匍枝根霉论文_孔婕

导读:本文包含了匍枝根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蜜桃,纤维素酶,糖苷酶,香芹,纤维,细胞壁,水杨酸。

匍枝根霉论文文献综述

孔婕[1](2019)在《百里酚和水杨酸对腐皮镰孢和匍枝根霉的协同抑制作用及在番茄采后保鲜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源保鲜剂,因其没有化学抑菌剂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农药残留及抗药性等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天然防腐保鲜剂开发研究的方向和热点。但由于其天然产物价格居高不下,造成使用成本较高,尤其是附加值较低的农产品很难推广使用。番茄果实营养丰富,但属于果皮薄且多汁的品种,采后贮藏过程当中容易受机械损伤、微生物感染等发生腐烂,采后损失率极高。因此,如何减少植物源保鲜剂在番茄等生鲜果蔬中的使用量,降低其使用成本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选取11种已报道具有抑菌活性的植物源保鲜剂,针对果蔬采后两种常见的腐败真菌,同时也是番茄采后主要的腐败菌,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 CICC 2603=ATCC 36031,以下简写F.solani)和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 ATCC 12939,以下简写R.stolonifer),进行抗菌活性研究。根据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按照棋盘法对11种植物源抑菌剂进行复配,发现对F.solani和R.stolonifer均有协同抑菌作用的组合仅有1组,即百里酚和水杨酸(记为S_(TSA)),其在协同抑菌作用中的MIC值比单独使用两种抑菌剂时的MIC值降低了74.62%~87.69%,有效降低了单个活性成分的作用浓度。通过对F.solani和R.stolonifer的菌丝和细胞形态的观察,发现S_(TSA)作用后细胞结构和形态发生严重变化,菌丝体表面出现一些隆起,显示出不规则的收缩,出现皱褶;细胞壁变薄,细胞质基质减少,大量空泡在细胞质中融合,形成较大的空泡。同时,S_(TSA)、百里酚和水杨酸均对F.solani和R.stolonifer的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对两种真菌进行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色后观察发现,随着S_(TSA)、百里酚和水杨酸作用浓度的增加,两种真菌中被染色的细胞比例均有所增加,并且呈浓度依赖性(r值均在0.91以上),表明F.solani和R.stolonifer的细胞膜完整性被破坏,使得PI可以穿过细胞膜与核酸结合显示红色荧光。水杨酸在S_(TSA)对F.solani细胞膜完整性损伤的协同作用中占主要地位;百里酚和水杨酸在S_(TSA)对R.stolonifer细胞膜完整性损伤的协同作用中贡献度相当。随着抑菌进程,两种真菌细胞在260 nm和280 nm处的泄漏量均有所增加,各组在1 h?24 h的作用时间之间具有显着差异(P(27)0.05),增加比例最高分别达79.52%和82.65%,表明抑菌剂造成两种真菌细胞内的核酸和蛋白质的泄漏量增加。且百里酚和水杨酸在浓度为0.5和1 MIC的S_(TSA)对F.solani和R.stolonifer细胞内核酸泄露的协同作用中贡献度相当,但百里酚在浓度为2MIC的S_(TSA)对F.solani细胞内核酸泄露的协同作用中起主要作用,水杨酸在S_(TSA)对于R.stolonifer细胞内蛋白质泄露的协同作用中起主要作用。同时,F.solani和R.stolonifer细胞膜中麦角固醇的含量随着抑菌剂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并呈现浓度依赖性(r值在-0.8211和-0.8975之间),且百里酚和水杨酸在S_(TSA)分别对两种菌麦角固醇含量的影响的贡献度相当。S_(TSA)通过阻碍细胞膜中麦角固醇的合成,破坏了两种真菌的细胞膜的正常功能,并最终抑制F.solani和R.stolonifer的生长。此外,S_(TSA)、百里酚和水杨酸分别对F.solani和R.stolonifer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叁种抑菌剂分别作用F.solani和R.stolonifer后,两种真菌的线粒体膜电位均显着升高,表现为膜电势超级化,且呈现浓度依赖性(r值在0.9244到0.9972之间),表明两种真菌的线粒体膜结构被改变。且相同浓度抑菌剂处理后,F.solani线粒体膜电位均高于R.stolonifer,说明F.solani的线粒体膜电位所受影响更大。研究抑菌剂对叁羧酸(TCA)循环的关键酶活性的影响发现,柠檬酸合成酶(CS)、异柠檬酸脱氢酶(IDH)、α-酮戊二酸脱氢酶(α-KGDH)、琥珀酸脱氢酶(S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的活性均受到抑菌剂不同程度的抑制,酶活性下降率在71.45%到98.38%之间。同时,抑菌剂导致F.solani和R.stolonifer细胞内TCA循环中的柠檬酸(CA)含量分别下降65.64%(F.solani)和90.80%(R.stolonifer),表明抑菌剂严重影响了TCA循环的正常进行,进而损伤了两种真菌的线粒体功能。此外,两种真菌经抑菌剂处理后发现,其细胞内活性氧(ROS)的积累有明显增加,增长率最大值分别为86.71%(F.solani)和97.78%(R.stolonifer);并且,丙二醛(MDA)大量生成,增长率最大值分别为73.54%(F.solani)和80.00%(R.stolonifer)。综上所述,S_(TSA)导致F.solani和R.stolonifer细胞膜损伤,致使其细胞内容物(核酸和蛋白质)的大量泄漏,麦角固醇合成严重受阻,线粒体膜发生了电势超级化改变了线粒体的膜结构,TCA循环中关键酶活性降低,进而影响了ATP合成和NADH产生,破坏TCA循环,ROS和MDA的大量累积进一步造成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细胞氧化损伤,细胞的过氧化继续影响细胞内线粒体内关键酶的活性,加剧膜的损伤,最终将导致F.solani和R.stolonifer细胞死亡。