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茶歌(10首)

余杭茶歌(10首)

一、余杭茶吟(诗词10首)(论文文献综述)

宋飞[1](2019)在《明清时期笔记、传奇融合论》文中认为明清时期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笔记、传奇二体的融合,笔记中不乏传奇的虚构想象、铺叙渲染、抒情寄慨等创作追求,传奇中亦不乏执笔记叙、说理劝世等笔记的传统,它们将笔记的隐蔽性与传奇的情感表达等优势相结合寻求高压文化政策下的发展,铸就了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最后一个高峰。本论文以明清时期笔记、传奇二体的融合为研究对象,以明清时期的“三灯”、《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醉茶志怪》等作品为基础,分四个章节,分别从笔记与传奇的释义、“三灯”系列作品中二体的融合、《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中二体的融合,以及《醉茶志怪》中二体的融合四部分展开深入、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本论文的重要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二方面:一、对笔记、传奇的界定;二、研究的作品具有代表性。对笔记、传奇进行严格的界定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二体的融合,而研究的作品不囿于人们熟知的中国古典文言小说的代表作品——《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则更能深刻地反应二体融合的现实状况。本论文具体章节内容如下:第一章重点讨论笔记、传奇的涵义。笔者通过系统梳理笔记和传奇在文学发展中的历史脉络,理清笔记、传奇从产生到二体融合的具体历史进程,并以此为基础对笔记和传奇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确定笔记为凡创作上讲究“实事求是”(包含不自觉的虚构);内容上搜奇猎异、讲述轶事、间杂博物考证;形式上短小简约;情感上客观理性的文言小说。而创作上讲究想象虚构、情节曲折、形象鲜明、文辞华艳;内容上关注现实、取材现实(或其他)、归于现实;情感上主观感性的作品即为传奇小说。第二章以明代的“三灯“系列作品为基础,从笔记、传奇二体的主题、结尾和艺术手法三方面具体分析了笔记、传奇在明代的融合状况。第三章重点分析清代的两部文言短篇小说巨着——《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从“着书者之笔”与“才子之笔”的论争入手,系统分析《聊斋志异》为“才子之笔”和《阅微草堂笔记》为“着书者之笔”的具体原因,随后展开两书在笔记、传奇二体融合上的系统分析,以证明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现象。第四章重点研究清末《醉茶志怪》一书中“一书兼二体”的现象,从作品中的笔记体、传奇体和杂糅体三类作品具体展开。

