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贵州六盘水市十二中学刘静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说那小小的方塘之所以能保持清澈透亮,是因为源头不断地有新鲜的活水注入。由此我想到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想保持一种鲜活灵动,个性彰显出一种独立创新,也应该不断注入新鲜的“活水”来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灵。这股“活水”从何而来呢?我认为,是从阅读文学作品中汲取而来。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文学作品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每学年要阅读两三部名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如能达到课标要求,也就不愁学生心灵没要“活水”的滋润了。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忽略了“活水”的引入,从而导致学生失去鲜活灵动的思想,独立创新的个性,变成了课堂上的一潭“死水”。如何利用文学作品这股“活水”来激活课堂上的这潭“死水”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首先,要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将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入课堂教学中来,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时可以采用“三步三方法”。

第一步为“设置悬念法”,即我每天在课前利用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讲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如讲《三国演义》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学生听到精彩处,急于要知道结果,我却设置悬念,不告诉学生想知道的结果,而是请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去看《三国演义》,下节课告诉我结果,无形中学生上了老师的“圈套”,主动去找书看,了解自己想知道的故事情节,慢慢对读名著产生了兴趣,利用“设置悬念法”我成功地引导学生读了《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鲁滨孙漂流记》《爱的教育》等文学作品。

第二步为“情境设置法”,在学生阅读了一定量的文学作品后,我采用“情境设置法”,请学生上台讲精彩故事、评文学人物、演精彩片段等方式,再创情境,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例如:在读完《孙权劝学》这个故事后,我让学生把这个故事改编成课本剧,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鲁肃,从情境表演中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孙权关心、爱护吕蒙,对吕蒙循循善诱之情态,从情境对话中让学生感受吕蒙勤奋苦学、学有所成的自豪、自得之形象。“情境设置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第三步为“合作探究法”,在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的同时,我注意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分小组讨论读书心得、分析人物形象、赏析精彩片段等,要求小组成员合作、创新,用喜欢的方式来展示阅读成果,我惊喜地发现有的小组用读书笔记来展示成果,有的小组用读书卡片来展示成果,有的小组用读书手抄报来展示成果,学生们通过合作、交流,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完成了一本本内容丰富的读书笔记、制作出了一张张精美的读书手抄报作品,设计了一张张富有个性的读书卡片,甚至有的小组设计了期刊来展示本小组的阅读成果,从阅读成果展示中,学生由衷地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在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的同时,我巧妙地将文学作品这股“活水”引入到课堂中来,滋润了学生的心灵,达到了“润物细无声”效果。

其次,将阅读文学作品与学生的情感教育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将这股“活水”引进学生心田,起到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现在市场上书籍良莠不分,一些书籍充斥着暴力、色情、凶杀等思想,所以我定期推荐优秀文学作品给学生,既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喜好,又要帮助学生把握好阅读的方向,帮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明确一个正确的方向,保证学生不受不良书籍的影响、侵害。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兴趣、爱好来推荐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例如初一的学生可推荐《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童年》《昆虫记》等,初二年级可推荐《爱的教育》《鲁滨孙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初三年级可推荐《名人传》《水浒传》《简·爱》《三国演义》等,这些作品适合不同学段的学生,能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冰心的《繁星春水》歌颂母爱、童心、自然,能对学生的心灵起着净化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童心的纯洁、自然的美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坚强不屈的意志、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乐观积极,不向困难言败!《简·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位高尚的人说话”,学生在文学作品中吸取的不仅是知识的养料,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力量!只有把这股精神力量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活水”,才能让学生的思维保持一种鲜活灵动的状态,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喜欢阅读,去感受阅读的乐趣,去提高阅读的效率,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学生阅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一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只有不断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丰富学生阅读的作品来源,才能不断地将知识的“活水”注入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变得睿智、灵秀、聪慧。

最后,要让学生学会挖掘、利用好文学作品这股“活水”,即应教会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新课程教学法》中明确指出,“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如何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猜读、探究性读等多样化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会自主阅读,以阅读为纽带,让学生把握掌握阅读方法的过程与提高独立阅读能力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提倡合作探究性阅读,分享阅读带来的乐趣。在每星期的阅读课上,我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每月阅读一本好书,写下自己的感受或评论,对学生进行仿写创作训练,让学生从仿写开始,逐渐过渡到创新写作。将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长期坚持学生的综合素质会有明显的提高。学生只要学会挖掘、利用好文学作品这股“活水”,就不愁心中没有一汪清澈的泉眼,手下的妙笔不能生花?

文学作品正如一股汩汩流淌的甘泉,滋润着学生求知的心田,丰富着学生睿智的头脑,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尽情展示鲜活灵动的思想,彰显出独立创新的个性。让“活水”的引入改变语文课堂上一潭“死水”的现象,让我们的学生在书香中感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道理吧。

标签:;  ;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