S_(TSA)对F.solani和R.stolonifer的体外抑菌作用表明,S_(TSA)对两种腐败真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均达到100%,对其孢子萌发抑制率达到96%以上;番茄接菌试验结果表明,S_(TSA)对F.solani的抑菌效果优于R.stolonifer;对番茄伤口接种F.solani的保护作用优于治疗作用,对伤口接种R.stolonifer的番茄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的差异不显着;结合感官评价,浓度为1 MIC的S_(TSA)对好果的保鲜效果更好,2 MIC的S_(TSA)更适用于有腐烂情况发生的番茄保鲜;进一步将不同浓度的S_(TSA)加入到可食性虫胶中,制成涂膜液,覆盖于番茄表面。研究发现,S_(TSA)虫胶涂膜和对照组相比,其透湿性和透氧性均显着降低(P(27)0.05),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番茄果实内部的水分散失和气体交换;浓度为5 MIC的S_(TSA)虫胶涂膜番茄在贮藏期间,腐烂率与失重率最低(P(27)0.05),番茄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最慢,采后感官品质维持最好,不同浓度的S_(TSA)虫胶涂膜对番茄采后的颜色没有影响;对番茄硬度损失具有较好抑制作用的浓度为1MIC和5MIC S_(TSA),能将可滴定酸含量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的浓度为10 MIC,延迟总酚峰值出现的有效浓度是1 MIC,有利于番茄风味的保存;对降低贮藏期间番茄体内MDA累积的有效浓度是5 MIC,有效防止了果实衰老和膜损伤,诱导番茄体内两种抗病性相关酶(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在短时间内升高,提高果实的免疫力,提高果实采后抵抗病原真菌侵染的能力,从而减少采后贮运过程中的损失。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将拓展植物活性成分的应用前景,为番茄采后保鲜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的理论依据,并为果蔬采后贮藏及运输提供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刘晨霞,乔勇进,黄宇斐,王晓[2](2019)在《酸性硫酸钙处理对水蜜桃采后匍枝根霉致病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酸性硫酸钙(ACS)溶液对水蜜桃果实采后致腐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的抑菌效果,在离体和体内条件下,探究其对匍枝根霉细胞膜渗透率、细胞壁降解酶、呼吸相关酶活性和桃果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稀释倍数的ACS溶液对匍枝根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ACS-10~(-3)处理组的抑菌效果最强。在作用120 min时,ACS-10~(-3)组菌丝细胞膜渗透率达到52.76%,较CK高出39.72%;匍枝根霉在含有50%ACS稀释液的带药培养基中培养9 d时,ACS-10~(-3)组的PG、PMG、C_X和GLU等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得到了抑制,较CK分别降低38.41%、41.96%、59.31%和35.52%;且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呼吸能量代谢系统中酶活性的上升,培养第9天时匍枝根霉的SDH、MDH和IDH活性分别为0.02±0.01、0.68±0.12、106.13±3.54 nmol·min~(-1)·g~(-1),均显着低于CK(P<0.05)。同时,ACS稀释液可显着降低损伤接种桃果实的匍枝根霉病斑面积和接种发病率,与CK相比,ACS-10~(-3)组桃果实的匍枝根霉病斑面积和接种发病率分别降低了99.61%和73.33%。因此,适宜稀释倍数的ACS溶液能够有效抑制水蜜桃采后因匍枝根霉侵染引起的软腐病。(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武利勤,尚宏忠,顾海科[3](2019)在《拮抗匍枝根霉的生防菌R1B的筛选鉴定和抑菌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防治梨软腐病,从不同植物内生菌中筛选匍枝根霉拮抗菌,同时研究其生防活性。用对峙培养法筛选拮抗匍枝根霉的内生菌;采用果实打孔接种法检验R1B对梨软腐病的防治效果,初步探讨其抗菌活性物质。结果显示来自霍山石斛的菌株R1B对匍枝根霉具有较好的拮抗活性,生理生化和分子鉴定表明R1B与贝莱斯芽孢杆菌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菌株R1B几乎完全抑制匍枝根霉菌丝的生长;接种匍枝根霉4 d后,R1B完全抑制梨软腐病的发生,而对照全部腐烂。R1B中含有抗菌肽合成基因bacA(溶杆菌素)、ituC(伊枯草菌素)、bmyB(杆菌抗霉素)及fenD(丰原素)。抗菌二肽溶杆菌素以及伊枯草菌素和丰原素可能是菌株R1B合成的抗菌物质。R1B具有防治梨软腐病的良好潜力。(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罗玲,李雅如[4](2018)在《青霉与匍枝根霉模型的制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尝试利用黏土、铁丝和泡沫板等材料制作青霉与匍枝根霉的模型,可以让学生观察到清晰、完整的青霉和匍枝根霉的形态,不仅能很好地诠释教学中难点,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教学》期刊2018年12期)