张帆[2](2016)在《《<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文中提出《<清史稿·艺文志>补编》为近人武作成独力完成之作,对《清史稿·艺文志》进行了大量增补,共增补四部书一万零四百三十八种,其中子部小说类包括笔记、章回演义、弹词三属,共二百五十七部,而笔记小说之属包括《梦园丛说》、《奁史》、《瓮牖馀谈》、《遁窟谰言》等五十二部,多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传奇、志怪及佚事杂俎等。据目前资料看来,这五十二部小说除《聊斋志异》得到充分研究之外,馀皆鲜有提及。《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影响极为深远,大批作者争相追随仿作,事实上,这五十二部小说中,即有不少是《聊斋志异》的仿作。这些书中亦不乏诸如《瓮牖馀谈》《重订西青散记》《谐铎》《京尘杂录》《耳食录》《梦厂杂着》《兰苕馆外史》等优秀之作,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由于资料的缺乏,关于这五十二部文言小说尚有不少存疑之处,比如《琐蛣杂记》与《六合内外琐言》的关系尚未明确等。因此,对于这52部小说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考察很有必要。本文以上述五十二部作品为单位,以《<清史稿·艺文志>》着录顺序为次序,力求全面系统收集作家生平行迹、作品成书过程、历代官私书目以及历代文献中相关的着录、序跋、版本考订、作品内容等资料。每部作品资料后附按语,对所收材料进行校勘比误,并对作者生平行迹、主要着作及其版本、作品内容、版本流传等作简要述评,以表达整理者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为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姜红红[3](2014)在《白居易诗歌中关于“闲”的美学思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闲”是中国古人的常用字眼,也是其经营人生的智慧方式。从孔子以来,中国的文人就非常关注“闲”的意义,注意经营“闲”的人生。白居易作为其中一员,其人生就是“闲”之人生,其诗作包含许多关于“闲”的美学思想。本文主要以白居易的诗歌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细读法,对其中与“闲”相关的美学思想进行探索。第一章探讨白居易“闲”思想的产生与形成,主要从中唐社会的大背景以及他的人生历程与诗歌历程进行分析。首先,中唐社会的失范带来了士人精神信仰的危机,从而导致了士人精神上无所归依的状况,生活上也陷入了一种混乱局面。经历了一番震荡之后的士人,在谋求重建精神信仰时便出现两种路向:韩愈为代表的对道的承担以及白居易为代表的对道的逃逸。而白居易对道的逃逸就表现为白氏之“闲”。其次,白居易的人生历程主要由避难江南、初入仕途、志在兼济、江州之贬、出刺苏杭、退居洛阳等阶段构成。在人生的各个阶段,白居易都在思考着自己的人生路向。特别是四年的江州贬谪生涯让他得到心态上的调整与平衡,使他越来越倾心于过有“闲”的人生。再次,白居易的讽谕诗、感伤诗、闲适诗的诗歌历程也标示了白居易关于“闲”的思考。由讽谕诗的萌芽、到感伤诗的发展再到闲适诗的全面展开,成就了“闲”的漫长而坚韧的成长过程。史的延续与面的铺展,时间与空间上的双向把握,使白居易“闲”思想之产生与形成完整地呈现出来。第二章主要从两个角度来探讨白居易“闲”思想的具体内容。第一节从八大系列的“闲”语汇来看“闲”的思想结构,首先“闲人”,成为了提携其他系列的主角;接着因“闲人”而具有“闲身”和“闲心”、“闲感”;此后因“闲人”而所居之处为“闲居”、所见之物为“闲物”;再次因“闲人”而所做之事为“闲事”、所作之游为“闲游”:总之一切都染上了“闲”味。第二节从不同时期与角度攫取了代表性的诗歌来看“闲”的美学境界。以上两个角度展现出了白居易“闲”的思想的丰富性。第三章从五点总结白居易“闲”思想的基本要点。首先“合是人间闲散物”,是说做忙人不好,因而要做闲人;其次“风景属闲人”,是说只有“闲人”才能拥有世间风景;再次“闲客独多情”是说闲客与一般人不同,因其多情,故而能多得闲意;复次“不是闲人岂得知”是说只有闲人才能领会参透“闲”,追求他人不知的心灵境界,从而赢得“闲”的世界。最后,“壶中天地”:园林禅道之境,是说白居易的洛阳履道里园居有一种以小见大的禅道式精神。第四章讨论白居易“闲”思想的理论意义和时代意义。认为白居易的“闲”是在其人生历练中不断完善的,他从本身出发得出许多的关于“闲”的思考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一节论述“闲”是一种与现实拉开距离的心态,更是中唐士人的一种心态;第二节论述“闲”的心理距离是一种审美的心态;第三节论述白居易“闲”思想对中国审美心态理论的推动意义。论文主要通过以上四章展现了白居易“闲”思想的产生与形成、具体内容、基本要点以及理论意义与时代意义,以期对白居易的“闲”之美学思想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总之,白居易的一生都在思考着“闲”,践行着“闲”,他的相关思想不但影响了周边朋辈,而且惠泽了后世士人群,甚至也大大有益于今天的人们。

