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酸染料论文_王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方酸染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染料,太阳能电池,光敏剂,离子,溶酶体,光化学,线粒体。

方酸染料论文文献综述

王丽[1](2019)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D-A型方酸类近红外染料的理论表征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对清洁可再生型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作为一类制作成本低、环境友好、柔性好、光电转换效率高的太阳能转换器件备受瞩目。然而,由于其低于传统无机硅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我们仍需为实现大规模生产应用而加速DSSCs的开发。光敏染料作为DSSCs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光捕获、界面电荷传输、染料再生等方面都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转换效率。因此出现了很多通过优化染料来提升器件效率的工作,然而,实验合成高性能染料存在着资源浪费的问题,而量子化学计算恰好可以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染料。本论文主要运用密度泛函理论从分子水平上对染料结构和电池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潜在的有机染料,期望为实验合成高性能染料提供理论支持。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包括以下两部分:1.目前,虽然基于顺式方酸HSQ的DSSCs器件效率较低,但与反式方酸SQ相比,染料HSQ展现出更高的光谱吸收能力。我们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从光捕获、界面电荷转移、电子注入和电子复合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引入固化二噻吩基团对染料光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SQ-DTS具有更好的电荷分离能力和有效抑制电子复合以注入更多电子的能力。为了进一步提升电池的效率,我们理论设计了六种具有不同固化二噻吩基团的染料,并进行了系统的评估。因染料3不仅展现出与HSQ-DTS相媲美的性能,其最大短路电流值还达到31.60 mAcm~(-2),使其成为最具有潜力的候选者,这将为实验合成高性能染料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2.鉴于染料结构的微小改变会显着影响DSSCs器件的最终效率。我们系统地探讨和揭示了实验合成的染料SQ-DTS相比于原始染料SQ的效率差距较大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添加苯并噻二唑基团(BTZ)对SQ-DTS性能的影响。运用DFT和TD-DFT对与短路电流()和开路电压((1)相关的一系列参数进行计算分析。结果显示,由于固化二噻吩DTS和BTZ基团的添加,染料的光捕获能力明显增强,并且两者阳离子染料与半导体表面距离的延伸能更加有效地抑制电子复合。因此基于性能更佳的SQ-DTS-BTZ,我们理论设计了具有不同取代基的染料1-3,并证明染料分子1展现出更优异的性能,有望进一步提升DSSCs的效率。(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刘钦,徐洪耀[2](2019)在《6-溴喹哪啶方酸菁染料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对溴苯胺、巴豆醛和方酸等为原料,通过改进的Skraup-Doebner-VonMiller反应、成盐、缩合等叁步反应,合成了一种方酸菁功能单体,其结构与性能利用FTIR,~1H NMR,UV及TG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这种溴代方酸菁在近红外区有较强的吸收以及良好的热稳定,可以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等领域。(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9年04期)