郑贤金,汤斌[5](2018)在《匍枝根霉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及发酵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纤维素酶产量,以匍枝根霉TP-02为出发菌株,通过诱变选育纤维素酶高产突变株,并研究碳源、氮源以及氨基酸等物质对菌株产酶能力的影响.经紫外和甲基磺酸乙酯复合诱变后筛选得到一株高产菌株TZ-03,其滤纸酶活(FPA)为4.96IU/mL,较TP-02提高了37.8%.优化后最佳发酵培养基为:微晶纤维素20g/L,鱼粉蛋白胨10g/L,麸皮浸出汁2.5%,CaCl_22g/L,MgSO_4·7H_2O 4g/L,KH_2PO_43g/L,谷氨酰胺1g/L,PEG-4000 0.25g/L,Tween 80 200μL/L,微量元素液1mL/L.此条件下TZ-03的FPA酶活高达11.58IU/mL.通过对发酵过程中溶氧、pH和补料条件的控制,进行10L发酵罐放大实验,最终使该突变株的FPA酶活在84h达到峰值21.32IU/mL,与摇瓶发酵相比提高了89.8%.β-葡萄糖苷酶(BG)、内切酶(EG)和外切酶(CBH)的酶活峰值分别为41.0IU/mL、26.76IU/mL和16.94IU/mL.通过诱变及发酵优化成功提高了纤维素酶产量,为纤维素酶的工业化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郑贤金[6](2018)在《匍枝根霉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发酵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纤维素酶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酶制剂,具有环保、高效地将纤维素转化成人类需要的能源和其他工业原料的功能,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畜牧、造纸、食品工业等诸多领域。然而,纤维素酶酶活低、生产成本高是制约其应用的关键因素,本论文通过诱变选育获得一株高产纤维素酶的匍枝根霉TZ-03菌株。并通过对TZ-03培养基组分和培养条件的优化及10 L发酵罐放大实验,成功提高了纤维素酶活,使其在以微晶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84 h的滤纸酶活(FPA)高达21.32 IU/m L。实验过程中发现诱变后β-葡萄糖苷酶活(BG)提高明显,因此对其分子机制和结构功能进行初步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以匍枝根霉TP-02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和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及后续筛选获得了单因子诱变高产突变株。并从中选取酶活较高的5株进行复合诱变,最终得到一株高产菌TZ-03,其FPA酶活达到4.96 IU/m L,较TP-02提高了37.8%。(2)以滤纸酶活为指标,从碳源、氮源、氨基酸种类、聚乙二醇系列(PEGs)、培养温度、初始p H这些方面进行培养基组分和培养条件优化。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实验优化后的培养基组分确定为:微晶纤维素20 g/L,鱼粉蛋白胨10 g/L,麸皮浸出汁2.5%,Ca Cl2 3g/L,Mg SO4·7H2O 4 g/L,KH2PO4 3 g/L,谷氨酰胺1.5 g/L,PEG-4000 0.2 g/L,Tween 80 200μL/L,微量元素液1 m L/L。培养温度为30℃,初始p H为5.0。此条件下,FPA酶活在108 h达到最大值12.75IU/m L,β-葡萄糖苷酶活(BG)达到24.10 IU/m L,内切酶活(EG)达到15.98 IU/m L,外切酶活(CBH)达到9.70 IU/m L。(3)根据摇瓶优化的结果进行10 L发酵罐放大实验。装液量为5 L,初始罐压0.08 MPa,通气量为0.6 vvm,转速为300 rpm,控制发酵过程中的溶氧维持在30%左右,p H维持在4.8,发酵24 h后发酵液中还原糖含量维持在1.2 mg/m L左右。此条件下,滤纸酶活在84 h达到峰值21.32 IU/m L,与摇瓶发酵相比提高了89.8%,时间缩短了近24 h。CBH酶活在72 h达到最大值16.94 IU/m L,BG在84 h达到峰值41.06 IU/m L,EG酶活也在84 h达到最大值26.76 IU/m L。(4)通过TP-02和TZ-03中BG酶活和转录水平的比较,发现诱变后BG酶活提高了1.51倍,转录水平上调了90.19%,其可导致蛋白表达量的提高,从而可能引起BG酶活的提高。进而钓取了β-葡萄糖苷酶基因bgl4,利用DS 3.0软件进行BGL和BGL IV的同源建模,并以纤维二糖为底物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BGL和BGL IV具有典型的(α/β)8-TIM的筒形折迭结构,诱变前,酶分子内部形成了一个隧道形状的口袋与底物相互作用,纤维二糖结合到口袋深处;诱变后活性中心发生轻微偏移,纤维二糖不再深入结合到酶分子内部的隧道空腔,而是在表面形成的凹槽处发生作用,这种结构使得活性中心更大,对原活性中心存在的受力不均、底物堆积等情况可以有效解决,同时诱变后氨基酸与配体形成的氢键数量增加。诱变后BGL IV活性中心构象变化可能更有利于酶与底物的结合,对酶活的提高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工程大学》期刊2018-06-12)