刘希娟[4](2012)在《传统园林天人合一之思诗交融的艺术境界》文中认为中国传统园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自然与人文因素的统一体。中国传统园林不仅是一个系统工程,同时又是容纳其他文化元素的所在,从物质层面上来说,它融汇了包括了建筑、园艺、雕塑、美术、文学、绘画、书法、戏曲等多种艺术手段;从精神层面上来看,它是物质与精神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但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提升人的文化品位,还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具有十分深邃的哲理,在传统园林之中可以说是最高层次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准则,中国传统园林是把真个宇宙的模型进行了艺术化。古往今来的人们不断地创造它、不断地发展它并不断地完善它。其最终的宗旨,就是为了实现“天人之际,相融一体”的生活理想。儒家、道家、佛家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时时渗透交融在传统园林的设计之中,园林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可以说就是“三教合一”的文人思想的物化模型。当我们陶醉于传统园林的美景之时,随时可以从园林的组成元素和意境表达之中感受到这些无形的思想。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成熟的比较早,儒家重生态伦理轻现实功利,以“仁”为核心,主张将人的情感和意志融入到园林造景之中,追求山林仁德,儒家主善;道家思想主张“道法自然”、“返璞归真”,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道家主真;佛家思想追求的是“我佛一体”、“物我合一”,注重的则是“冥合自然”和“超凡脱俗”,佛家主美。传统园林这种极强的兼容性和整体性特点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便利。文学艺术、书法理论、绘画意韵、楹联匾额、歌舞戏曲等艺术与传统园林相互渗透,若是失去了她们,就失去了园林文化的完整性。思者,思想也,意指传统文化之天人合一之思想;诗者,诗情画意也,意指传统园林诗情画意之意境营造;思诗交融,则是指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与传统园林诗情画意意境创造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关系。本文就是以研究中国传统园林中的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以及传统园林的诗情画意为切入点,通过查阅文献,将传统园林艺术融入历史的长河中,采用历史的眼光,通过纵向和横向的双重梳理,弄清园林艺术的来龙去脉以及突显传统园林的特色。文章简要分析了对传统园林影响深远的传统文化,并结合传统艺术形式(品题、书法、绘画、戏曲诗词等)的融合渗透,阐述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园林诗情画意境界形成的影响。然后我们从真善美的艺术角度,从宇宙观层次上升到人生观,再一次展现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和传统园林对宇宙真理的认识与对人生价值的追求相结合的理想境界。文章最后分析总结了传统园林和传统文化中的理论思想对现代园林创作的启示,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生态园林积累经验,给予启发,为现代园林设计和营造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同时也为现代园林理念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朱翥[5](2012)在《南宋临安园林研究》文中提出南宋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第二次重要转折,各园林类型皆有显着的发展,并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南宋临安园林类型多样,分布集中,“南宋临安园林体系”有显着的复杂性,为全面清楚阐述,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山水论、湖城论、园林论。总结了南宋临安园林系统的基本格局,得出大尺度公共园林(西湖)与中小尺度园林各自的造景模式;此外,提出以“南宋西湖十景”为标志点,主流园林手法全面转向写意,其产生对中国园林发展起着重要影响。第二部分,则阐述各园林类型与着名园林个例,并辅助上篇之论述。总结了各类型园林的造景特色,具体考证各着名园林,并分析其造园特色与造园手法。第三部分为遗址调研,作为补充。调研凤凰山、将台山、吴山、紫阳山一带的南宋遗迹;结合《凤凰山圣果寺志》对圣果寺遗址区域做重点研究。本文研究之最大价值在于,探索转折期下(中原文明与江南文明融合)风景格局及造景模式转变与创新,并梳理清此大体系的复杂关联。南宋时期,各类型园林的造景手法逐步趋同,共同朝着“文人园林”发展,园林等级主要依靠建筑来体现,人工叠山理水属于相当高级的造景手法,仅用于皇家园林及部分私园,以此区别于一般园林。

