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盆地论文_武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延吉盆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延吉,盆地,佛寺,白垩,油气,流体,包裹。

延吉盆地论文文献综述

武波[1](2018)在《延吉盆地东部坳陷烃源岩评价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烃源岩是控制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延吉盆地东部坳陷铜佛寺组暗色泥岩发育,分布广泛,具有相对好的生烃潜力。通过对烃源岩厚度、烃源岩类型进行统计分析,有机碳含量和镜质体反射率计算方法进行研究,形成了一套延吉盆地东部凹陷烃源岩评价技术,为该区域以后的勘探开发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本文来源于《石油管材与仪器》期刊2018年02期)

王静怡[2](2016)在《吉林省延吉盆地致密油气资源潜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常规油气资源在世界能源结构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被视为一种由常规能源向绿色能源转变过程中的过渡能源。目前致密气和致密油已成为勘探开发重点。在大庆外围发育的诸多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中,延吉盆地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的构造位置和具有较大油气资源远景,本文以致密油气为重点,对吉林省延吉盆地致密油气的资源潜力做较深入探析。延吉盆地的油气地质研究对当地具有经济意义。针对延吉盆地致密油气资源的评价,可以落实该区致密油气前景,指导下一步油气勘探方向。低勘探程度盆地致密油气资源评价是一个难题,国内外尚无明确方法规范。通过本次工作预期设计出合理有效的方法手段,对其它地区具参考价值,能够为延吉盆地的更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以大地构造学、油气地球化学、储层地质学、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等基础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野外露头、测井、录井、岩心、地震等资料,对延吉盆地的生储盖特征进行详细研究,确定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综合利用生烃法、资源丰度和体积法叁种方法计算得到目标有利区致密油气资源量。结果表明,延吉盆地主要烃源岩层位为大砬子组大一段、铜佛寺组铜叁段、铜二段,有机质类型以ⅡA~ⅡB型为主,含少量Ⅲ型,大部分地区已进入生油门限,已基本处于成熟阶段;主要储层是龙井组、大砬子组和铜佛寺组内砂岩,以粉砂岩、细砂岩和中砂岩为主,储层物性总体以中孔低渗的砂岩孔隙型储层为主;致密油的保存受到盖层、构造活动、地层倾角以及水动条件影响;综合分析致密油气成藏规律,针对“有生有储无运有保”四原则条件筛选出有利区,最终计算延吉盆地4号、5号有利区油资源量为30×104t,气资源量为2.3×108m3。(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6-05-04)

张吉光,卢滨,孟元林,金银姬,刘艳杰[3](2015)在《延吉盆地成藏期与油气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延吉盆地沉积地层较厚,发育优质的烃源岩,发生过成烃、成藏过程,在砂岩成岩矿物中可识别液态包裹体(盐水包裹体)、气液包裹体(气、液两相)、气态包裹体等类型。流体有机包裹体分为2期:第1期流体包裹体盐度平均为2.79%,表明铜佛寺组和大砬子组为淡水湖盆的沉积环境,均一温度为80.3℃;第Ⅱ期包裹体盐度平均为3.97%(属于高盐度流体),说明受大气淡水的影响较小,具有相对较好的保存条件,均一温度为108.17℃。包裹体中的烃类气体成分主要是甲烷。大砬子组二段、龙井期为主成藏期,对应的地质年代分别距今98~101 Ma和60~43 Ma。油气运移和成藏一直延续到古近纪,南北两侧靠近烃源岩区形成油质较重的油藏且上迭气藏。(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2015年03期)