郑贤金,汤斌[7](2018)在《匍枝根霉诱变株β-葡萄糖苷酶结构功能研究及发酵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经紫外-甲基磺酸乙酯复合诱变选育得到的匍枝根霉诱变株TZ-03,其产β-葡萄糖苷酶(β-glycosidase,BG)能力显着提高,酶活峰值高达10. 53 IU/mL,较原菌TP-02提高1. 52倍。为研究该诱变株产酶差异内因,比较诱变前后bg基因转录水平,并克隆得到BG编码基因bgl4,利用Swiss model和Discovery Studio 3. 0等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结构建模及分析。结果表明,诱变后bgl4基因转录水平上调90. 19%,其可导致蛋白表达量的提高,从而可能引起BG酶活的提高。且诱变后BGL IV活性中心构象变化可能更有利于酶与底物的结合,对酶活的提高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提高TZ-03的BG产量,经摇瓶优化确定最佳培养基为:微晶纤维素20 g/L、鱼粉蛋白胨10 g/L、谷氨酸1 g/L、CaCl_22 g/L、KH_2PO_43 g/L、MgSO_4·7H_2O 4 g/L、PEG-4000 0. 25 g/L、麸皮浸出汁2. 5%、Tween 80 200μL/L、微量元素液1 mL/L,TZ-03可在培养108 h达到BG酶活峰值22. 15IU/mL。利用10 L发酵罐进行放大培养TZ-03,使BG酶活在84 h达到最大值41. 62 IU/mL。(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8年11期)

