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地震论文_李大虎,丁志峰,吴萍萍,梁明剑,吴朋

导读:本文包含了深部地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深部,震源,层析,噪声,松原,桐城,昭通。

深部地震论文文献综述

李大虎,丁志峰,吴萍萍,梁明剑,吴朋[1](2019)在《川滇交界东段昭通、莲峰断裂带的深部结构特征与2014年鲁甸M_S6.5地震》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鲁甸M_S6.5地震位于川滇菱形块体向东突出的过渡变形区大凉山次级块体南东缘的昭通、莲峰断裂带内部,属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南北地震带的中南段,近十多年来,该断裂带及其周边中强地震的发生频次明显增多,昭通、莲峰断裂带是否具备孕育和发生强震的深部构造背景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为了研究昭通、莲峰断裂带的深部结构特征及孕震背景,探求2014年鲁甸M_S6.5地震的成因的深部动力机制,本文充分收集了四川、云南等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和"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南段"("喜马拉雅"项目Ⅰ期)流动地震台阵的观测数据,应用区域震和远震联合反演的方法得到川滇地区叁维速度结构图像,在此基础上重点剖析和研究了昭通、莲峰断裂带P波速度结构;再对昭通、莲峰断裂带及周边区域的重力、航磁数据进行叁维视密度和视磁化强度反演,得到了壳内不同深度层视密度的横向变化特征和反映壳内磁性物质的分布范围以及结晶基底的视磁化强度异常分布情况,综合分析研究昭通、莲峰断裂带的深部结构特征及孕震动力环境.研究结果表明:川滇交界东部昭通、莲峰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上地壳物质存在显着的横向介质差异,中下地壳深度范围大凉山次级块体西南缘存在低速异常分布,并呈现出近SN向的展布特征,2014年鲁甸M_S6.5地震位于该高低速异常的分界线附近略偏向高速体一侧.P波速度结构还揭示了鲁甸M_S6.5主震震源体下方中下地壳存在大范围低速异常分布,P波速度异常扰动与重磁异常的展布特征、梯度变化在深度和分区特征上均具有较好的联系和可比性,结合昭通、莲峰断裂带中下地壳范围内存在大范围的低密度弱磁性异常分布,综合表明了该区中下地壳物质相对较为软弱,这种特有的深部物性结构特征有利于应力在脆性的上地壳内积累和集中.研究结果还揭示了共轭断裂的深部构造形态,高低航磁异常边界与NW向的苞谷脑—小河断裂的深部展布形态相一致,苞谷脑—小河断裂处于航磁异常突变带附近,昭通断裂北段(昭通—鲁甸段)位于上地壳强磁性、高波速异常区内且具有深大断裂的深部地球物理场响应特征,因此该断裂段(昭通—鲁甸段)具备发生7级及以上强震的深部构造背景.当大凉山次级块体内部的中下地壳低速管流层自NW向SE方向运动到昭通、莲峰断裂带附近时,受到华南块体的强烈阻挡,应力在昭通、莲峰断裂附近基底性质存在差异处集中,脆性上地壳中低强度区域在横向挤压的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易于破裂从而引发强震,这也正是昭通、莲峰断裂带内部鲁甸M_S6.5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陈建文,袁勇,施剑,梁杰,刘俊[2](2019)在《中国海域深部“高富强”地震探测技术与南黄海盆地海相地层的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近海新生代盆地之下发育更老的残留盆地,地层厚度大、分布广,但受特殊的地震地质条件的约束,难以获得深部地层的有效地震反射资料,制约了盆地深部油气资源的调查与勘探。2005年以来,选择勘探程度较低的南黄海盆地,进行海上地震采集试验与数据处理攻关,目前已形成了采集、处理技术相结合的"高富强"地震探测技术。应用结果表明:①获得了南黄海崂山隆起中—古生界"高覆盖次数、富低频信号及强能量"的地震采集资料;②通过多方法精细速度分析与弯曲射线的迭前时间偏移处理,有效压制了各类多次波,而且使更多的远偏移距资料参与了成像,获得了中—古生界"高信噪比、富低频成分、强反射能量"的地震成像资料;③在原来深部没有有效反射的崂山隆起,纵向上可以划分7个地震层序,是下扬子古生代盆地在海域的延伸。通过海域钻井证实后,首次建立了南黄海盆地中—古生界的海相地层层序并落实了多个大型构造圈闭。研究结果认为:南黄海盆地与上扬子区的四川盆地在古生代沉积时期具有相似的沉积建造与沉积演化史,下扬子区陆上古生代海相地层发育的3套区域性烃源岩,与四川盆地大型—特大型油气田的油气烃源层具有可比性。(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勘探与开发》期刊2019年03期)

