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微切割论文_高居荣,崔法,封德顺,李兴锋,王洪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染色体微切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染色体,微克,微分,植物,核型,细胞质,向日葵。

染色体微切割论文文献综述

高居荣,崔法,封德顺,李兴锋,王洪刚[1](2010)在《植物染色体微切割、微收集及微扩增技术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使染色体微切割、微收集、微扩增技术在植物精细遗传图谱及物理图谱构建中有效应用,利用SLuCUT全自动激光显微切割系统对普通小麦"中国春"和中间燕麦草染色体进行了微切割、微收集和微克隆研究。结果表明,SLuCUT-A全自动激光显微切割系统使植物染色体的微切割、微分离和微收集技术操作简单、快速准确、污染轻、样本不被降解等;DOP-PCR微量扩增条件适于普通小麦和中间燕麦草微量染色体的高效扩增,通过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以快速、准确地分析判断微扩增产物的来源。(本文来源于《实验室研究与探索》期刊2010年07期)

闫素丽[2](2009)在《向日葵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单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和微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向日葵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对其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微切割、微分离单染色体并建立单染色体文库,可以为向日葵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及重要基因的分离等奠定基础。本研究以内葵杂3号叁交种和单交种为材料,摸索了向日葵染色体制片技术并进行了核型分析,微分离了随体染色体,建立了完整的单条染色体DNA文库,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用0.05%秋水仙素、0.002mol.L-18-羟基喹啉及4℃低温对向日葵根尖进行预处理,结果以0.05%秋水仙素和0.002mol.L-18-羟基喹啉处理效果较好,可以得到染色体分散好,着丝点清晰的标本片。2.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内葵杂3号叁交种和单交种的染色体数均为2n=34,且各有一对随体染色体。叁交种第2对和第10对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余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2对具有随体,染色体相对长度变异范围4.092%-7.729%,核型公式为2n=2x=34=30m+4sm(2sat);单交种全部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4对染色体具随体,染色体相对长度变异范围3.661%-8.128 %,其核型公式为:2n=2X=34=34m(2sat)。3.在国内外首次进行了向日葵的单染色体分离。本文采用玻璃针法显微分离了内葵杂3号叁交种和单交种的随体染色体,经两轮LA-PCR扩增得到250-1500bp的DNA片段;Southern杂交表明,扩增片段与向日葵基因组DNA之间有同源性,证明向日葵随体染色体DNA已经被成功扩增。4.将叁交种和单交种随体染色体扩增片段克隆到pGEM?T?Easy上,建立了各自的单染色体文库。叁交种获得2.26×105个克隆,PCR检测、酶切鉴定确定片段在200-700bp之间,平均插入片段大小为535bp;单交种获得2.57×105个克隆,PCR检测、酶切鉴定确定片段在200-500bp之间,平均插入片段大小为480bp。(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09-05-01)

吕桂兰,马秀芳,沈枫,郝宪彬,刘军[3](2007)在《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微克隆技术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与微克隆研究是在近二十多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染色体研究领域,是细胞遗传学通往分子遗传学研究的直接桥梁,在植物育种领域已被广泛加以利用,用以构建染色体特异的或染色体区带特异的探针池probe或构建染色体或染色体区带特异的DNA文库等方面。文中就该项技术的概念、方法、在植物育种研究领域的应用及其前景,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等进行了论述。(本文来源于《北方水稻》期刊2007年05期)

申艳红,陈晓静[4](2007)在《植物染色体微分离、微切割与微克隆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染色体微分离、微切割与微克隆技术的发展历史;综述了植物染色体微分离、微切割和微克隆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与展望。(本文来源于《亚热带农业研究》期刊2007年03期)

赵宗孝,张丽伟,邵小影,刘春梅[5](2003)在《人类染色体中的微切割与微克隆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切割、微克隆是分子生物学的一项新技术 ,它对于基因的标记与分离、DNA文库的重组及遗传图谱的绘制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笔者介绍了这项技术在人类染色体中的应用情况 .(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2期)

胡赞民,王槐,陈宇红,石锐,陈正华[6](2003)在《植物染色体微切割过程中细胞质DNA污染及其控制的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染色体微切割和微克隆已成为复杂基因组研究的有效途径 ,但是操作过程中的核外DNA的污染一直是令人担心的问题。通过研究植物染色体微切割 (微分离 )和微切割的染色体DNA扩增过程中细胞质DNA的污染问题 ,表明目前常用的植物染色体微切割过程中 ,细胞质DNA的污染几乎难以避免 ,并提出了一个改进的降低细胞质DNA污染的方法 ,对如何控制细胞质DNA的污染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本文来源于《Acta Botanica Sinica》期刊2003年02期)