杨帆[6](2012)在《清《国朝杭郡诗辑》研究》文中指出清代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个极其兴盛的时期,其时清人编辑诗集之风尤为盛行。清人诗歌总集若从其所收作者籍贯范围看,有全国性的诗歌总集、地域性诗歌总集和家族性诗歌总集。《国朝杭郡诗辑》即属于地域诗歌总集,以三辑178卷的篇幅,前后搜罗了自顺治迄光绪年间杭州府诗人共计七千九百三十七人,其中绝大多数为杭州府本地诗人,极少数为“寓居”杭州人士,时间跨度很长,数量也十分庞大。编者分别为吴颢、吴振棫、丁丙丁申娜私晕贾莞恕N怛隆稒d李诗系》、《三台诗录》及《越风》、《甬上集》等诗集体例,编辑《国朝杭郡诗辑》,专录清初至编者时代的已故去诗人,得为十六卷。其孙吴振棫后于十六卷之上增补作品,删除错辑的非杭非本朝诗人,得为三十二卷。此外,他又遵从吴颢诗辑体例更为编辑《续缉》,共收四十六卷。至于丁氏兄弟时,二人累二十年搜罗编辑之功,复为编辑《三辑》百卷,并于体例上创新,专门增录“庚辛殉粤寇难”卷,“驻防”卷,鲜明地反映出时代特色。本文即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出有代表性的诗社、诗人,如西泠十子,湖南诗社,袁枚,龚自珍,以及铁花吟社,力求展现出《国朝杭郡诗辑》的宏貌,借以凸显其对研究清代杭州诗歌发展的价值所在。

孙小迪[7](2011)在《参禅操琴 修心明性 ——琴禅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禅宗构成了佛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中国整个文化的格局和思想史演变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佛教的哲理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尤其是禅宗哲学成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支柱和灵魂。而在禅宗思想影响下形成的琴禅传统中,修禅是琴以载道、琴以修心、身心双修的参禅悟道过程。本文将佛教中禅宗哲学引入古琴美学范畴,以古希腊罗马哲学传统为参照,将其身心修炼及其治疗意义的“哲学反思”运用到琴禅身心修炼传统的解释中;结合古琴理论和实践美学在僧界的琴禅传统进行深入阐发,探讨其理;最终试图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意义的反思及佛教禅宗思想史、琴禅美学等等问题上,找到了可能存在的契合点,并梳理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关联,逐渐的发现和开掘此课题的意义。在此意义上,哲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不断精神修炼的过程,其目标是使得个体的生活获得整体性的转化,实现世界观的转化以及人格的蜕变。如此看来,琴禅作为一种“人生哲学”,对于这种不执着于外相,空无挂碍、不立文字的中国佛禅中的个体——琴僧而言,“操琴参禅”这一艺术实践活动即是一种“欲望治疗”和“精神修炼”的“生活方式”。而在这一过程中强调精神性的内省和超越,彻见心源之本,反对运用逻辑和理论思辨,要求主体与客体直接切合的体悟方式,就是超越心中的执着和寂灭身体的欲望,最终获得一种心灵解脱的生活方式。

王栋[8](2008)在《蝼蚁之余 便有远韵 ——从宋代山水画探微文人园林造景》文中研究表明园林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载体之一,其独特的东方文化韵味令人回味无穷。从两宋开始,文化的发展在一种内向封闭的境界中实现着从总体到细节的不断完善,文化艺术已由面上的外向拓展转向纵深的内在开掘,其所表现的精微细腻是汉唐所无法企及的。园林作为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自然也进入完全成熟的境地。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的互相渗透,促进了文人园林的兴盛,使文人园林成为宋代造园活动中的主流,推动了造园技术和艺术的繁盛。本文对宋代文人园林进行了深入研究,阐述了文人园林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从宋代山水画入手,综合分析了山水画对文人园林起着全面直接的指导,对文人园林造景产生的重大影响,进而对文人园林造景的艺术特征进行梳理,特别强调宋代文人在园林造景艺术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宋代文人的社会地位比任何时候都高,文人吸取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不仅参与造园,还着文描述园林,重视园林意境的创造,将诗画融铸于园林之中,造景讲究缩移摹拟,注意“壶天之隐”的造园格局,以及“蝼蚁之余,便有远韵”的发展方向,文人的这种审美意趣在园林中的集中体现,促成了文人园林达到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登峰造极的境地。

黄淑美,欧阳中一[9](2005)在《《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1991-2004年目录索引》文中提出