熊强青,陈耀,李云峰,袁兴赋,喻兵良[3](2019)在《地震勘探技术在郯庐断裂带桐城段深部构造特征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取郯庐断裂带安徽桐城段构造复杂区高信噪比地震资料和高质量地震剖面,以了解其地质构造稳定性特征,通过部署20 km长的二维地震剖面,初步探索出一套适用于郯庐断裂带复杂构造地区地震资料采集的方法技术,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剖面。结果表明:在郯庐断裂带安徽桐城段丘陵地区和平原地区需采用合适的采集方法,在丘陵山地有效井深和药量分别为9~12 m和3~5 kg,在平原地带有效井深和药量分别为7~9 m和2~3 kg;测线主要穿过丘陵地区,目的层较深,反射波频率较低,采用低频(10 Hz)检波器更有利于地震波采集。从试验处理的剖面看,最终成果剖面获得预期的信噪比和分辨率,目的层地震波组特征明显,同相轴连续性好,地质现象清楚。解释成果认为郯庐断裂带桐城段中生代早期区域构造主要受挤压应力作用所控制,中生代晚期区域构造主要受拉张应力作用所控制,古近纪以来郯庐断裂带仍处于活动之中。(本文来源于《工程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航天[4](2019)在《在海上给地球深部做CT——探访福建省地震局陆海联测项目》一文中研究指出宝岛台湾地处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地区,近年来,台湾地区地震活动频繁。探明该地区周边地质构造和断裂带分布情况,既有利于推进全国"透明地壳"计划重点区域探测工作,又能为我国地震领域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每年,福建省地震局陆海联测项目在休渔期进行。该项目已经初步查明了台湾海峡滨海断裂带的展(本文来源于《安全与健康》期刊2019年07期)

姚志祥[5](2019)在《从密集地震台站观测资料获得地球深部结构信息的重要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密集地震台站观测是研究地壳上地幔结构的有效途径,通过密集地震台站记录的大量观测资料结合多种成像方法可获得地球深部结构更高分辨率更可靠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有助于认识深部构造环境和动力学演化过程,为相关科学问题提供重要支持。例如在红海区域动力学机制研究中,由于早期阿拉伯地区地震台站稀少,通过地震资料研究显示靠近红海地壳厚(本文来源于《第二届地球物理信息前沿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19)

赵纪东,Wenyuan,Fan,S,Shawn,Wei,Dongdong,Tian[6](2019)在《GRL文章分析2018年两次罕见深部大地震》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人类历史记录上最强烈的两次深部地震震动了南太平洋的汤加—斐济地区。作为有史以来第一次对这些深部地震进行研究,佛罗里达州立大学领导的研究小组对这些重大地震事件进行了分析,描述了造成地震的复杂地质过程,并指出第一次强大的扰动实际上可能触发了第二次扰动,相关成果2019年3月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通讯》(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GRL)上。(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6期)