毛健民,白宝璋[7](2002)在《染色体微切割、微克隆技术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染色体微切割、微克隆技术的原理及主要方法 ,并讨论了该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2年01期)

周奕华,王槐,陈正华[8](2001)在《小麦6B染色体的微切割与其区域特异性DNA文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6B染色体的微切割与其区域特异性DNA文库的构建@周奕华$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北京100101@王槐$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北京100101@陈正华$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北京100101小麦;;微切割;;染色体;;DNA(本文来源于《遗传》期刊2001年01期)

戢福云,余其兴[9](2000)在《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微克隆技术及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81年染色体微切割及微克隆技术创建以来 ,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人类及动植物遗传学、医学、进化学等研究领域 ,主要包括构建特定染色体或染色体区域的DNA文库、制备染色体描绘探针池以研究染色体重排和染色体进化等。本文对该技术的产生、发展及某些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遗传》期刊2000年04期)

牛吉山,陈佩度,刘大钧[10](2000)在《染色体微切割、微克隆技术及其在植物上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染色体显微切割、微克隆技术是由细胞遗传学通往分子遗传学研究的直接桥梁。本文就其概念、发展现状、应用前景以及在植物染色体研究中存在的困难等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0年01期)

染色体微切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向日葵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对其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微切割、微分离单染色体并建立单染色体文库,可以为向日葵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及重要基因的分离等奠定基础。本研究以内葵杂3号叁交种和单交种为材料,摸索了向日葵染色体制片技术并进行了核型分析,微分离了随体染色体,建立了完整的单条染色体DNA文库,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用0.05%秋水仙素、0.002mol.L-18-羟基喹啉及4℃低温对向日葵根尖进行预处理,结果以0.05%秋水仙素和0.002mol.L-18-羟基喹啉处理效果较好,可以得到染色体分散好,着丝点清晰的标本片。2.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内葵杂3号叁交种和单交种的染色体数均为2n=34,且各有一对随体染色体。叁交种第2对和第10对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余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2对具有随体,染色体相对长度变异范围4.092%-7.729%,核型公式为2n=2x=34=30m+4sm(2sat);单交种全部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4对染色体具随体,染色体相对长度变异范围3.661%-8.128 %,其核型公式为:2n=2X=34=34m(2sat)。3.在国内外首次进行了向日葵的单染色体分离。本文采用玻璃针法显微分离了内葵杂3号叁交种和单交种的随体染色体,经两轮LA-PCR扩增得到250-1500bp的DNA片段;Southern杂交表明,扩增片段与向日葵基因组DNA之间有同源性,证明向日葵随体染色体DNA已经被成功扩增。4.将叁交种和单交种随体染色体扩增片段克隆到pGEM?T?Easy上,建立了各自的单染色体文库。叁交种获得2.26×105个克隆,PCR检测、酶切鉴定确定片段在200-700bp之间,平均插入片段大小为535bp;单交种获得2.57×105个克隆,PCR检测、酶切鉴定确定片段在200-500bp之间,平均插入片段大小为480bp。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染色体微切割论文参考文献

[1].高居荣,崔法,封德顺,李兴锋,王洪刚.植物染色体微切割、微收集及微扩增技术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

[2].闫素丽.向日葵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单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和微克隆[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

[3].吕桂兰,马秀芳,沈枫,郝宪彬,刘军.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微克隆技术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与展望[J].北方水稻.2007

[4].申艳红,陈晓静.植物染色体微分离、微切割与微克隆技术的研究进展[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7

[5].赵宗孝,张丽伟,邵小影,刘春梅.人类染色体中的微切割与微克隆技术[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6].胡赞民,王槐,陈宇红,石锐,陈正华.植物染色体微切割过程中细胞质DNA污染及其控制的研究(英文)[J].ActaBotanicaSinica.2003

[7].毛健民,白宝璋.染色体微切割、微克隆技术及其应用[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2

[8].周奕华,王槐,陈正华.小麦6B染色体的微切割与其区域特异性DNA文库的构建[J].遗传.2001

[9].戢福云,余其兴.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微克隆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遗传.2000

[10].牛吉山,陈佩度,刘大钧.染色体微切割、微克隆技术及其在植物上的应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0

论文知识图

普通小麦“中国春”染色体第2轮DOP-P...以微量染色体为模板的第1轮DOP-PCR扩...四、急性髓性白血病-图6-3 AML-M3的t(15;1...PCR反应结果微操作机器人系统普通小麦“中国春”和中间偃麦草第2

标签:;  ;  ;  ;  ;  ;  ;  

染色体微切割论文_高居荣,崔法,封德顺,李兴锋,王洪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