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熔融论文_孙文清,代立东,李和平,胡海英,蒋建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脱水熔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喜马拉雅,逸度,片麻岩,辉石,多晶,锆石,淡色。

脱水熔融论文文献综述

孙文清,代立东,李和平,胡海英,蒋建军[1](2019)在《泥质岩系列脱水及熔融作用导致俯冲带电导率高导异常?》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温高压下矿物岩石电导率结合大地电磁探测(MT)数据,可反演地球内部物质组成及演化,同时能够约束深部地球的热力学状态及构造边界(Huang et al.,2005;Dai et al.,2008,2014,2016,2018;Guo et al.,2011;Ni et al.,2011;Yang et al.,2011,2012;Wang et al.,2012;Hu et al.,2017,2018)。相较于稳定的地球圈层,俯冲带作为更复杂的区域地质构造(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高利娥,曾令森,Paul,D.Asimow,赵令浩,高家昊[2](2017)在《喜马拉雅造山带白云母脱水部分熔融作用和水致白云母部分熔融作用的元素和同位素差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壳岩石深熔作用是造山带的共同特征,强烈影响着造山带深部物质组成、地球化学和构造物理性质,是大陆地壳活化、改造、分异和演化的重要机制。喜马拉雅新生代淡色花岗岩是典型的地壳深熔作用的产物,是建立和检验花岗岩成因模型的实验室。马拉山-吉隆研究区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和主中央逆冲断层之间,藏南拆离系横贯其中。横穿研究区的剖面表明,由北向南可划分为5个特征不(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期刊2017-04-18)

蒋昊天,杨晓志[3](2017)在《氧逸度对辉石OH溶解度的影响和脱水熔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在地幔部分熔融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脱水熔融是地幔熔融的一种重要机制,与地幔岩中水的储存能力有关(取决于组成矿物中结构水的溶解度)。其物理机制是:当体系水含量超过其水的储存能力时,超出部分的水必须以某种机制转移,进入熔体、流体或超临界流体中,这个脱水过程是通过熔融作用实现的(通常被称作脱水熔融)。因而,系统了解地幔矿物中结构水的储存能力(即溶解度,给定条件下的最大水含量),可以对深部地幔中的熔融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期刊2017-04-18)

高利娥,曾令森,王莉[4](2014)在《喜马拉雅造山带两类部分熔融作用——白云母脱水熔融和水致白云母部分熔融》一文中研究指出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中,发育多种类型的新生代花岗岩,其中的淡色花岗岩是世界上S型花岗岩的典例。早期的研究认为这些淡色花岗岩是高级变泥质岩近原地发生白云母脱水熔融作用的产物,实验研究结果也表明典型的喜马拉雅变泥质岩(如Formation-I含蓝晶石变泥质岩)发生部分熔融作用的确(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34:特提斯—青藏高原地质演化与成矿论文集》期刊2014-10-20)

李万才,陈仁旭,郑永飞[5](2013)在《大陆俯冲带岩石差异变质脱水和部分熔融:以苏鲁造山带超高压正片麻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苏鲁造山带桃行地区2个代表性的花岗质超高压正片麻岩进行了综合的锆石学和岩石学研究,结果对大陆俯冲带深部变质脱水和部分熔融这2个重要地质过程发生的温压条件和时空关系提供了制约.样品1中锆石记录了大陆俯冲过程中在236±5 Ma的中温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和折返过程中223±3 Ma的高温深熔作用,而样品2中锆石记录了大陆俯冲过程中237±3 Ma低程度中温深熔作用和贯穿整个碰撞造山过程的低温脱水作用.2个样品中的石榴石也显示了不同的结构和组成变化,给出了与锆石一致的P-T记录,指示大陆俯冲隧道中流体活动对锆石和石榴石生长的作用.这2个样品在地表相距仅百米,具有基本一致的岩石化学组成,但在陆壳碰撞过程中具有明显不同的P-T轨迹,说明它们在陆壳俯冲和折返过程中,处在陆壳板片的不同位置,并最终导致它们变质脱水和部分熔融行为的差异.(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3年22期)