欧阳勋[10](2003)在《余杭茶吟(诗词10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余杭茶吟(诗词10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余杭茶吟(诗词10首)(论文提纲范文)

(1)明清时期笔记、传奇融合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笔记、传奇融合现象的研究现状
        二、《醉茶志怪》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三节 选题的意义及创新点
第一章 笔记与传奇的传承与释义
    第一节 笔记的概念与传承
        一、笔记的概念
        二、笔记小说的传承
    第二节 传奇的概念与传承
        一、传奇的概念
        二、传奇的传承
    第三节 “笔记”与“传奇”的界定与区分
        一、创作动机
        二、艺术追求
        三、情感寄托
第二章 明代文言小说中的“一书兼二体”
    第一节 《剪灯新话》中的“一书兼二体”
        一、主题的融合
        二、结尾的变异
        三、传奇注入志怪
    第二节 《剪灯余话》《觅灯因话》中的“一书兼二体”
        一、主题的融合
        二、结尾的变异
        三、传奇注入志怪
        四、“有意为之”的劝诫
第三章 “才子之笔”与“着书者之笔”
    第一节 “才子之笔”与“着书者之笔”的提出
    第二节 《聊斋志异》与“才子之笔”
        一、“拟唐”的艺术追求
        二、“孤愤”的情感寄托
    第三节 《阅微草堂笔记》与“着书者之笔”
        一、“求实”的创作取向
        二、“尚简”的艺术追求
        三、严谨的考据学风
        四、理性的思维关照
    第四节 “才子之笔”与“着书者之笔”的杂糅
        一、《聊斋志异》中的“着书者之笔”
        二、《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才子之笔”
第四章 《醉茶志怪》之“一书兼二体”
    第一节 “一书兼二体”的提出暨理解
    第二节 《醉茶志怪》中的“传奇体”
    第三节 《醉茶志怪》中的“笔记体”
    第三节 《醉茶志怪》中的“杂糅体”
结语
附录
    《醉茶志怪》中的传奇小说
    《醉茶志怪》中的笔记小说
    《醉茶志怪》中的“杂糅体”作品
参考文献
致谢

(2)《<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前言
01 方濬颐《梦园丛说内篇》《外篇》
02 王初桐《奁史》《拾遗》
03 王韬《瓮牖馀谈》
04 王韬《遁窟谰言》
05 王韬《淞滨琐话》
06 毛祥麟《对山书屋墨馀录》
07 孔毓埏《拾箨馀闲》
08 史震林《重订西青散记》
09 竹勿山石道人《(?)蛣杂记》
10 沈起凤《谐铎》
11 沈瓒《近事丛残》
12 李元复《常谈丛录》
13 李庆辰《醉茶志怪》
14 宋咸熙《耐冷谈》
15 金捧阊《客窗偶笔》
16 俞蛟《梦厂杂着》
17 俞梦蕉《蕉轩摭录》
18 俞樾《隐书》
19 杜纲《娱目醒心编》
20 陆寿名《续太平广记》
21 孙橒《馀墨偶谈》
22 徐一麟《牧庵杂记》
23 徐兆丰《风月谈馀录》
24 徐昆《柳崖外编》
25 徐崑《遁斋偶笔》
26 徐震《女才子集》
27 许叔平《兰苕馆外史》
28 许桂林《春梦十三痕》
29 黄承增《广虞初新志》
30 黄凯钧《遣睡杂言》
31 黄鸿藻《逸农笔记》
32 张培仁《静娱亭笔记》
33 张贞《渠邱耳梦录》
34 张纯照《遗珠贯索》
35 张贵胜《遣愁集》
36 屠绅《六合内外琐言》
37 彭孙贻《客舍偶闻》
38 彭昌祚《恐自逸轩琐录》
39 雷琳《渔矶漫钞》
40 杨望秦《巽绎编》
41 杨懋建《京尘杂录》
42 叶承宗《耳谈》
43 叶腾骧《证谛山人杂志》
44 蒲松龄《聊斋志异》
45 蒲松龄撰,刘瀛珍编《聊斋志异遗稿》《附录》
46 刘世馨《粤屑》
47 刘寿眉《春泉闻见录》
48 乐钧《耳食录》《二编》
49 谢香开《瓜架夕谈》
50 缪艮《涂说》
51 缪荃孙《秦淮广记》
52 双保《铁若笔谈》
馀论
参考文献
后记