赵建忠,李志伟,林建民,郝天珧,包丰[7](2019)在《南海地区地震背景噪声成像与壳幔深部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南海地区28个陆地地震台站和2个布设于太平岛和东沙岛的新增海岛地震台站2011—2016年间的连续地震背景噪声波形数据,使用互相关方法计算得到了台站间的互相关函数,并提取出Rayleigh面波群速度和相速度频散曲线.采用快速行进和子空间方法反演获得了南海及周边地区12~40s周期的Rayleigh面波群速度和相速度图像,并联合反演得到了研究区深至60km的叁维S波速度结构.考虑到南海数千米厚海水层对于面波频散反演的严重影响,本文在反演模型中加入了水层,显着提高了反演结果的可靠性.成像结果表明:南海及周边地区地壳上地幔顶部S波速度结构存在显着的横向不均匀性,并与这一区域的主要构造单元具有较好的空间对应关系.在5~10km深度,莺歌海—宋红盆地区的低速异常特征可能与盆地较厚的沉积层有关.在5~15km深度,海域高速异常区与海盆空间位置具有高度一致性,推测与海盆区地壳厚度相对陆缘区明显偏薄有关.当深度从20km增加至30km,海盆区的高速特征扩展至了陆缘地区,反映了地壳厚度从海盆至陆缘逐渐增厚的趋势,与OBS(海底地震仪)深地震剖面给出的地壳精细结构结果一致.至35~60km深度,海盆的高速异常特征依然明显,且速度值随深度增加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推测南海海盆区的岩石圈厚度应该大于60km.(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肖卓[8](2019)在《青藏高原深部结构的地震学成像》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生代早期,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陆陆碰撞作用造就了现今雄伟的青藏高原,青藏地区的变形机制是研究大陆碰撞模式和青藏高原海拔隆升的关键因素。青藏高原浅表的地势特征、构造活动、岩浆分布为大陆碰撞区域地表的变形模式展示了直接依据。因而,青藏高原的深部结构及其变形模式是研究大陆碰撞后期效应的关键,青藏高原地壳和上地幔的结构特征是理解大陆碰撞汇聚物质动向不可缺少的部分。地震层析成像是探测地球深部结构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这一技术为地球内部圈层提供了重要约束,推进了地质构造演化、强震孕育机理以及地球深部动力学特征等科学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本文分别利用伴随波形成像方法和双差走时成像方法,使用大规模密集宽频带台阵的远震波形数据和固定台网的近震走时资料,对青藏高原不同尺度和不同区域的深部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本文基于中国地震科学台阵的川西台阵、喜马拉雅一期、二期共计1335个密集流动观测台站和246个固定台站的叁分量波形数据,使用伴随波形成像方法研究获得了青藏高原地壳和上地幔的叁维径向各向异性速度模型―TP2019‖,整个计算过程耗时约为836000cpu小时。高速异常体的分布特征表明向北俯冲的印度板块岩石圈的几何形态存在明显的东西向变化,青藏西部印度岩石圈以低角度姿势俯冲抵达帕米尔高原,而青藏东部印度岩石圈呈近垂直的高角度俯冲形态进入地幔转换带。拉萨地块中部岩石圈的高速异常体存在明显的减薄特征,这为地幔对流剥离模型提供了重要证据。此外,龙门山逆冲带的岩石圈缺失高速层,呈现出明显的低速异常,支持青藏高原东缘岩石圈经历了拆沉作用的猜想。由此可见,青藏高原东缘地表的强烈变形作用不仅受地壳运动的影响,可能也与深部岩石圈的动力学过程有关。在此基础上,本文使用双差走时成像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7年2月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近震的498056条走时资料进行分析,揭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地壳的P波速度、S波速度、介质的泊松比以及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青藏高原东北缘区域相邻地块之间的地壳结构变化明显,浅层的地震波速与沉积层厚度对应较好,构造地震主要集中发生在河西走廊地区的低泊松比区域。较低的泊松比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地块的地壳物质整体呈酸性,该地区发生部分熔融的可能性不大,不具备地壳物质流动的条件。不同尺度的走时成像与波形成像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邻区的鄂尔多斯地块和扬子地块的岩石圈支持垂直连贯变形模式,是青藏高原周缘较完整的刚性块体;阿拉善地块的岩石圈结构呈现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推测其内部可能经历了变形作用;祁连造山带中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均呈现低速异常,低速物质的形成可能与阿拉善岩石圈和青藏高原岩石圈的相互作用有关;海原断裂可能是切穿地壳的超大断裂,但其并非青藏高原东北缘深部物质向外扩展的边界。本论文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青藏高原多尺度的地震学结构特征,研究揭示了密集观测台阵和高性能计算技术对地震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对青藏高原的深部结构和物质的向外扩展模式有了新的认识,为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区域的深部变形特征提供了更精细的地震学约束。(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杨悦[9](2019)在《松原地震活跃区深部电性结构及其孕震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松原市位于松辽盆地的中部,是松辽盆地地震较为活跃的区域。历史上前郭曾在1119年发生了6 3_4?级地震。2006年3月,2013年10~11月间和2018年5月在松原地区多次发生了5级以上地震。其中2018年5月Ms5.7级宁江地震造成20余万人受灾,房屋损毁5.7万余间,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松原地区频繁的发生地震,是否在未来会发生大的地震成为了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然而目前对于松原地区地震的形成机制还存在较大分歧。为了更好的了解松原地震的发生原因以及后续强震发生的可能性,系统的研究松原地震的形成机制是十分重要的。为了研究松原地区地震的形成机制,我们在松辽盆地中南部,开展了面积性的宽频大地电磁观测,布设了94个测点,观测时间~20h,点距约为35 km,在地震集中区域对测点进行加密,点距约10 km。为了对深部电阻率异常进行约束,我们还进行了长周期大地电磁观测,共12个测点,观测时间20~30天。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相位张量分析结果显示,数据在低频时,叁维性较强,椭圆主轴方向复杂,主要以NE和NW向为主,还夹有EW向,因此,我们对数据进行叁维反演。经过大量的反演试算,改变反演中不同参数,如数据误差水平,网格大小,正则化因子,初始模型等。最终选择主阻抗的误差门限为5%*|Z_(xy)?Z_(yx)|~(1/2),辅阻抗误差门限为10%*|Z_(xy)?Z_(yx)|~(1/2);水平网格大小为10km;初始正则化因子为10;初始模型电阻率为100??m的反演结果。不同参数之间的测试,验证了反演结果的稳定性。此外,我们还进行了灵敏度测试,证明了由测点和频率构成的观测系统的分辨率可以满足本次研究的需求,也间接地证实了反演结果的可靠性。松原地区电阻率反演结果模型显示,在横向上,中央坳陷区浅部表现为低阻,但是低阻异常体被高阻异常分开。研究区的西北部和东南部表现为高阻。在上地幔尺度,研究区内存在大面积低阻异常。在纵向上,电性结构大致可分为叁个电性层:第一层为浅部低阻层;第二层为壳内不连续高阻层;第叁层岩石圈高导层。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松原震区震源多位于电性梯度带上,在其下方存在来自深部的低阻异常,推断地震发生与低阻异常关系密切。结合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成果,分析低阻异常为岩浆。为了研究岩浆的深部来源,分析穿过震中位置的长周大地电磁期剖面,发现浅部异常与宽频大地电磁剖面吻合较好,宽频大地电磁结果中的低阻异常在长周期剖面也存在,并且延伸到更深处。我们对长周期大地电磁剖面中的软流圈尺度上的低阻异常体进行了流变分析,结果发现深部的两个低阻异常体发生部分熔融的比例分别约为2%~6%和0.2%~6%。因此,推断壳幔内的岩浆来源于发生部分熔融的软流圈物质。地震层析成像,长周期大地电磁和地磁测深的研究中,东北地区250-400km深度范围,都存在明显的大面积高导低速异常,这被认为是平卧的太平洋板块,同时包含大量的水。太平洋板块发生后撤,在减压和高温的共同作用下,含水量较高的俯冲物质和软流圈物质发生部分熔融。部分熔融的热物质上涌,穿过岩石圈中薄弱地带到达地壳,形成我们发现的低阻异常。将震中位置投影到叁维电阻率结果上,发现地震主要集中在两个区域,一个位于松原市的西南方向(E1),一个位于松原市的东北方向(E2)。从不同剖面切片图中,发现深部有两个低阻异常区,震中位置位于低阻和高阻异常的接触带上,偏向高阻一侧。低阻异常在力学性质上通常表现为塑性,高阻异常在力学性质上通常表现为脆性。当低阻异常上涌时,向上的应力增加,应力在上方的高阻体中不断积累,当应力大于岩石承受程度时,发生地震。由此推测地壳中的低阻异常体是由太平洋板块俯冲,在转换带深处的脱水以及造成的部分熔融物质上涌,经过岩石圈的薄弱的部分向上侵入,遇到上地壳高强度的相对脆性的地层阻挡,部分在脆性—韧性过渡带中积累下来,部分继续上涌。积累下的部分随着温度的降低,发生冷凝,将水释放出来,释放出来的水聚集在断裂破碎带,使得断裂破碎带的应力不稳定,导致地震。而另一部分继续的上涌,使得周围的脆性岩层中向上的应力不断积累,最终超过岩石所能承受的应力,引发地震。因此,推测松原地震本质上属于流体诱发型地震。(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张全红[10](2019)在《叁维地震勘探技术在深部矿产预测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传统勘探技术在深部矿产预测中,存在预测准确性较低的不足,提出了叁维地震勘探技术在深部矿产预测中的应用研究,基于叁维地震勘探技术深部矿产预测准备处理,依托检波器的选择、干扰波的调查、低速带的调查,实现了叁维地震勘探技术在深部矿产预测。试验数据表明,提出的深部矿产预测应用较传统勘探技术测准确率提高10.03%。适用于深部矿产的预测。(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9年04期)