袁近洋[4](2015)在《延吉盆地铜佛寺组和大砬子组构造圈闭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延吉盆地是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的一小型中生代残留断陷盆地,自西向东表现为西部斜坡、中央坳陷、太平隆起与东部坳陷的两坳一隆一斜坡构造格局,南北长50km,东西宽40km,总面积达1670km2。盆地主要发育白垩纪地层,铜佛寺组与大砬子组地层在盆地中广泛分布,发育有数百米厚的砂岩与暗色泥岩,是盆地主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圈闭是油气聚集的场所,本次研究是在圈闭识别的基础上,以石油地质学理论指导下,选择典型的圈闭评价参数,利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对圈闭进行综合评价,优选出有利圈闭,这对发现新的油气藏具有重要参考作用。根据多口岩心、测井与地震资料分析,以层序地层学为指导,通过对盆地内的地震剖面解释,建立盆地构造格架,识别出多种构造圈闭类型。其中,铜佛寺组识别出18个构造圈闭,以断块、断鼻为主,其面积介于0.5km2~21.35km2,闭合幅度100m~750m;大砬子组识别出18个构造圈闭,同样也以断块、断鼻为主,面积介于0.26km2~39.3km2,闭合幅度50~350m。有机地球化学测试分析资料表明,铜佛寺组暗色泥岩是盆地主要的烃源岩。有效烃源岩有效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朝阳川凹陷、清茶馆凹陷、德新凹陷叁个凹陷中,平均累计厚度在200m左右,分布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该套烃源岩具有一定的资源潜力。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碳分布范围0.26%~5.95%,平均值为2.18%;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朝阳川凹陷与清茶馆凹陷中的烃源岩处于低熟~成熟阶段,德新凹陷中的烃源岩处于低熟阶段。铜佛寺组与大砬子组时期皆为扇叁角洲~湖泊沉积环境,砂岩都比较发育。铜佛寺组砂岩砂岩累计厚度介于15.2m~516.09m,平均累计厚度为173.45m,平均累计厚度为190m;大砬子组砂岩分布范围与厚度都较铜佛寺组大,大砬子组砂岩累计厚度介于79.5m~552.57m,平均累计厚度为295.76m。储层物性上,铜佛寺组为孔隙度平均值在8.0%左右,为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大砬子组孔隙度在平均值11.5%左右,为低孔、低渗储层。在含油气情况上,盆地中现已发现油气流主要赋存在铜佛寺组储层中,故铜佛寺组储层为现阶段勘探重点。根据铜佛寺组与大砬子组不同石油地质条件,对铜佛寺组圈闭从圈闭条件、烃源岩条件、储层条件,保存条件中优选出14项中参数,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参数权重;对大砬子组圈闭优选9项参数,利用相对比较法确定各项参数权重。从而使每项圈闭评价参数获得较为合理的权重值。针对本区实际情况,对优选出来的特征参数大小进行分级,给出合理的分值,进而对铜佛寺组与大砬子组圈闭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铜佛寺组构造圈闭中有2个I类圈闭,5个II类圈闭,11个III类圈闭;大砬子组中有2个I类圈闭,9个II类圈闭,7个III类圈闭。延吉盆地勘探开发的I类有利区主要位于在盆地东部坳陷带东南部的德新凹陷的延4~延9井区、盆地东部坳陷带东北部的清茶馆凹陷延10~延12井区;延吉盆地勘探开发的II较有利区主要位于盆地中部朝阳川凹陷延参1~延1井区以及太平隆起带上;延吉盆地勘探开发III类远景区主要位于朝阳川凹陷延3~延D3井区以及分散分布在盆缘各处。(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6-01)

袁近洋,朱建伟,林波,董清水,钟延秋[5](2015)在《延吉盆地铜佛寺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勘探潜力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延吉盆地为中生代断陷盆地。根据20口岩心及测井资料分析,延吉盆地铜佛寺组主要发育扇叁角洲相和湖泊相2种沉积相类型,暗色泥岩厚度达20~500m。基于对700余块铜佛寺组暗色泥岩样品的有机碳、氯仿沥青"A"、生烃潜量、有机质类型的测试数据,确定出铜佛寺组一段、二段、叁段都发育有较高有机质丰度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90块暗色泥岩的RO值测试数据表明,铜佛寺组暗色泥岩除德新凹陷铜佛寺组叁段部分样品未达到生油门限外,其余都处于开始生烃的低熟—成熟阶段。综合各种测试分析数据,认为延吉盆地除了德新凹陷铜佛寺组叁段为低熟烃源岩之外,铜佛寺组暗色泥岩均为成熟良好的有效烃源岩。综合烃源岩特征及有效烃源岩分布等,认为延吉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潜力,并依据油气显示(产量)、沉积相、圈闭类型等5个评价参数,优选出延吉盆地Y13井—Y20井区、延10井—延12井区、Y1井—Y3井区为勘探开发有利区。(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5年01期)