(3)白居易诗歌中关于“闲”的美学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白居易“闲”思想的产生与形成
    (一) 从中唐社会状况看白居易“闲”思想的产生
    (二) 从白居易的生平看其“闲”思想的产生与形成
        1. 避难江南之不闲
        2. 初入仕途之体闲
        3. 志在兼济之悟闲
        4. 江州之贬之营闲
        5. 出刺苏杭之享闲
        6. 退居洛阳之全闲
    (三) 从白居易诗歌历程看其“闲”思想的形成
        1. “窥闲”于讽谕诗
        2. “探闲”于感伤诗
        3. “观闲”于闲适诗
二、白居易“闲”思想的具体内容
    (一) 从语汇看白居易“闲”思想的结构
        1. “闲人”系列(53例)
        2. “闲身”系列(128例)
        3. “闲心”系列(24例)
        4. “闲感”系列(51例)
        5. “闲居”系列(50例)
        6. “闲物”系列(13例)
        7. “闲事”系列(26例)
        8. “闲游”系列(62例)
    (二) 从诗歌看白居易“闲”的美学境界
        1. 闲之“静”
        2. 闲之“动”
        3. 闲之“游”
        4. 闲之“观”
        5. 闲之“隐”
三、白居易“闲”思想的基本要点
    (一) 合是人间闲散物
        1. 忙人应未胜闲人
        2. 尤觉闲人好
    (二) 风景属闲人
        1. 山林静境
        2. 庭院幽境
        3. 自然闲境
    (三) 闲客独多情
        1. 于松竹
        2. 于水月
        3. 于酒茶
        4. 于诗(文)琴
        5. 于友人
    (四) 不是闲人岂得知
    (五) 壶中天地:园林禅道之境
四、白居易“闲”思想的理论意义和时代意义
    (一) “闲”是一种与现实拉开距离的心态
    (二) “闲”的心理距离是一种审美心态
    (三) 白居易“闲”思想对于中国审美心态的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A 白居易“闲”语汇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传统园林天人合一之思诗交融的艺术境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结构框架
2 天人合一及其在传统园林中的表达
    2.1 “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历程
        2.1.1 上古宗教神学的天人合一——神人以合
        2.1.2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2.1.3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2.1.4 佛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心合天
        2.1.5 现代天人合一解读
    2.2 园林文化——儒道佛天人合一思想在传统园林中的体现
        2.2.1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在传统园林中的体现
        2.2.2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在传统园林中的体现
        2.2.3 佛家天人合一思想在传统园林中的体现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传统园林的哲学之思
    3.1 体象天地,经纬阴阳——中国传统皇权思想与中国皇家园林
    3.2 心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隐逸思想与文人园林的文化内涵
    3.3 游心玄虚,托情道味——宗教思想与中国传统园林
    3.4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传统重农思想与园林田园别趣
    3.5 本章小结
4 传统园林之诗情画意
    4.1 主人无俗态,筑圃见文心——传统园林的“文心”
        4.1.1 摹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4.1.2 状情——曲径通幽处,园林无俗情
        4.1.3 言志——乐山乐水得静趣,一丘一壑自风流
        4.1.4 叙事——曲径每过三益友,小庭长对四时花
        4.1.5 寓理——白云怡意,清泉洗心
    4.2 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传统园林的“诗情”
        4.2.1 园为诗宅
        4.2.2 诗为园境
        4.2.3 园即是诗,诗即是园
    4.3 “台榭参差金碧里,烟霞舒卷画图中”——传统园林的“画意”
        4.3.1 以画构园,以园入画
        4.3.2 画园同质
    4.4 怀抱观古今,深心托毫素——传统园林的“书理”
        4.4.1 园林书迹
        4.4.2 园林与书法的文化关联
    4.5 歌齐曲韵,舞乱行纷——传统园林的“曲韵”
        4.5.1 七条丝上寄深意,涧水松风生十指——园林琴韵
        4.5.2 一声占尽秋江月,万舞争开春树花——园林曲境
        4.5.3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园林自然之乐曲
    4.6 本章小结
5 思诗交融之真善美的统一
    5.1 儒道佛之真善美统一
        5.1.1 道家主真
        5.1.2 儒家主善
        5.1.3 佛家主美
    5.2 传统园林之真善美的统一
        5.2.1 园林之真
        5.2.2 园林之善
        5.2.3 园林之美
    5.3 思诗交融之真善美的统一