刘洋[3](2018)在《新型方酸菁和酰胺-DPA类染料探针及其离子识别与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有机染料探针在生命科学、医药分析及环境监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对金属离子的识别与检测已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探针对金属离子的检测灵敏度、检测时间和应用范围亟待进一步提高,其中的作用规律和机理也需补充和完善,设计开发新型结构的探针,研究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方酸菁染料具有摩尔消光系数高,吸收光谱位于可见光区,易于结构的修饰和性能改良,其母体结构中含有氮氧等杂原子,可作为配体配位金属离子,因此是极具开发前景的一种金属离子检测探针。酰胺-二甲基吡啶胺(酰胺-DPA)是良好的金属离子受体,通过与适宜的荧光团结合,设计合成得到新型特异性识别金属离子的荧光探针,并阐明其中的作用机制,是基于酰胺-DPA受体识别金属离子领域中的一大挑战。本论文首先通过设计合成的新型方酸菁染料探针及其铜离子检测试纸,实现了对铜离子的特异性裸眼检测,给出了其中方酸环上的氧是关键的络合位点,并开发得到了方酸菁染料铜离子检测试纸。通过设计合成的新型NBD-酰胺-DPA和芘-酰胺-DPA探针,实现了溶液中和生物细胞内对镉离子的特异性识别,发现了酰胺-DPA受体与镉离子2:1络合中间态,完善了相应作用机制的研究,首次通过所形成的芘-酰胺-DPA探针与镉离子2:1络合中间态,实现对ATP分子的特异性检测。具体如下:通过研发的新型染料中间体,设计合成了一种水溶性N-甲氧乙基方酸吲哚菁染料(MOESQ),研究了其结构、光谱性能、光稳定性以及溶剂和pH对其光谱性能的影响,并将其用于离子的检测,同时制作成离子检测试纸,实现了对金属离子Cu~(2+)的快速肉眼检测。MOESQ的最大紫外-可见吸收波长在630-645 nm之间,最大荧光发射波长在645-670 nm之间。MOESQ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光谱基本保持不变,当pH值大于8时,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强度有所下降。在不同溶剂中MOESQ的光稳定性顺序为:乙醇>DMSO>水>乙腈>DMF。在MOESQ的乙腈溶液中加入Cu~(2+)后643 nm处的吸收峰完全消失,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浅黄色,其它金属离子对此几乎无干扰,因此选择MOESQ作为识别和检测Cu~(2+)的特异性探针,进而研究了MOESQ对Cu~(2+)的选择性、可逆性、离子竞争能力及响应的定量关系,并阐述了MOESQ对Cu~(2+)的作用机理。定量滴定实验结果表明,MOESQ与Cu~(2+)的结合比为1:2,对Cu~(2+)的检测限为1.88×10~(-7) molL~(-1),制成的Cu~(2+)检测试纸的最低检测浓度可达到10~(-6) molL~(-1)。基于酰胺-DPA受体,首先以NBD为荧光团,设计合成得到了荧光增强性型Cd~(2+)探针NBD-酰胺-DPA(CdTS)。在缓冲溶液(HEPES)中,CdTS结合Cd~(2+)后,400 nm处的吸收峰消失,在468 nm处出现新的吸收峰,560 nm处的荧光增强65倍,其它金属离子无干扰,且在pH=4.5-12范围内均可实现良好的Cd~(2+)检测。CdTS具有良好的细胞渗透性,可以用于细胞体内Cd~(2+)的检测。Job-Plot曲线表明,CdTS与Cd~(2+)的配比为1:1,通过进一步的核磁滴定,分析推断CdTS与Cd~(2+)络合时,CdTS的酰胺键异构化为亚胺酸,形成部分碳氮双键,其中的N原子参与配位,使CdTS与Cd~(2+)形成了络合物,从而实现了对Cd~(2+)的专一性识别。以芘为荧光团,酰胺-DPA为受体设计合成了芘-酰胺-DPA(Py-Pro)探针;在其与Cd~(2+)以1:1形成最终络合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与Cd~(2+)以2:1络合的中间态(Py-Pro/Cd~(2+)(2:1)络合物),并在480 nm处呈现它的激基复合物的荧光;利用Py-Pro/Cd~(2+)(2:1)络合物,实现了对ATP等核苷酸和磷酸盐的专一性识别;进一步机理研究表明,ATP对Py-Pro/Cd~(2+)(2:1)络合物中的Cd~(2+)具有静电吸引和配位作用,从而使激基复合物中靠近的两个芘环分离,使480 nm处的荧光强度降低,而显现芘单体的380 nm处的荧光强度增强;研究表明,核苷酸和磷酸盐对Py-Pro/Cd~(2+)(2:1)中Cd~(2+)的竞争能力为ATP>ADP>P_2O_7~(4-)>AMP、PO_4~(3-)。以苯、氘代苯和酰胺-DPA制备得到了Ben-Pro和Ben-d-Pro化合物,也发现了它们与Cd~(2+)以2:1络合中间态的存在。通过对比Py-Pro、Ben-Pro和Ben-d-Pro的光谱滴定和核磁滴定结果,得出结论:酰胺-DPA受体可以与Cd~(2+)以1:1或2:1的方式络合,即使是1:1络合,其络合方式也存在不同;在乙腈等溶剂中形成1:1络合物时,是由一个DPA分子中的叁个氮原子和酰胺键上的羰基氧原子与Cd~(2+)螯合;而当在DMSO等溶剂中时,酰胺键异构化为亚胺酸,形成了碳氮双键,此时的N原子和DPA中的叁个氮原子参与络合。当以2:1配比络合时,只有两个DPA受体分子中的六个氮原子与一个Cd~(2+)络合,由此丰富和完善了基于酰胺-DPA受体的探针与Cd~(2+)络合的作用机制研究。(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8-12-01)