张莹莹[8](2018)在《匍枝根霉纤维二糖合成酶的鉴定与调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纤维素酶是一种由内切葡聚糖酶(EG)、外切葡聚糖酶(CBH)和β-葡萄糖苷酶(BG)组成的复合酶,叁者通过协同作用完成纤维素到糖的转化过程。当前纤维素酶工业生产中,非纤维素碳源已逐渐取代传统纤维素碳源,广泛应用于诱导丝状真菌产酶。然而,关于非纤维素条件下纤维素酶诱导机制的研究报道几乎还是空白。本研究采用的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TP-02是一株自主筛选得到的高效纤维素降解真菌,可快速利用非纤维素碳源高产纤维素酶,具有十分可观的工业应用潜力。为此,解开匍枝根霉利用非纤维素碳源生产纤维素酶的调控密钥,从而进行生产策略改良、代谢过程控制和定向工程改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非纤维素底物条件下匍枝根霉胞内糖组分,发现胞内含有纤维素酶的天然诱导因子纤维二糖,并找到了其合成相关的关键蛋白纤维二糖合成酶CBS。基于对CBS结构功能的鉴定及其转录调控特性研究,成功构建匍枝根霉在非纤维素碳源条件下的纤维素酶诱导模型,进而通过菌株改造初步实现利用简易碳源快速高效生产纤维素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经多序列比对及结构功能分析,以纤维素合成酶核心结构CESA的编码基因为探针,利用交错式热不对称PCR(TAIL-PCR)克隆得到纤维二糖合成酶的编码基因cbs(GenBank No.KT957545)。成功实现CBS在大肠杆菌BL21中的表达及纯化,进行体外实验验证CBS的功能。通过液质联用(LC-MS)和薄层层析分析CBS体外实验的产物组成,明确CBS具有以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为糖基供体合成纤维二糖的能力。构建R.stoloniferΔcbs突变株,发现CBS的缺失导致纤维素酶的基因转录水平下调高达85%左右,却不改变菌体表观形态和生长曲线,确定了CBS是纤维素酶合成过程中的关键蛋白。(2)为研究纤维二糖的胞内合成途径,构建尿苷二磷酸葡糖焦磷酸化酶UGP和鸟苷二磷酸葡糖焦磷酸化酶GGP的缺失菌R.stoloniferΔugp和Δggp,以及双缺失株Δugp::Δggp,并利用LC-MS检测各突变株的胞内糖组分。结果显示除Δggp外,Δugp和Δugp::Δggp胞内均未检测到纤维二糖峰。RT-qPCR结果显示Δugp中cbs和纤维素酶基因的转录均下调75%左右,而Δggp中被测基因的转录水平只下调20%左右。结合突变株产纤维素酶特性研究,结果显示UDPG为TP-02胞内合成纤维二糖的主要糖基供体,而GDPG可能是UDPG的替代物,在UDPG不足时维持胞内二糖合成。此外,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CBS结构功能进行分析,丙氨酸扫描结果显示D210A和D300A无纤维二糖合成能力,从而确定Asp210和Asp300是CBS的关键残基。(3)基于CBS编码基因的启动子模块分析,在cbs上游发现了转录因子XYR1和CRE的理论结合位点。为了研究CBS的转录调控特性,构建缺陷株R.stoloniferΔxyr1,并利用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启动子gpdA构建过表达菌株OExyr1。RT-qPCR结果显示,XYR1的缺失导致cbs和各纤维素酶基因转录水平下调40%左右,而其过表达则促使cbs的转录水平提高达175%。此外,OExyr1的滤纸酶活(FPA)较原株提高96%,即XYR1对CBS和纤维素酶的表达具有激活作用。进而构建了突变株Δcbs::OExyr1及其回复株Rcbs::OExyr1,结果显示即便过表达xyr1,cbs的缺失仍可导致纤维素酶基因转录水平下调80%左右,这意味着XYR1对纤维素酶的表达调控主要来自其对CBS的作用。(4)根据碳代谢阻遏因子CRE对葡萄糖的响应特性,构建完整的CRE应答曲线。结果显示,还原糖浓度高于0.6%时,CRE对纤维素酶的合成具有负调控作用。为进一步研究CRE对cbs转录的影响,构建Δcre和Δcre::Δxyr1突变株,结果显示Δcre::Δxyr1中cbs的转录水平与Δxyr1中的基本持平,即CRE对cbs不具备直接作用。而Δcre中cbs的转录上调了47%,即CRE很可能是通过阻遏XYR1的表达来达到间接调控CBS效果。基于CRE的调控特性,在3L发酵罐中通过对TP-02进行葡萄糖补料,维持还原糖浓度在0.5%左右。结果显示,补料控糖后发酵48 h的FPA酶活为3.75 IU/mL,明显高于对照(1.96 IU/m L,30 h),且接近Δcre菌株的酶活峰值(4.16 IU/m L,30 h)。即通过调控还原糖浓度在CRE的响应下限内,可有效摆脱碳代谢调控阻遏(CCR)对纤维素酶的阻遏作用。(5)为研究纤维二糖诱导纤维素酶途径,扩增得到纤维二糖响应因子编码基因clr1和clr2。通过Δclr1和Δclr2突变株的构建及特性分析,确定纤维二糖通过激活CLR1,促进CLR2的表达,最终开启纤维素酶基因转录。此外,Zn~(2+)对CBS的表达具有促进作用,该作用来自Zn~(2+)对激活因子XYR1的影响。综合以上研究,构建匍枝根霉纤维素酶诱导模型,并提出两套纤维素酶合成调控方案。其一,利用组成型启动子gpdA构建匍枝根霉过表达株,对纤维素酶基因转录调控相关蛋白进行过表达。其中,过表达株OEugp::OEcbs通过实现ugp和cbs的共同过表达,最终纤维素酶基因的转录水平提高84%。其二,构建Δcre::OExyr1菌株,优化确定最佳葡萄糖浓度为4%,并在3L发酵罐中快速实现纤维素酶的高产,发酵30 h达FPA酶活峰值6.32 IU/m L。(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06-01)

