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线染色体论文_程彪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线染色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染色体,遗传学,果蝇,图谱,兴义,黑水,家蝇。

多线染色体论文文献综述

程彪[1](2017)在《中华按蚊物理图谱构建及中华按蚊与雷氏按蚊多线染色体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按蚊(Anophelessinensis)属于双翅目(Diptera)蚊科(Culicidae)按蚊属(Anopheles genus)按蚊亚属(Anopheles subgenus)的赫坎按蚊种团的(Anopheles hyrcanus group)是我国重要的疟疾(malaria)和丝虫病(filariasis)的传播媒介,除青海和新疆之外皆有广泛分布。按蚊高分辨率染色体图谱是鉴定近似种和复合体内小种以及地理株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物理图谱(physicalmap)的前提条件。近年来,中华按蚊全基因组序列的相继发表为其生态习性和传疟能力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中华按蚊物理图谱的缺乏严重阻碍了中华按蚊进化分析以及相关的研究。本研究中,通过分析已经发表的中华按蚊全基因组数据,我们选择52个Scaffold来进行物理图谱的构建。根据每个Scaffold首尾两端的特异序列分别设计两个DNA荧光探针进行标记,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将其定位到中华按蚊的多线染色体上。本项目总共将104个DNA荧光探针定位到染色体上,构建的中华按蚊物理图谱包含有52个中华按蚊大片段Scaffold的染色体位置,总长度为83.43 Mb,占总组装的全基因组序列(220.8Mb)的38%,其中有48个Scaffold已经确定了方向,其余的Scaffold因为其片段太小而无法确定方向。在3R染色体臂上共定位14个Scaffold是中华按蚊染色体臂中定位最多的一条,而其总基因组长度仅为11.01Mb,是所有染色体臂基因组总长度最短的。2R染色体臂定位Scaffold数量适中,是所有染色体臂中基因组总长度最长的,占中华按蚊总基因组长度的10%。AS2_scf7180000696055是所有Scaffold中最长的,其大小为5,918,260 bp,占总基因组的2.68%,被定位在3L染色体臂的38C-39C之间的区域。这是到目前为止完成的第一幅中华按蚊物理图谱,为中华按蚊的比较基因组学(comparativegenomics)以及染色体进化分析(chromosomeevolution analysis)等研究提供巨大的便利。雷氏按蚊(Anopheleslesteri)也是赫坎按蚊种团的一员,是中华按蚊的近缘种。二者在形态上十分相似,利用传统的鉴定方法很难将两者区分开来。雷氏按蚊同样具有高品质的唾液腺多线染色体,其染色体带纹与中华按蚊的染色体大体相似,但在某些染色体片段上存在显着差异,因此可以用来作为两个物种鉴定的细胞遗传学标志。对两者染色体差异的研究对揭示传疟能力的不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研究中,我们构建了一副雷氏按蚊的高分辨多线染色体图谱,并将其与发表的中华按蚊染色体图谱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详细描述了染色体带纹的差异,为鉴别雷氏按蚊和中华按蚊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将31个保守的中华按蚊和冈比亚按蚊的DNA探针定位在雷氏按蚊的多线染色体上。经过比较发现两种蚊虫的染色体臂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即中华按蚊的X、2R、2L、3R、3L染色体臂分别对应雷氏按蚊的X、2R、2L、3R、3L染色体臂。此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两个蚊种进化上的亲缘关系。本研究构建的雷氏按蚊的高分辨染色体图谱及与中华按蚊染色体的比较分析为两个蚊种的分类鉴定以及传病能力差异等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李刚,陈凡国[2](2015)在《果蝇唾腺多线染色体研究进展及其在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果蝇唾腺多线染色体是细胞遗传学的3大经典染色体之一,从1934年至今因其具有显着的特点已经作为一个优异的模型用在不同的遗传学研究中。果蝇唾腺多线染色体最大的贡献就是为研究间期染色体结构和基因的表达调控提供了一个非凡的视角;另外,果蝇唾腺多线染色体还可以用于解释一些特殊的遗传现象,例如剂量补偿效应和花斑位置效应。文章一方面就以上进展作一简要总结,另一方面尝试将这一典型案例系统地用于遗传学教学中,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遗传学的兴趣。(本文来源于《遗传》期刊2015年06期)

