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货币文论文-陶霞波

先秦货币文论文-陶霞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先秦货币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传形,标记性语境,先秦货币文

先秦货币文论文文献综述

陶霞波[1](2009)在《“传形”与标记性语境——先秦货币文“传形”现象再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先秦货币文词类系统的考察,在文献属性的层面对货币文中的"传形"现象再次进行了讨论;并结合古玺文,就"标记性"语境对汉字形体的重塑功能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字研究》期刊2009年00期)

陶霞波[2](2005)在《先秦货币文构形无理性趋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战国文字研究方兴未艾的今天,先秦货币文的研究依然处于一种低迷的状态:在服务于钱币学研究的大前提下,研究者多从文物考古、历史文化和文献内容等角度对钱文进行研究;文字学意义上的文字本体研究则侧重于单字考释和字汇编撰,而近年来日渐完善的汉字学理论却未在该类文字材料上得到验证,从汉字发展史的角度,研究构形系统、形体特点、演变规律也未充分展开。这些不能不说是古文字研究尤其是战国文字研究的遗憾和缺失。因此,本文从材料的实际面貌和自身特点出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立足于文字本体和文化环境的多维研究,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对货币文的文字系统和构形系统进行了梳理、统计,通过与相关文字类型的比较研究,归纳货币文文字形体变异的若干特徵,在探讨分析这些特徵的过程中,揭示文字构形在书写压力下趋向无理性演变这一汉字形体发展规律。 本文共有6个部分。绪论部分综述了先秦货币文的研究情况,根据现有的研究得失和材料的特点确立研究角度,根据研究角度划定材料的范围、确定研究的方法。其后5部分是对构形无理性趋向的各种表现进行的专题研究:第一章,无理性之直线化。首先于宏观处对货币文中的直线化倾向进行量化统计,再于微观处就代表字符的形体演变与两周金文进行比照研究,揭示货币文中直线化用笔的特点和趋势,并结合文字书写活动分析其原因;第二章,无理性之轮廓化。同样先从全局上认识轮廓化构形,归纳该现象在货币文中的特点,再通过个案研究,尤其是与两周金文的比较,就轮廓化构字对汉字结构理据的破坏进行再认识;第叁章,无理性之借用。该章就货币文中构字元素的借用和钱纹借用分别作了讨论,并就构字元素的借用与金文进行比较,表明在货币文中“借用”这一富有理性的简省方式同样造成了构形的无理性;第四章,无理性之十以上数字的文字表示法。这一章就货币文中材料丰富的数词作了量化研究,在梳理了十以上数字文字表示法的历史演变情况之后,通过对先秦货币文中十以上数字文字表示法的排列方式和构词理据的考察分析,展现了货币文在十以上数字文字表示法的多样性和随意性,体现了其对传统文字的突破;第五章,无理性之传形。该章首先对“传形”这一概念的源流和发展进行了检讨,在此基础上对先秦货币文中“传形”现象作了系统考察,并结合货币的铸造工艺对该现象作出原因分析。(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5-04-01)

陶霞波[3](2002)在《先秦货币文国别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货币文是指出现在先秦货币上的文字和符号,时跨两周。尽管春秋已有铸刻铭文的空首布,但根据目前所见的材料,先秦货币文以战国货币上的文字居多,因此,古文字学界将其纳入战国文字研究的范畴。与殷商西周文字相比,战国文字因其特定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字研究》期刊2002年00期)

陶霞波[4](2002)在《简说古文字资料库的完备性——先秦货币文信息资料库设计心得》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对于查资料、抄卡片、对版本等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资料的存储、加工、传输等方面具有多侧面、全方位、大容量、高速度的优点。将资料经过科学的分类和系统的整理后输入计算机,使之有序的存放,就有可能实现对资料的穷尽性占有。但要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就必须确保资料库的完备性。如何衡量资料库是否具有完备性呢?最重要的标准应是资料库所收资料是否能(本文来源于《中文自学指导》期刊2002年02期)