刘强,吴耀[6](2013)在《大别山超高压榴辉岩与片麻岩的脱水熔融:从实验模拟到显微观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查明榴辉岩中以多硅白云母脱水分解为先导的部分熔融作用,采用大别山碧溪岭超高压榴辉岩为初始物质,在1.5-3.0 GPa和800-950℃下进行封闭体系的脱水熔融实验.在1.5-2.0 GPa下,含5%多硅白云母榴辉岩初始熔融温度为800-850℃,形成熔融比例-3%的花岗质熔体.温度和压力变化对多硅白云母脱水熔融反应产物具有明显控制作用,不同实验条件下可形成更长石、石榴石、钾长石和硬玉等.实验结果对于分析大别-苏鲁地区超高压岩石的部分熔融现象具有指导意义.以此为基础,在双河超高压榴辉岩石榴石中识别出绿帘石等3类多晶包裹体.其中,钾长石+石英包裹体代表寄主岩石中微量熔体迁移结晶的产物,其成分特征表明受到多硅白云母脱水熔融作用控制.矿物组合特征指示熔融反应为:Ph+Omp±Qz→Amp±Grt+Melt(Kfs+Qz+Pl),这与脱水熔融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类比性.为了对比超高压片麻岩中的脱水熔融作用,在含石榴石超高压副片麻岩中观察到以多硅白云母为主的3类包裹体与长英质包裹体,分别对应于片麻岩内多硅白云母脱水分解、初始熔融和完全熔融等不同阶段.石榴石成分变化表明,帘石矿物对片麻岩内多硅白云母脱水熔融具有重要作用.使用锆石Ti温度计与锆石中多硅白云母包裹体进行估算,获得片麻岩中脱水熔融条件为2.0-2.5 GPa和783-839℃.研究结果显示,由实验结果分析到显微观察验证,表明多硅白云母脱水熔融对大别山超高压榴辉岩和片麻岩中微尺度的熔/流体活动具有明显控制意义,寄主岩石内的低度部分熔融对其流变学性质改变产生相应影响.(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3年22期)

闻卫军,周文戈,范大伟,李朋,胡贤旭[7](2012)在《2.0GPa,850~1070℃条件下多硅白云母榴辉岩脱水熔融研究——对大别早白垩富K埃达克岩成因的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产出于大别新店高压变质杂岩带的含角闪石多硅白云母榴辉岩(XD963)为实验源岩,使用YJ-3000t紧装式六面顶压机装置,在2.0GPa,850~1070℃条件下,进行了脱水部分熔融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在850~950℃下,多硅白云母通过不一致脱水熔融反应产生了≤12%的过铝质(铝饱和指数ASI>1.2)的高K钙碱性(K2O/Na2O=1.2~1.4)花岗质熔体,与其共存的残留相为石榴子石+绿辉石+石英+多硅白云母+角闪石+Fe-Ti氧化物+蓝晶石±金红石。1000~1070℃时,熔体比例陡然增大(>35%),成分变为准铝质的钙碱性花岗闪长质,残留相组合以石榴子石+绿辉石+普通辉石为主。实验熔体与早白垩世富K埃达克岩的主微量元素对比结果表明:除ASI以及Eu/Eu*值特征外,低温熔体(900~950℃)与富K埃达克岩具有很好的相似性。此外,本次实验源岩在相对低温(900和950℃)条件下形成的熔体具备富K埃达克岩的两个主要特征—高K钙碱性和花岗质。因此可认为形成高K钙碱性的花岗质岩浆不需要过高的压力以及高度富K的源岩。(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12年06期)

朱伯靖,程惠红,柳畅,David.A.Yuen,石耀霖[8](2012)在《基于LBM方法的电磁热力耦合岩石脱水—相变—熔融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强电磁热力多物理场耦合作用下的岩石脱水—相变—熔融研究是国际地学研究中的热点课题和亟待回答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但由于实验设备和条件的限制[费用高、无法实现苛刻电磁热力加载条件],数值模拟研究作为一种方法和途径,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及相关学科最新研究理论成果的出现,日益成为(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2012》期刊2012-10-16)