王德佳[4](2018)在《苯并唑和方酸菁染料的合成及用于离子和生物活性分子检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传感器凭借其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响应时间快、易于操作和检测限低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苯并唑是一类重要的分子,它们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和热稳定性,在天然产物、生物医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方酸菁染料(SQ)在近红外区域有强的吸收和荧光发射,使得它在近红外荧光传感器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论文以苯并唑和方酸菁染料为母体设计并合成了叁例荧光探针,其分别用于自由基(ClO~-和ONOO~-),离子(CN~-和Cu~(2+))和叁磷酸腺苷(ATP)的检测。(一)我们合成小分子化合物2-(2,3-二羟基苯基)苯并噻唑(2)。基于化合物2的邻二酚结构和2-醛基苯硼酸生成硼酸酯这一反应,构建了一种检测体系。当加入自由基ClO~-和ONOO~-后,检测体系的荧光显着增强。在水溶液中,化合物2和2-醛基苯硼酸作用产物可以定量检测ClO~-和ONOO~-,检测线性范围广,检测限分别为5.91和3.64nM,并且对于其他自由基没有明显的响应。此外,该检测体系成功用于活细胞中ClO~-和ONOO~-的检测及细胞内质网的定位成像。(二)基于苯并唑类衍生物的优势,我们设计合成一系列含有两个席夫碱结构的化合物S1-S10,并对它们的氧化关环反应进行研究。不同取代基团修饰的化合物对CN~-和Cu~(2+)产生不同的荧光响应,与CN~-和Cu~(2+)作用生成关环产物的转化效率也不同。给电子基团修饰的化合物S1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可以快速荧光响应CN~-和Cu~(2+),荧光强度增强400倍。在氰根离子存在的条件下,化合物S1的荧光强度与加入的铜离子的浓度(1-6μM)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计算检测限为1.53 nM。另外,化合物S1有很好的组织膜通透性,可实现细胞内和植物拟南芥根组织中CN~-和Cu~(2+)的检测。(叁)基于SQ具有近红外荧光发射,我们将两分子的SQ相连合成了一种新型染料分子SQ-3N。SQ-3N通过π-π和疏水相互作用在水溶液中聚集,有效地降低其分子的背景荧光。当ATP存在时,SQ-3N可以和ATP发生静电和π-π相互作用,实现了对ATP高信噪比和高选择性地检测。SQ-3N的荧光强度与加入的ATP浓度(0-2.4 mM)展现良好的线性关系,通过计算,其对ATP的检测限为1.18μM。SQ-3N具有很好的细胞膜通透性和低的细胞毒性,可用于细胞内ATP的检测及细胞线粒体的定位成像。(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孙剑奇[5](2017)在《基于方酸菁染料的光化学传感器的合成与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方酸菁染料是非常重要的功能性荧光染料,在太阳能电池、荧光探针、光动力治疗以及非线性光学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由于具有摩尔吸光系数大,溶液荧光强,光谱位于可见及近红外区域等迷人的光学特性,方酸菁染料非常适合于设计光化学传感器。本文概述了基于方酸菁染料的光化学传感器的合成与应用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之上,新设计合成了几种基于方酸菁染料的光化学传感器并用于CO_2气体以及金属Al~(3+)等分析物的检测,而后将实验方法与理论计算方法相结合共同探究了新设计合成的方酸菁类光化学传感器的可能响应机理。论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首先,合成了一种含有烯基胺结构的不对称型方酸菁类染料SQ-NH_2。在F-(以[NBu4]F形式添加)存在的条件下,简单而又新颖的该方酸菁染料体系在二甲亚砜(DMSO)溶液中能以紫外-可见光以及荧光双重模式高灵敏度地响应CO_2气体。实验结果表明,被F-脱氢后的SQ-NH_2在响应CO_2气体的过程中,其溶液体系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以及荧光光谱均发生了明显的红移现象,并且在日光以及紫外灯照射下,该溶液体系的颜色变化能通过肉眼清晰可辨。结合核磁滴定实验以及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本部分不仅提出了在DMSO中被F-脱氢的SQ-NH_2在水分子的帮助下与酸性CO_2气体作用后其结构重新得到恢复这一过程的可能机理,而且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高度一致。然后,合成了一种阳离子型方酸菁类染料SQM。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电喷雾质谱(ESI-MS)及核磁共振1H谱(1H NMR)等手段详细描述了SQM对亲核物质以及随后通入的CO_2气体的响应行为。结果表明,SQM的漂白过程存在两条不同的途径,其差别取决于SQM与亲核性试剂如TBD或DBU间的取代反应发生时,体系中是否有水存在。有意思的是,在乙腈-水(V:V=90:10)溶液中被漂白的SQM在通入CO_2气体时能够恢复原来的颜色,借此实现对CO_2气体的高灵敏度的肉眼识别,而那些在乙腈溶液中被漂白的SQM在通入CO_2气体时却令人意外地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结合DFT计算及实验手段,本部分提出了SQM被漂白的可能机理以及在含水介质中被漂白的SQM对CO_2气体产生响应的可能机理。最后,合成了一种新颖的对多种金属离子具有响应功能的不对称型方酸菁类染料SQP。在乙醇-水(9:1)缓冲溶液(10 mM HEPES,pH=7.0)中,由于Al~(3+)、Zn~(~(2+))、Cd~(~(2+))分别与SQP发生配位反应形成相应络合物时的配位方式不同以及各自形成的络合物稳定性有差异,所以SQP能按照一定的优先级顺序,选择性地依次对Al~(3+)、Zn~(~(2+))、Cd~(~(2+))进行高灵敏度地响应。而且,在溶液条件下,SQP能通过螯合与阿尔兹海默症(AD)在构象方面有潜在关联的Aβ1-42-Al络合物中的Al~(3+),从而使人淀粉样多肽Aβ1-42的形态结构得到有效恢复,这意味着在细胞外间隙,SQP能通过防止或恢复Aβ1-42的聚集而充当一种保护性试剂,为成功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物层面的理解。本部分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荧光光谱(FL)、核磁共振谱(NMR)以及质谱(MS)等实验手段研究了SQP与金属离子的成键特性。各种实验以及DFT计算结果表明,传感器SQP在响应Al~(3+)、Zn~(~(2+))、Cd~(~(2+))的过程中,通过C=N键的顺反异构化的抑制作用及螯合荧光增强的活化作用而遵从荧光增强型响应机理。(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7-05-26)