毋芬芬[5](2001)在《《先秦货币文编》与《说文》对比统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货币文编》(以下简称《货币》)一书正文中共收有古汉字叁百一十叁字,其中《说文》收有二百九十六字,未收的有十七字。下文首先介绍《说文》所未收十七字的情况。(1)备。《货币》①中共有九例,写法有两类:(?)。《汉语大字典》②中释"备"为"备"的简化字,而《说文》③已收录了"备"(本文来源于《中文自学指导》期刊2001年04期)

曹锦炎[6](1984)在《读《先秦货币文编》札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货币文编》(商承祚、王贵忱、谭棣华合编,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1983年。)问世了,这是到目前为止见到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先秦货币文字专集。它的出版,不仅是给古文学者而且给货币研究和爱好者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无疑会对先秦货币的研究,起到一个推进的作用。本书体例编排得当,摹录精确,引用资料丰富,特别是将某些一般外人难以问津的公私拓片材料刊布于世,其功德是无量的。作为一部辞典性质的工具书,释文的正确性是第一要旨,通过释文,可以反映出我(本文来源于《中国钱币》期刊1984年02期)

先秦货币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战国文字研究方兴未艾的今天,先秦货币文的研究依然处于一种低迷的状态:在服务于钱币学研究的大前提下,研究者多从文物考古、历史文化和文献内容等角度对钱文进行研究;文字学意义上的文字本体研究则侧重于单字考释和字汇编撰,而近年来日渐完善的汉字学理论却未在该类文字材料上得到验证,从汉字发展史的角度,研究构形系统、形体特点、演变规律也未充分展开。这些不能不说是古文字研究尤其是战国文字研究的遗憾和缺失。因此,本文从材料的实际面貌和自身特点出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立足于文字本体和文化环境的多维研究,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对货币文的文字系统和构形系统进行了梳理、统计,通过与相关文字类型的比较研究,归纳货币文文字形体变异的若干特徵,在探讨分析这些特徵的过程中,揭示文字构形在书写压力下趋向无理性演变这一汉字形体发展规律。 本文共有6个部分。绪论部分综述了先秦货币文的研究情况,根据现有的研究得失和材料的特点确立研究角度,根据研究角度划定材料的范围、确定研究的方法。其后5部分是对构形无理性趋向的各种表现进行的专题研究:第一章,无理性之直线化。首先于宏观处对货币文中的直线化倾向进行量化统计,再于微观处就代表字符的形体演变与两周金文进行比照研究,揭示货币文中直线化用笔的特点和趋势,并结合文字书写活动分析其原因;第二章,无理性之轮廓化。同样先从全局上认识轮廓化构形,归纳该现象在货币文中的特点,再通过个案研究,尤其是与两周金文的比较,就轮廓化构字对汉字结构理据的破坏进行再认识;第叁章,无理性之借用。该章就货币文中构字元素的借用和钱纹借用分别作了讨论,并就构字元素的借用与金文进行比较,表明在货币文中“借用”这一富有理性的简省方式同样造成了构形的无理性;第四章,无理性之十以上数字的文字表示法。这一章就货币文中材料丰富的数词作了量化研究,在梳理了十以上数字文字表示法的历史演变情况之后,通过对先秦货币文中十以上数字文字表示法的排列方式和构词理据的考察分析,展现了货币文在十以上数字文字表示法的多样性和随意性,体现了其对传统文字的突破;第五章,无理性之传形。该章首先对“传形”这一概念的源流和发展进行了检讨,在此基础上对先秦货币文中“传形”现象作了系统考察,并结合货币的铸造工艺对该现象作出原因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先秦货币文论文参考文献

[1].陶霞波.“传形”与标记性语境——先秦货币文“传形”现象再讨论[J].中国文字研究.2009

[2].陶霞波.先秦货币文构形无理性趋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3].陶霞波.先秦货币文国别系统研究[J].中国文字研究.2002

[4].陶霞波.简说古文字资料库的完备性——先秦货币文信息资料库设计心得[J].中文自学指导.2002

[5].毋芬芬.《先秦货币文编》与《说文》对比统计[J].中文自学指导.2001

[6].曹锦炎.读《先秦货币文编》札记[J].中国钱币.1984

标签:;  ;  ;  

先秦货币文论文-陶霞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