了连挂机构损伤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只有误操作造成的异常连挂工况才会导致故障的发生,并依此提出了操作建议。(本文来源于《铁道车辆》期刊2018年11期)

郑伟[5](2018)在《动车组用钩缓装置(柴田式)RAM预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柴田式钩缓装置的结构分析,结合实际运用情况,建立了钩缓装置的可靠性框图。依据可靠性预计原则、评分因素、故障定义等可靠性预计方法和故障统计,对柴田式钩缓装置主要零部件的可靠性指标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轨道交通装备与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杨慧芳,阳华平,刘炬[6](2018)在《地铁车辆钩缓装置异响分析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地铁车辆钩缓装置异响问题,在结构分析基础上找出了异响源,并提出了优化方案。(本文来源于《铁道车辆》期刊2018年07期)

寇丽君[7](2018)在《钩缓装置结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怎样能够使车辆在碰撞过程中进行有序且受力均匀,延长车钩缓冲装置的使用年限,减少故障率,是国内外众多科研机构研究的重点。在本文中,列车头车(Tc车)采用全自动机械车钩(包括缓冲器、压溃管和车钩剪切螺栓装置),头车(Tc车)底架前端安装有特定的防爬装置,头车(Tc车)底架前端吸能梁结构,中间车各节车厢间用半自动和半永久机械车钩连接。利用拓扑优化技术找到最优的结构及材料分布方法,利用OptiStruct软件对车钩缓冲装置计算受力,得到力的分布情况。(本文来源于《中外企业家》期刊2018年13期)

田建忠[8](2018)在《铁道车辆用钩缓装置叁维建模与虚拟装配》一文中研究指出铁道车辆用钩缓装置是车辆系统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全面了解钩缓装置的使用特性、功能原理和维护保养等要求,对确保列车的安全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应用CAXA实体设计软件,对钩缓装置各零部件进行了叁维建模和虚拟装配,利用软件的分解技术生成了模拟爆炸图,形象直观地展示了钩缓装置的结构特点和装配关系,对全面了解其功能原理、使用特性和相互位置关系,进而进行可靠性分析与性能优化提升,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本文来源于《新技术新工艺》期刊2018年03期)

杨宝柱[9](2017)在《城际列车碰撞历程中钩缓装置的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通过建立准确的钩缓装置力学模型并进行城际列车碰撞仿真计算,深入地研究了钩缓装置在城际列车碰撞历程中的作用机理,重点分析了钩缓装置对城际列车耐撞性及碰撞行为响应的具体影响。首先,根据城际列车钩缓装置的工作原理和机构运动特性,建立了具有非线性迟滞特性并可实现车钩点头与摇头运动的钩缓装置力学模型。其次,建立了城际列车一维纵向碰撞仿真模型,通过改变头车钩缓装置与中间车钩缓装置的阻抗力和压缩行程,研究钩缓装置的吸能方案对列车耐撞性的影响,得到了当碰撞速度一定时头钩压缩行程的最优值。当头钩的压缩行程小于最优值时,司机室端部的吸能量随着头钩行程的增加而增多,当头钩的压缩行程超过最优值时,司机室端部的吸能量逐渐减少;头车的最大平均加速度与中间车钩的阻抗力为负相关,而与中间车钩压缩行程无关,中间车的最大平均加速度与头钩的压缩行程、中间车钩的阻抗力及压缩行程均为负相关。然后,建立了详细的列车叁维碰撞仿真模型,研究了钩缓装置对列车碰撞行为响应的影响,发现两列相同列车在直线轨道发生正面碰撞时,中间车钩会同时发生点头运动与摇头运动,中间车钩的点头与摇头运动姿态关于两列车的碰撞界面对称,且由列车头端至尾端,偏转角逐渐减小;主被动列车的前两位车辆存在脱轨风险,中间车钩的运动姿态响应是车辆脱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中间车钩的摇头偏转角不变时,中间车钩的仰角幅度增大,该车钩连接的前一位车辆的二位端转向架的脱轨风险随之增大,而后一位车辆的一位端转向架的脱轨风险随之减小,中间车钩点头运动为俯角时影响相反;列车碰撞过程中的车钩纵向力主要由车体底架结构承载,对于本文选用的铝合金车体而言,底架结构可承载约90%的车钩纵向力。最后,研究了车钩的初始点头偏转角和碰撞速度对列车碰撞行为响应的影响。发现当中间车钩无初始点头偏转角或初始点头偏转角为仰角时,车钩的点头运动将始终呈仰角姿态,当初始点头偏转角为俯角时,车钩的点头运动将保持俯角姿态不变,中间车钩的初始点头偏转角不影响中间车钩摇头偏转角的大小;另一方面,碰撞速度的提高,增加了中间车钩的总压缩量、点头和摇头偏转角大小,而且当中间车钩点头运动受到约束时,迫使中间车钩的摇头运动加剧,致使列车的脱轨风险和横向褶曲行为加剧。(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7-05-12)

杨小鑫,吴静申[10](2017)在《天津地铁6号线车钩钩缓装置应用介绍》一文中研究指出钩缓装置是车辆最重要的部件之一,用于连接车辆的各节车厢,连通列车内部的机械和气路,使车辆形成一个整体。钩缓装置能够为车辆传递牵引和制动力,缓和列车在运行中或调车时所产生的纵向冲击力,并且钩缓装置具有一定的转动功能,能够使车辆顺利通过曲线。(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全国智慧城市与轨道交通学术会议暨轨道交通学组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4-16)

钩缓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介绍了高铁车辆钩缓装置连挂杆的加工方法及其专用工具设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钩缓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1].包佳健,钱名鑫,勾洪浩,赵金宝.自动旅客运输系统车辆全自动钩缓装置设计[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9

[2].姜孝瑜,王帅,徐伟.高铁车辆钩缓装置连挂杆加工方法及专用工具设计[J].铁道车辆.2019

[3].吴刚,张瑞,杨庆龙.常州地铁1号线车辆钩缓装置设计研究[J].轨道交通装备与技术.2018

[4].高鹏燕,刘继波.25T型密接式钩缓装置连挂机构损伤机理研究[J].铁道车辆.2018

[5].郑伟.动车组用钩缓装置(柴田式)RAM预计分析[J].轨道交通装备与技术.2018

[6].杨慧芳,阳华平,刘炬.地铁车辆钩缓装置异响分析与对策[J].铁道车辆.2018

[7].寇丽君.钩缓装置结构设计[J].中外企业家.2018

[8].田建忠.铁道车辆用钩缓装置叁维建模与虚拟装配[J].新技术新工艺.2018

[9].杨宝柱.城际列车碰撞历程中钩缓装置的作用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10].杨小鑫,吴静申.天津地铁6号线车钩钩缓装置应用介绍[C].第四届全国智慧城市与轨道交通学术会议暨轨道交通学组年会论文集.2017

论文知识图

钩缓装置结构示意头车半自动钩缓装置试验台整图ICE高速列车用的莎芬格10型钩缓装置集田式钧级装t纺构日考虑钩缓装置作用的机车动力学分...头车半自动钩缓装置

标签:;  ;  ;  ;  ;  ;  ;  

钩缓装置论文_包佳健,钱名鑫,勾洪浩,赵金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