张莹莹,汤斌,堵国成[9](2018)在《匍枝根霉纤维二糖合成酶胞内糖基供体的初探及结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纤维二糖可有效诱导丝状真菌产纤维素酶,前期研究表明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 TP-02具有纤维二糖合成酶(CBS),可以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为糖基供体合成纤维二糖,从而开启纤维素酶的自诱导合成途径。为研究R.stolonifer中纤维二糖的胞内合成途径,通过重迭PCR在GDP-葡糖焦磷酸化酶基因ggp中引入硫胺吡啶抗性基因ptr A,分别转化原菌TP-02和△ugp突变株,构建△ggp和△ugp/△ggp突变株。利用液质联用(LC-MS)检测突变株的胞内糖组分,发现ggp的缺失对胞内纤维二糖合成的影响较弱,但同时缺失ugp则将直接导致二糖合成受阻。RT-q PCR结果显示△ggp突变株中纤维素酶基因转录水平较原株TP-02下调20%左右,而△ugp/△ggp突变株中被测基因的转录水平则出现了高达80%左右的下调。同时对突变株纤维素酶表达水平进行研究,发现△ugp/△ggp突变株中几乎检测不到纤维素酶活力。结果显示,UDPG为R.stolonifer胞内合成纤维二糖的主要糖基供体,而GDPG可能是UDPG的替代物,在UDPG不足时维持胞内二糖合成。此外,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CBS结构功能深入分析,经丙氨酸扫描确定其合成纤维二糖的关键作用残基为Asp210和Asp300,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及理性改造提供方向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周丹丹,王卓,邢梦珂,屠康[10](2017)在《香芹酚、丁香酚对匍枝根霉的抑制作用及其对水蜜桃采后软腐病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香芹酚和丁香酚对匍枝根霉的抑菌机理及对水蜜桃采后软腐病的控制效果,本文分别用两种精油对匍枝根霉进行体外处理和体内处理。对于体外抑菌试验,本文研究了香芹酚和丁香酚对匍枝根霉的菌丝生长、细胞内容物含量、菌丝形态、细胞膜及麦角固醇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植物精油对匍枝根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μL/plant香芹酚及4μL/plant丁香酚以完全抑制匍枝根霉的生长且两种精油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菌丝内细胞内容物的渗出。扫描电镜及荧光显微镜结果显示匍枝根霉菌丝的形态发生改变,细胞膜破损且麦角固醇含量下降。在香芹酚和丁香酚对水蜜桃果实采后软腐病抑制效果实验中发现,两种植物精油可以显着降低水蜜桃软腐病的发病率及病斑直径,0.5μL/L香芹酚和1μL/L丁香酚处理效果最好,同时两种植物精油可以有效提高水蜜桃抗病相关酶的活性。(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第九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1-08)