    5.4 现代景观设计之真善美的统一
        5.4.1 求真——自然生态性
        5.4.2 扬善——和谐共荣性
        5.4.3 弘美——文化艺术性
    5.5 本章小结
6 传统园林天人合一对现代园林的启示
    6.1 学习传统园林天人合一思想中的生态自然观
    6.2 学习传统园林天人合一思想中的生态伦理观
    6.3 学习古人宁静、洒脱、逍遥的精神修养
    6.4 学习古人对生态资源立法保护的做法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南宋临安园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总体景观格局与基本造景手法研究
    2.1 绝妙山水、人间天堂
        2.1.1 风水地理——临安选址内涵
        2.1.2 山水交融——临安山水特色
    2.2 湖城环抱、风景城市
        2.2.1 南北融合之南宋
        2.2.2 湖城一体之都城
        2.2.3 系统布局之园林
        2.2.4 四时游乐之活动
    2.3 园中之园、西湖十景
        2.3.1 南宋西湖十景
        2.3.2 南宋山水画与园林造景
        2.3.3 南宋临安园林的基本造景模式
3 分类研究与名园考证
    3.1 皇家园林
        3.1.1 德寿宫后苑
        3.1.2 大内御苑
        3.1.3 玉津园、富景园、聚景园、屏山园
        3.1.4 皇家宫观花园与宗庙花园
    3.2 私家园林
        3.2.1 韩侂胄私园
        3.2.2 贾似道私园
        3.2.3 南宋早期名将私园
        3.2.4 官员私园
        3.2.5 私家园林典型案例研究
    3.3 寺观园林
        3.3.1 寺庙园林
        3.3.2 道观园林
    3.4 官署与书院园林
        3.4.1 官署园林
        3.4.2 书院园林
    3.5 祭祀园林
        3.5.1 皇室郊庙
        3.5.2 民间祠庙
4 遗址调查与遗址保护
    4.1 南宋临安园林遗址研析
        4.1.1 主要遗址概述
        4.1.2 遗址调查分析
        4.1.3 南宋临安园林遗址保护的思考
    4.2 《凤凰山圣果寺志》与圣果寺遗址区域
        4.2.1 清代《凤凰山圣果寺志》概述
        4.2.2 遗址现状考证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5.3 补充讨论(南宋临安园林与北宋东京园林的比较与继承)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6)清《国朝杭郡诗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
    (三) 本文创新点
二 《国朝杭郡诗辑》简介
    (一) 诗辑编者
    (二) 诗辑小序
        1. 《国朝杭郡诗辑》
        2. 《国朝杭郡诗续缉》
        3. 《国朝杭郡诗三辑》
    (三) 诗辑之体例
    (四) 诗辑版本、勘误考
三 《国朝杭郡诗辑》小传
    (一) 小传选源
    (二) 小传内容
        1. 增广生平
        2. 着其轶事
        3. 勘误考证
        4. 存录着作
        5. 借人存人
    (三) 小传价值
四 《国朝杭郡诗辑》之选诗
    (一) 选诗概况
    (二) 选诗标准
    (三) 选诗题材
五 《国朝杭郡诗辑》与清杭郡诗发展历程
    (一) 清初诗歌的嬗变
        1. 西泠十子
        2. 十子另与诗人交游
    (二) 清代中期诗歌
        1. 湖南诗社
        2. 袁枚诗歌
    (三) 清代后期诗歌
        1. 龚自珍的诗歌
        2. 《国朝杭郡诗三辑》殉难卷
        3. 铁花吟社
六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国朝杭郡诗辑》全三辑存录诗集诗稿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参禅操琴 修心明性 ——琴禅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写作缘起
    (二) 思想背景
    (三) 研究视域与选题意义
    (四) 研究现状与学术目标
    (五)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琴禅传统溯源
    第一节 琴禅传统的历史及思想溯源
    第二节 琴禅审美中禅宗美学的基本释义
        一、直指人心——作为琴禅通悟感性体验的基本条件
        二、顿悟——作为琴禅通悟的反逻辑思维方式
        三、不立文字——作为琴禅通悟的不表达哲学
第二章 古希腊古罗马哲学传统参照下的琴禅哲学
    第一节 古希腊古罗马哲学传统的借鉴与引入
    第二节 琴禅的哲学指归
        (一) 琴器形制的哲学象征意义
        (二) 琴曲中蕴含的哲学之思
        (三) 琴艺、琴学、琴道中的哲学之思
第三章 琴禅中禅修个体的研究
    第一节 对于琴禅中禅修个体的分类及原因
    第二节 琴禅传统特殊的延续者——琴僧
    第三节 当今社会中的琴禅和琴僧
        (一) 杭州永福寺释念顺琴僧个案
        (二) 普陀山普济寺释照机等琴僧个案
第四章 琴禅作为身心治疗的生活方式
    第一节 琴禅作为“朝中琴僧”身心修炼的生活方式
    第二节 琴禅作为“庙中琴僧”的人生哲学
    第三节 琴禅中的身心治疗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1、哲学美学类
        2、其他类
    二、期刊论文类
    三、论文及论文集
    四、博士、硕士论文
    五、外文资料
    六、电子文献
    七、网站
    八、音乐光盘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
附录一 普陀山佛学院琴僧个案研究图文
附录二 法门寺禅修笔记
致谢