夏琼霞[9](2009)在《大陆俯冲带变质脱水与部分熔融:南大别低温/超高压变质花岗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板块俯冲和折返过程中的流体活动是碰撞造山带变质作用、同碰撞岩浆作用乃至成矿作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理解地球演化,包括全球水循环、深俯冲板块的命运、碰撞造山带内的岩浆岩成因,以及洋壳和陆壳再循环等问题的关键。在中国东部大别-苏鲁造山带发现的超高压变质岩,为大陆地壳深俯冲变质的产物,记录了大陆碰撞过程中从地壳俯冲到地幔深度、超高压变质、以及深俯冲地壳折返等叁个主要阶段的各种物理化学变化,是研究大陆深俯冲和折返过程中变质脱水和部分熔融的重要对象。前人对于镁铁质高压/超高压变质成因榴辉岩中元素在变质流体中的活动性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对于长英质超高压片麻岩中流体活动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本学位论文以中国中东部大别造山带南部(简称南大别)低温/超高压变质带内的花岗片麻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岩相学、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单矿物氧同位素和微量元素、以及锆石微量元素、U-Pb和Lu-Hf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识别出陆壳深俯冲和折返过程中出现了变质脱水和部分熔融,同时还识别出了不同变质流体作用下的锆石变质重结晶和新生长。变质重结晶包括固态重结晶、交代重结晶和溶解重结晶,显示了不同流体(富水流体、含水熔体和超临界流体)条件下的变质生长锆石,包括从富水流体中生长的锆石和从含水熔体中生长的锆石。结果不仅为标识变质锆石的形成机制提供了依据,而且为识别不同类型变质流体在大陆碰撞过程中的作用发现了线索。岩相学观察显示,两组花岗片麻岩样品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共生矿物组合。组I片麻岩样品为鳞片变晶结构、残留骸晶结构、交代蚕食结构等,帘石类、云母类含水矿物较多。组II片麻岩样品为花岗变晶结构,主要组成矿物为石英和长石,且钾长石含量十分丰富,帘石和云母等含水矿物量少,榴辉岩相变质矿物(石榴石、褐帘石、金红石)缺乏。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这些超高压变质花岗岩的原岩年龄和变质年龄分别为778±6 Ma和219±6 Ma。锆石εHf(t)值为-11.5±1.4 ~ -2.2±0.5,对应的Hf模式年龄为古元古代中期(2.4 ~ 1.8 Ga),不同于中大别的正εHf(t)值(1.1±0.6 ~ 8.2±0.7)和中元古代晚期Hf模式年龄(1.3 ~ 1.1 Ga)。因此,华南陆块北缘元古代存在两期新生地壳生长,即中元古代晚期和古元古代中期。两组样品的锆石δ18O值为-2.8 ~ +4.7‰,明显低于正常地幔值5.3±0.3‰,表明原岩在新元古代侵位过程中受到过大气降水的高温热液蚀变。大部分样品在t1 = 780 Ma时的87Sr/86Sr初始比值很低,而在t2 = 230 Ma时的87Sr/86Sr初始比值很高,这暗示了原岩在新元古代热液蚀变和叁迭纪变质脱水两个过程中发生了广泛的流体干扰。两组样品具有相似的稀土和微量元素配分模式,但是,组I样品的Nb与LREE(La和Ce)显示很好的相关性,与LILE(Rb、Ba、Pb、Th和U)没有相关性,说明在脱水过程中LILE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迁移活化。结合岩相学研究,可见组I片麻岩在叁迭纪大陆碰撞过程中经历了变质脱水反应。Nb与LREE的相关性继承了原岩的特征,而不是由变质脱水引起的。组II片麻岩的Nb含量与LILE呈线性相关,但与LREE不相关,显示在大陆碰撞过程中变质脱水与LILE迁移发生明显脱耦。另外,组II片麻岩的主量元素FeO+MgO+TiO2含量很低(1.04 ~ 2.08% wt.%),而SiO2含量(75.33 ~ 78.23 wt.%)和全碱Na2O+K2O含量(7.52 ~ 8.92 wt.%)很高,并且与长英质岩石经部分熔融实验产生的熔体组成相似。因此,组II片麻岩在深俯冲陆壳折返初期由于多硅白云母分解引起了脱水熔融。此外,在组II片麻岩中几乎没有发现特征的超高压变质矿物;尽管没有明显的深色体和浅色体,但在片麻岩内部发现了由细粒矿物组成的长英质细脉。因此,组II片麻岩由于变质脱水而诱发了一种低程度原位深熔的混合岩化作用,即长英质熔体并没有从寄主片麻岩中分离出去。锆石U-Pb定年得到的变质年龄与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榴辉岩相退变质引起高压榴辉岩相重结晶时间一致,对应于深俯冲板片折返初期达到最大温度之前,折返板片中流体/熔体的释放导致了锆石的生长。根据参与锆石改造的变质流体性质,进一步可将变质锆石区分为五种不同类型,即固态重结晶锆石、交代重结晶锆石、溶解重结晶锆石,以及富水流体和含水熔体中的生长锆石。不同类型的变质锆石显示不同的U-Pb年龄、微量元素组成、Th/U比值、176Lu/177Hf比值以及176Hf/177Hf比值。变质生长锆石都具有谐和的叁迭纪U-Pb变质年龄,高U含量以及低Th/U比值和176Lu/177Hf比值,以及升高的176Hf/177Hf比值。但是富水流体中生长锆石还具有低的REE、Th以及HFSE等微量元素含量,而从含水熔体中生长锆石的REE、Th以及HFSE等微量元素含量却很高。根据大陆俯冲带变质过程中流体/熔体活动的程度,可以识别变质重结晶锆石记录的原始岩浆锆石所经受的不同程度改造。固态重结晶锆石是在流体相对缺乏的条件下经受变质的,仅锆石内部结构和U-Th-Pb同位素体系受到部分改造,表现清晰的或模糊的岩浆环带结构、新元古代中期到叁迭纪的206Pb/238U表观年龄,而微量元素和Lu-Hf同位素体系则保持原岩锆石的特征。交代重结晶锆石受流体改造程度较固态重结晶明显,CL图像显示冷杉叶状分带、弱分带或无分带结构,也具有新元古代中期到叁迭纪的206Pb/238U表观年龄。其REE配分特征与原岩锆石相似,但部分LREE呈现富集,除了可能的矿物包裹体影响外,主要与热液富水流体有关。其Lu-Hf同位素体系由于少量石榴石的影响,176Lu/177Hf比值轻微降低,而176Hf/177Hf比值基本保持不变。溶解重结晶锆石受到变质流体改造程度最高,CL图像显示海绵状或多孔状结构,具有近谐和的206Pb/238U年龄;如果溶解重结晶改造得彻底,则有可能得到谐和的叁迭纪变质年龄。其微量元素具有普遍富集的特征,即REE、Th、U和HFSE (Nb, Ta和Hf)都明显高于原岩锆石,同时REE配分还显示Ce正异常不明显。由于溶解重结晶锆石的Hf同位素组成主要受原岩锆石控制,因此流体对其初始Hf同位素组成没有影响,176Lu/177Hf和176Hf/177Hf比值与原岩锆石几乎保持不变。对于具有普遍提高的LREE、Th、U、HREE和HFSE (Nb、Ta、Hf)含量的海绵状变质锆石,不可能仅仅与常见的热液流体有关。由于含水流体不能携带大量的HREE、Th、U和HFSE等微量元素,因此要求能携带大量HREE和HFSE等元素的超高压含水熔体或超临界流体。在花岗岩-水体系中,富集微量元素的矿物(如帘石、石榴石、金红石等)在含水熔体区域内稳定存在,正常的高压脱水熔融并不能使这些矿物发生分解并释放出大量的微量元素。但是在峰期超高压变质条件下,能够产生超临界流体,这样可以使帘石、石榴石、金红石等矿物发生不稳定分解,同时释放大量微量元素进入变质流体。原来富集REE-HFSE的岩浆锆石,当遇到具有强溶解能力的超临界流体时,可能会变得不稳定而发生显着的溶解重结晶。在深俯冲板片折返初期,由于突然降压和继续升温,超临界流体会发生相分离形成不混溶的富水流体和含水熔体,流体中富集的难溶性元素会随着压力下降发生出溶并作为副矿物沉淀出来,表现为研究区内花岗片麻岩中呈脉状产出的帘石、榍石和锆石等矿物集合体。因此,超临界流体在低温/超高压变质条件下的活动是迁移各种元素的有效载体。(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09-10-01)