匍枝根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酸性硫酸钙(ACS)溶液对水蜜桃果实采后致腐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的抑菌效果,在离体和体内条件下,探究其对匍枝根霉细胞膜渗透率、细胞壁降解酶、呼吸相关酶活性和桃果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稀释倍数的ACS溶液对匍枝根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ACS-10~(-3)处理组的抑菌效果最强。在作用120 min时,ACS-10~(-3)组菌丝细胞膜渗透率达到52.76%,较CK高出39.72%;匍枝根霉在含有50%ACS稀释液的带药培养基中培养9 d时,ACS-10~(-3)组的PG、PMG、C_X和GLU等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得到了抑制,较CK分别降低38.41%、41.96%、59.31%和35.52%;且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呼吸能量代谢系统中酶活性的上升,培养第9天时匍枝根霉的SDH、MDH和IDH活性分别为0.02±0.01、0.68±0.12、106.13±3.54 nmol·min~(-1)·g~(-1),均显着低于CK(P<0.05)。同时,ACS稀释液可显着降低损伤接种桃果实的匍枝根霉病斑面积和接种发病率,与CK相比,ACS-10~(-3)组桃果实的匍枝根霉病斑面积和接种发病率分别降低了99.61%和73.33%。因此,适宜稀释倍数的ACS溶液能够有效抑制水蜜桃采后因匍枝根霉侵染引起的软腐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匍枝根霉论文参考文献

[1].孔婕.百里酚和水杨酸对腐皮镰孢和匍枝根霉的协同抑制作用及在番茄采后保鲜中的应用[D].江南大学.2019

[2].刘晨霞,乔勇进,黄宇斐,王晓.酸性硫酸钙处理对水蜜桃采后匍枝根霉致病力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9

[3].武利勤,尚宏忠,顾海科.拮抗匍枝根霉的生防菌R1B的筛选鉴定和抑菌活性分析[J].生物技术通报.2019

[4].罗玲,李雅如.青霉与匍枝根霉模型的制作[J].生物学教学.2018

[5].郑贤金,汤斌.匍枝根霉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及发酵优化[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8

[6].郑贤金.匍枝根霉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发酵控制[D].安徽工程大学.2018

[7].郑贤金,汤斌.匍枝根霉诱变株β-葡萄糖苷酶结构功能研究及发酵优化[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8

[8].张莹莹.匍枝根霉纤维二糖合成酶的鉴定与调控机制研究[D].江南大学.2018

[9].张莹莹,汤斌,堵国成.匍枝根霉纤维二糖合成酶胞内糖基供体的初探及结构功能研究[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8

[10].周丹丹,王卓,邢梦珂,屠康.香芹酚、丁香酚对匍枝根霉的抑制作用及其对水蜜桃采后软腐病的控制[C].2017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第九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7

论文知识图

尿素和表面活性剂的交互作用对匍枝根无机盐和表面活性剂的交互作用对匍含水量和尿素的交互作用对匍枝根霉匍枝根霉RND6D的疏水性分析匍枝根霉原菌TP-02、Rcbs和Δ...根霉-匍枝根霉

标签:;  ;  ;  ;  ;  ;  ;  

匍枝根霉论文_孔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