周晓鹰,王晶晶,刘晓骞[6](2017)在《方酸菁染料在生物检测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方酸菁是一种新型的近红外有机染料,由于其特殊的D-A-D结构,在可见-近红外区域有强烈的吸收和荧光发射,因而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生物检测中。综述了近年来方酸菁染料在生物检测技术中的发展和应用,也介绍了方酸菁探针的荧光成像技术在蛋白质标记和肿瘤标记与诊断中的应用,并展望了该领域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邹祺[7](2016)在《近红外硫代方酸菁染料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方酸和N,N-二丁基苯胺为原料,分别采用两步法合成了2种硫代方酸菁染料.用硅胶柱层析法分别对合成染料进行分离提纯,并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对产品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了产品的基本光谱性能,结果证明两种菁染料均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本文来源于《上海电力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杨志刚,和艳霞,屈军乐[8](2016)在《活细胞线粒体内膜腺嘌呤核苷转位酶荧光标记的新型方酸菁染料》一文中研究指出腺嘌呤核苷转位酶(ANT)是线粒体内外膜上通透性转换孔复合体(PTPC)的重要组成之一,主要分布于细胞线粒体内膜上,在线粒体与细胞质之间的ATP与ADP、AMP及磷酸根离子转运交换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在一些肿瘤细胞中,异构体(ANT2)表达量会大幅度增加,研究其分布与功能有助于对肿瘤的诊断与治疗。~2本工作中设计合成了一种中位取代新型的方酸菁染料~3,可荧光标记ANT。当染料与MCF-7细胞共培养后,染料分子主要定位于活细胞线粒体内内膜上(Fig.1),线粒体膜上荧光强度比线粒体的基质荧光亮度高,可推测染料主要集中于线粒体膜上;ANT的核心结构上的临位二半胱氨酸残基可与探针反应,进一步的结构证明与功能研究工作尚在进行中。(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分会:生物分析和生物传感》期刊2016-07-01)