黄丽,张春林,黄若洋,陈汉彬[3](2012)在《黔蚋唾腺多线染色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黔蚋的成熟幼虫,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法进行唾腺多线染色体制备,并进行测量、描述及分析。结果表明,黔蚋多线染色体数目为3对(2n=6)。按其长度降序排列,分别编号为Ⅰ、Ⅱ和Ⅲ号。Ⅰ号染色体具中央着丝粒,Ⅱ和Ⅲ号染色体均为亚中央着丝粒,着丝粒区浅染膨大,易于识别。核仁组织区、巴氏环和双泡均位于Ⅱ号染色体短臂。某些个体存在倒位现象,倒位率为33%(32/97)。结果显示黔蚋多线染色体的着丝粒、核仁组织区、巴氏环、双泡、宽深带及浅染膨大区等主要特征性结构的位置及形态恒定一致,可作为该种的重要鉴别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12年05期)

黄丽,张春林,姜迎海,陈汉彬[4](2012)在《兴义维蚋多线染色体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首次在国内对兴义维蚋Simulium (Wilhelmia) xingyiense的多线染色体进行研究,并提供其多线染色体标准图。选取兴义维蚋的成熟幼虫,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法进行唾腺多线染色体制备,并进行测量、描述及分析。结果表明:兴义维蚋多线染色体数目为3对(2n=6)。Ⅰ号染色体具中央着丝粒,Ⅱ和Ⅲ号染色体均为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核仁组织者区位于Ⅰ号染色体短臂近着丝粒端。巴尔比尼氏环和双泡位于Ⅱ号染色体短臂近中央位置。3对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可形成明显的染色中心。兴义维蚋多线染色体具有多态性的倒位,倒位频率为0.64。兴义维蚋多线染色体的着丝粒、核仁组织区、巴氏环、双泡等主要特征性结构的位置及形态恒定一致,可作为该种的重要鉴别特征。其多态性的倒位可为该蚋种在细胞水平上进行蚋类分类鉴别和系统发育等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2年08期)

黄丽,张春林,陈汉彬[5](2009)在《蚋类唾腺多线染色体制备方法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传统蚋类唾腺多线染色体制备方法进行改进,以获得良好的制片效果。方法选用经Carnoy’s液固定的蚋成熟幼虫进行解剖、剥离唾腺,对传统蚋类唾腺多线染色体制备方法进行改进,包括改良染色液,使用冲洗液、背景净化液等新制剂和新步骤并得到清晰的蚋唾腺染色体图形。结果用改进方法制备的蚋类唾腺多线染色体标本带型清晰,伸展良好。结论改进的蚋类唾腺多线染色体制备方法可获得较满意效果,便于观察染色体形态和研究染色体结构变异等。(本文来源于《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期刊2009年04期)

刘红美,令狐克勇,方小波,杨桂华,郑晴妮[6](2008)在《用家蝇取代果蝇制作唾腺多线染色体新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组建学生科技兴趣小组,对家蝇唾液腺染色体制片方法进行研究,开发了制片新技术,即加热处理家蝇叁龄幼虫,然后用改进的缓冲液进行解离前预处理,再酸性解离、染色、观察、永久制片、显微照相。利用新方法,学生均能一次就获得细胞膜破裂、背景清晰、染色体分散良好、横纹清楚的制片。(本文来源于《生物学通报》期刊2008年09期)

张建庆,张春林,陈汉彬,葛夫进[7](2008)在《黑水山蚋的唾腺多线染色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黑水山蚋的多线染色体进行研究,为在细胞水平上进行蚋类分类鉴别和系统发育等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选取黑水山蚋的成熟幼虫,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法进行唾腺多线染色体玻片标本的制备、测量、描述并绘制模式图。〔结果〕唾腺多线染色体标本背景干净,带型清晰,伸展良好。共分析统计黑水山蚋106张玻片标本,得到黑水山蚋的多线染色体组型和模式图。分析显示黑水山蚋的多线染色体数目均为3对(2n=6)。1号染色体具中央着丝粒,2、3号染色体为亚中央着丝粒。多线染色体具有染色中心,某些个体存在倒位和染色体首尾融合的现象。疏松区均存在个体差异,即具有可变性。着丝粒区域深染膨大,易于识别。〔结论〕染色中心的存在是黑水山蚋多线染色体的一个特点,建议作为鉴别特征之一,同时黑水山蚋多线染色体具有多态性的倒位,可为该蚋种的种下分类提供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期刊2008年02期)