刘强,金振民,章军锋[10](2009)在《1.5~3.0 GPa压力条件下多硅白云母榴辉岩的脱水熔融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别山东部碧溪岭超高压变质榴辉岩为实验样品,使用活塞圆筒式高温高压装置,在1.5~3.0GPa,800~950℃下进行封闭体系的脱水熔融实验.结果表明:(1)1.5~2.0GPa下,含5%多硅白云母榴辉岩的初始熔融温度(Tm)≤800~850℃,熔融形成比例为3%的花岗质熔体;(2)随着温度和压力变化,榴辉岩中多硅白云母脱水熔融形成不同反应产物.1.5~2.0GPa和800~850℃下,多硅白云母和黝帘石在亚固相下析出流体使岩石部分熔融,蓝晶石形成斜长石反应边;(3)随着温度升高,多硅白云母与绿辉石、石英发生熔融反应,形成更长石、蓝晶石和熔体,更长石是多硅白云母在榴辉岩中主要的脱水熔融反应产物;(4)1.5~3.0GPa,≥900℃的脱水熔融反应形成镁铝榴石分子较高(37.67%~45.94%)的新生石榴石;在2.4~3.0GPa,≥900℃下,反应产物中形成钾长石和硬玉,代表反应体系处于更高压力下的流体不饱和状态.实验初步约束了1.5~3.0GPa下多硅白云母榴辉岩的脱水熔融固相线.将实验结果与大别-苏鲁地区超高压榴辉岩的部分熔融特征相结合,推断大别-苏鲁多硅白云母榴辉岩在折返过程中发生脱水熔融的压力和温度区间应为1.5~2.0GPa,800~850℃,并指示超高压榴辉岩在不同变质相转变过程中可能经历了流体活动性明显不同的部分熔融过程.(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9年10期)