万传彪,薛云飞,金玉东,张昕,张世祥[6](2014)在《吉林省延吉盆地早白垩世沟鞭藻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延吉盆地是我国东北部的一个中生代断陷盆地,位于吉林省东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包括延吉市、龙井市和龙县大部分地区。南北长约55km,面积约1670km2,自下而上划分为下白垩统屯田营组、长财组、头道组、铜佛寺组、大拉子组和上白垩统龙井组。依据沟鞭藻及其它藻类在纵向上的演变规律,自下而上可分为两个化石组合。(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07-15)

梁定勇,伊海生,李启来,谢华,高春文[7](2014)在《延吉盆地下白垩统砂岩储层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扫描电镜、铸体薄片、普通薄片、压汞曲线以及孔隙度和渗透率资料的分析,详细研究了砂岩储层特征,主要包括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储集空间、储层物性特征等。结果表明,延吉盆地下白垩统砂岩储层岩石类型为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砂岩储层孔隙类型主要是次生孔隙,其中次生粒间溶孔占绝对优势,其次是粒内溶孔;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为成岩作用,经历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有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蚀变作用和溶解作用。(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4年14期)

胡安文[8](2014)在《延吉盆地成藏期研究与成藏史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延吉盆地白垩系的油气聚集规律,并为下一步优选勘探区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在流体包裹体测试的基础上,确定了延吉盆地成藏期,应用盆地模拟技术,模拟了延吉盆地成藏史,分析了成藏动力学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延吉盆地白垩系发育两期流体包裹体,对应着两个成藏期;包裹体中烃类气体主要是CH4和C6H6,同时含有CO2和N2等非烃类气体。延吉盆地的构造圈闭具有长期继承性发育的特点,在铜佛寺组沉积时期已具雏形,在龙井组沉积末期定型。龙井组末期的构造运动使地层抬升剥蚀,朝阳川凹陷剥蚀开始时间晚,剥蚀量小;德新和清茶馆次凹的剥蚀开始时间早,剥蚀量大。延吉盆地在断陷期的大地热流值高,在坳陷期大地热流值低。龙井期以后的岩浆侵入可以导致局部大地热流值增高0.4HFU。清茶馆-德新凹陷在大一、二段沉积时期开始成藏,朝阳川凹陷在大叁段沉积时期开始成藏;清茶馆次凹主成藏期为大叁段沉积时期,朝阳川凹陷和德新次凹的主成藏期为龙井组沉积时期;各凹陷和次凹的油气聚集与成藏在古近纪完成,并一直保存至今。含油气包裹体指数GOI>5%的铜佛寺组是延吉盆地油气聚集的主要层段,叁个凹(次)陷中清茶馆次凹含油气包裹体指数GOI最高(GOI=9.6%),是最有利的勘探区。(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4-05-04)