(8)蝼蚁之余 便有远韵 ——从宋代山水画探微文人园林造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一章 宋代文人园林的造景特点
    第一节 发展历程
    第二节 造景内涵
第二章 宋代山水画对文人园林造景的影响
    第一节 宋人的造景心境
    第二节 山水画理与文人园林造景
        1、众山拱伏、主山始尊
        2、藏露互补、亏蔽景深
        3、虚实相生、曲径通幽
    第三节 山水画的时空观与文人园林造景
        1、胸有丘壑以大观小
        2、应目会心以小观大
    第四节 两宋时期主要的园林山水画赏评
第三章 宋代文人对园林造景的影响
    第一节 文人心态
    第二节 山水观与品评标准
    第三节 意境的体现与发展
        1、诗情画意
        2、境仿瀛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四、余杭茶吟(诗词10首)(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清时期笔记、传奇融合论[D]. 宋飞.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2]《<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D]. 张帆.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3]白居易诗歌中关于“闲”的美学思想[D]. 姜红红. 浙江师范大学, 2014(04)
  • [4]传统园林天人合一之思诗交融的艺术境界[D]. 刘希娟. 东北林业大学, 2012(01)
  • [5]南宋临安园林研究[D]. 朱翥. 浙江农林大学, 2012(01)
  • [6]清《国朝杭郡诗辑》研究[D]. 杨帆.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7)
  • [7]参禅操琴 修心明性 ——琴禅美学思想研究[D]. 孙小迪. 西安音乐学院, 2011(09)
  • [8]蝼蚁之余 便有远韵 ——从宋代山水画探微文人园林造景[D]. 王栋. 中国美术学院, 2008(12)
  • [9]《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1991-2004年目录索引[J]. 黄淑美,欧阳中一. 农业考古, 2005(04)
  • [10]余杭茶吟(诗词10首)[J]. 欧阳勋. 农业考古, 2003(04)

标签:;  ;  ;  ;  ;  

余杭茶歌(10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