冀辰东,李杰,杨万泰,尹梅贞[9](2015)在《水溶性吲哚方酸菁染料用于长效溶酶体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吲哚方酸菁染料是一类具有良好光稳定性和光谱性能的近红外荧光染料,近年来在生物荧光成像领域倍受青睐。商业化的油溶性吲哚菁染料已经在细胞标记方面广泛应用,但是仍存在一些缺点,如在生物体内容易发生荧光聚集猝灭、需使用有毒的有机溶剂助溶等。因此,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水溶性吲哚方酸菁染料D1。D1具有两亲性结构,可通过静电及疏水作用与细胞膜结合从而标记细胞。在活细胞染色时D1可以特异性标记细胞的溶酶体,标记明显且两天后仍可以保持较高荧光强度,而商业染料仅在一小时内效果明显。因此,D1可进一步被用作长效的溶酶体染料,对细胞进行长时间动态标记。(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F-生物医用高分子》期刊2015-10-17)

于海苓[10](2015)在《方酸菁染料系列衍生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方酸菁染料凭借其优异的光化学特性与特殊的构型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本文设计合成了水溶性方酸菁染料,然后通过于方酸菁染料的对羧苄基与壳聚糖或对氨基偶氮苯结合,合成得到了两类方酸菁染料衍生物,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通过染料中间体N-对羧苄基-2,3,3-叁甲基-3H-吲哚啉-5-磺酸钾和方酸发生缩合反应,合成得到方酸菁染料(SQ)。再将SQ的N位上对羧苄基活化得到活性酯,然后通过将壳聚糖或对氨基偶氮苯上的氨基与活性酯反应,得到方酸菁染料衍生物(SQ-CS或SQ-OD),通过柱色谱进行分离提纯。光谱性能检测的结果表明,方酸菁染料在甲醇溶剂中的最大UV-vis吸收波长为639 nm,最大荧光发射波长为650.6 nm,Stocks位移值为11.6 nm;衍生物SQ-CS的UV-vis吸收主要有两个吸收波长分别为638 nm、553.5 nm;衍生物SQ-OD的UV-vis吸收主要有波长为638 nm、373 nm两个,并且都具有较高的摩尔消光系数;壳聚糖或对氨基偶氮苯的结合拓宽了方酸菁染料的光谱吸收范围;SQ及其衍生物的最大UV-vis吸收波长会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大发生蓝移,表现出负溶剂化效应;溶剂的p H值也会对其最大紫外-可见吸收的吸光强度产生影响,在中性条件下的吸光度值最高。热重分析结果表明,SQ的分解温度为420℃,而衍生物SQ-CS和SQ-OD则分别为510℃和460℃,由此说明衍生物的热稳定性要较方酸菁染料强;通过SEM、TEM、AFM对其表面形貌考察结果表明,方酸菁染料与衍生物SQ-OD为片层状分布,衍生物SQ-CS则为针状的壳聚糖包覆于方酸菁染料表面。上述材料可作为光敏剂为新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发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5-05-01)

方酸染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对溴苯胺、巴豆醛和方酸等为原料,通过改进的Skraup-Doebner-VonMiller反应、成盐、缩合等叁步反应,合成了一种方酸菁功能单体,其结构与性能利用FTIR,~1H NMR,UV及TG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这种溴代方酸菁在近红外区有较强的吸收以及良好的热稳定,可以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等领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方酸染料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丽.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D-A型方酸类近红外染料的理论表征与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2019

[2].刘钦,徐洪耀.6-溴喹哪啶方酸菁染料的合成与表征[J].当代化工.2019

[3].刘洋.新型方酸菁和酰胺-DPA类染料探针及其离子识别与作用机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8

[4].王德佳.苯并唑和方酸菁染料的合成及用于离子和生物活性分子检测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5].孙剑奇.基于方酸菁染料的光化学传感器的合成与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7

[6].周晓鹰,王晶晶,刘晓骞.方酸菁染料在生物检测中的研究进展[J].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7].邹祺.近红外硫代方酸菁染料的合成[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6

[8].杨志刚,和艳霞,屈军乐.活细胞线粒体内膜腺嘌呤核苷转位酶荧光标记的新型方酸菁染料[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分会:生物分析和生物传感.2016

[9].冀辰东,李杰,杨万泰,尹梅贞.水溶性吲哚方酸菁染料用于长效溶酶体标记[C].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F-生物医用高分子.2015

[10].于海苓.方酸菁染料系列衍生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基本结构示意图二3一8范围内掺杂方酸染料的...掺杂方酸染料的纳米粒子的Zeta...掺杂方酸染料的纳米粒子荧光强...合成过程中加入APTES的掺杂方酸染℃时掺杂方酸染料的纳米粒子...

标签:;  ;  ;  ;  ;  ;  ;  

方酸染料论文_王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