脱水熔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壳岩石深熔作用是造山带的共同特征,强烈影响着造山带深部物质组成、地球化学和构造物理性质,是大陆地壳活化、改造、分异和演化的重要机制。喜马拉雅新生代淡色花岗岩是典型的地壳深熔作用的产物,是建立和检验花岗岩成因模型的实验室。马拉山-吉隆研究区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和主中央逆冲断层之间,藏南拆离系横贯其中。横穿研究区的剖面表明,由北向南可划分为5个特征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脱水熔融论文参考文献

[1].孙文清,代立东,李和平,胡海英,蒋建军.泥质岩系列脱水及熔融作用导致俯冲带电导率高导异常?[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2].高利娥,曾令森,Paul,D.Asimow,赵令浩,高家昊.喜马拉雅造山带白云母脱水部分熔融作用和水致白云母部分熔融作用的元素和同位素差异性[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2017

[3].蒋昊天,杨晓志.氧逸度对辉石OH溶解度的影响和脱水熔融[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2017

[4].高利娥,曾令森,王莉.喜马拉雅造山带两类部分熔融作用——白云母脱水熔融和水致白云母部分熔融[C].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34:特提斯—青藏高原地质演化与成矿论文集.2014

[5].李万才,陈仁旭,郑永飞.大陆俯冲带岩石差异变质脱水和部分熔融:以苏鲁造山带超高压正片麻岩为例[J].科学通报.2013

[6].刘强,吴耀.大别山超高压榴辉岩与片麻岩的脱水熔融:从实验模拟到显微观测[J].科学通报.2013

[7].闻卫军,周文戈,范大伟,李朋,胡贤旭.2.0GPa,850~1070℃条件下多硅白云母榴辉岩脱水熔融研究——对大别早白垩富K埃达克岩成因的约束[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2

[8].朱伯靖,程惠红,柳畅,David.A.Yuen,石耀霖.基于LBM方法的电磁热力耦合岩石脱水—相变—熔融数值研究[C].中国地球物理2012.2012

[9].夏琼霞.大陆俯冲带变质脱水与部分熔融:南大别低温/超高压变质花岗岩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

[10].刘强,金振民,章军锋.1.5~3.0GPa压力条件下多硅白云母榴辉岩的脱水熔融实验研究[J].科学通报.2009

论文知识图

斑岩型矿床成(含)矿岩体的R1-R2构造...大别山双河超高压榴辉岩与副片麻岩折返...~3.0Gpa和800~950℃下多硅白云母榴辉...白云母和黑云母的脱水熔融相图(J...一1l.OGPa压力下若干岩石脱水熔融一61.5一2.OGPa和750一950℃下天然榴辉...

标签:;  ;  ;  ;  ;  ;  ;  

脱水熔融论文_孙文清,代立东,李和平,胡海英,蒋建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