深部地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近海新生代盆地之下发育更老的残留盆地,地层厚度大、分布广,但受特殊的地震地质条件的约束,难以获得深部地层的有效地震反射资料,制约了盆地深部油气资源的调查与勘探。2005年以来,选择勘探程度较低的南黄海盆地,进行海上地震采集试验与数据处理攻关,目前已形成了采集、处理技术相结合的"高富强"地震探测技术。应用结果表明:①获得了南黄海崂山隆起中—古生界"高覆盖次数、富低频信号及强能量"的地震采集资料;②通过多方法精细速度分析与弯曲射线的迭前时间偏移处理,有效压制了各类多次波,而且使更多的远偏移距资料参与了成像,获得了中—古生界"高信噪比、富低频成分、强反射能量"的地震成像资料;③在原来深部没有有效反射的崂山隆起,纵向上可以划分7个地震层序,是下扬子古生代盆地在海域的延伸。通过海域钻井证实后,首次建立了南黄海盆地中—古生界的海相地层层序并落实了多个大型构造圈闭。研究结果认为:南黄海盆地与上扬子区的四川盆地在古生代沉积时期具有相似的沉积建造与沉积演化史,下扬子区陆上古生代海相地层发育的3套区域性烃源岩,与四川盆地大型—特大型油气田的油气烃源层具有可比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深部地震论文参考文献