温小军,韦静,陈汉彬[8](2007)在《河南纺蚋多线染色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河南纺蚋多线染色体核型及带型进行描述,对稳定且可作为该种重要鉴别依据的结构特征加以识别,并提供表示多线染色体相对长度、着丝粒位置和重要界标的模式图。方法取成熟幼虫分离出唾液腺,经苯酚品红染色、压片后,镜检、摄影和测量,作统计学处理。结果与结论河南纺蚋多线染色体数目为3条,第Ⅰ号具中央着丝粒,第Ⅱ、Ⅲ号为亚中央着丝粒,臂比值(着丝粒位置)高度稳定;ⅠS、ⅠL、ⅡS、ⅡL、ⅢS游离端均钝圆深染,ⅢL末端疏松膨大为扇形呈颗粒状浅染;核仁组织原、巴氏环、双泡、宽深带以及浅染膨大区等主要特征性结构的位置及形态恒定一致,可作为该种的重要鉴别特征。(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07年03期)

温小军,韦静,陈汉彬[9](2007)在《五条蚋两地理株多线染色体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五条蚋贵州株和江西株多线染色体进行描述和比较,并绘制模式图。分别取成熟幼虫分离出唾液腺,经苯酚品红染液染色、压片,镜检、摄影和测量,作统计学处理。发现两地理株多线染色体数目为3条,主要特征性结构高度一致,唯ⅡL带型分布有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07年03期)

赫杰,糜以凌,郝水[10](2002)在《果蝇多线染色体β异染色质区的螺旋结构(简报)》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973年发现核小体至今,研究者们对染色质纤维结构和这种纤维组织成染色体的方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由DNA到核小体到30nm染色质纤维几乎公认是按螺旋方式集缩的,但是有关30nm左右染色质纤维如何压缩形成染色体的高层次结构还没有统一的意见。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已有许多模型。其中,Bak等提出的多级螺旋(本文来源于《实验生物学报》期刊2002年01期)

多线染色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果蝇唾腺多线染色体是细胞遗传学的3大经典染色体之一,从1934年至今因其具有显着的特点已经作为一个优异的模型用在不同的遗传学研究中。果蝇唾腺多线染色体最大的贡献就是为研究间期染色体结构和基因的表达调控提供了一个非凡的视角;另外,果蝇唾腺多线染色体还可以用于解释一些特殊的遗传现象,例如剂量补偿效应和花斑位置效应。文章一方面就以上进展作一简要总结,另一方面尝试将这一典型案例系统地用于遗传学教学中,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遗传学的兴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线染色体论文参考文献

[1].程彪.中华按蚊物理图谱构建及中华按蚊与雷氏按蚊多线染色体比较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7

[2].李刚,陈凡国.果蝇唾腺多线染色体研究进展及其在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J].遗传.2015

[3].黄丽,张春林,黄若洋,陈汉彬.黔蚋唾腺多线染色体研究[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2

[4].黄丽,张春林,姜迎海,陈汉彬.兴义维蚋多线染色体研究(英文)[J].昆虫学报.2012

[5].黄丽,张春林,陈汉彬.蚋类唾腺多线染色体制备方法的改进[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9

[6].刘红美,令狐克勇,方小波,杨桂华,郑晴妮.用家蝇取代果蝇制作唾腺多线染色体新技术[J].生物学通报.2008

[7].张建庆,张春林,陈汉彬,葛夫进.黑水山蚋的唾腺多线染色体研究[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8

[8].温小军,韦静,陈汉彬.河南纺蚋多线染色体研究[J].四川动物.2007

[9].温小军,韦静,陈汉彬.五条蚋两地理株多线染色体比较研究[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7

[10].赫杰,糜以凌,郝水.果蝇多线染色体β异染色质区的螺旋结构(简报)[J].实验生物学报.2002

论文知识图

多线染色体-多线染色体画的黑腹果蝇唾液腺多线染色对果蝇多线染色体形态的影响黑水山纳的多线染色体臂“端一端...(H×G)F1卵巢营养细胞多线染色体黑水山钠的多线染色体(示染色中心...

标签:;  ;  ;  ;  ;  ;  ;  

多线染色体论文_程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