吕宗耀,孙广利[9](2013)在《延吉盆地风化砂质泥岩地基承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取延吉盆地风化砂质泥岩层可靠的地基承载力数据,采用载荷试验和标准贯入试验原位测试方法,对晚白垩世龙井组风化砂质泥岩层的地基承载力进行了测试研究,得出了风化砂质泥岩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范围,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变形模量与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线性相关的结论.据此,提出了风化砂质泥岩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变形模量的经验公式,为延吉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提供了依据和方法,并为吉林省其他地区风化泥岩层地基承载力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张吉光,乔德武,金银姬,刘艳杰,邓传伟[10](2013)在《延吉盆地多期不整合面的形成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延吉盆地是一个后期改造较为强烈的断陷盆地。应用地震、地质、测井资料识别出延吉盆地中存在6个较大的不整合面,它们以角度不整合和超覆不整合2种类型为主。分析认为,燕山Ⅰ、Ⅱ幕运动形成了盆地雏形,燕山Ⅳ幕运动则使盆地回返,此期出现大量高岭石(40%),表明其与大气水淋滤等有关。短暂沉降后(龙井组),燕山运动晚期(Ⅴ幕)发生的又一次大规模以南北挤压为主的构造运动,导致南北两翼抬起幅度巨大,剥蚀厚度超过700m,盆地中部剥蚀厚度大约为300m。不整合面是划分叁大构造层(前断陷期、断陷期、坳陷期)的依据。其早白垩世铜佛寺组和大砬子组间的整合关系利于油气的生成。不整合面既可改善储集体的渗透性,又是形成油气二次运移的良好通道。初步预测与不整合有关的油气藏(侵蚀残丘、地层超覆不整合、断层坡折)可作为下一步勘探的目标。(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延吉盆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非常规油气资源在世界能源结构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被视为一种由常规能源向绿色能源转变过程中的过渡能源。目前致密气和致密油已成为勘探开发重点。在大庆外围发育的诸多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中,延吉盆地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的构造位置和具有较大油气资源远景,本文以致密油气为重点,对吉林省延吉盆地致密油气的资源潜力做较深入探析。延吉盆地的油气地质研究对当地具有经济意义。针对延吉盆地致密油气资源的评价,可以落实该区致密油气前景,指导下一步油气勘探方向。低勘探程度盆地致密油气资源评价是一个难题,国内外尚无明确方法规范。通过本次工作预期设计出合理有效的方法手段,对其它地区具参考价值,能够为延吉盆地的更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以大地构造学、油气地球化学、储层地质学、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等基础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野外露头、测井、录井、岩心、地震等资料,对延吉盆地的生储盖特征进行详细研究,确定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综合利用生烃法、资源丰度和体积法叁种方法计算得到目标有利区致密油气资源量。结果表明,延吉盆地主要烃源岩层位为大砬子组大一段、铜佛寺组铜叁段、铜二段,有机质类型以ⅡA~ⅡB型为主,含少量Ⅲ型,大部分地区已进入生油门限,已基本处于成熟阶段;主要储层是龙井组、大砬子组和铜佛寺组内砂岩,以粉砂岩、细砂岩和中砂岩为主,储层物性总体以中孔低渗的砂岩孔隙型储层为主;致密油的保存受到盖层、构造活动、地层倾角以及水动条件影响;综合分析致密油气成藏规律,针对“有生有储无运有保”四原则条件筛选出有利区,最终计算延吉盆地4号、5号有利区油资源量为30×104t,气资源量为2.3×108m3。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延吉盆地论文参考文献

[1].武波.延吉盆地东部坳陷烃源岩评价技术研究[J].石油管材与仪器.2018

[2].王静怡.吉林省延吉盆地致密油气资源潜力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

[3].张吉光,卢滨,孟元林,金银姬,刘艳杰.延吉盆地成藏期与油气分布[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5

[4].袁近洋.延吉盆地铜佛寺组和大砬子组构造圈闭综合评价[D].吉林大学.2015

[5].袁近洋,朱建伟,林波,董清水,钟延秋.延吉盆地铜佛寺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勘探潜力评价[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

[6].万传彪,薛云飞,金玉东,张昕,张世祥.吉林省延吉盆地早白垩世沟鞭藻类研究[C].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4

[7].梁定勇,伊海生,李启来,谢华,高春文.延吉盆地下白垩统砂岩储层特征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

[8].胡安文.延吉盆地成藏期研究与成藏史模拟[D].东北石油大学.2014

[9].吕宗耀,孙广利.延吉盆地风化砂质泥岩地基承载力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3

[10].张吉光,乔德武,金银姬,刘艳杰,邓传伟.延吉盆地多期不整合面的形成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3

论文知识图

延吉盆地砂地比和沉积相平面分布...延吉盆地区域位置图延吉盆地大砬子组储层综合评价图延吉盆地野外露头和岩心沉积相特...延吉盆地地理位置图延吉盆地勘探程度图

标签:;  ;  ;  ;  ;  ;  ;  

延吉盆地论文_武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