[1].李大虎,丁志峰,吴萍萍,梁明剑,吴朋.川滇交界东段昭通、莲峰断裂带的深部结构特征与2014年鲁甸M_S6.5地震[J].地球物理学报.2019

[2].陈建文,袁勇,施剑,梁杰,刘俊.中国海域深部“高富强”地震探测技术与南黄海盆地海相地层的发现[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9

[3].熊强青,陈耀,李云峰,袁兴赋,喻兵良.地震勘探技术在郯庐断裂带桐城段深部构造特征研究中的应用[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9

[4].李航天.在海上给地球深部做CT——探访福建省地震局陆海联测项目[J].安全与健康.2019

[5].姚志祥.从密集地震台站观测资料获得地球深部结构信息的重要意义[C].第二届地球物理信息前沿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6].赵纪东,Wenyuan,Fan,S,Shawn,Wei,Dongdong,Tian.GRL文章分析2018年两次罕见深部大地震[J].国际地震动态.2019

[7].赵建忠,李志伟,林建民,郝天珧,包丰.南海地区地震背景噪声成像与壳幔深部结构[J].地球物理学报.2019

[8].肖卓.青藏高原深部结构的地震学成像[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9

[9].杨悦.松原地震活跃区深部电性结构及其孕震机制[D].吉林大学.2019

[10].张全红.叁维地震勘探技术在深部矿产预测中的应用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9

论文知识图

广西龙滩水库诱发地震震中及震源深度...门源一平凉一渭南地震测深剖面的部分...青藏高缘东缘构造变形模式图帕米尔及邻区构造发育特征及陆内深俯...俯冲带在岩石圈内部弯折模型粘滑事件...福州市深部地震构造环境探测的深...

标签:;  ;  ;  ;  ;  ;  ;  

深部地震论文_李大虎,丁志峰,吴萍萍,梁明剑,吴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